卷四十八(那連提耶舍譯)
關燈
小
中
大
衆生攀緣。
樂著想。
愛樂相。
常慶喜性。
舍三昧者,憶念身。
衆生攀緣。
無瞋喜想。
常舍相。
無功用性。
念佛三昧者,法性身。
形像攀緣。
色處想。
愛敬相。
歡喜性。
念阿那波那三昧者,以身為身。
念為攀緣。
不住想。
冷熱相。
生滅性。
善男子,如是第一義谛四禅滅空三昧三摩跋提。
依阿那波那念。
何謂阿那波那念。
阿那言入息。
波那言出息。
念謂心法。
善男子,彼入息出息當修。
修已身猗心亦得猗。
當雲何修。
一者數。
二者随順。
三者止祝四者觀相。
五者轉還。
六者快淨。
數有二種作。
一者依彼除覺觀。
二者取出入息相。
随順亦二種作。
一者依出除覺觀。
二者取入息相。
止住亦二種作。
一者示現出入息漸漸減荊二者安住三昧。
觀相亦二種作。
一者示現出入息漸漸減荊二者觀察心心諸法。
種種别異處處止祝轉還亦二種作。
一者息三種受。
二者止三種行。
以此得淨空三昧。
何者為空三昧。
見諸法無命。
觀諸法無主。
於彼得住七種空。
何者為七。
所謂陰空界空入空谛空因緣空法空性空。
是名空三昧。
住是空三昧則增長因緣息。
增長因緣息則事休息。
事休息故則道休息。
善男子,此是菩薩摩诃薩第四禅不可得無言說得第一義谛三昧。
非聲聞辟支佛境界。
菩薩摩诃薩得禅定處。
畢竟不堕聲聞辟支佛地。
能滿六波羅蜜。
於七日夜成熟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衆生。
天龍夜叉乃至迦吒富單那等。
何況能多日夜。
随其所有國土城邑。
有如是等住第一義禅。
菩薩摩诃薩於彼國土有十二種功德利益。
何等十二。
一者於彼世界國王不瞋惱。
婆羅門不瞋惱。
沙門不瞋惱。
毗舍不瞋惱。
首陀不瞋惱。
男夫婦女童男童女及畜生類禽獸等不瞋惱。
二者於彼國土他方怨敵不來侵國兵杖不起。
三者於彼國土無賊寇無欺詐無矯诳。
四者於彼國土惡人不入無諸疫玻唯除四大相違病者,終不橫死除自報荊五者於彼國土亦無非時風雨寒熱。
六者於彼國土一切衆生無有瞋惡急躁粗獷。
颠倒見取為癡所覆。
天龍夜叉羅刹阿修羅鸠槃茶餓鬼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
師子白象虎豹豺狼毒蛇蝮蠍。
七者於彼國土亦無蚊虻惡蠅虱蚤鼨鼠野狐訓狐兔枭及以鷹鹞并馀傷害食苗稼蟲。
八者於彼國土花果美味皆悉甘脆。
無苦辛澀無味等物。
亦無饑馑。
果藥豐饒。
九者於彼國土大地平正無有曠野高下崄難。
地無鹽鹵亦無坑澗。
花果樹林常得青翠扶疏蔚茂。
是故衆生不乏衣食。
所須常得饒益安樂。
十者於彼國土人無怨雠鬥诤毀訾亦無言訟。
皆生慈心利益心同心喜心。
施心戒心忍心精進心禅定心智慧心。
求法心不違反心。
勤求三乘心求解脫心知足心。
唯除過去諸不善業怨雠心等。
十一者於彼國土當得諸佛住世。
若無諸佛有緣覺祝若無緣覺有聲聞祝若無聲聞有五通仙祝於彼國土常有如是應受供人。
十二者於彼國土無惡名稱不可樂聲。
所謂谪罰聲鬥訟聲獄系縛聲。
殺害聲著铠甲聲。
捕獵聲偷盜聲。
罵詈聲期克聲。
儉聲饑馑聲少衣服聲。
欺陵聲病聲邪淫聲。
妄語聲兩舌聲。
粗獷語聲绮語聲。
貪聲瞋聲歸依惡天神聲。
於彼國土常無如是諸惡邪聲。
常有如是好聲滿足。
所謂三寶聲三律儀聲。
四梵住聲四攝聲。
六波羅蜜聲。
無生法忍聲。
登祚聲不受後有聲降魔聲。
轉法輪聲降法雨聲。
於彼國土以此諸聲常得充滿。
修第一義禅菩薩摩诃薩。
随所住處於彼國土諸衆生等。
皆得趣向無上菩提。
於三界中聲震於世。
若有菩薩摩诃薩欲得速滿六波羅蜜。
及欲成熟無量無數萬億衆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詣閑林於四聖種相應而祝如是菩薩摩诃薩以第一義谛得八地智。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
而說偈言: 月藏問尊天人師,願為我說上月語。
雲何菩薩住蘭若,雲何修習第一義。
