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慈如虛空故。
發心曠大悉能容受諸衆生故。
發心無礙智慧通達故。
發心遍至大悲不斷故。
發心不斷善解立願故。
發心為歸諸佛所贊故。
發心殊勝二乘宗仰故。
發心深遠一切衆生所不知故。
發心不敗不破佛法故。
發心安隐善與衆生諸快樂故。
發心莊嚴一切功德悉成就故。
發心善察智慧成就故。
發心增長随意施與故。
發心如願戒清淨故。
發菩提心普及怨親具忍辱故。
發心難壞具精進故。
發心寂滅具禅定故。
發心無毀具智慧故。
發心無願增長大慈故。
發菩提心住根堅牢增長大悲故。
發心和悅增長大喜故。
發心不動增長大舍故。
發心任重諸佛所受故。
發心不絕三寶不斷故。
唯舍利弗。
菩薩如是為一切智發菩提心。
豈可盡耶。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譬如虛空不可窮荊為一切智發菩提心。
不可得盡亦複如是,無盡意言:唯舍利弗。
佛戒無荊因戒發心故不可荊佛定無荊因定發心故不可荊佛慧無荊因慧發心故不可荊佛解脫無荊因解脫發心故不可荊佛解脫知見無荊因解脫知見發心故不可荊唯舍利弗。
如來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其性無荊因是五衆發菩提心。
豈可盡耶。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荊因如是等故發菩提心是故無荊唯舍利弗。
舉要言之。
一切如來悉皆無荊因是發心故不可荊三寶不斷故無有荊衆生性無盡故無荊如實智無盡故無荊随諸衆生無量心行智無盡故無荊回向無上無盡故無荊教化衆生無盡故無荊無盡智無生故無荊離性無生故無荊知一切法本性無盡故無荊唯舍利弗。
是名菩薩發菩提心不可盡也。
複次舍利弗。
是菩薩心清淨無荊心清淨者不作谄故。
不作谄者無奸詐故。
無奸詐者善分别故。
善分别者無邪命故。
無邪命者心清白故。
心清白者常正一故。
常正一者性殊勝故。
性殊勝者無輕毀故。
無輕毀者滅諸曲故。
滅諸曲者心質直故。
心質直者入平正故。
入平正者心堅實故。
心堅實者不可壞故。
不可壞者性牢固故。
性牢固者不可動故。
不可動者無所依故。
無所依者除我心故。
除我心者無伴等故。
無伴等者息呰蔑故。
息呰蔑者作善業故。
作善業者無呵責故。
無呵責者消過失故。
消過失者不熱惱故。
不熱惱者性真實故。
性真實者無虛诳故。
無虛诳者如說行故。
如說行者能善作故。
能善作者無瑕疵故。
無瑕疵者不錯謬故。
不錯謬者無所滞故。
無所滞者不退轉故。
不退轉者觀衆生故。
觀衆生者大悲根深故。
大悲根深者善化衆生不疲惓故。
善化衆生不疲惓者不求己樂故。
不求己樂者不貪利養故。
不貪利養者不染愛故。
不染愛者緣諸法故。
緣諸法者觀羸劣故。
觀羸劣者見衆生故。
見衆生者常擁護故。
常擁護者為歸依故。
為歸依者無垢累故。
無垢累者善觀察故。
善觀察者無譏論故。
無譏論者心純善故。
心純善者,不動搖故。
不動搖者善清淨故。
善清淨者常精進故。
常精進者内清淨故。
内清淨者常鮮明故。
常鮮明者無垢染故。
唯舍利弗。
其淨心者能斷慳惜。
亦化他人令斷慳惜。
其淨心者能斷破戒。
亦化他人令斷破戒。
其淨心者能斷瞋恚。
亦化他人令斷瞋恚。
其淨心者能斷懈擔亦化他人令斷懈擔其淨心者能斷亂心。
亦化他人令斷亂心。
其淨心者能斷愚癡。
亦化他人令斷愚癡。
舍利弗。
淨心如是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安諸衆生於善法中。
是故名曰菩薩淨心不可得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心行清淨亦不可荊何以故?菩薩行施時。
一切皆見舍諸所有。
菩薩行戒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持諸禁戒頭陀正行威儀無犯。
