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煩惱。
真實了知法行方便。
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
世尊,四方世界。
無量菩薩。
悉持四佛所與欲來并欲啟受虛空目法行。
今正是時唯垂憐愍。
為衆生故而宣說之。
世尊,所言法行。
法行比丘。
雲何名為法行比丘。
唯願世尊,分别演說法行比丘。
佛言憍陳如。
至心谛聽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
讀誦如來十二部經。
謂修多羅。
乃至優婆提舍。
是名樂讀。
不名法行。
複有比丘。
讀誦如來十二部經。
樂為四衆敷揚廣說。
是名樂說。
不名法行。
複有比丘。
讀誦如來十二部經。
能廣演說思惟其義。
是名思惟。
不名法行。
複有比丘。
受持讀誦十二部經。
演說思惟觀其義理。
是名樂觀。
不名法行。
憍陳如。
若有比丘能觀身心。
心不貪著外一切相。
謙虛下意不生憍慢。
不以愛水溉灌業田。
亦不於中種識種子。
滅覺觀心境界都息。
永離煩惱其心寂靜。
如是比丘。
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如是比丘。
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
即能得之。
憍陳如。
如工陶師埏埴調泥。
置之輪上随意成器。
法行比丘亦複如是,憍陳如。
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
一者身。
二者受。
三者心。
觀三事已得二種智。
一者盡智。
二者無生智。
憍陳如。
雲何盡智。
雲何無生智。
知盡煩惱名為盡智。
知盡有支名無生智。
複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
無行果智名無生智。
盡諸使智名曰盡智。
盡煩惱智名無生智。
複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
盡一切有名無生智。
分别盡物是名盡智。
知諸縛解名無生智。
知盡根界名曰盡智。
知盡緣界名無生智。
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
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
複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
盡一切漏名無生智。
複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
名曰盡智。
更無馀有名無生智。
如是二智即名一智。
亦名一行知於三道。
若有比丘能斷三道。
是名法行。
能作是觀。
是觀心受。
雲何比丘能觀察身。
若有比丘觀息出入。
是名觀身觀受觀心。
雲何名為觀息出入。
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
入名阿那。
出名波那。
觀於出入如門如向。
若有比丘能如是觀。
是名法行。
若有比丘能觀能數。
随息入出冷暖長短。
若遍滿身。
系心鼻端。
能觀新故。
分别諸相能觀生壞。
求舍摩他善入於定。
亦能觀察息之粗細。
乃至觀於内身。
身作身想。
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
修數息時獲得二事。
一者離惡覺觀。
二者觀息相貌。
修集随時亦得二事。
一者專念念心。
二者離善覺觀。
觀於冷暖亦得二事。
一者分别出入。
二者觀心數相。
修觀身時亦得二事。
一者身輕。
二者心輕。
轉觀生滅亦得二事。
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
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
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系心一處。
雲何數減。
二數為一。
三數為二。
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
雲何數增。
一數為二。
乃至九數為十。
是名數增。
何故修增。
壞一切覺觀故。
得初禅時觀息入出。
及以心相。
初禅五支。
一覺。
二觀。
三離生喜。
四者受樂。
五者定。
具五支時離貪恚癡。
若有比丘具是五支。
是名法行。
遠離五事成就五事。
修集梵行成大功德。
憍陳如。
若有比丘能得二禅。
名為法行。
若有比丘觀息出入。
系心一處遠離喜樂。
得第三禅不喜不樂。
何以故?一心系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禅。
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
若觀五陰是名法行。
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
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
是名法忍。
若比丘見眼空。
乃至見意識空。
是名空忍。
若比丘見眼無相。
乃至見意識無相。
是名無相忍。
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
是名無願忍。
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
是名中谛忍。
若為衆生行於生死。
如是名為随上谛忍。
雲何随忍随根随力随於覺觀乃至随涅槃。
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
是名為信。
不名信根。
若攝身心不令造惡。
是為精進。
不名進根。
若能專念如是等法。
是名為念。
不名念根。
心心數法能系一緣。
是名為定。
不名定根。
若能不觀如是等相。
是名為慧。
不名慧根。
若觀如是無根。
是名法行。
憍陳如。
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
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
是名法行。
是名空三昧。
如是三昧。
緣無受命。
緣無自在。
無相三昧。
緣盡緣壞。
緣滅緣厭。
無願三昧緣於甘露。
非甘露行。
有甘露行非緣甘露。
有空三昧緣於甘露。
非甘露行。
有甘露行非緣甘露。
無相三昧緣於甘露。
非甘露行。
有甘露行非緣甘露。
憍陳如。
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
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
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
名甘露行非緣甘露。
空與無相亦複如是,憍陳如。
若有比丘能如是觀。
是名法行。
憍陳如。
若有比丘觀受觀心。
是名法行。
何以故?能壞我見二十種故。
憍陳如。
斷見我見各有五種。
色斷乃至識斷。
是名五斷見。
色我乃至識我。
是名五我見。
憍陳如。
五種斷見分别則有四十四種。
十六種說想。
八說無想。
八說非想非非想。
六說種種想。
六種說斷。
是名四十四種。
我見分别十八。
四定說我。
四種說邊。
四說異事。
六說無求三昧。
是名六十二見。
二十我見因緣。
能生四百四種煩惱為離如是諸煩惱故。
觀於身心是名法行。
如是比丘能觀身心。
憍陳如。
雲何八人。
雲何決定。
憍陳如。
斷見之人言一念斷。
常見之人言八忍斷。
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
憍陳如。
能得八忍是名八人。
得十六心是名決定。
是名如法。
憍陳如。
若有比丘成出入息。
即得八人名。
亦名決定。
憍陳如。
若有比丘成就數息。
即得信根乃至慧根。
若得五根。
即得世間第一法。
如是比丘。
能破一切疑網之心。
是名真實修集聖行。
