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關燈
△無盡意菩薩品第十二之三 爾時無盡意菩薩複語舍利弗。

    菩薩修慈亦不可荊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

    是修慈者無有齊限等衆生界。

    菩薩修慈發心普覆。

    舍利弗。

    譬如虛空無不普覆。

    是菩薩慈亦複如是,一切衆生無不覆者,舍利弗。

    如衆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窮荊菩薩修慈亦複如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虛空無盡故衆生無荊衆生無盡故菩薩修慈亦不可荊是謂大士所修慈心不可得荊舍利弗言:善男子,齊幾名衆生界。

    無盡意言:所有地界水火風界其量無邊。

    而猶不多於衆生界。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頗可得說譬喻比不。

    無盡意言可說。

    但不得以小事為喻。

    舍利弗。

    東方去此盡一恒沙佛之世界。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皆一恒沙佛世界。

    作一大海其水滿溢。

    使一恒河沙等諸衆生聚集。

    共以一毛破為百分以一分毛渧取一渧。

    如是一恒河沙共取一渧。

    二恒河沙共取二渧。

    如是展轉乃至盡此滿大海水荊是衆生界猶不可荊菩薩慈心悉能遍覆如是衆生。

    舍利弗。

    於意雲何。

    是修慈善根豈可盡耶。

    舍利弗言:實不可荊唯善男子,是虛空性尚可得荊菩薩慈心不可盡也。

    若有菩薩聞作是說不生驚怖。

    當知是人得無盡慈。

    舍利弗。

    是慈能自擁護己身。

    是慈亦能利益他人。

    是慈無诤。

    是慈能斷一切瞋恚荒穢系縛。

    是慈能離諸結及使。

    是慈歡喜。

    是慈不見一切衆生破戒之過。

    是慈無熱身心受樂。

    是慈遠離一切惱害。

    是慈能離一切怖畏。

    是慈能順衆聖人道。

    是慈能令瞋者歡喜。

    是慈能勝一切鬥诤。

    是慈能生利養稱歎。

    是慈莊嚴釋梵威德。

    是慈常為智人所贊。

    是慈常護凡夫愚人。

    是慈常能随順梵道。

    是慈不雜遠離欲界。

    是慈能向解脫法門。

    是慈能攝一切諸乘。

    是慈能攝非财功德。

    是慈長養一切功德。

    是慈過諸無作功德。

    是慈悉能莊嚴相好。

    是慈能離下劣鈍根。

    是慈能開天人涅槃諸善正道。

    是慈能離三惡八難。

    是慈愛樂諸善法等。

    是慈如願一切所欲成就自在。

    是慈平等於諸衆生。

    是慈發行離諸異相。

    是慈正向持戒之門。

    是慈能護諸犯禁者,是慈能成無上忍力。

    是慈能離諸慢放逸。

    是慈發起無诤精進入於正道。

    是慈根本入聖禅定。

    是慈善能分别於心離諸煩惱。

    是慈因慧而生總持語言文字。

    是慈定伴離魔結伴。

    是慈常與歡喜同止。

    是慈善為心之所使。

    是慈堅持威儀戒法。

    是慈能離諸掉動等。

    是慈能滅種種諸相。

    是慈善香慚愧塗身。

    是慈能除煩惱臭氣。

    舍利弗。

    夫修慈者,悉能擁護一切衆生。

    能舍己樂與他衆生。

    聲聞修慈齊為己身。

    菩薩之慈悉為一切無量衆生。

    舍利弗。

    夫修慈者能度諸流。

    慈所及處有緣衆生。

    又緣於法又無所緣。

    緣衆生者初發心也。

    緣法緣者已習行也。

    緣無緣者得深法忍也。

    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大慈而不可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修行大悲亦不可荊何以故?舍利弗。

    如人命根即以出息入息為本。

    菩薩如是修學大乘。

    以大悲為本。

    如轉輪聖王。

    以輪寶為本。

    菩薩如是修一切智以大悲為本。

    如大長者唯有一子愍愛情重。

    菩薩大悲亦複如是,於諸衆生愛之若子。

    如是大悲我已行已,如是大悲作己利已,如是大悲不假他事。

    如是大悲己心所作出不谄曲。

    如是大悲所作畢竟出正決定。

    如是大悲種性所作出於直道。

    如是大悲心無邪曲出生正直。

    如是大悲無有憍慢出衆生境。

    如是大悲捐舍己身出如來身。

    如是大悲不貪壽命出不作惡。

    如是大悲擁護衆生出於菩提。

    如是大悲護真實法出心清淨。

    如是大悲見諸窮厄出拔濟事。

    如是大悲本誓堅固出不動心。

    如是大悲不欺己身人天賢聖出不虛诳。

    如是大悲其行清淨出於善業。

    如是大悲自舍己樂出與他樂。

    如是大悲不與他苦出不焦熱。

    如是大悲能令衆生舍於重擔出堅精進。

    如是大悲有忍勢力出護無力。

    如是大悲不厭可污出瞻病者,如是大悲得法自在出教化鈍根。

    如是大悲覆自功德出顯他功業。

    如是大悲出離諸苦。

    如是大悲出求無漏樂。

    如是大悲出舍所愛物。

    如是大悲出作衆善業無所堯惱。

    如是大悲出善持禁不舍毀戒。

    如是大悲出教化衆生。

    如是大悲出不惜身命。

    如是大悲出舍自支節。

    如是大悲出生他善根。

    如是大悲出自利益善根。

    如是大悲出無味諸禅。

    如是大悲出不厭欲界。

    如是大慈出於觀慧。

    如是大悲出不污善根。

    如是大悲出諸衆生如所願成。

    如是大悲出有為無為。

    如是大悲出不證無為。

    如是大悲出知衆生性同無為而能教化。

    如是大悲出護毀戒者,如是大悲出贊歎佛戒。

    如是大乘諸悲出於大悲。

    以是因緣故名大悲。

    謂大悲者,必定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諸助道法。

    為得自然無師智慧。

    營他衆生所作事業。

    精勤專著如修己務。

    以是因緣故名大悲。

    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大悲而不可盡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

    修行於喜亦不可荊雲何為喜。

    常念於法歡喜踴躍。

    不生懈怠無諸惱熱。

    離五欲樂住於法樂。

    心和悅豫身輕柔軟。

    意勤勸督心常生悲。

    樂求如來無上法身。

    樂修相好以自莊嚴。

    聽法無厭念行正法。

    行正法已心生歡喜。

    生歡喜已具得法悲。

    常於衆生不生礙心。

    以增上欲勤求於法。

    勤欲法已深心得解甚深佛法。

    遠離二乘發無上心。

    除諸慳惜發於舍心。

    見來乞者心生歡喜。

    舍時歡喜施已無悔。

    如是布施三時清淨。

    得清淨已心則悅豫。

    於持戒者常行布施。

    於毀禁者喜心攝齲自持禁戒心則清淨。

    能令惡道怖懼衆生得無所畏遠離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