菩薩行忍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於諸衆生心無恚礙。
菩薩行進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於諸善法精勤修集。
菩薩行禅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於諸禅定無有錯亂。
菩薩行慧亦不可荊一切皆見修習多聞。
是名菩薩行施行戒行忍行進行禅行慧。
菩薩修行慈悲喜舍亦不可荊一切皆見利益拔苦歡喜踴躍善斷愛恚。
是名菩薩慈悲喜舍。
菩薩所行三業清淨。
離身三惡及口四過。
心離三惡。
所謂貪欲瞋恚邪見。
菩薩修學多聞無盡不吝惜故。
菩薩修行無吝惜者集一切智故。
菩薩修集一切智者勸馀菩薩發道心故。
勸馀菩薩發道心者修行安止於善根故。
修行安止於善根者願向無上菩提道故。
願於無上菩提道者攝取一切諸佛法故。
攝取一切諸佛法者四事攝取故。
菩薩修行四事攝者忏悔諸罪故。
菩薩修行悔過法者發露諸惡故。
菩薩修行發露諸惡者回向一切諸功德故。
菩薩回向諸功德者積聚無量諸珍寶故。
積聚無量諸珍寶者勸請諸佛故。
勸請諸佛者攝取諸法故。
攝取諸法者行大士法故。
行大士法者能為衆生作重任故。
為諸衆生作重任者不舍堅牢諸莊嚴故。
不舍堅牢諸莊嚴者成就衆生一切善事故。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菩薩心行無荊法施無荊教化無荊善根無荊是為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樂在空閑攝持威儀無有厭足。
常樂聚集無量功德而無厭足。
多求學問廣知諸義而無厭足。
常願無上菩提智慧而無厭足。
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覺校計無荊覺稱量無荊覺思惟無荊覺觀法無荊是為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覺垢因無荊覺白法無荊呵諸煩惱無荊贊歎白法無荊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盡何等為四。
觀諸陰盡無荊觀諸界盡無荊觀諸入盡無荊觀因緣盡無荊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說無常行無荊說苦行無荊說無我行無荊說寂滅涅槃無荊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舉要言之。
菩薩所行一切無荊向一切智。
尊一切智。
仰一切智。
一切智無荊以是因緣菩薩所行悉皆無荊是名菩薩心行無盡複次舍利弗。
是菩薩心畢竟無荊何以故?其所思惟乃至一念常緣菩提心不疲惓。
專趣諸地過生死故。
畢竟增長到彼岸故。
畢竟本行轉勝增上故。
畢竟離負攝勝法故。
畢竟無等具足一切諸佛法故。
畢竟所緣增長善法故。
畢竟能到過心行處故。
畢竟莊嚴無疲厭故。
畢竟修行吉祥菩提種種苦行悉成就故。
畢竟不望不求己樂故。
畢竟随順無諸惡故。
畢竟調伏住聖法故。
畢竟不雜離煩惱故。
畢竟難施不吝頭目故。
畢竟難戒擁護犯禁故。
畢竟難忍忍無力勢諸過惡故。
畢竟難進專修苦行舍二乘故。
畢竟難定心不味著諸禅定故。
畢竟難慧不著一切諸善根故。
發行能到一切善事悉成就故。
畢竟遠離憍慢增上慢勝慢我慢下慢憍慢邪慢善分别故。
畢竟能舍施諸衆生不求報故。
畢竟不驚觀深佛法故。
畢竟增進不停滞故。
畢竟無盡常精進故。
畢竟不诳必為衆生作重擔故。
又畢竟者,調柔衆生。
慈覆利益諸賢善人。
悲心救拔諸行惡者,恭敬尊長。
護無護者,歸無歸者,照無照者,依無依者,伴無伴者,直諸曲者,善不善者,無奸奸者,淨邪命者,恩於恩者及無恩者不知恩者,利不利者,實虛謗者,不憍憍者,不毀作者,軟語教呵。
