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於是中進修忍辱。

    即為具足羼提波羅蜜。

    若是經典勤行轉說。

    身口意業精勤修集。

    即為具足毗梨耶波羅蜜。

    若於是經其心寂滅無有散亂。

    一心定意分别法相。

    即為具足禅那波羅蜜。

    若於是經自得現智。

    不從他聞得正行智。

    即為具足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

    若有菩薩勤學是經。

    若欲具足諸波羅蜜則為不難。

    舍利弗。

    若有菩薩學習此經。

    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書寫經卷。

    當知是人一切佛法已為在手。

    四大之性可變令異。

    是菩薩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複轉。

    舍利弗。

    此經典者即是菩薩不退轉櫻是故菩薩當求是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親近是印者則為親近一切佛法。

     爾時四天王及其眷屬即從座起。

    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是佛弟子已得道迹。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

    我等堪任為作衛護供給侍使。

    當於是人起如來想。

    何以故?是經典中出諸乘故。

     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

    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數從佛聞無量無邊百千經典。

    未曾得聞如是經典分别深義。

    世尊,在在處處國土郡縣城邑村落有說此經者,我躬當與三十三天故往聽受,并護法師益其氣力。

    勇猛精進正念辯才。

    令是法師於諸大衆得無所畏廣能宣說如是經典。

    佛言:善哉善哉!憍屍迦。

    汝欲擁護是說法者,令得勇進正念辯才。

    憍屍迦。

    若欲擁護是說法人。

    即為擁護諸佛正法。

    護正法者則為擁護一切衆生爾時梵自在天王,合掌長跪前白佛言:世尊,若是經典流布之處。

    我躬當與其馀梵衆并諸眷屬。

    舍禅喜樂往詣彼所聽受谘請。

    我往彼時當現四瑞令其覺知。

    雲何為四。

    一者令見微妙光明。

    二者得聞殊異之香。

    三者令說法者得無礙辯及正憶念。

    所說吉祥不失章句。

    四者令其大衆發善欲心。

    喜樂聽法無有厭足。

    以是四瑞。

    應知梵天王與其眷屬躬來聽法。

     爾時第六魔王波旬。

    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是經典。

    令我勢力一切羸劣。

    何以故?若有菩薩聞是經典受持讀誦為他廣說。

    當知其人即為受記。

    世尊,如是菩薩所往之處至諸佛界。

    當知如佛世尊,我今所有憍慢嫉妒貢高之心。

    以無盡意威德力故皆已摧伏。

    我今當護如是經典及說法者,是經所在流布之處。

    乃至不起一念之心而作留難。

    何況身往故作因緣。

     爾時佛告尊者阿難。

    汝從今日當為正法久住世故。

    受是經典持讀誦說。

    爾時阿難正服而起。

    偏露右肩右膝著地。

    前白佛言:世尊,我今敬奉佛教受持是經。

    但恨不能廣宣流布如諸菩薩。

    佛告阿難。

    汝且自安。

    今此會中有諸菩薩摩诃薩等。

    自能護持令此經典廣宣流布。

    爾時會中有六十億諸菩薩摩诃薩應護法者,即從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要當宣傳此經。

    令至十方。

    娑婆世界彌勒大士。

    自當於中護持是典及說法者,世尊,若佛滅後後五百歲。

    若有菩薩聞是經典受持讀誦。

    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爾時佛贊護法菩薩摩诃薩衆。

    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不但今於我前護持正法。

    亦曾護持過去恒沙諸佛正法。

     爾時無盡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今自以少智慧分說是經典。

    文字句義必不具足。

    今於佛前及無盡法所可成就諸菩薩等忏悔過失。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若有菩薩得四無礙智。

