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常故。
不斷佛種法種僧種。
善男子,又複常者即是無荊無盡者即是無為。
無為者即是一切智所行處。
一切智所行處者,是空無相願。
又複常者即是虛空。
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猶如虛空。
是名菩薩摩诃薩常行。
善男子,複有菩薩修身念處。
觀察一切衆生之身。
畢竟當是如來佛身。
如如來身法身亦爾。
如是二身我身亦爾。
是名菩薩觀無漏身。
菩薩爾時所得善法。
随其多少悉是無漏。
以如是法。
發願回向一切種智。
得無漏已終不起漏。
所言漏者即是三漏。
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菩薩了了知三漏已,為衆生故生於欲界。
亦複不為欲漏所污。
色無色界亦複如是,無明漏者已拔其根。
何以故?拔無明故則無見漏。
菩薩摩诃薩修身念已,於是身中。
不見我及我所不生憍慢。
離我我所故。
不求不取一切财物。
不求取故於物無诤。
以無诤故即是寂靜。
夫寂靜者即是忍辱。
住於忍辱不上不下。
不上不下者即如法祝如法住者,不行善法不行惡法。
不上下已即得善友。
得善友已遇善知識。
遇善知識故得聞正法。
聞正法故不以漏心向有漏法。
是名過於諸漏境界。
過漏境已常入禅定。
既入定已,乃至一法不生覺觀。
無覺觀故。
不作一法不變一法。
是名如法。
是名一切法平等。
若得如是諸法平等。
是名一切智。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若能如是觀身念處。
是名觀身身念。
善男子,菩薩爾時次觀受念處。
於有受者生慈悲心。
向諸衆生作如是言:畢竟樂者斷一切受。
若人能斷一切受者,即是常樂。
菩薩爾時随所受者生慈悲心。
若自若他受樂受時。
遠離愛心生於慈心。
若受苦時。
遠離瞋心生於悲心。
若受不苦不樂。
離無明心生於舍心。
是故菩薩受樂受時不生貪著。
受苦受時不生瞋恚。
受不苦不樂不生無明。
菩薩爾時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
見受樂者即知是苦。
見受苦者如癰如瘡。
見不苦不樂受是不寂靜。
觀於樂受即是無常。
觀於苦受即是空無。
不苦不樂即是無我。
菩薩爾時作是觀已,見是諸受即是無受。
見一切受即是有為。
若是有為即是生滅散漏無祝如是觀已,不見於我不見受者,是名菩薩大智方便。
因是方便。
見一切受無常生滅。
觀一切法悉是空無。
無受無受者無作無作者,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無屬無取於諸因緣不生覺觀。
因無覺觀。
作如是言:諸因緣法皆悉是空。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成受念處。
能令身心皆悉寂靜。
知一切行。
是名一切智。
是名受受念處。
雲何菩薩修心念處。
菩薩摩诃薩住菩提心。
觀是心性。
不見内入心。
不見外入心。
不見内外入心。
不見陰中心。
不見界中心。
既不見已作是思惟。
如是心緣為異不異。
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應有二心。
若心即緣。
不應複能觀於自心,猶如指端不能自觸。
心亦如是,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
所緣處滅。
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
非常非斷非内非外非有非無。
觀心如是,不妨如法知心寂靜。
是名菩薩修心心念。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心非色不可睹見。
非是覺觀。
是名菩薩修心念處。
如心心數亦如是,如心數心行亦如是,如心行心所求法亦如是,如所求法。
菩提亦如是,如菩提一切善法亦如是,菩薩若觀心。
如猕猴畫水朝露蜂王魚母。
如河如焰。
如想遠事獨行無身。
常轉無停。
貪著諸界次第生滅。
能攝如是無量之心。
令住一處不動不轉。
不漏不錯不亂不散。
是名舍摩他。
菩薩若能作如是觀。
是名成就觀心心念處。
是名知心境界。
是名知心法界。
是名知心真實之相。
是名知心真實之性。
即是廣知即真淨知。
了知真知實知如幻。
是名知法。
名知心性。
名知心荊名無取知無罣礙知。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已,善知一切衆生心性。
知已如應而為說法。
如知自心性。
知一切衆生心性。
亦複如是,如自知心相。
知一切衆生心相亦複如是,如知自心空。
知一切衆生心空亦複如是,如觀自心平等。
觀一切衆生心平等。
亦複如是,作是觀已不動法界。
是名菩薩修心心念處。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法念處。
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觀。
法出法滅。
無我衆生壽命士夫。
無生無滅無沒無出。
是名法性。
若能求法是名出法。
若不求法是名滅法。
若善不善。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
如是觀時觀於三行。
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
是三行中。
我當常行福善之行。
為十善法。
十善法者,為淨身業。
欲求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
淨口業者,凡有所說衆樂聽受。
淨心業者,於諸衆生其心平等。
常入禅定。
淨四無礙智。
淨慈心故施衆生常樂。
淨悲心故。
無量世中為衆生受苦其心不悔。
淨於十力。
為知衆生諸根利鈍。
淨四無畏。
為知衆生障無障故。
淨十八法。
為知三世無障礙故。
淨一切佛法。