諸作惡者,護邪行
發心曠大悉能容受諸衆生故。
發心無礙智慧通達故。
發心遍至大悲不斷故。
發心不斷善解立願故。
發心為歸諸佛所贊故。
發心殊勝二乘宗仰故。
發心深遠一切衆生所不知故。
發心不敗不破佛法故。
發心安隐善與衆生諸快樂故。
發心莊嚴一切功德悉成就故。
發心善察智慧成就故。
發心增長随意施與故。
發心如願戒清淨故。
發菩提心普及怨親具忍辱故。
發心難壞具精進故。
發心寂滅具禅定故。
發心無毀具智慧故。
發心無願增長大慈故。
發菩提心住根堅牢增長大悲故。
發心和悅增長大喜故。
發心不動增長大舍故。
發心任重諸佛所受故。
發心不絕三寶不斷故。
唯舍利弗。
菩薩如是為一切智發菩提心。
豈可盡耶。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譬如虛空不可窮荊為一切智發菩提心。
不可得盡亦複如是,無盡意言:唯舍利弗。
佛戒無荊因戒發心故不可荊佛定無荊因定發心故不可荊佛慧無荊因慧發心故不可荊佛解脫無荊因解脫發心故不可荊佛解脫知見無荊因解脫知見發心故不可荊唯舍利弗。
如來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其性無荊因是五衆發菩提心。
豈可盡耶。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荊因如是等故發菩提心是故無荊唯舍利弗。
舉要言之。
一切如來悉皆無荊因是發心故不可荊三寶不斷故無有荊衆生性無盡故無荊如實智無盡故無荊随諸衆生無量心行智無盡故無荊回向無上無盡故無荊教化衆生無盡故無荊無盡智無生故無荊離性無生故無荊知一切法本性無盡故無荊唯舍利弗。
是名菩薩發菩提心不可盡也。
複次舍利弗。
是菩薩心清淨無荊心清淨者不作谄故。
不作谄者無奸詐故。
無奸詐者善分别故。
善分别者無邪命故。
無邪命者心清白故。
心清白者常正一故。
常正一者性殊勝故。
性殊勝者無輕毀故。
無輕毀者滅諸曲故。
滅諸曲者心質直故。
心質直者入平正故。
入平正者心堅實故。
心堅實者不可壞故。
不可壞者性牢固故。
性牢固者不可動故。
不可動者無所依故。
無所依者除我心故。
除我心者無伴等故。
無伴等者息呰蔑故。
息呰蔑者作善業故。
作善業者無呵責故。
無呵責者消過失故。
消過失者不熱惱故。
不熱惱者性真實故。
性真實者無虛诳故。
無虛诳者如說行故。
如說行者能善作故。
能善作者無瑕疵故。
無瑕疵者不錯謬故。
不錯謬者無所滞故。
無所滞者不退轉故。
不退轉者觀衆生故。
觀衆生者大悲根深故。
大悲根深者善化衆生不疲惓故。
善化衆生不疲惓者不求己樂故。
不求己樂者不貪利養故。
不貪利養者不染愛故。
不染愛者緣諸法故。
緣諸法者觀羸劣故。
觀羸劣者見衆生故。
見衆生者常擁護故。
常擁護者為歸依故。
為歸依者無垢累故。
無垢累者善觀察故。
善觀察者無譏論故。
無譏論者心純善故。
心純善者,不動搖故。
不動搖者善清淨故。
善清淨者常精進故。
常精進者内清淨故。
内清淨者常鮮明故。
常鮮明者無垢染故。
唯舍利弗。
其淨心者能斷慳惜。
亦化他人令斷慳惜。
其淨心者能斷破戒。
亦化他人令斷破戒。
其淨心者能斷瞋恚。
亦化他人令斷瞋恚。
其淨心者能斷懈擔亦化他人令斷懈擔其淨心者能斷亂心。
亦化他人令斷亂心。
其淨心者能斷愚癡。
亦化他人令斷愚癡。
舍利弗。
淨心如是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安諸衆生於善法中。
是故名曰菩薩淨心不可得荊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心行清淨亦不可荊何以故?菩薩行施時。
一切皆見舍諸所有。
菩薩行戒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持諸禁戒頭陀正行威儀無犯。
