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菩提心。
二者念欲見佛。
三者心常念慈。
四者念離煩惱。
如是施時淨於三事。
一者自身。
二者他身。
三者菩提。
如是施時淨於四智。
一者界智。
二者衆生滿足智。
三者願智。
四者助菩提智。
善男子,菩薩若能行如是法,則能淨於檀波羅蜜。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於屍波羅蜜行。
善男子,有一種淨。
所謂菩薩憐愍一切世間衆生。
勝於聲聞辟支佛慈。
能壞魔業調諸衆生。
具足無量功德寶聚。
無有放逸。
複有二種。
一者於諸衆生。
不生惡心。
二者調諸衆生令向菩提。
複有三種。
一者淨身。
遠離一切身惡業故。
二者淨口。
遠離一切口惡業故。
三者淨意。
遠離一切貪恚邪見故。
複有四種。
一者勸諸衆生令持禁戒。
二者勸諸衆生具足淨戒。
三者能調諸毀戒者,四者見持戒者,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複有五種。
一持戒已不生憍慢。
二見毀戒不生輕慢。
三見持戒心無嫉妒。
四終不求聲聞之乘。
五者不念辟支佛乘。
複有六種。
一者念佛。
為過戒故。
二者念法。
為過戒已心不生悔。
三者念僧。
為能具足如來戒故。
四者念戒。
為不求諸有果報故。
五者念施。
為能一切悉施與故。
六者念天。
為欲具足諸善法故。
複有七種。
一者深信一切佛法。
二者勤行精進。
為得佛法故。
三者具智。
為知一切諸佛法故。
四者聞已能說一切佛法故。
五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
六者畏於現在未來惡業。
七者有慚愧心。
複有八種。
一者不為利養顯異惑衆。
二者不說自事。
離一切故。
三者不贊供養。
心知足故。
四者行聖種性。
樂善法故。
五者随頭陀法。
不惜身命故。
六者樂於寂靜。
離說世事故。
七者深心樂法。
厭三界故。
八者至心護法。
不惜身命故。
複有九種。
一者離九惡心。
過九衆生所居處故。
二者念淨。
三者念修。
四者增長善法。
五者心樂寂靜。
六者離煩惱熱。
七者莊嚴舍摩他。
八者勤行精進。
九者不欺衆生。
複有十種。
一者淨身三業。
二者淨口四業。
三者淨意三業。
四者遠離嫉妒。
五者離谄曲心。
六者至心念戒。
七者為持戒故。
勤行精進。
八者軟語。
為調衆生。
九者受身為衆生使。
十者於諸福田不生輕慢。
善男子,菩薩修行屍波羅蜜。
有二種淨行。
一者有心有相及以莊嚴。
甯舍壽命終不毀戒。
二者無心無相及無莊嚴。
於一切法心無所著。
複有二種。
一者淨於内入。
二者不求一切外入。
複有二種。
一者常願菩提之心。
二者不觀本向菩提戒相。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受罵不報口業淨故。
受打不報身業淨故。
受瞋不報意業淨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雖受罵辱所以不酬。
護衆生故。
受諸楚毒所以不報。
護後世故。
被截手足慈心不瞋。
護菩提故。
見有求者,心不生瞋。
為四攝故生慈心故。
增菩提道故。
壞慳貪心破魔業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念佛已,行於忍辱。
受一切苦。
為得佛身故。
善男子,複有菩薩修於忍辱。
為欲具足得十力故。
複有菩薩修於忍辱。
為欲成大師子吼故。
複有修忍。
為知三世無罣礙故。
複有修忍。
為得大慈大悲力故。
複有修忍。
為得具足一切智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二力。
能成就忍。
一者智力。
二者修力。
以智力故觀於身心。
是故為忍。
以修力故不著諸法。
是故為忍。
複次善男子,淨忍菩薩則能觀察一切法中無有衆生。
是故修忍。
一切諸法其性解脫。
是故菩薩觀一切法。
無忍無瞋。
若於諸法心無所著。
是名為忍。
善男子,菩薩有二忍。
一者觀如法身。
二者觀如法界。
菩薩摩诃薩若能如是觀二法者,是名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
善男子,雲何菩薩。
淨毗梨耶波羅蜜行。
若菩薩摩诃薩於諸修行不息不悔。
於諸善法心無厭足。
亦樂修行五波羅蜜。
常求莊嚴一切善法。
擁護正法樂宣說之。
調伏衆生心無休息。
過於聲聞辟支佛乘。
擁護一切諸佛正法。
修諸苦行其心不悔。
終不喪失本昔善根。
廣修多聞心無厭惓。
為衆走使不生愁悔。
是名精進。
如是精進雲何名淨。
若能觀身猶如影像。
口無言說心畢竟淨。
以盡智觀諸滅法。
以無生智知諸有荊如是觀時則能莊嚴三種精進。
一者體莊嚴。
二者覺莊嚴。
三者分别莊嚴。
複有三種不著精進。
一不著眼。
二不著色。
三不著識。
乃至法亦複如是,是名不取不舍精進。
具足如是勤精進已,不取惠施不舍慳貪。
不取持戒不舍毀戒。
不取忍辱不舍瞋恚。
不取精進不舍懈擔不取禅定不舍亂心。
不取智慧不舍愚癡。
不取善法不舍惡法。
不取佛道不舍二乘。
是名二種勤精進也。
是二精進能具佛法。
複有二種。
所謂内外。
若菩薩能修如是勤精進者,是名毗梨耶波羅蜜行淨。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禅波羅蜜行。
若菩薩摩诃薩。
取諸禅支觀諸禅支。