雲何於彼得如月,與義相應無礙智。
能成無數億衆生,亦能速滿於六度。
斷除煩惱及諸行,佛說修習第一義。
見三界苦煩惱火,老病憂悲死熾然。
於諸衆生生憐愍,速舍愛取攝因緣。
喜樂聖種住蘭若,於第一義常相應。
修諸禅者舍六根,亦舍愛取陰界入。
三界境界愛盡除,遠離三世及斷常。
於禅損減盡不念,是人得離黑白塵。
亦離明闇諸分别,亦常修習第一義。
舍離陰界住菩提,於諸世間得如月。
國土衆生息驚怖,猶如滿月照世間。
如是衆生得安樂,如月性冷焱光明。
於諸國土惡聲息,如是功德亦如月。
若人修習第一義,微妙音聲滿世間。
儉病鬥诤悉休息,令諸衆生向菩提。
信順忍成第一義,悟無生忍亦複然。
亦以此成無礙智,亦能速滿於六度。
亦以此法成衆生,亦以此法速成佛。
聲聞不善處,颠到亦應離。
地界不分離,堅重碎壞性。
水界不分離,希潤枯竭體。
火界燒煮熟,熱想盡滅性。
諸陰是愛性,因緣得休息。
空有於七種,法物令開現。
無相除渴愛,休息於諸結。
舍諸集因緣,皆以無願力。
修習因緣起,唯是緣覺乘。
大乘諸衆生,修行諸梵祝安般念三昧,開示於身心。
心能住無事,休息三種齲不可得言說,是名第一義。
非彼二乘地,安住此實際。
若以此三昧,成熟無數衆。
名稱滿於中,是人速成佛。
是故若欲滿,檀等波羅蜜。
及欲成佛道,常樂阿蘭若。
若常樂蘭若,修諸聖德行。
速舍諸緣礙,得成佛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第一義時。
於彼衆中五百七十菩薩摩诃薩。
曾於過去修此法者,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複有六十百千頻婆羅菩薩摩诃薩。
曾修此法。
彼等皆悉於十地行得自然智。
複有六十百千那由他頻婆羅衆生。
曾於過去修四梵住及四無礙。
彼等皆得月藏三昧自然成熟得八地智。
複有八萬四千比丘。
得盡諸漏心得解脫。
如恒河沙數諸衆生等未發無上菩提心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樂著想。
愛樂相。
常慶喜性。
舍三昧者,憶念身。
衆生攀緣。
無瞋喜想。
常舍相。
無功用性。
念佛三昧者,法性身。
形像攀緣。
色處想。
愛敬相。
歡喜性。
念阿那波那三昧者,以身為身。
念為攀緣。
不住想。
冷熱相。
生滅性。
善男子,如是第一義谛四禅滅空三昧三摩跋提。
依阿那波那念。
何謂阿那波那念。
阿那言入息。
波那言出息。
念謂心法。
善男子,彼入息出息當修。
修已身猗心亦得猗。
當雲何修。
一者數。
二者随順。
三者止祝四者觀相。
五者轉還。
六者快淨。
數有二種作。
一者依彼除覺觀。
二者取出入息相。
随順亦二種作。
一者依出除覺觀。
二者取入息相。
止住亦二種作。
一者示現出入息漸漸減荊二者安住三昧。
觀相亦二種作。
一者示現出入息漸漸減荊二者觀察心心諸法。
種種别異處處止祝轉還亦二種作。
一者息三種受。
二者止三種行。
以此得淨空三昧。
何者為空三昧。
見諸法無命。
觀諸法無主。
於彼得住七種空。
何者為七。
所謂陰空界空入空谛空因緣空法空性空。
是名空三昧。
住是空三昧則增長因緣息。
增長因緣息則事休息。
事休息故則道休息。
善男子,此是菩薩摩诃薩第四禅不可得無言說得第一義谛三昧。
非聲聞辟支佛境界。
菩薩摩诃薩得禅定處。
畢竟不堕聲聞辟支佛地。
能滿六波羅蜜。
於七日夜成熟無量億那由他百千衆生。
天龍夜叉乃至迦吒富單那等。
何況能多日夜。
随其所有國土城邑。
有如是等住第一義禅。
菩薩摩诃薩於彼國土有十二種功德利益。
何等十二。
一者於彼世界國王不瞋惱。
婆羅門不瞋惱。
沙門不瞋惱。
毗舍不瞋惱。
首陀不瞋惱。
男夫婦女童男童女及畜生類禽獸等不瞋惱。
二者於彼國土他方怨敵不來侵國兵杖不起。
三者於彼國土無賊寇無欺詐無矯诳。
四者於彼國土惡人不入無諸疫玻唯除四大相違病者,終不橫死除自報荊五者於彼國土亦無非時風雨寒熱。
六者於彼國土一切衆生無有瞋惡急躁粗獷。
颠倒見取為癡所覆。
