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造業即名為行。
至心專念名之為識。
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因入求受名之為觸。
貪著心者即名為愛。
求是等法名之為齲如是法生是名為有。
次第不斷名之為生。
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生死因緣衆苦所逼名之為惱。
乃至識法因緣生貪。
亦複如是,如是十二因緣。
一人一念皆悉具足。
出有三種。
一者因出。
二者初出。
三者道出。
若有比丘修行法行。
觀察所有愛心相貌。
比丘當觀。
若有愛心即是無明。
無明之體能出二過。
一者出行。
二者出識。
識亦有二。
一者出名。
二者出色。
名色亦二。
一者無祝二住六入。
六入亦二。
一不厭欲。
二能生觸。
觸亦有二。
一生受心。
二者求受。
受亦有二。
一受苦樂。
二生貪愛。
愛亦有二。
一者系縛堅固。
二者求齲取亦有二。
一者貪心。
二者求有。
有亦有二。
者樂祝二生因緣。
生亦有二。
一者生老。
二者苦緣。
老亦有二。
一壞壯色。
二作死因。
死亦有二。
一壞壽命。
二愛别離。
是名出因。
雲何初出。
若有比丘修集法行。
觀如是法。
亦出亦滅是名初出。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
雲何道出。
若比丘見道有二種。
一者行行。
二者慧行。
憍陳如。
汝頗知是行行慧行耶。
憍陳如言:未知世尊,唯願如來為觀十二因緣比丘得大智慧壞諸煩惱。
分别解說。
比丘聞已當具受持。
爾時世尊,告寶幢童子,善男子,汝頗能知息出入不。
不也世尊,善男子,法行比丘。
先觀無明乃至老死。
雲何名為觀於無明。
先觀中陰。
於父母所生貪愛心。
愛因緣故四大和合。
精血二渧合成一渧。
大如豆子名歌羅羅。
是歌羅羅有三事。
一命二識三暖。
過去世中業緣果報。
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
歌羅羅時氣息入出。
有二種道。
所謂随母氣息上下。
七日一變。
息入出者名為壽命。
是名風道。
不臭不爛。
是名為暖。
是中心意名之為識。
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果。
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後觀三受因緣。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雲何為觀。
随於念心觀息出息入。
觀於内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
是身中風亦複如是,有風能上。
有風能下。
有風能滿。
有風能焦。
有能增長。
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
以出入息從覺觀生。
故名意行。
和合出聲名為口行。
以如是等三行因緣。
故有識生。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
故名名色。
五陰因緣行六處。
故名六入。
情塵相對故名為觸。
觸因緣故念色至念法。
是名為受。
貪著於色乃至於法。
是名為愛。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
故名為齲取因緣故受於後身。
故名為有。
有因緣故有生老死種種諸苦。
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
是故緣出入息。
能生一切諸苦煩惱。
是故凡夫生時。
亦為煩惱系縛。
死時亦爾。
終不能得身心自在。
不得三昧。
不盡諸漏。
若有比丘觀入出息。
如空中風無我我所。
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無相無物無有覺觀。
衆生風者亦複如是,共四大行。
生歌羅羅九孔乃至九萬九千諸孔出入無作無受。
是風出入如是肉段。
以是因緣故。
有無明乃至老死衆苦聚集。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物無我。
出入諸息地水火風。
壽命暖識。
無明乃至生老病死。
亦複如是,衆生颠倒於非我中而橫見我。
於如是等同虛空法。
作陰界入想。
一切凡夫因是颠倒。
輪轉生死無有窮已,若法行比丘。
觀是息冷則舉身冷。
觀是息暖則舉身暖。
是身爾時随意随風。
若觀冷時不得禅定不入定聚。
是人則堕冷地獄中。
若觀暖時不得禅定不入定聚。
是人則堕熱地獄中。
若佛弟子修集法行。
觀察出入息冷暖等時則得正道。
法行比丘如實觀察無明乃至生老病死。
心不颠倒。
是名淨目陀羅尼也。
善男子,汝若能受是陀羅尼。
即是真實觀入出息。
寶幢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非是聲聞緣覺所及。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随是經典所流布處。
我等要當随侍守護。
