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真見空見無相願見。
又分别者無分别故分别。
所謂見者,亦無所見無所别知。
如是見者為真實見。
見真實者即得方便。
是菩薩如是慧見不随無為。
修行諸善心無所祝是名為慧。
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定慧而不可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總持辯才亦不可荊雲何總持。
所修善根正念積集。
所有八萬四千法聚。
能正受持不忘不失。
是名總持。
又複總持。
若一切佛所說妙法。
一切菩薩緣覺聲聞凡夫衆生音聲善語。
悉能受持是名總持。
設劫災起舍命馀生。
菩薩爾時正念總持不忘不失。
如觀掌中阿摩勒果。
菩薩觀見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是名總持。
雲何辯才。
菩薩所說無有滞礙。
所說無住所說無斷所說通利所說喜豫所說捷疾。
如是所說皆是先業清淨果報。
諸佛護念諸天攝受。
說無錯謬功不唐捐進向涅槃。
菩薩成就如是辯才。
所有色像及衆生類。
辯才應機不豫思惟不豫分别。
善能贊說契經偈頌。
若至大衆刹利衆婆羅門衆長者衆沙門衆四天王衆三十三天衆魔衆梵衆。
在在處處自然能知衆生根量。
以無礙辯而為說法。
是菩薩如本喜樂講宣法要終身不斷。
是名辯才。
舍利弗。
是名菩薩總持辯才亦不可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撰集四法亦不可荊何等四。
是菩薩知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寂滅涅槃。
雲何無常。
義無所有是無常義。
無所破壞是無常義。
是無常義者即無我義。
若法無我無能壞者,性寂滅故。
是名無常義。
雲何苦義。
無所求故是苦義。
愛染盡故是苦義。
無所願故是苦義。
空無有故是苦義。
是名苦義。
雲何無我義。
畢竟無我是無我義。
如無我義即是空義。
無所有義。
虛诳不實義。
是名無我義。
雲何寂滅涅槃義。
是寂滅義非念念滅。
如非念念滅即是寂滅。
菩薩得是無盡智慧。
知一切法相同於寂滅。
寂滅者即是涅槃。
是名寂滅涅槃義。
舍利弗。
是名菩薩撰集四法而不可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一道亦不可荊雲何一道。
菩薩所得真實智慧不從他聞。
又一道者菩薩獨一無有伴侶。
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大莊嚴。
以自力勢精進攝齲畢竟自修不假他作。
自以因緣勇猛之力。
建立如是堅固莊嚴。
如諸衆生所作善業。
我亦如是悉當作之。
及諸聖人從初發心所作諸行我亦當作。
施非我伴我是施伴。
戒忍精進禅定智慧非是我伴我是彼伴。
諸波羅蜜不能使我。
而我能使諸波羅蜜。
一切善根皆亦如是,如是等法雖非我伴我要當行。
不恃於他勇猛自力獨行無伴。
坐於道場金剛座處壞諸魔衆。
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當如是覺了分别。
舍利弗。
是名菩薩一道無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所修方便亦不可荊雲何方便。
見一切法是方便。
發起諸法是方便。
為菩薩使是方便。
畢竟分别是方便。
無有齊限是方便。
志意常求出世之法是方便。
於布施時即能具足諸波羅蜜是方便。
持禁戒時在在處處自在往生是方便。
行忍辱時莊嚴自身及菩提道是方便。
行精進時心無所住是方便。
修禅定時無有退失是方便。
修行慧時不證無為是方便。
修慈心時愍無力勢是方便。
修悲心時不厭生死是方便。
修喜心時無樂處樂是方便。
修舍心時發心修集一切善根是方便。
能修天眼為欲成就諸佛眼故是方便。
修集天耳為欲成就諸佛耳故是方便。
修他心智為得佛智知諸衆生根量深淺故是方便。
修宿命智為得佛智。
知於三世無罣礙故是方便。
修集神通為得諸佛神通力故是方便。
随衆生心是方便。
既自曉了複了衆生是方便。
能自度已示現未度。
而方勤修求於度世是方便。
已離煩惱示有煩惱是方便。
已舍重擔示有重擔是方便。
能知根量随量說法是方便。
善能誘進鈍根衆生是方便。
知時非時是方便。
知可行道堕邪衆生安置正道是方便。
能令量作無量無量作量是方便。
令損壞者還複如本是方便。
示現勝地是方便。
示說涅槃有五欲樂是方便。
已得解脫示有系縛是方便。
處在生死不堕生死是方便。
於諸威儀無所專當亦不退失是方便。
唯觀衆生不觀持戒及以毀戒是方便。
攝諸見緣不生诤競是方便。
悉是音聲假名無實是方便。
常行三界是方便。
得解脫相行是方便。
親近凡夫如親近聖人是方便。
不證涅槃常處生死是方便。
於魔行處顯大光明無有煩惱是方便。
一切是一切非是方便。
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方便亦不可荊舍利弗。
是名菩薩摩诃薩八十無荊是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
無盡意菩薩摩诃薩說是法門品時。
六十七百千衆生未發心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五百二千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大衆以種種華香種種華鬘種種華蓋。