天龍夜叉羅刹阿修羅鸠槃茶餓鬼毗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
師子白象虎豹豺狼毒蛇蝮蠍。
七者於彼國土亦無蚊虻惡蠅虱蚤鼨鼠野狐訓狐兔枭及以鷹鹞并馀傷害食苗稼蟲。
八者於彼國土花果美味皆悉甘脆。
無苦辛澀無味等物。
亦無饑馑。
果藥豐饒。
九者於彼國土大地平正無有曠野高下崄難。
地無鹽鹵亦無坑澗。
花果樹林常得青翠扶疏蔚茂。
是故衆生不乏衣食。
所須常得饒益安樂。
十者於彼國土人無怨雠鬥诤毀訾亦無言訟。
皆生慈心利益心同心喜心。
施心戒心忍心精進心禅定心智慧心。
求法心不違反心。
勤求三乘心求解脫心知足心。
唯除過去諸不善業怨雠心等。
十一者於彼國土當得諸佛住世。
若無諸佛有緣覺祝若無緣覺有聲聞祝若無聲聞有五通仙祝於彼國土常有如是應受供人。
十二者於彼國土無惡名稱不可樂聲。
所謂谪罰聲鬥訟聲獄系縛聲。
殺害聲著铠甲聲。
捕獵聲偷盜聲。
罵詈聲期克聲。
儉聲饑馑聲少衣服聲。
欺陵聲病聲邪淫聲。
妄語聲兩舌聲。
粗獷語聲绮語聲。
貪聲瞋聲歸依惡天神聲。
於彼國土常無如是諸惡邪聲。
常有如是好聲滿足。
所謂三寶聲三律儀聲。
四梵住聲四攝聲。
六波羅蜜聲。
無生法忍聲。
登祚聲不受後有聲降魔聲。
轉法輪聲降法雨聲。
於彼國土以此諸聲常得充滿。
修第一義禅菩薩摩诃薩。
随所住處於彼國土諸衆生等。
皆得趣向無上菩提。
於三界中聲震於世。
若有菩薩摩诃薩欲得速滿六波羅蜜。
及欲成熟無量無數萬億衆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詣閑林於四聖種相應而祝如是菩薩摩诃薩以第一義谛得八地智。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
而說偈言: 月藏問尊天人師,願為我說上月語。
雲何菩薩住蘭若,雲何修習第一義。
雲何於彼得如月,與義相應無礙智。
能成無數億衆生,亦能速滿於六度。
斷除煩惱及諸行,佛說修習第一義。
見三界苦煩惱火,老病憂悲死熾然。
於諸衆生生憐愍,速舍愛取攝因緣。
喜樂聖種住蘭若,於第一義常相應。
修諸禅者舍六根,亦舍愛取陰界入。
三界境界愛盡除,遠離三世及斷常。
於禅損減盡不念,是人得離黑白塵。
亦離明闇諸分别,亦常修習第一義。
舍離陰界住菩提,於諸世間得如月。
國土衆生息驚怖,猶如滿月照世間。
如是衆生得安樂,如月性冷焱光明。
於諸國土惡聲息,如是功德亦如月。
若人修習第一義,微妙音聲滿世間。
儉病鬥诤悉休息,令諸衆生向菩提。
信順忍成第一義,悟無生忍亦複然。
亦以此成無礙智,亦能速滿於六度。
亦以此法成衆生,亦以此法速成佛。
聲聞不善處,颠到亦應離。
地界不分離,堅重碎壞性。
水界不分離,希潤枯竭體。
火界燒煮熟,熱想盡滅性。
諸陰是愛性,因緣得休息。
空有於七種,法物令開現。
無相除渴愛,休息於諸結。
舍諸集因緣,皆以無願力。
修習因緣起,唯是緣覺乘。
大乘諸衆生,修行諸梵祝安般念三昧,開示於身心。
心能住無事,休息三種齲不可得言說,是名第一義。
非彼二乘地,安住此實際。
若以此三昧,成熟無數衆。
名稱滿於中,是人速成佛。
是故若欲滿,檀等波羅蜜。
及欲成佛道,常樂阿蘭若。
若常樂蘭若,修諸聖德行。
速舍諸緣礙,得成佛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第一義時。
於彼衆中五百七十菩薩摩诃薩。
曾於過去修此法者,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複有六十百千頻婆羅菩薩摩诃薩。
曾修此法。
彼等皆悉於十地行得自然智。
複有六十百千那由他頻婆羅衆生。
曾於過去修四梵住及四無礙。
彼等皆得月藏三昧自然成熟得八地智。
複有八萬四千比丘。
得盡諸漏心得解脫。
如恒河沙數諸衆生等未發無上菩提心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