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色禅乃者法禅。
是名為禅。
非著地水火風空禅。
是名為禅。
非著日月釋梵自在天禅。
是名為禅。
非著欲界色無色禅。
是名為禅。
非著此彼禅。
是名為禅。
非觀身心禅。
是名為禅。
非著上下禅。
是名為禅。
非著四取禅。
是名為禅。
非著衆生壽命士夫我人相禅。
是名為禅。
非著常見斷見有無見禅。
是名為禅。
非畢竟盡漏禅。
是名為禅。
非入定聚禅。
是名為禅。
非得沙門果禅。
如是禅者,非畢竟行禅。
名空調伏禅。
非真空禅。
名無相調伏禅。
非真無相禅。
名無願調伏禅。
非真無願禅。
是菩薩具足成就大慈大悲一切空行禅。
雲何名為具一切空。
若能不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
慈悲喜舍。
四谛菩提。
智慧誓願莊嚴。
舍摩他毗婆舍那。
解脫慚愧。
是名諸佛方便三昧神通無礙智。
攝取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不為二乘之所染污。
斷諸習氣。
具足無量大神通智。
為諸衆生之所歸依。
莊嚴世法及出世法。
能善調伏一切衆生。
渡於四流生死大海。
能斷一切所有系縛。
淨諸法性。
是名性寂靜。
非向法寂靜。
亦取向法舍性。
了了向法盲性。
有聞向法聾性。
勤調伏向法停祝涼滅寂靜。
調伏熾然。
是名一切行空。
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衆生悉善知畫。
其中或有善能泥塗。
或能磨彩。
或曉畫身不曉手足。
或曉手足不曉面目。
時有國王。
以一張氎與是諸人。
而告之言:凡能畫者,悉來聚集於此氎上。
畫吾身像。
爾時諸人悉來聚集。
随其所能而共作之。
有一畫師。
以緣事故竟不得來。
諸人畫已持共上王。
善男子,可言諸人悉集作不。
不也。
世尊,善男子,我說此喻。
其義未顯。
善男子,一人不來故。
不得言一切集作。
亦不得言像已成就。
佛法行者亦複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來正法。
是故要當具足諸行。
名為成就無上菩提。
說是法時。
六萬菩薩於一切行。
得具足空。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淨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十二慧。
一者知過去無礙。
二者知未來無礙。
三者知現在無礙。
四者知有為無礙。
五者知無為無礙。
六者知一切世作無礙。
七者知出世無礙。
八者知辯才無礙。
九者知實無礙。
十者知世谛無礙。
十一者知第一義谛無礙。
十二者知諸衆生利鈍無礙。
是名為慧。
難破能破。
難觀能觀。
難解能解。
譬如金剛不可沮壞。
是名出世之慧。
畢竟慧。
一切衆生真解心慧。
難行難入難見。
甚深難可習學。
正見正聚。
遠離諸見及以習氣。
自知了了知見一切衆生之心。
法智義智無所貪著。
曠大光明無诤無迮。
善知時節過於時節。
護正法聚。
畢竟覺正覺實覺。
遠諸垢穢不為一切之所呵責。
一行無行。
一切衆生行。
無足迹行。
雖離一切世間之行。
亦不遠離一切世行。
雖離世界不離佛土。
雖離一切諸行莊嚴。
亦不遠離調伏衆生。
雖離諸行不離善行。
雖離衆生心行因緣。
不離知於衆生心行。
雖離世行不離世法。
雖離諸身亦入衆生心。
是名為慧。
如是智慧甚為難得。
非善根純熟終不能獲。
不能常修行善法者,亦不能得如是智慧。
菩提樹下乃能得之。
真知法性諸佛所護。
度至彼岸。
知一切法施甘露味。
是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如是智慧。
畢竟了知一切緣一切相。
一切衆生心之所行。
以是義故名為智慧。
如是智慧有二寂靜。
一者知礙相寂靜。
二者知無礙相寂靜。
複有二種。
一者無覺淨。
二者離諸見淨。
如是智慧菩薩摩诃薩常遊衆生利鈍根中。
衆生心中。
一切法中。
觀諸煩惱即是智慧。
菩薩雖住諸界。
多住佛界。
能善觀見十方世界。
離一切蓋。
悉是一切佛法根本。
具足一切無上佛法。
不學諸法不離諸法。
不壞一法不成一法。
菩薩成就如是智慧。
能作功德能讀誦說一切佛法。
一切福德悉能得之。
皆能修成一切善法。
是名菩薩淨般若波羅蜜行。
說是法時。
二萬二千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八千菩薩得無生忍。
五百比丘漏盡意解。
十千天人得須陀洹果。
爾時一切天與人同聲而言:世尊,若有人能信是經者,當知是人諸佛所護。
何況有能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淨菩提行。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身念處。
有二種行。
一者不淨行。
二者淨行。
不淨行者,觀身不淨臭穢充滿。
無常無住诳諸凡夫。
淨行者,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
我今因是不淨之身。
得淨佛身。
得淨法身。
淨功德身。
一切衆生所樂見身。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身身已,能淨二行。
一者無常。
二者常。
菩薩摩诃薩觀身無常畢定當死。
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
修三堅法。
一者身堅。
二者命堅。
三者财堅。
如是觀已,能為衆生而作給使。
即得遠離身口意曲。
菩薩如是觀身無常。
