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關燈
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

    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部。

    憍陳如。

    我涅槃後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讀誦書寫。

    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

    是故名為彌沙塞部。

    憍陳如。

    我涅槃後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讀誦書寫。

    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婆嗟富羅。

    憍陳如。

    我涅槃後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讀誦書寫。

    廣博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如是五部雖各别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雲何名為随於信行。

    若信三寶具足信根。

    從信根因緣入於決定。

    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過色無色界。

    得阿羅漢果。

    從信得解名信解脫。

    亦名一分。

    亦名身證。

    名慧解脫。

    是名随信行。

    憍陳如。

    雲何名為随於法行。

    若有從法入於決定。

    具足慧根。

    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過色無色界。

    得阿羅漢果。

    是名見到二分解脫。

    亦名身證慧得解脫。

    心得解脫得滅盡定。

    是故名為二分解脫。

    是名無學解脫。

    是名法行。

    是名成就觀身乃至成就法法觀。

    是名成就毗婆舍那及奢摩他雲何名為奢摩他。

    奢摩他者,名之為滅。

    能滅貪心瞋心亂心。

    名奢摩他。

    雲何名為奢摩他相。

    能滅貪相及瞋癡相。

    名奢摩他相。

    雲何名為随奢摩他入於決定。

    若能随修舍摩他行。

    尊重贊歎。

    向奢摩他方便莊嚴。

    是則名為奢摩他相。

    若有比丘。

    深自思惟。

    我之貪心唯觀不淨乃能壞之。

    瞋恚之心慈能壞之。

    十二因緣能壞愚癡。

    是名奢摩他相。

    雲何名為毗婆舍那。

    若修聖慧。

    能觀五陰次第生滅。

    是名毗婆舍那。

    複次若觀諸法皆如法性。

    實性實相真實了知。

    是名毗婆舍那。

    雲何名為毗婆舍那相。

    若能成就具足念心。

    觀一切行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一切行無自在無作無受。

    是名毗婆舍那相。

    雲何名為從毗婆舍那入於決定。

    至心念於毗婆舍那。

    恭敬尊重向莊嚴道。

    是名從毗婆舍那入於決定。

    雲何名為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若比丘能觀心出因緣乃至一切行出因緣。

    是名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雲何名為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

