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者,見行方便不以為過。
於諸受者等心恭敬。
於馀菩薩常行誘導。
以柔軟語而演教誨。
樂在空處修行善法。
離諸利養不惜身命。
無有邪念心寂滅故。
言無邪谄攝口過故。
不以邪業而求利益。
其心少欲常知足故。
心調柔和無垢穢故。
回在生死具善根故。
能忍諸苦為衆生故。
是為大士一切畢竟而不可荊是菩薩心。
生死煩惱永不能壞。
何以故?是心增長諸功德故。
含受一切諸衆生故。
成就無盡妙智慧故。
大德。
是名菩薩摩诃薩畢竟無荊 爾時舍利弗。
語無盡意菩薩摩诃薩言:唯善男子,頗複更有無盡法不。
無盡意言有。
菩薩修行檀波羅蜜不可窮荊何以故?菩薩摩诃薩行施無量。
所謂須食與食具足命辯色力樂故。
須飲與飲離渴愛故。
須衣與衣具清淨色除無慚愧故。
須乘與乘得一切樂具神通故。
須燈與燈具足佛眼清淨故。
須音樂者施與音樂具足天耳清徹故。
須香與香身出具足微妙香故。
須鬘與鬘具陀羅尼七覺華故。
須塗香末香悉施與之。
具戒定慧熏塗身故。
須種種味随意與之。
味相成就故。
無依止者施與依止。
能為衆生具足救護為歸依故。
須敷具者悉施與之。
具足究竟斷除陰蓋。
成就梵天賢聖諸佛妙床座故。
須座與座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以為道常金剛座處悉成就故。
随其所須悉能與之。
成就菩提諸所須故。
随病施藥得無老死。
甘露法藥悉成就故。
須仆使者皆給與之。
自在智慧得具足故。
若以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珂貝璧玉珊瑚種種諸珍用惠施者,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能以種種璎珞施者,具足八十随形好故。
若以象馬車乘施者,具足大乘故。
若持園林以布施者,具諸禅支故。
若持妻子以布施者,具足無上道法愛故。
若以倉庫穀财施者,具足諸善法寶藏故。
以閻浮提若四天下随意施者,具足法王得自在故。
以諸樂具持用施者,具足無量法樂樂故。
若持腳足以布施者,法足具成進至道場故。
若以手施。
具足法手安撫衆生令得樂故。
若以耳鼻用施與者,具足諸根悉通利故。
若以眼目持用施者,為欲具足無礙法眼故。
若以頭施。
於三界中具足殊勝一切智慧故。
若以血肉持用施者,諸不堅牢具堅牢故。
若以髓腦持用施者,具金剛身得不壞故。
菩薩不以邪命求财而行布施。
不逼衆生強求他物轉以施人。
無恐怖施。
無羞恥施。
無慳惜施。
如其所許無損減施。
無不愛施。
畢竟常施。
無不畢竟施。
無谀谄施。
無奸詐施。
不疑業報施。
無邪命施。
無愚癡施。
無不信施。
無不解施。
無疲難施。
無依著施。
無選擇施。
無異相施。
不求受者施。
無有衆生不堪受者持戒犯戒無增減施。
於受者所不望報施。
不求名施。
不毀譽施。
無慢非慢施。
無熱惱施。
不悔心施。
不自贊施。
無雜穢施。
不望業報施。
無定處施。
無有瞋怒垢愛等施。
有來乞者不惱害施。
無輕易施。
不<卑頁>面施。
不撩擲施。
無不故施。
無手不與施。
無不常施。
無斷絕施。
無嫉慢施。
無齊限施。
如其所許不貿易施。
無有堪任不堪任施。
無非福田施。
不輕小施。
不贊多施。
無衰耗施。
不求後生施。
不求自在得财寶施。
不求釋梵護世天王轉輪聖王諸果報施。
不願聲聞緣覺乘施。
不求王子得自在施。
不為一世故施。
無厭足施。
無不回向一切智施。
無不淨施。
無不時施。