供養如來及無盡意并是經典。
於上空中有無量天樂。
自然出聲作如是言:諸佛世尊於無量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盡意菩薩今於是大集經中已說其義。
若有聞是無盡法門。
信解受持讀誦解說。
當知是人則為具足是無盡法。
爾時世尊以覆肩衣與無盡意贊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說是義。
非但我許。
十方諸佛亦複如是,爾時無盡意菩薩摩诃薩兩手捧衣置自頂上。
而白佛言:世尊,諸天世人當視是衣過於塔想。
以是如來所受用故。
爾時多有種種寶衣。
種種寶蓋。
種種寶幡。
種種寶樹。
種種寶鬘。
從十方世界自然而來。
覆無盡意而為供養。
是時寶衣幡蓋樹鬘自然演出如是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說是無盡法門。
如汝所說我等所許。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寶衣供養之具。
從何處來乃出是言:佛告舍利弗。
是無盡意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
所化衆生皆於十方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彼諸佛正遍知等。
知恩報恩故。
遣是來稱揚贊歎。
是無盡意真實功德,并複供養所說經典。
爾時大衆於無盡意菩薩摩诃薩。
倍生恭敬尊重贊歎。
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大利。
得見無盡意菩薩。
恭敬供養尊重贊歎,并得聞是無盡法門。
若有直得聞無盡意菩薩名字亦得善利。
何況眼見兼聞是典。
爾時世尊於大衆中聞是語已,告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學菩薩道。
於一劫中供養諸佛。
學戒威儀。
以堪忍力盡諸衆生生死苦際。
精勤修集如救頭然。
於諸禅定一心成就智慧方便。
若離此經。
我說是人未能具足六波羅蜜。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典信解受持讀誦解義如說修行。
我說是人已為具足諸波羅蜜。
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舍利弗。
若有菩薩受持此經為他演說。
即為具足檀那波羅蜜。
何以故?於諸施中法施為勝。
初不忘失菩薩之心。
若持此經即是持戒。
故能具足屍羅波羅蜜。
何以故?一切菩薩所學禁戒是經所攝。
若於此經能堪忍樂。
一切衆生所不能壞。
能
又分别者無分别故分别。
所謂見者,亦無所見無所别知。
如是見者為真實見。
見真實者即得方便。
是菩薩如是慧見不随無為。
修行諸善心無所祝是名為慧。
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定慧而不可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總持辯才亦不可荊雲何總持。
所修善根正念積集。
所有八萬四千法聚。
能正受持不忘不失。
是名總持。
又複總持。
若一切佛所說妙法。
一切菩薩緣覺聲聞凡夫衆生音聲善語。
悉能受持是名總持。
設劫災起舍命馀生。
菩薩爾時正念總持不忘不失。
如觀掌中阿摩勒果。
菩薩觀見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是名總持。
雲何辯才。
菩薩所說無有滞礙。
所說無住所說無斷所說通利所說喜豫所說捷疾。
如是所說皆是先業清淨果報。
諸佛護念諸天攝受。
說無錯謬功不唐捐進向涅槃。
菩薩成就如是辯才。
所有色像及衆生類。
辯才應機不豫思惟不豫分别。
善能贊說契經偈頌。
若至大衆刹利衆婆羅門衆長者衆沙門衆四天王衆三十三天衆魔衆梵衆。
在在處處自然能知衆生根量。
以無礙辯而為說法。
是菩薩如本喜樂講宣法要終身不斷。
是名辯才。
舍利弗。
是名菩薩總持辯才亦不可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撰集四法亦不可荊何等四。
是菩薩知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寂滅涅槃。
雲何無常。
義無所有是無常義。
無所破壞是無常義。
是無常義者即無我義。
若法無我無能壞者,性寂滅故。
是名無常義。
雲何苦義。
無所求故是苦義。
愛染盡故是苦義。
無所願故是苦義。
空無有故是苦義。
是名苦義。
雲何無我義。
畢竟無我是無我義。
如無我義即是空義。
無所有義。
虛诳不實義。
是名無我義。
雲何寂滅涅槃義。
是寂滅義非念念滅。
如非念念滅即是寂滅。
菩薩得是無盡智慧。
知一切法相同於寂滅。
寂滅者即是涅槃。
是名寂滅涅槃義。
舍利弗。
是名菩薩撰集四法而不可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一道亦不可荊雲何一道。
菩薩所得真實智慧不從他聞。
又一道者菩薩獨一無有伴侶。
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大莊嚴。
以自力勢精進攝齲畢竟自修不假他作。
自以因緣勇猛之力。
建立如是堅固莊嚴。
如諸衆生所作善業。
我亦如是悉當作之。
