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諸結。
若粗若細若上中下。
乃至不住貪欲所起一切諸結。
不住癡闇覆蓋諸礙。
乃至不住因癡所起一切諸結。
不住淫欲愛濁。
不住陰死煩惱天魔乃至不住因魔所起諸魔事等。
不住我人衆生壽命養育士夫。
乃至不住取衆生相。
不住業障報障法障煩惱障諸見障乃至不住一切習氣。
不住思想憶想分别想緣相想境界見聞覺知乃至不住一切諸結。
不住随衆生心行智乃至不住八萬四千法聚。
不住慳貪布施破戒持戒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意禅定愚癡智慧乃至不住諸波羅蜜伴非伴等。
不住定亂邪正善不善世間出世間可作不可作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黑法白法生死涅槃乃至不住一切諸法伴非伴等。
不住衆生異相諸乘異相佛界異相諸佛異相諸法異相聖衆異相乃至不住一切異相。
不住知不知識不識世谛真谛乃至不住一切諸相。
所謂菩薩思惟慧者,無聞無行無身無相無形無為。
如是真慧。
不住一切憶想思惟心作止住名字異相。
舍利弗。
是名菩薩真智慧者不住如是十六法中舍利弗。
雲何菩薩慧者,處所具八方便。
何等八。
諸陰方便。
諸界方便。
諸入方便。
諸谛方便。
諸緣方便。
三世方便。
諸乘方便。
諸法方便。
雲何諸陰方便。
若說諸陰如沫如泡。
如熱時焰。
如芭蕉樹。
如幻如夢。
如呼聲響。
如鏡中像。
如影如化色。
如水沫如水沫性。
非我非衆生。
非命非人。
色亦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色方便。
受喻如泡。
想喻如焰。
行如芭蕉。
識喻如幻。
如泡如焰如芭蕉幻性。
無我無衆生。
無命無人。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能如是知。
是名菩薩觀受想行識方便。
諸陰如夢如響。
如像如影。
如化如化等性。
無我無衆生無命無人。
是諸陰等亦複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陰方便。
所謂陰者即世間相。
世間相者是可壞相。
如可壞相即無常性。
苦性。
無我性。
寂滅性。
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陰方便。
雲何菩薩知界方便。
法界地界。
水火風界。
是法界中。
無有堅相濕相熱相動相。
法界眼界耳界鼻舌身意界。
是法界中。
無有見相聞相嗅相别相覺相知相。
法界色界聲香味觸法。
是法界中。
無眼可見相。
耳可聞相。
鼻可嗅相。
舌可别相。
身可覺相。
意可知相。
法界眼識界。
耳鼻舌身意識界。
是法界中。
無眼識知色。
乃至無意識知法。
法界色界法界非色作相。
乃至法界亦複如是,法界我界無二無别。
法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界生死界涅槃界無二無别。
法界虛空界。
一切法界我界空界。
無相無願無作不出不生無所有等如涅槃。
虛空涅槃。
及一切法等。
無有二。
如是無量有為法界入無為界。
能如是知如是說者,是名菩薩知界方便雲何菩薩觀入方便。
如佛所說,眼空我空我所空。
何以故?是眼性中。
無我無我所。
耳鼻舌身意空亦複如是,觀是入者見一切法。
若善不善。
無有二相。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若眼入色。
入若見眼色離欲。
不證離欲法。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意入法入。
若見離欲不證離欲法。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所謂入者,若聖入非聖入。
雲何聖入。
若修集道。
雲何非聖入。
不修集道。
若菩薩住道。
於不修道者生大悲心不舍入道。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雲何菩薩。
觀谛方便。
所謂甚深難入。
雲何難入。
若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苦智者觀陰無生。
集智者觀斷愛因。
滅智者觀無明等諸煩惱無有和合。
道智者得平等觀。
於一切法無所倚著。
菩薩若於四聖谛中作如是觀。
而不取證為化衆生。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有三谛。
何等三。
俗谛。
第一義谛。
相谛。
雲何俗谛。
若世間所用語言文字假名法等。
雲何第一義谛。
乃至無有心行。
何況當有言語文字。
雲何相谛。
觀一切相同於一相。
一相者即是無相。
菩薩随順俗谛而不厭倦。
觀第一義谛而不取證。
觀諸相谛一相無相。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有二谛。
何等二。
俗谛。
第一義谛。
何等俗谛。
若說苦集道谛。
若世間語言文字假名法等。
雲何第一義谛。
若於涅槃法終不忘失。
何以故?如與法界其性常故。
菩薩随俗不生厭倦。
觀第一義而不取證。
複有一谛。
何等為一。
於一切法無所倚著。
為化衆生現有所著。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次五陰苦。
若見五陰苦相。