無刀毒施。
無惱衆生施。
菩薩行施。
不為智者之所輕笑。
何以故?觀空寂行施。
是故無荊無作所熏施。
是故無荊出三有相施。
是故無荊不取處施。
是故無荊為解脫果是施無荊為伏衆魔是施無荊為斷結愛是施無荊為增上施是故無荊善分别施是故無荊助菩提施是故無荊正回向施是故無荊莊嚴道場解脫果施是故無荊是施無邊是故無荊是施無壞是故無荊是施不斷是故無荊是施廣大是故無荊是施無住是故無荊是施無伏是故無荊無等等施是故無荊是施進趣一切種智是故無荊唯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布施而不可荊 爾時舍利弗語無盡意言:善哉善哉!唯善男子,仁已快說菩薩摩诃薩修行檀波羅蜜而不可荊唯願仁者當說菩薩屍波羅蜜如諸菩薩所得無盡屍波羅蜜。
無盡意言:唯舍利弗。
菩薩戒衆六十七事清淨修治亦不可荊何等六十七。
於諸衆生不起惱害。
於他财物不生竊盜。
於他婦女中不生邪視。
於諸衆生無有欺诳。
初不兩舌於自眷屬知止足故。
無有惡口忍粗穬故。
無有绮語常善說故。
於他樂事不貪嫉故。
初無瞋恚忍惡言故。
正見不邪賤馀道故。
深信於佛心不濁故。
信順於法善觀法故。
信敬於僧尊重聖衆故。
五體投地志念佛故。
五體投地思惟法故。
五體投地宗敬僧故。
堅持禁戒。
一切無犯。
乃至小禁不放舍故。
持不缺戒不依馀乘故。
持不穿戒離惡處生故。
持不荒戒不雜諸結故。
持不污戒專長白法故。
持甚深戒随意回向得自在故。
持贊歎戒智者不呵故。
持純善戒正念知故。
持不呵戒一切戒不散故。
持善堅戒防護諸根故。
持名聞戒諸佛所念故。
持知足戒無不厭故。
受少欲戒。
斷貪惜故。
持性淨戒身心寂滅故。
持阿蘭若戒。
離愦鬧故。
持聖種戒不求他意故。
持威儀戒一切善根得自在故。
持如說戒人天歡喜故。
持慈心戒護衆生故。
持悲心戒能忍諸苦故。
持喜心戒心不懈怠故。
持舍心戒離愛恚故。
持自省戒心善分别故。
持不求短缺戒護他心故。
持善攝戒善守護故。
持惠施戒教化衆生故。
持忍辱戒心無恚礙故。
持精進戒不退還故。
持禅定戒長諸禅支故。
持智慧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
持多聞戒博學堅牢故。
持親近善知識戒助成菩提故。
持遠離惡知識戒遠離惡道故。
持不惜身戒觀無常想故。
持不惜命戒勤行善根故。
持不悔戒心清淨故。
持不邪命戒心行清淨故。
持不焦戒畢竟清淨故。
持不燒戒修善行業故。
持無慢戒心下不憍故。
持不掉戒遠離諸欲故。
持不高戒心平直故。
持柔和戒心無抵突故。
持調伏戒無惱害故。
持寂滅戒心無垢穢故。
持順語戒如說行故。
持化衆生戒不離攝法故。
持護正法戒不違如實故。
持如願成就戒於諸衆生心平等故。
持親近佛戒願求如來無上戒故。
持入佛三昧戒具足一切諸佛法故。
舍利弗。
是名菩薩六十七事淨治戒衆而不可荊 又舍利弗。
菩薩無盡清淨戒中無有倚著。
所謂破我人衆生壽命養育士夫色受想行識地水火風。
是淨戒中無眼色相。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相。
亦無身心。
是戒定相一向不共故。
是戒分别相方便緣一切法故。
是戒空相得無相際不雜三界故。
是戒不作無生忍故。
是淨戒中無有已作今作當作。
是清淨戒過去不滅未來不來現在不祝又舍利弗。
是淨戒中心淨無垢識不止住思不親近。
是清淨戒不依欲界不近色界不住無色界。
是清淨戒舍離欲塵除瞋恚礙滅無明障。
是清淨戒不斷不常不逆因緣。
是清淨戒無有我相舍我所相不住身見。
是清淨戒不取假名不住色相不雜名色。