為一切衆生無能勝故。
菩薩摩诃薩能如是觀。
於諸善法及諸功德。
不生厭足親近善行。
遠離惡行及
不斷佛種法種僧種。
善男子,又複常者即是無荊無盡者即是無為。
無為者即是一切智所行處。
一切智所行處者,是空無相願。
又複常者即是虛空。
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猶如虛空。
是名菩薩摩诃薩常行。
善男子,複有菩薩修身念處。
觀察一切衆生之身。
畢竟當是如來佛身。
如如來身法身亦爾。
如是二身我身亦爾。
是名菩薩觀無漏身。
菩薩爾時所得善法。
随其多少悉是無漏。
以如是法。
發願回向一切種智。
得無漏已終不起漏。
所言漏者即是三漏。
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菩薩了了知三漏已,為衆生故生於欲界。
亦複不為欲漏所污。
色無色界亦複如是,無明漏者已拔其根。
何以故?拔無明故則無見漏。
菩薩摩诃薩修身念已,於是身中。
不見我及我所不生憍慢。
離我我所故。
不求不取一切财物。
不求取故於物無诤。
以無诤故即是寂靜。
夫寂靜者即是忍辱。
住於忍辱不上不下。
不上不下者即如法祝如法住者,不行善法不行惡法。
不上下已即得善友。
得善友已遇善知識。
遇善知識故得聞正法。
聞正法故不以漏心向有漏法。
是名過於諸漏境界。
過漏境已常入禅定。
既入定已,乃至一法不生覺觀。
無覺觀故。
不作一法不變一法。
是名如法。
是名一切法平等。
若得如是諸法平等。
是名一切智。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若能如是觀身念處。
是名觀身身念。
善男子,菩薩爾時次觀受念處。
於有受者生慈悲心。
向諸衆生作如是言:畢竟樂者斷一切受。
若人能斷一切受者,即是常樂。
菩薩爾時随所受者生慈悲心。
若自若他受樂受時。
遠離愛心生於慈心。
若受苦時。
遠離瞋心生於悲心。
若受不苦不樂。
離無明心生於舍心。
是故菩薩受樂受時不生貪著。
受苦受時不生瞋恚。
受不苦不樂不生無明。
菩薩爾時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
見受樂者即知是苦。
見受苦者如癰如瘡。
見不苦不樂受是不寂靜。
觀於樂受即是無常。
觀於苦受即是空無。
不苦不樂即是無我。
菩薩爾時作是觀已,見是諸受即是無受。
見一切受即是有為。
若是有為即是生滅散漏無祝如是觀已,不見於我不見受者,是名菩薩大智方便。
因是方便。
見一切受無常生滅。
觀一切法悉是空無。
無受無受者無作無作者,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無屬無取於諸因緣不生覺觀。
因無覺觀。
作如是言:諸因緣法皆悉是空。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成受念處。
能令身心皆悉寂靜。
知一切行。
是名一切智。
是名受受念處。
雲何菩薩修心念處。
菩薩摩诃薩住菩提心。
觀是心性。
不見内入心。
不見外入心。
不見内外入心。
不見陰中心。
不見界中心。
既不見已作是思惟。
如是心緣為異不異。
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應有二心。
若心即緣。
不應複能觀於自心,猶如指端不能自觸。
心亦如是,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
所緣處滅。
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
非常非斷非内非外非有非無。
觀心如是,不妨如法知心寂靜。
是名菩薩修心心念。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心非色不可睹見。
非是覺觀。
是名菩薩修心念處。
如心心數亦如是,如心數心行亦如是,如心行心所求法亦如是,如所求法。
菩提亦如是,如菩提一切善法亦如是,菩薩若觀心。
如猕猴畫水朝露蜂王魚母。
如河如焰。
如想遠事獨行無身。
常轉無停。
貪著諸界次第生滅。
能攝如是無量之心。
令住一處不動不轉。
不漏不錯不亂不散。
是名舍摩他。
菩薩若能作如是觀。
是名成就觀心心念處。
是名知心境界。
是名知心法界。
是名知心真實之相。
是名知心真實之性。
即是廣知即真淨知。
了知真知實知如幻。
是名知法。
名知心性。
名知心荊名無取知無罣礙知。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已,善知一切衆生心性。
知已如應而為說法。
如知自心性。
知一切衆生心性。
亦複如是,如自知心相。
知一切衆生心相亦複如是,如知自心空。
知一切衆生心空亦複如是,如觀自心平等。
觀一切衆生心平等。
亦複如是,作是觀已不動法界。
是名菩薩修心心念處。
善男子,雲何菩薩修法念處。
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觀。
法出法滅。
無我衆生壽命士夫。
無生無滅無沒無出。
是名法性。
若能求法是名出法。
若不求法是名滅法。
若善不善。
出者從緣滅者從緣。
如是觀時觀於三行。
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
是三行中。
我當常行福善之行。
為十善法。
十善法者,為淨身業。
欲求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
淨口業者,凡有所說衆樂聽受。
淨心業者,於諸衆生其心平等。
常入禅定。
淨四無礙智。
淨慈心故施衆生常樂。
淨悲心故。
無量世中為衆生受苦其心不悔。
淨於十力。
為知衆生諸根利鈍。
淨四無畏。
為知衆生障無障故。
淨十八法。
為知三世無障礙故。
淨一切佛法。
為一切衆生無能勝故。
菩薩摩诃薩能如是觀。
於諸善法及諸功德。
不生厭足親近善行。
遠離惡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