所有惡事悉令消滅。
△虛空目分中四無量心品第四 爾時頻婆娑羅王白佛言:世尊,因諸聲聞辟支佛等修行法行。
令閻浮提無有疾疫饑馑惡事。
世尊,菩薩摩诃薩修四無量心。
若有四姓供養恭敬。
得幾所福。
佛告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具八上事。
一者其土人民供養父母增長慚愧。
恭敬沙門諸婆羅門耆舊有德。
受持禁戒。
大王。
若諸國土有諸菩薩修四無量。
其土人民,則能成就如是初事。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修集慈心遠離殺害。
其心調柔無有濁心瞋恚之心。
平等無二。
是名為二。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不貪财寶。
樂為惠施。
呵責盜竊。
是名為三。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人民。
自足妻色。
遠離非法。
呵責欲心。
是名為四。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真語實語無破壞語。
常修善語。
是名為五。
複次大王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人民。
無有嫉妒濁惡之心。
是名為六。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正見不謬無有邪見。
是名為七。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一切供養恭敬三寶。
遠離惡見。
是名為八。
大王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具足如是八種功德。
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無有八怖畏事。
何等為八。
一者無内外軍畏。
二者無諸惡鬼畏。
三者無惡星宿畏。
四者無諸惡病畏。
五者無諸惡獸畏。
六者無諸惡賊畏。
七者無諸旱澇畏。
八者無諸穀難畏。
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無有如是八畏。
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具足八大丈夫。
何等為八。
一者有諸衆生。
已於過去無量佛所。
深種善根。
如是之人樂生其土。
二者複有衆生。
已於過去無量世中。
修戒多聞。
至心專念名之為識。
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因入求受名之為觸。
貪著心者即名為愛。
求是等法名之為齲如是法生是名為有。
次第不斷名之為生。
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生死因緣衆苦所逼名之為惱。
乃至識法因緣生貪。
亦複如是,如是十二因緣。
一人一念皆悉具足。
出有三種。
一者因出。
二者初出。
三者道出。
若有比丘修行法行。
觀察所有愛心相貌。
比丘當觀。
若有愛心即是無明。
無明之體能出二過。
一者出行。
二者出識。
識亦有二。
一者出名。
二者出色。
名色亦二。
一者無祝二住六入。
六入亦二。
一不厭欲。
二能生觸。
觸亦有二。
一生受心。
二者求受。
受亦有二。
一受苦樂。
二生貪愛。
愛亦有二。
一者系縛堅固。
二者求齲取亦有二。
一者貪心。
二者求有。
有亦有二。
者樂祝二生因緣。
生亦有二。
一者生老。
二者苦緣。
老亦有二。
一壞壯色。
二作死因。
死亦有二。
一壞壽命。
二愛别離。
是名出因。
雲何初出。
若有比丘修集法行。
觀如是法。
亦出亦滅是名初出。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
雲何道出。
若比丘見道有二種。
一者行行。
二者慧行。
憍陳如。
汝頗知是行行慧行耶。
憍陳如言:未知世尊,唯願如來為觀十二因緣比丘得大智慧壞諸煩惱。
分别解說。
比丘聞已當具受持。
爾時世尊,告寶幢童子,善男子,汝頗能知息出入不。
不也世尊,善男子,法行比丘。
先觀無明乃至老死。
雲何名為觀於無明。
先觀中陰。
於父母所生貪愛心。
愛因緣故四大和合。
精血二渧合成一渧。
大如豆子名歌羅羅。
是歌羅羅有三事。
一命二識三暖。
過去世中業緣果報。
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
歌羅羅時氣息入出。
有二種道。
所謂随母氣息上下。
七日一變。
息入出者名為壽命。
是名風道。
不臭不爛。
是名為暖。
是中心意名之為識。
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果。
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後觀三受因緣。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雲何為觀。
随於念心觀息出息入。