是名為苦觀。
苦即空是名苦智觀苦聖谛。
若觀五陰諸煩惱愛因見因是名為集。
若觀愛因見因。
不取不著不希不求。
是名集智觀集聖谛。
若五陰畢竟盡相。
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現在不祝是名為滅。
能如是知。
是名滅智觀滅聖谛。
若得道者證集滅智比智知已是名為道。
若於是中悉見空性。
是名道智觀道聖谛。
若能如是觀四聖谛。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若一切受是名為苦。
若於諸受思惟分别。
是名苦智觀苦聖谛。
受因和合是名為集。
若於受因知如真實。
是名集智觀集聖谛。
若除諸受無受者受。
觀受滅盡不證於滅。
為化衆生。
是名滅智觀滅聖谛。
若有所受是名為道。
雖有和合猶如筏喻。
不為所受不求於道。
是名道智觀道聖谛。
作如是知。
見四聖谛清淨平等。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次略說生苦是名為苦。
若觀於生。
是名苦智觀苦聖谛。
生從因緣是名為集。
若觀有非有。
是名集智觀集聖谛。
一切生非生是即非滅。
若法不生即無有滅。
是名為滅。
若觀此滅即是滅智觀滅聖谛。
若如是等。
推求稱量思惟分别是名為道。
若滅如是求稱量等。
入法門者是名道智。
觀道聖谛。
若住於智不證聖谛。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雲何菩薩觀緣方便。
集不善思惟故無明集。
無明集故行集。
行集故識集。
識集故名色集。
名色集故六入集。
六入集故觸集。
觸集故受集。
受集故愛集。
愛集故取集。
取集故有集。
有集故生集。
生集故老死集。
老死集故憂悲苦惱集。
若知如是諸苦聚集。
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若住如是諸法聚集,則不長養。
無所作。
無诤訟。
無有主。
無所屬。
無系縛。
所謂若因善法。
因不善法。
因不動法。
若因向涅槃法。
如是等法如實分别。
若諸衆生根量齊限。
因是諸根所作諸業。
若有受報及非受報。
善知其因聚集方便。
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不善思惟滅則無明滅。
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
識滅故名色滅。
名色滅故六入滅。
六入滅故觸滅。
觸滅故受滅。
受滅故愛滅。
愛滅故取滅。
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死滅。
老死滅故憂悲苦惱諸苦聚滅。
若知如是諸苦聚滅。
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一切諸法屬因屬緣屬和合。
若法屬因緣和合。
是法則不屬我人衆生壽命。
若法
若粗若細若上中下。
乃至不住貪欲所起一切諸結。
不住癡闇覆蓋諸礙。
乃至不住因癡所起一切諸結。
不住淫欲愛濁。
不住陰死煩惱天魔乃至不住因魔所起諸魔事等。
不住我人衆生壽命養育士夫。
乃至不住取衆生相。
不住業障報障法障煩惱障諸見障乃至不住一切習氣。
不住思想憶想分别想緣相想境界見聞覺知乃至不住一切諸結。
不住随衆生心行智乃至不住八萬四千法聚。
不住慳貪布施破戒持戒瞋恚忍辱懈怠精進亂意禅定愚癡智慧乃至不住諸波羅蜜伴非伴等。
不住定亂邪正善不善世間出世間可作不可作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黑法白法生死涅槃乃至不住一切諸法伴非伴等。
不住衆生異相諸乘異相佛界異相諸佛異相諸法異相聖衆異相乃至不住一切異相。
不住知不知識不識世谛真谛乃至不住一切諸相。
所謂菩薩思惟慧者,無聞無行無身無相無形無為。
如是真慧。
不住一切憶想思惟心作止住名字異相。
舍利弗。
是名菩薩真智慧者不住如是十六法中舍利弗。
雲何菩薩慧者,處所具八方便。
何等八。
諸陰方便。
諸界方便。
諸入方便。
諸谛方便。
諸緣方便。
三世方便。
諸乘方便。
諸法方便。
雲何諸陰方便。
若說諸陰如沫如泡。
如熱時焰。
如芭蕉樹。
如幻如夢。
如呼聲響。
如鏡中像。
如影如化色。
如水沫如水沫性。
非我非衆生。
非命非人。
色亦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色方便。
受喻如泡。
想喻如焰。
行如芭蕉。
識喻如幻。
如泡如焰如芭蕉幻性。
無我無衆生。
無命無人。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能如是知。
是名菩薩觀受想行識方便。
諸陰如夢如響。
如像如影。
如化如化等性。
無我無衆生無命無人。
是諸陰等亦複如是,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陰方便。
所謂陰者即世間相。
世間相者是可壞相。
如可壞相即無常性。
苦性。
無我性。
寂滅性。
能如是知是名菩薩觀陰方便。
雲何菩薩知界方便。
法界地界。
水火風界。
是法界中。
無有堅相濕相熱相動相。
法界眼界耳界鼻舌身意界。
是法界中。
無有見相聞相嗅相别相覺相知相。
法界色界聲香味觸法。
是法界中。
無眼可見相。
耳可聞相。
鼻可嗅相。
舌可别相。
身可覺相。
意可知相。
法界眼識界。
耳鼻舌身意識界。
是法界中。
無眼識知色。
乃至無意識知法。
