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者能覺諸法說一切法。
是名菩薩淨神通行。
善男子,如是五通為漏盡故。
菩薩修習而不盡漏。
為欲了知一切諸漏。
何以故調衆生故。
善男子,譬如一城縱廣一由旬多有諸門。
路崄黑闇甚可怖畏。
有入城者多受安樂。
複有一人唯有一子愛念甚重。
遙聞彼城如是快樂。
即便舍子欲往入城。
是人方便得過崄道。
到彼城門一足已入未舉一足。
即念其子。
尋作是念我唯一子。
來時雲何竟不與俱。
誰能養護令離衆苦。
即舍樂城還向子所。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為憐愍故修習五通。
既修習已,垂得盡漏而不取證。
何以故?愍衆生故舍漏盡通。
乃至行於凡夫地中。
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般涅槃。
多諸門者喻於八萬諸三昧門。
路崄難者喻諸魔業。
到城門者喻於五通。
一足入者喻於智慧。
一足未入者喻於菩薩未證解脫。
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衆生。
顧念子者喻大悲心。
還子所者喻調衆生。
能得解脫而不證者,即是方便。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
寶髻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大慈大悲不可思議。
實如聖教。
不但慈悲不可思議。
善方便力亦不可思議。
菩薩了了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證之。
為衆生故行於生死。
不為生死之所污染。
世尊,菩薩摩诃薩具何等法。
在生死中心不厭悔。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二十一法。
在生死中而不生悔。
一者所修善法共大慈行。
二者所修慈心共大悲行。
三者所修大悲共調衆生行。
四者調伏衆生共精進行。
五者所修精進共善心行。
六者所修善心共方便行。
七者所修方便與慧共行。
八者所修習慧共禅定行。
九者所修四禅共神通行。
十者所修神通與智共行。
十一者所修習智與欲共行。
十二者所修習欲與念共行。
十三者所修習念共菩提心行。
十四者所修菩提共四攝行。
十五者所修四攝與戒共行。
十六者所修戒禁共多聞行。
十七者所修多聞共如法住行。
十八者如法共住陀羅尼行。
十九者陀羅尼共無礙智行。
二十者無礙智共功德莊嚴行。
二十一者功德莊嚴共智慧莊嚴行。
是名菩薩二十一法在生死中不生厭悔。
寶髻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莊嚴自身。
亦令衆生得大利益。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若具多聞則名莊嚴。
為他演說名大利益。
複次得大總持名為莊嚴。
為他演說名大利益。
複次無有放逸名為莊嚴。
調伏衆生名大利益。
複次三十二相名為莊嚴。
具大智慧名大利益。
複次口言柔軟名為莊嚴。
說如說行名大利益。
複次能一切施名為莊嚴。
不求果報名大利益。
善男子,是名菩薩莊嚴自身。
亦令衆生得大利益。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劫名樂喜。
彼中有佛号一切衆生樂念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世界名曰天觀。
善男子,何故彼劫名曰樂喜。
彼大劫中具有六萬諸佛出世。
彼劫之初首陀婆天。
唱如是言:是劫當有六萬佛出。
衆生聞已心皆樂喜。
是故彼劫名曰樂喜。
善男子,其佛世界莊嚴微妙無有限量。
快樂好妙如天無别。
是故世界名曰天觀。
其土皆悉栴檀為地。
一切無有土沙塵霧。
其香遍薰無量佛土。
其地周遍出諸蓮華。
一一諸華有大光明遍照其土。
其土衆生悉得神通足不蹈地。
乃至無有一人處胎皆悉化生。
一切不聞女人之名。
亦無受苦三惡道名。
一切衆生禅喜為食其土無有三乘之名。
一切皆以真金璎珞天冠寶飾而自莊嚴。
雖無剃發染衣袈裟。
而亦得名出家之人。
何以故?於一切物舍無貪故。
彼土如來色如梵天。
現梵天身。
為諸菩薩演說法要。
若他世界有諸菩薩。
見彼佛已受大歡喜。
善男子,彼佛若欲宣說法化。
昇大法座在大衆上七多羅樹。
常略說法。
何以故?一切衆生根猛利故。
如來所說唯是一句。
而諸衆生解百千句。
如來常說四淨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波羅蜜淨。
二者助菩提淨。
三者神通淨。
四者調衆生淨。
時有菩薩。
名曰寶聚。
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莊嚴自身。
亦令衆生得大利益。
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薩若具無礙智者名為莊嚴。
能作智明名大利益。
爾時彼佛說是法時。
六千菩薩得無生忍。
時彼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莊嚴菩提樹。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能修不放逸。
是名莊嚴菩提之樹。
雲何名為不放逸。
