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量精進。
無量禅定。
無量智慧。
無量佛法。
無量調伏。
無量功德智慧莊嚴。
供養無量諸佛世尊,具智慧故無量多聞。
為增智慧故無量修奢摩他毗婆舍那。
成就如是無量等法。
名為莊嚴菩提之樹。
亦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一切佐助菩提之法。
以不放逸而為根本。
具大莊嚴一切智慧。
不失一切善法。
遠離一切煩惱。
攝取一切諸法。
於一切法無有罣礙。
調伏諸根護諸善法不令退失。
知時非時。
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佛法頂法名不放逸。
善男子,說是法時。
萬二千菩薩得無生忍。
爾時寶聚菩薩。
即汝身是。
善男子,汝今當知具不放逸菩薩摩诃薩,則能莊嚴菩提之樹。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於調伏。
善男子,衆生之行。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調伏亦爾。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菩薩行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菩薩摩诃薩一心至心調伏衆生。
善男子,有諸衆生聞說惠施則得調伏。
或有衆生聞說持戒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施戒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軟語調伏。
複有衆生瞋語調伏。
複有衆生具二種語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身業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舍身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勝能調伏。
複有衆生強可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呵責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施時調伏。
複有衆生初時調伏。
複有衆生見妙色已而得調伏。
聲香味觸亦複如是,複有衆生常親近故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
常遠住故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見佛調伏。
或有衆生聞法調伏。
或有衆生聞無常法而得調伏。
苦空無我亦複如是,或有衆生聞說施聲而得調伏。
戒忍精進禅定智聲。
亦複如是,或有衆生聞說一切有為無常而得調伏。
或有衆生聞贊人天而得調伏。
或有衆生聞聲聞乘而得調伏。
辟支佛乘佛乘亦複如是,或以四攝而得調伏。
或以三攝二攝一攝而得調伏。
或複不以四攝之法而得調伏。
或因内施而得調伏。
外施内外施亦複如是,或聞宣說地獄中苦而得調伏餓鬼畜生人天亦爾。
或說純樂而得調伏。
或聞純苦而得調伏。
或聞苦樂而得調伏。
或有睹見比丘形像而得調伏。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像而得調伏。
或因種種作倡伎樂而得調伏。
善男子,菩薩如是能知種種調伏衆生行。
是名菩薩能行六波羅蜜。
具足佐助菩提之法。
具足神通調伏衆生。
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四法,則能調伏一切衆生。
一者心不悔厭。
二者不貪諸樂三者知時非時。
四者了知諸心。
複有四法。
何等為四。
一者正語。
二者愛語。
三者淨語。
四者如法語。
複有四法。
一者於諸衆生心無罣礙。
二者悲心。
三者利益心。
四者自調諸根。
複有四法。
一者淨於自心。
二者憐愍他心。
三者勤行精進。
四者遠離受樂。
善男子,是故菩薩摩诃薩調伏之行。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有劫名愛。
是中有佛号廣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寂靜。
彼佛具有九萬六千億聲聞衆。
八萬四千諸菩薩衆。
其土人民壽命十七萬二千歲。
爾時有一大王之子。
名财功德。
婆羅門種。
顔貌端正衆生樂見。
年十六時自恃端正而生憍慢。
初不向佛恭敬禮拜。
爾時如來即作是念。
如是王子今将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根不熟。
若得善友則得詣佛聞法受持。
爾時如來即於八萬四千菩薩大衆之中。
行籌而言:誰能調伏是婆羅門子。
誰能於是八萬四千年中。
經常往返是王子家若受衆苦。
所謂罵打心不生悔。
八萬四千諸菩薩等乃至無有一人取籌。
第二第三亦複如是,第三唱已,有一菩薩名淨精進。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而言:世尊,我今能詣彼王子家甘心受苦。
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
一切人天鹹共同聲唱言:善哉善哉大士。
時淨精進菩薩。
即便往彼王子門立。
王子見之惡言呰毀以土坌面。
刀杖瓦石而加其身。
菩薩爾時不瞋不去心不疲厭。
經一千年受如是苦。
過二萬歲乃得至彼第二門下。
八萬四千年七日未滿。
方得至其第七門下。
爾時王子見是菩薩。
便作是言:道士今來何所求索。
即於菩薩生不思議心。
雲何是人經爾所時。
多受衆苦而心不厭。
第二第三亦如是言:道士今來欲何所求。
爾時菩薩知彼王子心已調伏。
即說偈言: 世間所有一切财,金銀琉璃及頗梨。
