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寶髻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
坐師子座。
放大光明猶如日月。
得大自在猶如梵釋。
功德高顯獨如須彌山。
法界甚深猶如大海。
於大衆中演說正法。
初中後善字義真正。
具足清淨班宣梵行。
為諸菩薩淨於法櫻令諸菩薩聞已修集。
爾時東方過九萬二千諸佛世界。
彼有世界名曰善華。
其土有佛。
号曰淨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化衆生宣說正法。
有一菩薩名曰寶髻。
與諸菩薩其數八千。
沒彼世界欲來此土。
赍妙寶蓋欲奉如來。
其蓋周覆一千世界。
及諸香華欲供養佛。
妙音說偈贊歎如來。
若諸人天得睹佛,則為獲得大利益。
如來所受苦無量,勤精進故得菩提。
往昔精進修菩提,超過一切諸菩薩。
為令衆生得利益,故轉無上正法輪。
如來如是難得見,所說正法亦難聞。
獲得人身亦複難,諸根具足亦如是,若諸衆生行不善,亦不能作三善業。
若人欲得大利益,應當觐見釋中尊。
若欲聽受無上法,并見十方諸菩薩。
具足三十二妙相,應當速詣大寶坊。
今若不種諸善根,後必不得大涅槃。
若欲具足人身者,應當速詣娑婆界。
若欲破壞三惡道,欲受人天微妙樂。
獲得無上無比樂,應當詣於娑婆界。
大醫今施甘露味,除滅衆生諸煩惱。
如來商主大法王,今日演說無上界。
寶髻菩薩說是偈時。
其聲遍滿大千世界。
時舍利弗聞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偈音何處演說。
佛言:舍利弗。
東方過於九萬二千諸佛世界。
彼有世界名曰善華。
其土有佛号曰淨祝彼有菩薩名曰寶髻。
與八千菩薩俱來至此。
是其所說,其聲聞乎大千世界。
勸諸衆生令修善法。
爾時寶髻菩薩。
與八千菩薩。
及無量人天。
來至佛所。
頭面禮拜。
白佛言:世尊,善華世界淨住如來。
緻敬問訊。
起居輕利氣力安不。
眷屬大衆樂受法不。
世尊,我從彼來至此世界。
為聽菩薩淨行法櫻唯願如來。
普為一切。
大慈憐愍分别解說。
令諸菩薩聞已修集。
破壞一切煩惱習氣修菩薩行。
了知一切衆生之心。
能修菩薩所有行相。
能得解了智慧之行。
能知一切煩惱等行。
能修菩薩所修法行。
能深觀察一切罪過。
身得無礙見一切佛。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聽谛聽。
我今當說如是淨行十分之一。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四行。
何等為四。
一者波羅蜜行。
二者助菩提行。
三者神通行。
四者調衆生行。
波羅蜜行者,是願方便。
助菩提行者,是修道方便。
神通行者,是調心方便。
調心方便者,是菩提心堅固方便。
善男子,雲何名檀波羅蜜。
檀波羅蜜即是淨行。
能壞癡心能修舍心。
修舍心已能一切施。
若有菩薩能一切施。
即得四種無分别心。
何等為四。
一者不分别衆生。
二者不分别法。
三者不分别心。
四者不分别願。
是名為四。
不分别衆生。
是可與是不可與。
此多與此少與。
此上與此下與。
此恭敬與此輕慢與。
此全與此半與。
此持戒此破戒。
此福田此非福田。
此得大報此不得大報。
此是正見此是邪見。
此行正聚此行邪聚。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
得如是心。
名不分别心。
無憍慢心。
無上下心。
無罣礙心。
是平等心。
真正之心。
平等施戒。
平等慈悲。
無有分别猶如虛空。
是名不分别衆生。
不分别法者,菩薩終不作是分别受者為說不受不說。
受法者施其所須。
不受法者則不供給。
終不觀察凡夫之人不可惠施。
賢聖之人則應布施。
是名不分别法。
不分别心者,觀諸衆生心皆平等。
不為報施。
無内外貪。
非為名施。
不求果施。
所愛之物施已不悔。
為攝衆生故行惠施。
是名不分别心。
不分别願者,施時不為得帝釋身梵王之身轉輪王身魔身長者大臣之身。
亦複不為大自在故。
大眷屬故。
不為上有。
不為聲聞辟支佛乘。
乃至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而行布施。
是名不分别願。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惠施時。
具足成就如是四事,則得遠離八不正見。
一者我見。
二者衆生見。
三者壽命見。
四者士夫見。
五者常見。
六者斷見。
七者有見。
八者無見。
是名為八。
複得遠離四種功德。
一者凡夫功德。
二者聲聞功德。
三者緣覺功德。
四者馀習功德。
如是施已,不觀四相。
一者常相。
二者樂相。
三者我相。
四者淨相。
能淨四法。
一者淨身。
二者淨口。
三者淨心。
四者淨願。
遠離三礙。
一果報礙。
二聲聞礙。
三悔心礙。
善男子,菩薩修行如是施時。
遠離三畏。
一者憍慢畏。
二者上慢畏。
三者魔業畏。
菩薩修行如是施時。
具四種櫻一者内空櫻二者外空櫻三者衆生空櫻四者菩提空櫻如是施時具四精進。
一者滿衆生故具足精進。
二者護佛法故具足精進。
三者為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具足精進。