得如是等無量功德。
雲何為常。
菩薩摩诃薩觀無常已則得常身。
因無常故得功德身。
因無
是名為禅。
非著地水火風空禅。
是名為禅。
非著日月釋梵自在天禅。
是名為禅。
非著欲界色無色禅。
是名為禅。
非著此彼禅。
是名為禅。
非觀身心禅。
是名為禅。
非著上下禅。
是名為禅。
非著四取禅。
是名為禅。
非著衆生壽命士夫我人相禅。
是名為禅。
非著常見斷見有無見禅。
是名為禅。
非畢竟盡漏禅。
是名為禅。
非入定聚禅。
是名為禅。
非得沙門果禅。
如是禅者,非畢竟行禅。
名空調伏禅。
非真空禅。
名無相調伏禅。
非真無相禅。
名無願調伏禅。
非真無願禅。
是菩薩具足成就大慈大悲一切空行禅。
雲何名為具一切空。
若能不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方便。
慈悲喜舍。
四谛菩提。
智慧誓願莊嚴。
舍摩他毗婆舍那。
解脫慚愧。
是名諸佛方便三昧神通無礙智。
攝取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不為二乘之所染污。
斷諸習氣。
具足無量大神通智。
為諸衆生之所歸依。
莊嚴世法及出世法。
能善調伏一切衆生。
渡於四流生死大海。
能斷一切所有系縛。
淨諸法性。
是名性寂靜。
非向法寂靜。
亦取向法舍性。
了了向法盲性。
有聞向法聾性。
勤調伏向法停祝涼滅寂靜。
調伏熾然。
是名一切行空。
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衆生悉善知畫。
其中或有善能泥塗。
或能磨彩。
或曉畫身不曉手足。
或曉手足不曉面目。
時有國王。
以一張氎與是諸人。
而告之言:凡能畫者,悉來聚集於此氎上。
畫吾身像。
爾時諸人悉來聚集。
随其所能而共作之。
有一畫師。
以緣事故竟不得來。
諸人畫已持共上王。
善男子,可言諸人悉集作不。
不也。
世尊,善男子,我說此喻。
其義未顯。
善男子,一人不來故。
不得言一切集作。
亦不得言像已成就。
佛法行者亦複如是,若有一行不成就者,不名具足如來正法。
是故要當具足諸行。
名為成就無上菩提。
說是法時。
六萬菩薩於一切行。
得具足空。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淨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十二慧。
一者知過去無礙。
二者知未來無礙。
三者知現在無礙。
四者知有為無礙。
五者知無為無礙。
六者知一切世作無礙。
七者知出世無礙。
八者知辯才無礙。
九者知實無礙。
十者知世谛無礙。
十一者知第一義谛無礙。
十二者知諸衆生利鈍無礙。
是名為慧。
難破能破。
難觀能觀。
難解能解。
譬如金剛不可沮壞。
是名出世之慧。
畢竟慧。
一切衆生真解心慧。
難行難入難見。
甚深難可習學。
正見正聚。
遠離諸見及以習氣。
自知了了知見一切衆生之心。
法智義智無所貪著。
曠大光明無诤無迮。
善知時節過於時節。
護正法聚。
畢竟覺正覺實覺。
遠諸垢穢不為一切之所呵責。
一行無行。
一切衆生行。
無足迹行。
雖離一切世間之行。
亦不遠離一切世行。
雖離世界不離佛土。
雖離一切諸行莊嚴。
亦不遠離調伏衆生。
雖離諸行不離善行。
雖離衆生心行因緣。
不離知於衆生心行。
雖離世行不離世法。
雖離諸身亦入衆生心。
是名為慧。
如是智慧甚為難得。
非善根純熟終不能獲。
不能常修行善法者,亦不能得如是智慧。
菩提樹下乃能得之。
真知法性諸佛所護。
度至彼岸。
知一切法施甘露味。
是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如是智慧。
畢竟了知一切緣一切相。
一切衆生心之所行。
以是義故名為智慧。
如是智慧有二寂靜。
一者知礙相寂靜。
二者知無礙相寂靜。
複有二種。
一者無覺淨。
二者離諸見淨。
如是智慧菩薩摩诃薩常遊衆生利鈍根中。
衆生心中。
一切法中。
觀諸煩惱即是智慧。
菩薩雖住諸界。
多住佛界。
能善觀見十方世界。
離一切蓋。
悉是一切佛法根本。
具足一切無上佛法。
不學諸法不離諸法。
不壞一法不成一法。
菩薩成就如是智慧。
能作功德能讀誦說一切佛法。
一切福德悉能得之。
皆能修成一切善法。
是名菩薩淨般若波羅蜜行。
說是法時。
二萬二千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八千菩薩得無生忍。
五百比丘漏盡意解。
十千天人得須陀洹果。
爾時一切天與人同聲而言:世尊,若有人能信是經者,當知是人諸佛所護。
何況有能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淨菩提行。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身念處。
有二種行。
一者不淨行。
二者淨行。
不淨行者,觀身不淨臭穢充滿。
無常無住诳諸凡夫。
淨行者,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
我今因是不淨之身。
得淨佛身。
得淨法身。
淨功德身。
一切衆生所樂見身。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身身已,能淨二行。
一者無常。
二者常。
菩薩摩诃薩觀身無常畢定當死。
如是觀已,不為身故造諸惡業邪命自活。
修三堅法。
一者身堅。
二者命堅。
三者财堅。
如是觀已,能為衆生而作給使。
即得遠離身口意曲。
菩薩如是觀身無常。
得如是等無量功德。
雲何為常。
菩薩摩诃薩觀無常已則得常身。
因無常故得功德身。
因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