不放逸者名如法祝如法住者如說而祝複次不放逸者,名無量莊嚴。
無量布施。
無量持戒。
無量忍辱。
無
是名菩薩淨神通行。
善男子,如是五通為漏盡故。
菩薩修習而不盡漏。
為欲了知一切諸漏。
何以故調衆生故。
善男子,譬如一城縱廣一由旬多有諸門。
路崄黑闇甚可怖畏。
有入城者多受安樂。
複有一人唯有一子愛念甚重。
遙聞彼城如是快樂。
即便舍子欲往入城。
是人方便得過崄道。
到彼城門一足已入未舉一足。
即念其子。
尋作是念我唯一子。
來時雲何竟不與俱。
誰能養護令離衆苦。
即舍樂城還向子所。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為憐愍故修習五通。
既修習已,垂得盡漏而不取證。
何以故?愍衆生故舍漏盡通。
乃至行於凡夫地中。
善男子,城者喻於大般涅槃。
多諸門者喻於八萬諸三昧門。
路崄難者喻諸魔業。
到城門者喻於五通。
一足入者喻於智慧。
一足未入者喻於菩薩未證解脫。
言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衆生。
顧念子者喻大悲心。
還子所者喻調衆生。
能得解脫而不證者,即是方便。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
寶髻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大慈大悲不可思議。
實如聖教。
不但慈悲不可思議。
善方便力亦不可思議。
菩薩了了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證之。
為衆生故行於生死。
不為生死之所污染。
世尊,菩薩摩诃薩具何等法。
在生死中心不厭悔。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二十一法。
在生死中而不生悔。
一者所修善法共大慈行。
二者所修慈心共大悲行。
三者所修大悲共調衆生行。
四者調伏衆生共精進行。
五者所修精進共善心行。
六者所修善心共方便行。
七者所修方便與慧共行。
八者所修習慧共禅定行。
九者所修四禅共神通行。
十者所修神通與智共行。
十一者所修習智與欲共行。
十二者所修習欲與念共行。
十三者所修習念共菩提心行。
十四者所修菩提共四攝行。
十五者所修四攝與戒共行。
十六者所修戒禁共多聞行。
十七者所修多聞共如法住行。
十八者如法共住陀羅尼行。
十九者陀羅尼共無礙智行。
二十者無礙智共功德莊嚴行。
二十一者功德莊嚴共智慧莊嚴行。
是名菩薩二十一法在生死中不生厭悔。
寶髻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莊嚴自身。
亦令衆生得大利益。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若具多聞則名莊嚴。
為他演說名大利益。
複次得大總持名為莊嚴。
為他演說名大利益。
複次無有放逸名為莊嚴。
調伏衆生名大利益。
複次三十二相名為莊嚴。
具大智慧名大利益。
複次口言柔軟名為莊嚴。
說如說行名大利益。
複次能一切施名為莊嚴。
不求果報名大利益。
善男子,是名菩薩莊嚴自身。
亦令衆生得大利益。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劫名樂喜。
彼中有佛号一切衆生樂念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世界名曰天觀。
善男子,何故彼劫名曰樂喜。
彼大劫中具有六萬諸佛出世。
彼劫之初首陀婆天。
唱如是言:是劫當有六萬佛出。
衆生聞已心皆樂喜。
是故彼劫名曰樂喜。
善男子,其佛世界莊嚴微妙無有限量。
快樂好妙如天無别。
是故世界名曰天觀。
其土皆悉栴檀為地。
一切無有土沙塵霧。
其香遍薰無量佛土。
其地周遍出諸蓮華。
一一諸華有大光明遍照其土。
其土衆生悉得神通足不蹈地。
乃至無有一人處胎皆悉化生。
一切不聞女人之名。
亦無受苦三惡道名。
一切衆生禅喜為食其土無有三乘之名。
一切皆以真金璎珞天冠寶飾而自莊嚴。
雖無剃發染衣袈裟。
而亦得名出家之人。
何以故?於一切物舍無貪故。
彼土如來色如梵天。
現梵天身。
為諸菩薩演說法要。
若他世界有諸菩薩。
見彼佛已受大歡喜。
善男子,彼佛若欲宣說法化。
昇大法座在大衆上七多羅樹。
常略說法。
何以故?一切衆生根猛利故。
如來所說唯是一句。
而諸衆生解百千句。
如來常說四淨之法。
何等為四。
一者波羅蜜淨。
二者助菩提淨。
三者神通淨。
四者調衆生淨。
時有菩薩。
名曰寶聚。
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莊嚴自身。
亦令衆生得大利益。
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薩若具無礙智者名為莊嚴。
能作智明名大利益。
爾時彼佛說是法時。
六千菩薩得無生忍。
時彼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莊嚴菩提樹。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能修不放逸。
是名莊嚴菩提之樹。
雲何名為不放逸。
不放逸者名如法祝如法住者如說而祝複次不放逸者,名無量莊嚴。
無量布施。
無量持戒。
無量忍辱。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