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
是名修初無漏心觀。
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
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是名無漏定智。
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
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
如欲界苦。
色無色界亦複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
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
如是諸苦從何業來。
誰之所造作。
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
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
是故觀集。
作是觀已斷七煩惱。
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複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
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
憍陳如。
具八忍者是名見法。
斷三界集已,複作是觀。
何因緣故斷於苦集。
為安樂故。
夫安樂者即是滅谛。
爾時初觀欲界滅谛。
得滅法忍斷七煩惱。
色無色界亦複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
複作是觀。
何因緣故得是比忍。
因修八道。
以八正道力故。
知欲界苦集滅谛色無色界苦集滅谛。
爾時次生道法忍。
得已能斷八種煩惱。
爾時複觀色無色界。
得道比忍。
斷十四煩惱。
以修集故。
遠離八十八種煩惱。
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
是名十六心。
是名必得菩提。
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
有人從信決定。
有人從法決定。
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
乃至得阿羅漢。
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
有人修定。
有人修慧。
有人得初禅乃至四禅。
入決定觀。
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
遠離一切凡夫之法。
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
不得自在無有寂靜。
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谛。
是名比丘如法而行。
憍陳如。
如來了知一切衆生諸根利鈍。
亦知一切衆生心性諸煩惱性。
是名如來随應衆生而為說法。
随諸煩惱宣說對治。
是故得名薩婆若智憍陳如。
我涅槃後有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颠倒解義。
颠倒宣說。
以倒解說。
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名昙摩鞠多憍陳如。
我涅槃後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而複讀誦書說外典。
受有三世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善解論義。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憍陳如。
我涅槃後我諸弟子。
受
真實了知法行方便。
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
世尊,四方世界。
無量菩薩。
悉持四佛所與欲來并欲啟受虛空目法行。
今正是時唯垂憐愍。
為衆生故而宣說之。
世尊,所言法行。
法行比丘。
雲何名為法行比丘。
唯願世尊,分别演說法行比丘。
佛言憍陳如。
至心谛聽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
讀誦如來十二部經。
謂修多羅。
乃至優婆提舍。
是名樂讀。
不名法行。
複有比丘。
讀誦如來十二部經。
樂為四衆敷揚廣說。
是名樂說。
不名法行。
複有比丘。
讀誦如來十二部經。
能廣演說思惟其義。
是名思惟。
不名法行。
複有比丘。
受持讀誦十二部經。
演說思惟觀其義理。
是名樂觀。
不名法行。
憍陳如。
若有比丘能觀身心。
心不貪著外一切相。
謙虛下意不生憍慢。
不以愛水溉灌業田。
亦不於中種識種子。
滅覺觀心境界都息。
永離煩惱其心寂靜。
如是比丘。
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如是比丘。
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
即能得之。
憍陳如。
如工陶師埏埴調泥。
置之輪上随意成器。
法行比丘亦複如是,憍陳如。
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
一者身。
二者受。
三者心。
觀三事已得二種智。
一者盡智。
二者無生智。
憍陳如。
雲何盡智。
雲何無生智。
知盡煩惱名為盡智。
知盡有支名無生智。
複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
無行果智名無生智。
盡諸使智名曰盡智。
盡煩惱智名無生智。
複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
盡一切有名無生智。
分别盡物是名盡智。
知諸縛解名無生智。
知盡根界名曰盡智。
知盡緣界名無生智。
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
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
複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
盡一切漏名無生智。
複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
名曰盡智。
更無馀有名無生智。
如是二智即名一智。
亦名一行知於三道。
若有比丘能斷三道。
是名法行。
能作是觀。
是觀心受。
雲何比丘能觀察身。
若有比丘觀息出入。
是名觀身觀受觀心。
雲何名為觀息出入。
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
入名阿那。
出名波那。
觀於出入如門如向。
若有比丘能如是觀。
是名法行。
若有比丘能觀能數。
随息入出冷暖長短。
若遍滿身。
系心鼻端。
能觀新故。
分别諸相能觀生壞。
求舍摩他善入於定。
亦能觀察息之粗細。
乃至觀於内身。
身作身想。
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
修數息時獲得二事。
一者離惡覺觀。
二者觀息相貌。
修集随時亦得二事。
一者專念念心。
二者離善覺觀。
觀於冷暖亦得二事。
一者分别出入。
二者觀心數相。
修觀身時亦得二事。
一者身輕。
二者心輕。
轉觀生滅亦得二事。
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
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
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系心一處。
雲何數減。
二數為一。
三數為二。