觀已入定。
既入定已,不貪著色受想行識。
是名為禅。
非著眼禅乃至意禅。
是名為禅。
非著
二者念欲見佛。
三者心常念慈。
四者念離煩惱。
如是施時淨於三事。
一者自身。
二者他身。
三者菩提。
如是施時淨於四智。
一者界智。
二者衆生滿足智。
三者願智。
四者助菩提智。
善男子,菩薩若能行如是法,則能淨於檀波羅蜜。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於屍波羅蜜行。
善男子,有一種淨。
所謂菩薩憐愍一切世間衆生。
勝於聲聞辟支佛慈。
能壞魔業調諸衆生。
具足無量功德寶聚。
無有放逸。
複有二種。
一者於諸衆生。
不生惡心。
二者調諸衆生令向菩提。
複有三種。
一者淨身。
遠離一切身惡業故。
二者淨口。
遠離一切口惡業故。
三者淨意。
遠離一切貪恚邪見故。
複有四種。
一者勸諸衆生令持禁戒。
二者勸諸衆生具足淨戒。
三者能調諸毀戒者,四者見持戒者,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複有五種。
一持戒已不生憍慢。
二見毀戒不生輕慢。
三見持戒心無嫉妒。
四終不求聲聞之乘。
五者不念辟支佛乘。
複有六種。
一者念佛。
為過戒故。
二者念法。
為過戒已心不生悔。
三者念僧。
為能具足如來戒故。
四者念戒。
為不求諸有果報故。
五者念施。
為能一切悉施與故。
六者念天。
為欲具足諸善法故。
複有七種。
一者深信一切佛法。
二者勤行精進。
為得佛法故。
三者具智。
為知一切諸佛法故。
四者聞已能說一切佛法故。
五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
六者畏於現在未來惡業。
七者有慚愧心。
複有八種。
一者不為利養顯異惑衆。
二者不說自事。
離一切故。
三者不贊供養。
心知足故。
四者行聖種性。
樂善法故。
五者随頭陀法。
不惜身命故。
六者樂於寂靜。
離說世事故。
七者深心樂法。
厭三界故。
八者至心護法。
不惜身命故。
複有九種。
一者離九惡心。
過九衆生所居處故。
二者念淨。
三者念修。
四者增長善法。
五者心樂寂靜。
六者離煩惱熱。
七者莊嚴舍摩他。
八者勤行精進。
九者不欺衆生。
複有十種。
一者淨身三業。
二者淨口四業。
三者淨意三業。
四者遠離嫉妒。
五者離谄曲心。
六者至心念戒。
七者為持戒故。
勤行精進。
八者軟語。
為調衆生。
九者受身為衆生使。
十者於諸福田不生輕慢。
善男子,菩薩修行屍波羅蜜。
有二種淨行。
一者有心有相及以莊嚴。
甯舍壽命終不毀戒。
二者無心無相及無莊嚴。
於一切法心無所著。
複有二種。
一者淨於内入。
二者不求一切外入。
複有二種。
一者常願菩提之心。
二者不觀本向菩提戒相。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受罵不報口業淨故。
受打不報身業淨故。
受瞋不報意業淨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雖受罵辱所以不酬。
護衆生故。
受諸楚毒所以不報。
護後世故。
被截手足慈心不瞋。
護菩提故。
見有求者,心不生瞋。
為四攝故生慈心故。
增菩提道故。
壞慳貪心破魔業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念佛已,行於忍辱。
受一切苦。
為得佛身故。
善男子,複有菩薩修於忍辱。
為欲具足得十力故。
複有菩薩修於忍辱。
為欲成大師子吼故。
複有修忍。
為知三世無罣礙故。
複有修忍。
為得大慈大悲力故。
複有修忍。
為得具足一切智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二力。
能成就忍。
一者智力。
二者修力。
以智力故觀於身心。
是故為忍。
以修力故不著諸法。
是故為忍。
複次善男子,淨忍菩薩則能觀察一切法中無有衆生。
是故修忍。
一切諸法其性解脫。
是故菩薩觀一切法。
無忍無瞋。
若於諸法心無所著。
是名為忍。
善男子,菩薩有二忍。
一者觀如法身。
二者觀如法界。
菩薩摩诃薩若能如是觀二法者,是名菩薩淨羼提波羅蜜行。
善男子,雲何菩薩。
淨毗梨耶波羅蜜行。
若菩薩摩诃薩於諸修行不息不悔。
於諸善法心無厭足。
亦樂修行五波羅蜜。
常求莊嚴一切善法。
擁護正法樂宣說之。
調伏衆生心無休息。
過於聲聞辟支佛乘。
擁護一切諸佛正法。
修諸苦行其心不悔。
終不喪失本昔善根。
廣修多聞心無厭惓。
為衆走使不生愁悔。
是名精進。
如是精進雲何名淨。
若能觀身猶如影像。
口無言說心畢竟淨。
以盡智觀諸滅法。
以無生智知諸有荊如是觀時則能莊嚴三種精進。
一者體莊嚴。
二者覺莊嚴。
三者分别莊嚴。
複有三種不著精進。
一不著眼。
二不著色。
三不著識。
乃至法亦複如是,是名不取不舍精進。
具足如是勤精進已,不取惠施不舍慳貪。
不取持戒不舍毀戒。
不取忍辱不舍瞋恚。
不取精進不舍懈擔不取禅定不舍亂心。
不取智慧不舍愚癡。
不取善法不舍惡法。
不取佛道不舍二乘。
是名二種勤精進也。
是二精進能具佛法。
複有二種。
所謂内外。
若菩薩能修如是勤精進者,是名毗梨耶波羅蜜行淨。
善男子,雲何菩薩淨禅波羅蜜行。
若菩薩摩诃薩。
取諸禅支觀諸禅支。
觀已入定。
既入定已,不貪著色受想行識。
是名為禅。
非著眼禅乃至意禅。
是名為禅。
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