觀於内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
是身中風亦複如是,有風能上。
有風能下。
有風能滿。
有風能焦。
有能增長。
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
以出入息從覺觀生。
故名意行。
和合出聲名為口行。
以如是等三行因緣。
故有識生。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
故名名色。
五陰因緣行六處。
故名六入。
情塵相對故名為觸。
觸因緣故念色至念法。
是名為受。
貪著於色乃至於法。
是名為愛。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
故名為齲取因緣故受於後身。
故名為有。
有因緣故有生老死種種諸苦。
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
是故緣出入息。
能生一切諸苦煩惱。
是故凡夫生時。
亦為煩惱系縛。
死時亦爾。
終不能得身心自在。
不得三昧。
不盡諸漏。
若有比丘觀入出息。
如空中風無我我所。
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無相無物無有覺觀。
衆生風者亦複如是,共四大行。
生歌羅羅九孔乃至九萬九千諸孔出入無作無受。
是風出入如是肉段。
以是因緣故。
有無明乃至老死衆苦聚集。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物無我。
出入諸息地水火風。
壽命暖識。
無明乃至生老病死。
亦複如是,衆生颠倒於非我中而橫見我。
於如是等同虛空法。
作陰界入想。
一切凡夫因是颠倒。
輪轉生死無有窮已,若法行比丘。
觀是息冷則舉身冷。
觀是息暖則舉身暖。
是身爾時随意随風。
若觀冷時不得禅定不入定聚。
是人則堕冷地獄中。
若觀暖時不得禅定不入定聚。
是人則堕熱地獄中。
若佛弟子修集法行。
觀察出入息冷暖等時則得正道。
法行比丘如實觀察無明乃至生老病死。
心不颠倒。
是名淨目陀羅尼也。
善男子,汝若能受是陀羅尼。
即是真實觀入出息。
寶幢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非是聲聞緣覺所及。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随是經典所流布處。
我等要當随侍守護。
所有惡事悉令消滅。
△虛空目分中四無量心品第四 爾時頻婆娑羅王白佛言:世尊,因諸聲聞辟支佛等修行法行。
令閻浮提無有疾疫饑馑惡事。
世尊,菩薩摩诃薩修四無量心。
若有四姓供養恭敬。
得幾所福。
佛告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具八上事。
一者其土人民供養父母增長慚愧。
恭敬沙門諸婆羅門耆舊有德。
受持禁戒。
大王。
若諸國土有諸菩薩修四無量。
其土人民,則能成就如是初事。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修集慈心遠離殺害。
其心調柔無有濁心瞋恚之心。
平等無二。
是名為二。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不貪财寶。
樂為惠施。
呵責盜竊。
是名為三。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人民。
自足妻色。
遠離非法。
呵責欲心。
是名為四。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真語實語無破壞語。
常修善語。
是名為五。
複次大王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人民。
無有嫉妒濁惡之心。
是名為六。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正見不謬無有邪見。
是名為七。
複次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一切供養恭敬三寶。
遠離惡見。
是名為八。
大王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其土人民。
具足如是八種功德。
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無有八怖畏事。
何等為八。
一者無内外軍畏。
二者無諸惡鬼畏。
三者無惡星宿畏。
四者無諸惡病畏。
五者無諸惡獸畏。
六者無諸惡賊畏。
七者無諸旱澇畏。
八者無諸穀難畏。
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無有如是八畏。
大王。
若有菩薩修四無量。
随所住國。
其土具足八大丈夫。
何等為八。
一者有諸衆生。
已於過去無量佛所。
深種善根。
如是之人樂生其土。
二者複有衆生。
已於過去無量世中。
修戒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