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
雲何數增。
一數為二。
乃至九數為十。
是名數增。
何故修增。
壞一切覺觀故。
得初禅時觀息入出。
及以心相。
初禅五支。
一覺。
二觀。
三離生喜。
四者受樂。
五者定。
具五支時離貪恚癡。
若有比丘具是五支。
是名法行。
遠離五事成就五事。
修集梵行成大功德。
憍陳如。
若有比丘能得二禅。
名為法行。
若有比丘觀息出入。
系心一處遠離喜樂。
得第三禅不喜不樂。
何以故?一心系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禅。
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
若觀五陰是名法行。
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
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
是名法忍。
若比丘見眼空。
乃至見意識空。
是名空忍。
若比丘見眼無相。
乃至見意識無相。
是名無相忍。
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
是名無願忍。
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
是名中谛忍。
若為衆生行於生死。
如是名為随上谛忍。
雲何随忍随根随力随於覺觀乃至随涅槃。
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
是名為信。
不名信根。
若攝身心不令造惡。
是為精進。
不名進根。
若能專念如是等法。
是名為念。
不名念根。
心心數法能系一緣。
是名為定。
不名定根。
若能不觀如是等相。
是名為慧。
不名慧根。
若觀如是無根。
是名法行。
憍陳如。
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
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
是名法行。
是名空三昧。
如是三昧。
緣無受命。
緣無自在。
無相三昧。
緣盡緣壞。
緣滅緣厭。
無願三昧緣於甘露。
非甘露行。
有甘露行非緣甘露。
有空三昧緣於甘露。
非甘露行。
有甘露行非緣甘露。
無相三昧緣於甘露。
非甘露行。
有甘露行非緣甘露。
憍陳如。
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
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
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
名甘露行非緣甘露。
空與無相亦複如是,憍陳如。
若有比丘能如是觀。
是名法行。
憍陳如。
若有比丘觀受觀心。
是名法行。
何以故?能壞我見二十種故。
憍陳如。
斷見我見各有五種。
色斷乃至識斷。
是名五斷見。
色我乃至識我。
是名五我見。
憍陳如。
五種斷見分别則有四十四種。
十六種說想。
八說無想。
八說非想非非想。
六說種種想。
六種說斷。
是名四十四種。
我見分别十八。
四定說我。
四種說邊。
四說異事。
六說無求三昧。
是名六十二見。
二十我見因緣。
能生四百四種煩惱為離如是諸煩惱故。
觀於身心是名法行。
如是比丘能觀身心。
憍陳如。
雲何八人。
雲何決定。
憍陳如。
斷見之人言一念斷。
常見之人言八忍斷。
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
憍陳如。
能得八忍是名八人。
得十六心是名決定。
是名如法。
憍陳如。
若有比丘成出入息。
即得八人名。
亦名決定。
憍陳如。
若有比丘成就數息。
即得信根乃至慧根。
若得五根。
即得世間第一法。
如是比丘。
能破一切疑網之心。
是名真實修集聖行。
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
是名修初無漏心觀。
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
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是名無漏定智。
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
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
如欲界苦。
色無色界亦複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
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
如是諸苦從何業來。
誰之所造作。
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
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
是故觀集。
作是觀已斷七煩惱。
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複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
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
憍陳如。
具八忍者是名見法。
斷三界集已,複作是觀。
何因緣故斷於苦集。
為安樂故。
夫安樂者即是滅谛。
爾時初觀欲界滅谛。
得滅法忍斷七煩惱。
色無色界亦複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
複作是觀。
何因緣故得是比忍。
因修八道。
以八正道力故。
知欲界苦集滅谛色無色界苦集滅谛。
爾時次生道法忍。
得已能斷八種煩惱。
爾時複觀色無色界。
得道比忍。
斷十四煩惱。
以修集故。
遠離八十八種煩惱。
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
是名十六心。
是名必得菩提。
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
有人從信決定。
有人從法決定。
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
乃至得阿羅漢。
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
有人修定。
有人修慧。
有人得初禅乃至四禅。
入決定觀。
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
遠離一切凡夫之法。
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
不得自在無有寂靜。
從緣而生從緣而滅。
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谛。
是名比丘如法而行。
憍陳如。
如來了知一切衆生諸根利鈍。
亦知一切衆生心性諸煩惱性。
是名如來随應衆生而為說法。
随諸煩惱宣說對治。
是故得名薩婆若智憍陳如。
我涅槃後有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颠倒解義。
颠倒宣說。
以倒解說。
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名昙摩鞠多憍陳如。
我涅槃後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而複讀誦書說外典。
受有三世及以内外。
破壞外道善解論義。
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婆帝婆。
憍陳如。
我涅槃後我諸弟子。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