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煩惱習。
真實了知於不動行。
雖知不貪心得自在。
随願往生非結業生。
生於欲界為衆生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得善方便。
觀法念處。
修集莊嚴助菩提法。
遠離一切障菩提垢。
得是功德。
不著常見不著斷見。
離是二見行於中道。
夫中道者有二種法。
一者不善念。
二者無明。
是二法中心不放逸。
是名中道。
複有二法。
一行二識。
複有二法。
一者名色二者六入。
複有二法。
一觸二受。
複有二法。
一愛二齲複有二法。
一有二生。
複有二法。
一老二死。
是二法中不放逸者,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
世間智慧所不能見。
不可宣說不可顯示。
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舍。
清淨寂靜。
善男子,夫中道者,不可眼見。
乃至不可觸觸。
亦無至處亦世出世。
不可宣說非多非少。
故名中道。
善男子,我與無我名為二邊。
若有說言非常非斷。
非命非士。
非想非非想。
非覺非非覺。
非實非虛。
非此非彼。
非有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
非行非非行。
非生死非涅槃。
不作如是,是名中道。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法法念。
不分别法界。
如法界衆生界亦如是,如是二界名虛空界。
一切諸法悉入法界。
夫法界者即衆生界。
衆生界者即無分别。
是名觀察一切法。
等見一切界即是法界。
雖明了見而心不著。
以不著故則無分别。
菩薩摩诃薩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
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
是故觀法則以法眼。
雖了了知而心不著。
雖複不著不失法界。
是名佛智。
能知如是甚深法界。
亦不失於一切智念。
是名菩薩修法法念處。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何故修集是四念處。
為欲遠離四颠倒故。
修身念處為離淨倒。
修受念處為離樂倒。
修心念處為離常倒。
修法念處為離我倒。
又離四食。
修身念處離於抟食。
修受念處離於觸食。
修心念處離於識食。
修法念處離於思食。
又複遠離識四住處。
修身念處離住色處。
修受念處離住受處。
修心念處離住想處。
修法念處離住行處。
複離五陰。
修身念處遠離色陰。
修受念處遠離受陰。
修心念處遠離識陰。
修法念處離想行陰。
是名菩薩淨四念行。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四正勤行。
菩薩摩诃薩常樂修集一切善法。
未生惡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
已生惡法為遠離故勤行精進。
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精進。
已生善法為住不失故勤行精進。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無量世修集善行。
是故性善。
不以方便令惡不生。
若有菩薩修四正勤心得自在。
四正勤者,菩薩爾時心及心數與大慈悲和合共行。
故名正勤。
菩薩爾時次第修集四如意足。
一者欲。
二者心。
三者進。
四者慧。
專念至心念於菩提。
是名為欲。
修大悲故覺心輕便。
是名為心。
遠離惡法是名精進。
得方便故名之為慧。
菩薩修四如意足已,得四自在。
一者壽命自在。
以自在故。
雖生短命自得長壽。
為調衆生。
與長壽者演說正法。
於長壽中能現短壽。
随是菩薩所生之處。
若天若人得命自在。
二者身得自在。
以自在故。
随心作身随心作色。
示現威儀為衆生故。
菩薩若欲於諸衆生其身同等。
高大微小悉皆能作。
三者得法自在。
以自在故。
能知一切世出世法。
示諸衆生一切世事。
於出世行心亦不退。
明知甚深十二因緣。
得無礙智。
能為衆生說種種法。
無量衆生聞是法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者願得自在。
以自在故。
令四大海合作一海。
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不異。
亦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
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不異。
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礙。
欲令三千大千世界。
悉作金寶七寶栴檀華香璎珞。
虛空水火皆随意成。
是名菩薩得四自在。
善男子,菩薩若得四如意足,則得面見十方諸佛。
與共語言進止一處。
一切梵天帝釋四王。
阿修羅乾闼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亦複如是,雲何淨嚴四如意足。
善男子,若能供養父母和上師長有德。
見諸衆生先意問訊。
柔軟與語如語而作。
視諸衆生其心平等。
善心正心恭敬心慚愧心。
遠離貪欲瞋恚愚癡。
無欺無貪無後無慳。
營他事業如己所作。
無勢力者助其力勢。
泥塗之處發治土石。
河澗溝渠造作橋梁。
或以身負或施船濟。
常施衆生所須之物。
口不說他衰惱之事。
亦不譏刺他所犯罪。
有犯罪者能如法除。
遮諸煩惱令不生起。
所重之物能以施人。
既施之後心不生悔。
為諸衆生發願回向。
信心以善勸諸衆生。
不惜身命少欲知足。
於他利養心無悕望。
常念出家亦勸衆生。
念善知識無心舍離。
於怨親中平等無二。
以種種乘施行路者,羸乏之人施床卧具。
有恐怖者能為救護。
視諸衆生如父母想。
不輕毀戒施貧财物。
有病瘦者給其醫藥。