四者淨佛土故具足精進。
是時複得具足四念。
一者念
坐師子座。
放大光明猶如日月。
得大自在猶如梵釋。
功德高顯獨如須彌山。
法界甚深猶如大海。
於大衆中演說正法。
初中後善字義真正。
具足清淨班宣梵行。
為諸菩薩淨於法櫻令諸菩薩聞已修集。
爾時東方過九萬二千諸佛世界。
彼有世界名曰善華。
其土有佛。
号曰淨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化衆生宣說正法。
有一菩薩名曰寶髻。
與諸菩薩其數八千。
沒彼世界欲來此土。
赍妙寶蓋欲奉如來。
其蓋周覆一千世界。
及諸香華欲供養佛。
妙音說偈贊歎如來。
若諸人天得睹佛,則為獲得大利益。
如來所受苦無量,勤精進故得菩提。
往昔精進修菩提,超過一切諸菩薩。
為令衆生得利益,故轉無上正法輪。
如來如是難得見,所說正法亦難聞。
獲得人身亦複難,諸根具足亦如是,若諸衆生行不善,亦不能作三善業。
若人欲得大利益,應當觐見釋中尊。
若欲聽受無上法,并見十方諸菩薩。
具足三十二妙相,應當速詣大寶坊。
今若不種諸善根,後必不得大涅槃。
若欲具足人身者,應當速詣娑婆界。
若欲破壞三惡道,欲受人天微妙樂。
獲得無上無比樂,應當詣於娑婆界。
大醫今施甘露味,除滅衆生諸煩惱。
如來商主大法王,今日演說無上界。
寶髻菩薩說是偈時。
其聲遍滿大千世界。
時舍利弗聞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是偈音何處演說。
佛言:舍利弗。
東方過於九萬二千諸佛世界。
彼有世界名曰善華。
其土有佛号曰淨祝彼有菩薩名曰寶髻。
與八千菩薩俱來至此。
是其所說,其聲聞乎大千世界。
勸諸衆生令修善法。
爾時寶髻菩薩。
與八千菩薩。
及無量人天。
來至佛所。
頭面禮拜。
白佛言:世尊,善華世界淨住如來。
緻敬問訊。
起居輕利氣力安不。
眷屬大衆樂受法不。
世尊,我從彼來至此世界。
為聽菩薩淨行法櫻唯願如來。
普為一切。
大慈憐愍分别解說。
令諸菩薩聞已修集。
破壞一切煩惱習氣修菩薩行。
了知一切衆生之心。
能修菩薩所有行相。
能得解了智慧之行。
能知一切煩惱等行。
能修菩薩所修法行。
能深觀察一切罪過。
身得無礙見一切佛。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聽谛聽。
我今當說如是淨行十分之一。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四行。
何等為四。
一者波羅蜜行。
二者助菩提行。
三者神通行。
四者調衆生行。
波羅蜜行者,是願方便。
助菩提行者,是修道方便。
神通行者,是調心方便。
調心方便者,是菩提心堅固方便。
善男子,雲何名檀波羅蜜。
檀波羅蜜即是淨行。
能壞癡心能修舍心。
修舍心已能一切施。
若有菩薩能一切施。
即得四種無分别心。
何等為四。
一者不分别衆生。
二者不分别法。
三者不分别心。
四者不分别願。
是名為四。
不分别衆生。
是可與是不可與。
此多與此少與。
此上與此下與。
此恭敬與此輕慢與。
此全與此半與。
此持戒此破戒。
此福田此非福田。
此得大報此不得大報。
此是正見此是邪見。
此行正聚此行邪聚。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
得如是心。
名不分别心。
無憍慢心。
無上下心。
無罣礙心。
是平等心。
真正之心。
平等施戒。
平等慈悲。
無有分别猶如虛空。
是名不分别衆生。
不分别法者,菩薩終不作是分别受者為說不受不說。
受法者施其所須。
不受法者則不供給。
終不觀察凡夫之人不可惠施。
賢聖之人則應布施。
是名不分别法。
不分别心者,觀諸衆生心皆平等。
不為報施。
無内外貪。
非為名施。
不求果施。
所愛之物施已不悔。
為攝衆生故行惠施。
是名不分别心。
不分别願者,施時不為得帝釋身梵王之身轉輪王身魔身長者大臣之身。
亦複不為大自在故。
大眷屬故。
不為上有。
不為聲聞辟支佛乘。
乃至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而行布施。
是名不分别願。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惠施時。
具足成就如是四事,則得遠離八不正見。
一者我見。
二者衆生見。
三者壽命見。
四者士夫見。
五者常見。
六者斷見。
七者有見。
八者無見。
是名為八。
複得遠離四種功德。
一者凡夫功德。
二者聲聞功德。
三者緣覺功德。
四者馀習功德。
如是施已,不觀四相。
一者常相。
二者樂相。
三者我相。
四者淨相。
能淨四法。
一者淨身。
二者淨口。
三者淨心。
四者淨願。
遠離三礙。
一果報礙。
二聲聞礙。
三悔心礙。
善男子,菩薩修行如是施時。
遠離三畏。
一者憍慢畏。
二者上慢畏。
三者魔業畏。
菩薩修行如是施時。
具四種櫻一者内空櫻二者外空櫻三者衆生空櫻四者菩提空櫻如是施時具四精進。
一者滿衆生故具足精進。
二者護佛法故具足精進。
三者為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具足精進。
四者淨佛土故具足精進。
是時複得具足四念。
一者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