是清淨戒不系於因不起諸見不住疑悔。
是清淨戒不住貪瞋癡不著善根。
於諸受者等心恭敬。
於馀菩薩常行誘導。
以柔軟語而演教誨。
樂在空處修行善法。
離諸利養不惜身命。
無有邪念心寂滅故。
言無邪谄攝口過故。
不以邪業而求利益。
其心少欲常知足故。
心調柔和無垢穢故。
回在生死具善根故。
能忍諸苦為衆生故。
是為大士一切畢竟而不可荊是菩薩心。
生死煩惱永不能壞。
何以故?是心增長諸功德故。
含受一切諸衆生故。
成就無盡妙智慧故。
大德。
是名菩薩摩诃薩畢竟無荊 爾時舍利弗。
語無盡意菩薩摩诃薩言:唯善男子,頗複更有無盡法不。
無盡意言有。
菩薩修行檀波羅蜜不可窮荊何以故?菩薩摩诃薩行施無量。
所謂須食與食具足命辯色力樂故。
須飲與飲離渴愛故。
須衣與衣具清淨色除無慚愧故。
須乘與乘得一切樂具神通故。
須燈與燈具足佛眼清淨故。
須音樂者施與音樂具足天耳清徹故。
須香與香身出具足微妙香故。
須鬘與鬘具陀羅尼七覺華故。
須塗香末香悉施與之。
具戒定慧熏塗身故。
須種種味随意與之。
味相成就故。
無依止者施與依止。
能為衆生具足救護為歸依故。
須敷具者悉施與之。
具足究竟斷除陰蓋。
成就梵天賢聖諸佛妙床座故。
須座與座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以為道常金剛座處悉成就故。
随其所須悉能與之。
成就菩提諸所須故。
随病施藥得無老死。
甘露法藥悉成就故。
須仆使者皆給與之。
自在智慧得具足故。
若以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珂貝璧玉珊瑚種種諸珍用惠施者,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能以種種璎珞施者,具足八十随形好故。
若以象馬車乘施者,具足大乘故。
若持園林以布施者,具諸禅支故。
若持妻子以布施者,具足無上道法愛故。
若以倉庫穀财施者,具足諸善法寶藏故。
以閻浮提若四天下随意施者,具足法王得自在故。
以諸樂具持用施者,具足無量法樂樂故。
若持腳足以布施者,法足具成進至道場故。
若以手施。
具足法手安撫衆生令得樂故。
若以耳鼻用施與者,具足諸根悉通利故。
若以眼目持用施者,為欲具足無礙法眼故。
若以頭施。
於三界中具足殊勝一切智慧故。
若以血肉持用施者,諸不堅牢具堅牢故。
若以髓腦持用施者,具金剛身得不壞故。
菩薩不以邪命求财而行布施。
不逼衆生強求他物轉以施人。
無恐怖施。
無羞恥施。
無慳惜施。
如其所許無損減施。
無不愛施。
畢竟常施。
無不畢竟施。
無谀谄施。
無奸詐施。
不疑業報施。
無邪命施。
無愚癡施。
無不信施。
無不解施。
無疲難施。
無依著施。
無選擇施。
無異相施。
不求受者施。
無有衆生不堪受者持戒犯戒無增減施。
於受者所不望報施。
不求名施。
不毀譽施。
無慢非慢施。
無熱惱施。
不悔心施。
不自贊施。
無雜穢施。
不望業報施。
無定處施。
無有瞋怒垢愛等施。
有來乞者不惱害施。
無輕易施。
不<卑頁>面施。
不撩擲施。
無不故施。
無手不與施。
無不常施。
無斷絕施。
無嫉慢施。
無齊限施。
如其所許不貿易施。
無有堪任不堪任施。
無非福田施。
不輕小施。
不贊多施。
無衰耗施。
不求後生施。
不求自在得财寶施。
不求釋梵護世天王轉輪聖王諸果報施。
不願聲聞緣覺乘施。
不求王子得自在施。
不為一世故施。
無厭足施。
無不回向一切智施。
無不淨施。
無不時施。
無刀毒施。
無惱衆生施。
菩薩行施。
不為智者之所輕笑。
何以故?觀空寂行施。