施恩於他不自稱說。
終不斷絕三寶種性。
常念無為。
遠離世事一切諸惡不善之法。
不為世法之所污染。
不失菩提至心之念。
是名莊嚴淨四如意足行。
真實了知於不動行。
雖知不貪心得自在。
随願往生非結業生。
生於欲界為衆生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得善方便。
觀法念處。
修集莊嚴助菩提法。
遠離一切障菩提垢。
得是功德。
不著常見不著斷見。
離是二見行於中道。
夫中道者有二種法。
一者不善念。
二者無明。
是二法中心不放逸。
是名中道。
複有二法。
一行二識。
複有二法。
一者名色二者六入。
複有二法。
一觸二受。
複有二法。
一愛二齲複有二法。
一有二生。
複有二法。
一老二死。
是二法中不放逸者,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
世間智慧所不能見。
不可宣說不可顯示。
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舍。
清淨寂靜。
善男子,夫中道者,不可眼見。
乃至不可觸觸。
亦無至處亦世出世。
不可宣說非多非少。
故名中道。
善男子,我與無我名為二邊。
若有說言非常非斷。
非命非士。
非想非非想。
非覺非非覺。
非實非虛。
非此非彼。
非有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
非行非非行。
非生死非涅槃。
不作如是,是名中道。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法法念。
不分别法界。
如法界衆生界亦如是,如是二界名虛空界。
一切諸法悉入法界。
夫法界者即衆生界。
衆生界者即無分别。
是名觀察一切法。
等見一切界即是法界。
雖明了見而心不著。
以不著故則無分别。
菩薩摩诃薩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
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
是故觀法則以法眼。
雖了了知而心不著。
雖複不著不失法界。
是名佛智。
能知如是甚深法界。
亦不失於一切智念。
是名菩薩修法法念處。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何故修集是四念處。
為欲遠離四颠倒故。
修身念處為離淨倒。
修受念處為離樂倒。
修心念處為離常倒。
修法念處為離我倒。
又離四食。
修身念處離於抟食。
修受念處離於觸食。
修心念處離於識食。
修法念處離於思食。
又複遠離識四住處。
修身念處離住色處。
修受念處離住受處。
修心念處離住想處。
修法念處離住行處。
複離五陰。
修身念處遠離色陰。
修受念處遠離受陰。
修心念處遠離識陰。
修法念處離想行陰。
是名菩薩淨四念行。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四正勤行。
菩薩摩诃薩常樂修集一切善法。
未生惡法為不生故勤行精進。
已生惡法為遠離故勤行精進。
未生善法為令生故勤行精進。
已生善法為住不失故勤行精進。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無量世修集善行。
是故性善。
不以方便令惡不生。
若有菩薩修四正勤心得自在。
四正勤者,菩薩爾時心及心數與大慈悲和合共行。
故名正勤。
菩薩爾時次第修集四如意足。
一者欲。
二者心。
三者進。
四者慧。
專念至心念於菩提。
是名為欲。
修大悲故覺心輕便。
是名為心。
遠離惡法是名精進。
得方便故名之為慧。
菩薩修四如意足已,得四自在。
一者壽命自在。
以自在故。
雖生短命自得長壽。
為調衆生。
與長壽者演說正法。
於長壽中能現短壽。
随是菩薩所生之處。
若天若人得命自在。
二者身得自在。
以自在故。
随心作身随心作色。
示現威儀為衆生故。
菩薩若欲於諸衆生其身同等。
高大微小悉皆能作。
三者得法自在。
以自在故。
能知一切世出世法。
示諸衆生一切世事。
於出世行心亦不退。
明知甚深十二因緣。
得無礙智。
能為衆生說種種法。
無量衆生聞是法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者願得自在。
以自在故。
令四大海合作一海。
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不異。
亦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
不來不去無有動轉如本不異。
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礙。
欲令三千大千世界。
悉作金寶七寶栴檀華香璎珞。
虛空水火皆随意成。
是名菩薩得四自在。
善男子,菩薩若得四如意足,則得面見十方諸佛。
與共語言進止一處。
一切梵天帝釋四王。
阿修羅乾闼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亦複如是,雲何淨嚴四如意足。
善男子,若能供養父母和上師長有德。
見諸衆生先意問訊。
柔軟與語如語而作。
視諸衆生其心平等。
善心正心恭敬心慚愧心。
遠離貪欲瞋恚愚癡。
無欺無貪無後無慳。
營他事業如己所作。
無勢力者助其力勢。
泥塗之處發治土石。
河澗溝渠造作橋梁。
或以身負或施船濟。
常施衆生所須之物。
口不說他衰惱之事。
亦不譏刺他所犯罪。
有犯罪者能如法除。
遮諸煩惱令不生起。
所重之物能以施人。
既施之後心不生悔。
為諸衆生發願回向。
信心以善勸諸衆生。
不惜身命少欲知足。
於他利養心無悕望。
常念出家亦勸衆生。
念善知識無心舍離。
於怨親中平等無二。
以種種乘施行路者,羸乏之人施床卧具。
有恐怖者能為救護。
視諸衆生如父母想。
不輕毀戒施貧财物。
有病瘦者給其醫藥。
施恩於他不自稱說。
終不斷絕三寶種性。
常念無為。
遠離世事一切諸惡不善之法。
不為世法之所污染。
不失菩提至心之念。
是名莊嚴淨四如意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