法界色界法界非色作相。
乃至法界亦複如是,法界我界無二無别。
法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界生死界涅槃界無二無别。
法界虛空界。
一切法界我界空界。
無相無願無作不出不生無所有等如涅槃。
虛空涅槃。
及一切法等。
無有二。
如是無量有為法界入無為界。
能如是知如是說者,是名菩薩知界方便雲何菩薩觀入方便。
如佛所說,眼空我空我所空。
何以故?是眼性中。
無我無我所。
耳鼻舌身意空亦複如是,觀是入者見一切法。
若善不善。
無有二相。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若眼入色。
入若見眼色離欲。
不證離欲法。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耳入聲入鼻入香入舌入味入身入觸入意入法入。
若見離欲不證離欲法。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
所謂入者,若聖入非聖入。
雲何聖入。
若修集道。
雲何非聖入。
不修集道。
若菩薩住道。
於不修道者生大悲心不舍入道。
是名菩薩觀入方便雲何菩薩。
觀谛方便。
所謂甚深難入。
雲何難入。
若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苦智者觀陰無生。
集智者觀斷愛因。
滅智者觀無明等諸煩惱無有和合。
道智者得平等觀。
於一切法無所倚著。
菩薩若於四聖谛中作如是觀。
而不取證為化衆生。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有三谛。
何等三。
俗谛。
第一義谛。
相谛。
雲何俗谛。
若世間所用語言文字假名法等。
雲何第一義谛。
乃至無有心行。
何況當有言語文字。
雲何相谛。
觀一切相同於一相。
一相者即是無相。
菩薩随順俗谛而不厭倦。
觀第一義谛而不取證。
觀諸相谛一相無相。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有二谛。
何等二。
俗谛。
第一義谛。
何等俗谛。
若說苦集道谛。
若世間語言文字假名法等。
雲何第一義谛。
若於涅槃法終不忘失。
何以故?如與法界其性常故。
菩薩随俗不生厭倦。
觀第一義而不取證。
複有一谛。
何等為一。
於一切法無所倚著。
為化衆生現有所著。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次五陰苦。
若見五陰苦相。
是名為苦觀。
苦即空是名苦智觀苦聖谛。
若觀五陰諸煩惱愛因見因是名為集。
若觀愛因見因。
不取不著不希不求。
是名集智觀集聖谛。
若五陰畢竟盡相。
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現在不祝是名為滅。
能如是知。
是名滅智觀滅聖谛。
若得道者證集滅智比智知已是名為道。
若於是中悉見空性。
是名道智觀道聖谛。
若能如是觀四聖谛。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若一切受是名為苦。
若於諸受思惟分别。
是名苦智觀苦聖谛。
受因和合是名為集。
若於受因知如真實。
是名集智觀集聖谛。
若除諸受無受者受。
觀受滅盡不證於滅。
為化衆生。
是名滅智觀滅聖谛。
若有所受是名為道。
雖有和合猶如筏喻。
不為所受不求於道。
是名道智觀道聖谛。
作如是知。
見四聖谛清淨平等。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複次略說生苦是名為苦。
若觀於生。
是名苦智觀苦聖谛。
生從因緣是名為集。
若觀有非有。
是名集智觀集聖谛。
一切生非生是即非滅。
若法不生即無有滅。
是名為滅。
若觀此滅即是滅智觀滅聖谛。
若如是等。
推求稱量思惟分别是名為道。
若滅如是求稱量等。
入法門者是名道智。
觀道聖谛。
若住於智不證聖谛。
是名菩薩觀谛方便。
雲何菩薩觀緣方便。
集不善思惟故無明集。
無明集故行集。
行集故識集。
識集故名色集。
名色集故六入集。
六入集故觸集。
觸集故受集。
受集故愛集。
愛集故取集。
取集故有集。
有集故生集。
生集故老死集。
老死集故憂悲苦惱集。
若知如是諸苦聚集。
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若住如是諸法聚集,則不長養。
無所作。
無诤訟。
無有主。
無所屬。
無系縛。
所謂若因善法。
因不善法。
因不動法。
若因向涅槃法。
如是等法如實分别。
若諸衆生根量齊限。
因是諸根所作諸業。
若有受報及非受報。
善知其因聚集方便。
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不善思惟滅則無明滅。
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
識滅故名色滅。
名色滅故六入滅。
六入滅故觸滅。
觸滅故受滅。
受滅故愛滅。
愛滅故取滅。
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死滅。
老死滅故憂悲苦惱諸苦聚滅。
若知如是諸苦聚滅。
是名菩薩觀緣方便。
一切諸法屬因屬緣屬和合。
若法屬因緣和合。
是法則不屬我人衆生壽命。
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