及諸聖人從初發心所作諸行我亦當作。
施非我伴我是施伴。
戒忍精進禅定智慧非是我伴我是彼伴。
諸波羅蜜不能使我。
而我能使諸波羅蜜。
一切善根皆亦如是,如是等法雖非我伴我要當行。
不恃於他勇猛自力獨行無伴。
坐於道場金剛座處壞諸魔衆。
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當如是覺了分别。
舍利弗。
是名菩薩一道無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所修方便亦不可荊雲何方便。
見一切法是方便。
發起諸法是方便。
為菩薩使是方便。
畢竟分别是方便。
無有齊限是方便。
志意常求出世之法是方便。
於布施時即能具足諸波羅蜜是方便。
持禁戒時在在處處自在往生是方便。
行忍辱時莊嚴自身及菩提道是方便。
行精進時心無所住是方便。
修禅定時無有退失是方便。
修行慧時不證無為是方便。
修慈心時愍無力勢是方便。
修悲心時不厭生死是方便。
修喜心時無樂處樂是方便。
修舍心時發心修集一切善根是方便。
能修天眼為欲成就諸佛眼故是方便。
修集天耳為欲成就諸佛耳故是方便。
修他心智為得佛智知諸衆生根量深淺故是方便。
修宿命智為得佛智。
知於三世無罣礙故是方便。
修集神通為得諸佛神通力故是方便。
随衆生心是方便。
既自曉了複了衆生是方便。
能自度已示現未度。
而方勤修求於度世是方便。
已離煩惱示有煩惱是方便。
已舍重擔示有重擔是方便。
能知根量随量說法是方便。
善能誘進鈍根衆生是方便。
知時非時是方便。
知可行道堕邪衆生安置正道是方便。
能令量作無量無量作量是方便。
令損壞者還複如本是方便。
示現勝地是方便。
示說涅槃有五欲樂是方便。
已得解脫示有系縛是方便。
處在生死不堕生死是方便。
於諸威儀無所專當亦不退失是方便。
唯觀衆生不觀持戒及以毀戒是方便。
攝諸見緣不生诤競是方便。
悉是音聲假名無實是方便。
常行三界是方便。
得解脫相行是方便。
親近凡夫如親近聖人是方便。
不證涅槃常處生死是方便。
於魔行處顯大光明無有煩惱是方便。
一切是一切非是方便。
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方便亦不可荊舍利弗。
是名菩薩摩诃薩八十無荊是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
無盡意菩薩摩诃薩說是法門品時。
六十七百千衆生未發心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五百二千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大衆以種種華香種種華鬘種種華蓋。
供養如來及無盡意并是經典。
於上空中有無量天樂。
自然出聲作如是言:諸佛世尊於無量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盡意菩薩今於是大集經中已說其義。
若有聞是無盡法門。
信解受持讀誦解說。
當知是人則為具足是無盡法。
爾時世尊以覆肩衣與無盡意贊言:善哉善哉!大士快說是義。
非但我許。
十方諸佛亦複如是,爾時無盡意菩薩摩诃薩兩手捧衣置自頂上。
而白佛言:世尊,諸天世人當視是衣過於塔想。
以是如來所受用故。
爾時多有種種寶衣。
種種寶蓋。
種種寶幡。
種種寶樹。
種種寶鬘。
從十方世界自然而來。
覆無盡意而為供養。
是時寶衣幡蓋樹鬘自然演出如是之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說是無盡法門。
如汝所說我等所許。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寶衣供養之具。
從何處來乃出是言:佛告舍利弗。
是無盡意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
所化衆生皆於十方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彼諸佛正遍知等。
知恩報恩故。
遣是來稱揚贊歎。
是無盡意真實功德,并複供養所說經典。
爾時大衆於無盡意菩薩摩诃薩。
倍生恭敬尊重贊歎。
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大利。
得見無盡意菩薩。
恭敬供養尊重贊歎,并得聞是無盡法門。
若有直得聞無盡意菩薩名字亦得善利。
何況眼見兼聞是典。
爾時世尊於大衆中聞是語已,告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學菩薩道。
於一劫中供養諸佛。
學戒威儀。
以堪忍力盡諸衆生生死苦際。
精勤修集如救頭然。
於諸禅定一心成就智慧方便。
若離此經。
我說是人未能具足六波羅蜜。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典信解受持讀誦解義如說修行。
我說是人已為具足諸波羅蜜。
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舍利弗。
若有菩薩受持此經為他演說。
即為具足檀那波羅蜜。
何以故?於諸施中法施為勝。
初不忘失菩薩之心。
若持此經即是持戒。
故能具足屍羅波羅蜜。
何以故?一切菩薩所學禁戒是經所攝。
若於此經能堪忍樂。
一切衆生所不能壞。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