    凡所講說無有錯謬。

    如是菩薩得真空義分别法門。

    乃能宣說如是經典。

    善男子,汝今已到第一之處。

    成就四辯自在無礙。

    是大乘經不從他聞而能分别。

    善男子,汝今成就如是住位。

    身口意業無有錯謬。

    何以故?菩薩所修三業成就。

    常以智慧為根本故。

    善男子,已有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世尊,皆共稱揚聽汝所說,無盡意。

    汝本已於我所及諸佛所。

    畢竟忏悔無有漏失。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

    雲何奉持。

    佛告阿難。

    此經名無盡意所說不可盡義章句之門。

    又名大集。

    當如是奉持。

    阿難。

    汝應信受如是經典。

    何以故?汝受是已所得持念倍前千數。

    若為他說則立佛事。

    佛說是已無盡意菩薩摩诃薩。

    尊者阿難舍利弗。

    諸天龍神乾闼婆阿修羅等。

    一切大衆莫不歡喜。

    作禮而去。

     按此經。

    宋鄉藏中皆六十卷凡十七品。

    丹藏中三十卷十一品。

    又經初首宋鄉則有璎珞品名。

    丹藏所無。

    其虛空藏品宋鄉在不可說後。

    丹藏在無言品前。

    又於寶髻品後。

    宋鄉有無盡意品四卷。

    丹藏即無。

    而有日密分三卷。

    如是不同者何耶。

    今撿開元錄。

    此經凡有六本。

    錄雲:按梁沙門僧祐大集記雲:有十二段說共成一經。

    第一璎珞品。

    二陀羅尼自在王品。

    三寶女品。

    四不旬品。

    五海慧品。

    六無言品。

    七不可說品。

    八虛空藏品。

    九寶幢品。

    十虛空目品。

    十一寶髻品。

    十二無盡意品。

    按雲:此則第一本也。

    今撿品次。

    是宋鄉本六十卷中前分三十卷矣。

    又雲:今撿經本與祐記不同。

    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

    二寶女品。

    三不旬品。

    四海慧品。

    五虛空藏品。

    六無言品。

    七不可說品。

    八寶幢分。

    九虛空目分。

    十寶髻品。

    十一日密分。

    按雲:此則第二本也。

    今撿品次,則今丹藏後三十卷者是矣。

    編又雲:隋朝僧就合大集經。

    乃以明度五十校計經。

    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後。

    及無意盡成五十八卷者非也。

    既無憑準故不依彼。

    按雲:此則第四本也。

    又雲: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

    足成六十卷。

    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

    此複重編未詳何意。

    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

    重重編載誤之甚矣。

    按雲:此則第五本也。

    今撿品次,則今宋鄉藏經六十卷者是矣。

    但不重載寶髻品。

    斯為小異耳,則似於前第四本五十八卷經。

    中分彼日藏分中卷為十二卷。

    足成六十耳。

    其第三第六兩本。

    今以諸藏所無故不煩叙。

    經本如是不同。

    藏中緻斯有異耳。

    謹按開元錄前後文相。

    令此合經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

    錄雲:亦有經本分為璎珞品者不然。

    此是一段不合分二。

    按雲:此經分之一失也。

    又雲:僧祐記中無日密分。

    有無盡意品者不然。

    今以無盡意經。

    雖大集别分。

    非無谶譯。

    又非次第不合入中。

    按雲:此經入中又為無谶譯二失也。

    又雲:其虛空藏品。

    祐在不可說後。

    未詳所以。

    按雲:此經在彼三失也。

    又雲:日密日藏梵本不殊。

    重重編載誤之甚矣。

    按雲:此經重載四失也。

    又雲:明度五十校計經。

    題為十方菩薩品。

    編月藏後者非也。

    既無憑準故不依彼。

    按雲:此經依之五失也。

    又明度經安世高譯。

    而雲那連提耶舍譯。

    按雲:此亦誤人六失也。

    既有六失。

    理須正之。

    正之如何。

    略則如開元錄及丹藏經為三十卷乃正矣。

    合則如開元錄中第六本為八十卷方備矣。

    今宋鄉二藏於目錄則取開元錄。

    而經本則仍僧就本者,直以無心於相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