是故無荊無作所熏施。
是故無荊出三有相施。
是故無荊不取處施。
是故無荊為解脫果是施無荊為伏衆魔是施無荊為斷結愛是施無荊為增上施是故無荊善分别施是故無荊助菩提施是故無荊正回向施是故無荊莊嚴道場解脫果施是故無荊是施無邊是故無荊是施無壞是故無荊是施不斷是故無荊是施廣大是故無荊是施無住是故無荊是施無伏是故無荊無等等施是故無荊是施進趣一切種智是故無荊唯舍利弗。
是名菩薩修行布施而不可荊 爾時舍利弗語無盡意言:善哉善哉!唯善男子,仁已快說菩薩摩诃薩修行檀波羅蜜而不可荊唯願仁者當說菩薩屍波羅蜜如諸菩薩所得無盡屍波羅蜜。
無盡意言:唯舍利弗。
菩薩戒衆六十七事清淨修治亦不可荊何等六十七。
於諸衆生不起惱害。
於他财物不生竊盜。
於他婦女中不生邪視。
於諸衆生無有欺诳。
初不兩舌於自眷屬知止足故。
無有惡口忍粗穬故。
無有绮語常善說故。
於他樂事不貪嫉故。
初無瞋恚忍惡言故。
正見不邪賤馀道故。
深信於佛心不濁故。
信順於法善觀法故。
信敬於僧尊重聖衆故。
五體投地志念佛故。
五體投地思惟法故。
五體投地宗敬僧故。
堅持禁戒。
一切無犯。
乃至小禁不放舍故。
持不缺戒不依馀乘故。
持不穿戒離惡處生故。
持不荒戒不雜諸結故。
持不污戒專長白法故。
持甚深戒随意回向得自在故。
持贊歎戒智者不呵故。
持純善戒正念知故。
持不呵戒一切戒不散故。
持善堅戒防護諸根故。
持名聞戒諸佛所念故。
持知足戒無不厭故。
受少欲戒。
斷貪惜故。
持性淨戒身心寂滅故。
持阿蘭若戒。
離愦鬧故。
持聖種戒不求他意故。
持威儀戒一切善根得自在故。
持如說戒人天歡喜故。
持慈心戒護衆生故。
持悲心戒能忍諸苦故。
持喜心戒心不懈怠故。
持舍心戒離愛恚故。
持自省戒心善分别故。
持不求短缺戒護他心故。
持善攝戒善守護故。
持惠施戒教化衆生故。
持忍辱戒心無恚礙故。
持精進戒不退還故。
持禅定戒長諸禅支故。
持智慧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
持多聞戒博學堅牢故。
持親近善知識戒助成菩提故。
持遠離惡知識戒遠離惡道故。
持不惜身戒觀無常想故。
持不惜命戒勤行善根故。
持不悔戒心清淨故。
持不邪命戒心行清淨故。
持不焦戒畢竟清淨故。
持不燒戒修善行業故。
持無慢戒心下不憍故。
持不掉戒遠離諸欲故。
持不高戒心平直故。
持柔和戒心無抵突故。
持調伏戒無惱害故。
持寂滅戒心無垢穢故。
持順語戒如說行故。
持化衆生戒不離攝法故。
持護正法戒不違如實故。
持如願成就戒於諸衆生心平等故。
持親近佛戒願求如來無上戒故。
持入佛三昧戒具足一切諸佛法故。
舍利弗。
是名菩薩六十七事淨治戒衆而不可荊 又舍利弗。
菩薩無盡清淨戒中無有倚著。
所謂破我人衆生壽命養育士夫色受想行識地水火風。
是淨戒中無眼色相。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相。
亦無身心。
是戒定相一向不共故。
是戒分别相方便緣一切法故。
是戒空相得無相際不雜三界故。
是戒不作無生忍故。
是淨戒中無有已作今作當作。
是清淨戒過去不滅未來不來現在不祝又舍利弗。
是淨戒中心淨無垢識不止住思不親近。
是清淨戒不依欲界不近色界不住無色界。
是清淨戒舍離欲塵除瞋恚礙滅無明障。
是清淨戒不斷不常不逆因緣。
是清淨戒無有我相舍我所相不住身見。
是清淨戒不取假名不住色相不雜名色。
是清淨戒不系於因不起諸見不住疑悔。
是清淨戒不住貪瞋癡不著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