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關燈
至不應起一念瞋。

    何以故?如是衆生不學慈悲。

    若彼衆生心無瞋打。

    我當雲何修集慈悲。

    以是義故。

    衆生瞋時我應生喜。

    何以故?即是我之悲因緣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作是觀。

    即得不共聲聞緣覺衆生緣悲。

    亦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複有衆生觀三惡道苦衆生已,修集悲心。

    複有觀察三界所有諸苦衆生。

    而修悲心。

    複有觀察五陰衆生。

    而修悲心。

    入界亦爾。

    善男子,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修慈悲。

    何以故?夫慈悲者,即是一切善法種子。

    若有衆生得色界身。

    亦是修集慈悲因緣。

    若無色身。

    若聲聞道若緣覺道。

    若諸菩薩莊嚴堅固行六波羅蜜。

    調伏衆生得無生忍。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因慈悲種子因緣。

    說是慈悲因緣法時。

    明星菩薩得無生法忍。

    是忍不與緣覺聲聞共之。

    八萬四千衆生得如法忍。

    五萬五千那由他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萬八千衆生得不退心。

    二萬衆生成就慈悲。

    五千比丘得阿羅漢果。

    五百比丘尼盡一切漏。

    十萬億衆生破大邪見得正見心。

    爾時世尊告無勝意童子,善男子,過去有佛名發功德意。

    亦說如是大慈大悲。

    無勝意童子言:世尊,所言如者雲何名如。

    佛言:善男子,遠離身相名之為如。

    無勝意童子言:所言身者即是實性。

    即是寂靜。

    即是法界。

    即是無漏。

    即是無盡佛言:善男子,如身者即是一切衆生之身。

    即是過去未來邊際。

    即是寂靜。

    無勝意童子言:世尊,若一切佛如即是身。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法界無有增減。

    三世平等不生不出不滅,猶如虛空。

    如身亦如是,說是法時。

    三萬衆生得如法忍。

    爾時世尊告明星菩薩言:善男子,雲何修集緣衆生喜。

    善男子,若有菩薩不修慈悲。

    不念衆生所有樂相。

    乃至不觀三趣三界所有諸苦。

    而亦觀於五陰出滅。

    如是觀已生於喜心。

    但樂觀法。

    觀已生喜。

    如是喜心願及衆生。

    是名為喜。

    世尊,雲何修舍。

    善男子,若有菩薩不修慈悲及以喜心。

    修舍念舍父母乃至聲聞緣覺菩薩諸佛。

    修是舍時。

    遠離一切愛瞋法心。

    是人修集空無相願。

    既修集已,不久定當得入涅槃。

    若人修集如是等四無量心。

    是人則為十方諸佛菩薩天龍夜叉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所供養。

    随有國土若四部衆修集如是四無量心。

    其土則已遠離一切衰禍之相。

    其中衆生樂離惡法受持善法。

    善男子,四無量心。

    具足如是無量福德。

     △虛空目分中辟支佛乘品第七 無勝意童子複白佛言:世尊,修緣覺乘。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善男子善女人。

    雲何修集慈悲喜舍。

    佛言:善男子,若有修集辟支佛乘。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善男子善女人。

    觀衆生樂。

    解衆生樂。

    念法緣慈。

    終不憶念緣衆生慈。

    如自心中所受樂事。

    亦願衆生同共得之。

    觀法平等。

    觀樂平等。

    觀心平等。

    觀如平等。

    如是觀已,乃至不於一人生惡。

    設有因緣生惡心者,應作是念。

    若我於彼生惡心者,雲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摩诃薩。

    成就無量純善功德。

    若於一人生瞋惡心。

    尚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況我未成諸善功德。

    以是因緣。

    修衆生慈及法緣慈。

    悲喜舍心亦複如是,善男子,若有欲學緣覺乘者,應如是修慈悲喜舍。

    說是法時。

    六萬億衆生得住初地。

    或得二地三地四地五地。

    或有衆生得無生忍。

    或有獲得辟支佛道及聲聞道。

    無量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虛空目分中聖無礙智品第八 爾時衆中有一童子名虛空聲。

    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莊嚴無上菩提之道。

    修一切智目方便。

    無緣梵行一切法目方便。

    無緣梵行一切陰入界方便。

    解脫方便。

    三昧方便。

    陀羅尼方便。

    得忍方便。

    諸地方便。

    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

    修一切智目門。

    同虛空慧度於彼岸。

    無緣梵行。

    越度四流斷四魔系。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能入四無量海。

    欲度衆生於生死河。

    是故今者發如是問。

    複欲不斷佛大智海。

    善男子,十方佛土若有菩薩。

    同共汝行三昧智慧。

    我說法時。

    如是等輩悉為明證。

    若無如是菩薩證者,我則不說無緣梵行。

    何以故?我若說者,多於是中而生疑心。

    若有未得無緣梵行亦複生疑。

    以是義故。

    不應宣說。

    爾時世尊,即入三昧。

    其三昧名虛空幢。

    入已面門出大光明。

    其明種種遍照十方諸佛世界。

    蔽於日月令不複現。

    其光明中出大聲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

    為諸衆生宣說梵行壞諸煩惱。

    說聲聞乘辟支佛乘無緣梵行。

    無量衆生及諸菩薩。

    次第而坐聽受正法。

    亦說清淨菩提之行。

    為欲利益無量衆生故。

    作大集說種種行。

    無量衆生獲得一生及以後生。

    十方衆生聞是語已,一切悉集娑婆世界。

    或有菩薩現真金身雨於金沙或現銀身雨於銀沙。

    或琉璃身雨琉璃沙。

    或頗梨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