菩薩行忍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於諸衆生心無恚礙。
菩薩行進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於諸善法精勤修集。
菩薩行禅亦不可荊一切皆見於諸禅定無有錯亂。
菩薩行慧亦不可荊一切皆見修習多聞。
是名菩薩行施行戒行忍行進行禅行慧。
菩薩修行慈悲喜舍亦不可荊一切皆見利益拔苦歡喜踴躍善斷愛恚。
是名菩薩慈悲喜舍。
菩薩所行三業清淨。
離身三惡及口四過。
心離三惡。
所謂貪欲瞋恚邪見。
菩薩修學多聞無盡不吝惜故。
菩薩修行無吝惜者集一切智故。
菩薩修集一切智者勸馀菩薩發道心故。
勸馀菩薩發道心者修行安止於善根故。
修行安止於善根者願向無上菩提道故。
願於無上菩提道者攝取一切諸佛法故。
攝取一切諸佛法者四事攝取故。
菩薩修行四事攝者忏悔諸罪故。
菩薩修行悔過法者發露諸惡故。
菩薩修行發露諸惡者回向一切諸功德故。
菩薩回向諸功德者積聚無量諸珍寶故。
積聚無量諸珍寶者勸請諸佛故。
勸請諸佛者攝取諸法故。
攝取諸法者行大士法故。
行大士法者能為衆生作重任故。
為諸衆生作重任者不舍堅牢諸莊嚴故。
不舍堅牢諸莊嚴者成就衆生一切善事故。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菩薩心行無荊法施無荊教化無荊善根無荊是為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樂在空閑攝持威儀無有厭足。
常樂聚集無量功德而無厭足。
多求學問廣知諸義而無厭足。
常願無上菩提智慧而無厭足。
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覺校計無荊覺稱量無荊覺思惟無荊覺觀法無荊是為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覺垢因無荊覺白法無荊呵諸煩惱無荊贊歎白法無荊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盡何等為四。
觀諸陰盡無荊觀諸界盡無荊觀諸入盡無荊觀因緣盡無荊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菩薩複有四行無荊何等為四。
說無常行無荊說苦行無荊說無我行無荊說寂滅涅槃無荊是名菩薩四行無荊舉要言之。
菩薩所行一切無荊向一切智。
尊一切智。
仰一切智。
一切智無荊以是因緣菩薩所行悉皆無荊是名菩薩心行無盡複次舍利弗。
是菩薩心畢竟無荊何以故?其所思惟乃至一念常緣菩提心不疲惓。
專趣諸地過生死故。
畢竟增長到彼岸故。
畢竟本行轉勝增上故。
畢竟離負攝勝法故。
畢竟無等具足一切諸佛法故。
畢竟所緣增長善法故。
畢竟能到過心行處故。
畢竟莊嚴無疲厭故。
畢竟修行吉祥菩提種種苦行悉成就故。
畢竟不望不求己樂故。
畢竟随順無諸惡故。
畢竟調伏住聖法故。
畢竟不雜離煩惱故。
畢竟難施不吝頭目故。
畢竟難戒擁護犯禁故。
畢竟難忍忍無力勢諸過惡故。
畢竟難進專修苦行舍二乘故。
畢竟難定心不味著諸禅定故。
畢竟難慧不著一切諸善根故。
發行能到一切善事悉成就故。
畢竟遠離憍慢增上慢勝慢我慢下慢憍慢邪慢善分别故。
畢竟能舍施諸衆生不求報故。
畢竟不驚觀深佛法故。
畢竟增進不停滞故。
畢竟無盡常精進故。
畢竟不诳必為衆生作重擔故。
又畢竟者,調柔衆生。
慈覆利益諸賢善人。
悲心救拔諸行惡者,恭敬尊長。
護無護者,歸無歸者,照無照者,依無依者,伴無伴者,直諸曲者,善不善者,無奸奸者,淨邪命者,恩於恩者及無恩者不知恩者,利不利者,實虛謗者,不憍憍者,不毀作者,軟語教呵。
諸作惡者,護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