    若比丘能深觀察滅心因緣乃至一切行滅因緣。

    是名滅法攝心非出法攝心。

    雲何名為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若比丘能觀心性眼性乃至識性。

    是名非出法攝心非滅法攝心。

    雲何緣攝心非思惟攝心。

    若比丘能觀出息不觀入息。

    是名緣攝心非思惟攝心。

    雲何名為思惟攝心非緣攝心。

    若比丘觀於入息。

    是名思惟攝心非緣攝心。

    雲何名為非緣攝心非思惟攝心。

    若比丘觀於心性眼性乃至意性。

    是名非緣攝非思惟攝。

    憍陳如。

    若比丘能攝心者,則得八十諸三昧門。

    及修三解脫門。

    若比丘觀過去身。

    及修莊嚴。

    觀身見身。

    是名修無願解脫門。

    若比丘觀過去身已,唯見於心而不見身。

    及修莊嚴觀身見身。

    是名修無相解脫門。

    若比丘觀過去身已,亦不見作及以作者,作者無身身無作者,修莊嚴道觀身見身。

    是名修空解脫門。

    觀受心法亦如是,複次憍陳如。

    三解脫門修莊嚴觀。

    觀一切行不出不滅。

    出已則滅滅無所至。

    不至去來。

    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

    複次觀未來世諸行未出。

    若行未出,則無有滅。

    是名莊嚴無願解脫門。

    不畢竟荊畢竟盡者,則無生滅。

    若無生滅即畢竟荊若畢竟盡即空因緣。

    若如是觀畢竟盡者,是名莊嚴空解脫門。

    若觀諸行是畢竟荊即無生滅。

    若無生滅即無有空。

    何以故?先有後無名之為空。

    若本無者則無後無。

    若無後無雲何名空。

    若無行者即是無為。

    畢竟盡者,非是有為亦非無為。

    空亦非行亦非無行。

    是故畢竟盡者,非有為攝非無為攝。

    是名莊嚴無相解脫門。

    若一切行畢竟盡者,即是涅槃。

    非過去未來現在。

    是故非過去行滅名為涅槃。

    非未來現在行滅名為涅槃。

    須陀洹人見是涅槃。

    乃至阿羅漢人見是涅槃。

    雲何名苦谛。

    觀一切行不見第一谛。

    觀一切因不見第二谛。

    觀一切滅不見第三谛。

    觀一切道不見第四谛。

    雲何名生。

    本無後有是名為生。

    雲何名滅。

    有已還無是名為滅。

    無有出滅是名為荊何因緣故。

    無有出滅名之為道。

    道有六行。

    修非修。

    行非行。

    知非知。

    若有比丘。

    能見如是生滅法者,是人能厭一切諸行。

    能見一切行無常相。

    雲何無常相非無常法。

    若有相雜初無漏根行。

    若有相雜無願解脫門行。

    若有空相苦相不淨相無我相。

    是名無常相非無常法。

    雲何無常法非無常相。

    所謂三界色相乃至法相。

    是名倒相。

    是名舍相。

    非無常相。

    是名無常法非無常相。

    雲何無常相亦無常法。

    所謂一切衆生未得決定。

    以世俗道入諸三昧。

    随法相忍。

    是名無常相亦無常法。

    雲何非無常相非無常法。

    所謂寂靜常相解脫淨相。

    是名非無常相非無常法。

    雲何名為得第一谛。

    所謂觀於六根五陰猶如鏡像。

    名得第一谛。

    雲何一心觀於四谛。

    若觀諸行悉是苦因。

    以苦因故可見可滅可得遠離。

    如是名為心緣無漏。

    是故一心獲得四谛。

    名離有漏心得解脫。

    若有比丘觀於心心。

    是名無願解脫門觀心心已觀十二事。

    一者業。

    二者行。

    三者苦。

    四者空。

    五者壞。

    六者不自在。

    七者過去。

    八者現在。

    九者未來。

    十者因緣。

    十一者無作。

    十二者無受。

    是名見於心心。

    名無願解脫門。

    若有比丘觀察是心。

    無有心主無出入者,無能遠離無可遠離。

    是名見於心心得空解脫門。

    若觀無有入定之心。

    而得遠離一切煩惱。

    無因緣故煩惱不生。

    是名遠離見於心心得無相解脫門。

    若如是觀。

    即得遠離有漏之心。

    得無漏解脫。

    憍陳如。

    一切有為諸行無有決定。

    若不定者,雲何而得入於定聚。

    若言觀察於三世已得入定聚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過去已荊未來未出。

    現在無常。

    三世觀異。

    雲何得入正聚聚耶。

    是故一切異觀性不決定。

    憍陳如。

    譬如殿堂有四梯橙。

    若言不由初第一橙至四橙者,無有是處。

    登初橙時亦不得名登第四已,如是四橙亦不名一。

    憍陳如。

    若是四谛即一谛者,可一心得。

    憍陳如。

    觀時亦異得時亦異。

    觀時異者,因果盡壞。

    得時異者,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若有比丘觀行無常。

    是苦無我不淨無祝是漏結緣是一切有。

    是名系縛。

    是故不求諸陰諸行。

    厭一切行樂求涅槃。

    至心思惟涅槃功德。

    深樂寂靜不惜身命。

    修奢摩他毗婆舍那。

    是名比丘修集法行。

    憍陳如。

    雲何比丘心能見心。

    若有比丘能觀察心。

    心是無常是生滅法。

    是名比丘心能見心。

    如是比丘修空三昧。

    雲何名空。

    陰入界空。

    谛空實空。

    十二因緣空。

    性空。

    雲何陰空。

    所謂色空無我我所。

    乃至識空無我我所。

    是名陰空。

    入界二空亦複如是,雲何谛空。

    所謂苦谛無得無舍。

    乃至道谛亦複如是,雲何實空。

    一切法中無有覺觀我及我所。

    是名實空。

    雲何十二因緣空。

    十二因緣即是十二有支。

    觀十二支無我我所。

    是名十二因緣空。

    雲何性空。

    若有比丘。

    觀於眼空無我我所。

    乃至意空亦複如是,是名法行能觀心心。

    如是比丘不見衆生壽命士夫某甲。

    知諸法性真解世谛。

    為流布故說陰入界。

    知一切法性無出滅。

    如是比丘能度生死。

    能知一切苦集滅道能斷煩惱。

    憍陳如。

    若有比丘修集法行。

    知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

    如是比丘得三解脫知色真相。

    色真相者,所謂礙相。

    受受相。

    想覺相。

    行行相。

    識知相。

    是名真知一切法相。

    如是觀已得空解脫門。

    見一切法無作受者壽命自在。

    唯見無常苦無我等。

    是名得無願解脫門。

    觀一切法無生無滅。

    是名得無相解脫門。

    憍陳如。

    法行比丘能得神通。

    無惡覺觀。

    口終不說四種惡過。

    無有鬥诤不聽惡言:爾時即得遠離五蓋增五善根。

    是法行比丘獲得初禅。

    入初禅已欲得身通。

    系心鼻端觀息入出。

    深見九萬九千毛孔息之出入。

    見身悉空。

    乃至四大亦複如是,如是觀已,遠離色相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