及四供養我不須,唯為法故來至此。
此世有佛名廣光,為衆生說無上法。
衆生聞已離煩惱,亦受無量甘露味。
無量禅定。
無量智慧。
無量佛法。
無量調伏。
無量功德智慧莊嚴。
供養無量諸佛世尊,具智慧故無量多聞。
為增智慧故無量修奢摩他毗婆舍那。
成就如是無量等法。
名為莊嚴菩提之樹。
亦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一切佐助菩提之法。
以不放逸而為根本。
具大莊嚴一切智慧。
不失一切善法。
遠離一切煩惱。
攝取一切諸法。
於一切法無有罣礙。
調伏諸根護諸善法不令退失。
知時非時。
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佛法頂法名不放逸。
善男子,說是法時。
萬二千菩薩得無生忍。
爾時寶聚菩薩。
即汝身是。
善男子,汝今當知具不放逸菩薩摩诃薩,則能莊嚴菩提之樹。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於調伏。
善男子,衆生之行。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調伏亦爾。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菩薩行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菩薩摩诃薩一心至心調伏衆生。
善男子,有諸衆生聞說惠施則得調伏。
或有衆生聞說持戒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施戒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軟語調伏。
複有衆生瞋語調伏。
複有衆生具二種語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身業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舍身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勝能調伏。
複有衆生強可調伏。
複有衆生聞說呵責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施時調伏。
複有衆生初時調伏。
複有衆生見妙色已而得調伏。
聲香味觸亦複如是,複有衆生常親近故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
常遠住故而得調伏。
複有衆生見佛調伏。
或有衆生聞法調伏。
或有衆生聞無常法而得調伏。
苦空無我亦複如是,或有衆生聞說施聲而得調伏。
戒忍精進禅定智聲。
亦複如是,或有衆生聞說一切有為無常而得調伏。
或有衆生聞贊人天而得調伏。
或有衆生聞聲聞乘而得調伏。
辟支佛乘佛乘亦複如是,或以四攝而得調伏。
或以三攝二攝一攝而得調伏。
或複不以四攝之法而得調伏。
或因内施而得調伏。
外施内外施亦複如是,或聞宣說地獄中苦而得調伏餓鬼畜生人天亦爾。
或說純樂而得調伏。
或聞純苦而得調伏。
或聞苦樂而得調伏。
或有睹見比丘形像而得調伏。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像而得調伏。
或因種種作倡伎樂而得調伏。
善男子,菩薩如是能知種種調伏衆生行。
是名菩薩能行六波羅蜜。
具足佐助菩提之法。
具足神通調伏衆生。
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四法,則能調伏一切衆生。
一者心不悔厭。
二者不貪諸樂三者知時非時。
四者了知諸心。
複有四法。
何等為四。
一者正語。
二者愛語。
三者淨語。
四者如法語。
複有四法。
一者於諸衆生心無罣礙。
二者悲心。
三者利益心。
四者自調諸根。
複有四法。
一者淨於自心。
二者憐愍他心。
三者勤行精進。
四者遠離受樂。
善男子,是故菩薩摩诃薩調伏之行。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有劫名愛。
是中有佛号廣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寂靜。
彼佛具有九萬六千億聲聞衆。
八萬四千諸菩薩衆。
其土人民壽命十七萬二千歲。
爾時有一大王之子。
名财功德。
婆羅門種。
顔貌端正衆生樂見。
年十六時自恃端正而生憍慢。
初不向佛恭敬禮拜。
爾時如來即作是念。
如是王子今将退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根不熟。
若得善友則得詣佛聞法受持。
爾時如來即於八萬四千菩薩大衆之中。
行籌而言:誰能調伏是婆羅門子。
誰能於是八萬四千年中。
經常往返是王子家若受衆苦。
所謂罵打心不生悔。
八萬四千諸菩薩等乃至無有一人取籌。
第二第三亦複如是,第三唱已,有一菩薩名淨精進。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而言:世尊,我今能詣彼王子家甘心受苦。
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
一切人天鹹共同聲唱言:善哉善哉大士。
時淨精進菩薩。
即便往彼王子門立。
王子見之惡言呰毀以土坌面。
刀杖瓦石而加其身。
菩薩爾時不瞋不去心不疲厭。
經一千年受如是苦。
過二萬歲乃得至彼第二門下。
八萬四千年七日未滿。
方得至其第七門下。
爾時王子見是菩薩。
便作是言:道士今來何所求索。
即於菩薩生不思議心。
雲何是人經爾所時。
多受衆苦而心不厭。
第二第三亦如是言:道士今來欲何所求。
爾時菩薩知彼王子心已調伏。
即說偈言: 世間所有一切财,金銀琉璃及頗梨。
及四供養我不須,唯為法故來至此。
此世有佛名廣光,為衆生說無上法。
衆生聞已離煩惱,亦受無量甘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