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調者,為不觸撓及不加害所攝。
心調者,為定及寂靜所攝。
忍辱者,為受正教及順行所攝。
柔和者,為慚及愧所攝。
無憍慢者,為謙卑及禮敬所攝。
無滞礙者,為無垢穢及不強梁所攝。
堅固者,為不犯所行及成就本願所攝。
力者,為住正意及不掉動所攝。
如所作者,為如說及能行所攝。
正行者,為正發及正進所攝。
始發者,為必勝及不退所攝。
不舍者,為樂勝及上求所攝。
求多聞者,為親近善知識及悅可善知識所攝。
思惟所聞者,為智慧及善觀所攝。
善男子,是為十六法為三十二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三十二法。
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是三十二法。
為六十四法所攝。
何等六十四法。
所謂無礙心者,為護我及護彼所攝。
於一切衆生等心者,為無别異及一味所攝。
無厭惓者,為如夢觀及知。
生死如幻所攝。
勤給足一切衆生者,為諸神通及方便所攝。
不觸堯者,為羞恥及信有業報所攝。
不加害者,為少欲及知足所攝。
定者,為無發惱及無散失所攝。
寂靜者,為舍吾我及離我所所攝。
受正教者,為求法及欲法所攝。
順行者,為敬重及平等無疲惓所攝。
慚者,為内心斷除及外不行所攝。
愧者,為信樂佛智及在屏處不行惡所攝。
謙卑者,為不骜慢及知自下所攝。
禮敬者,為身端心直所攝。
無垢穢者,為具靜定及修智慧所攝。
不強梁者,為不粗獷及不兩舌所攝。
不犯所行者,為不舍菩提心及念道場所攝。
成就本願者,為舍魔事及佛神力持所攝。
正住意者,為不輕躁及不掉亂所攝。
不掉動者,為如石山及不可移轉所攝。
如說者,為所作善業及無熱惱所攝。
能行者,為無虛诳及不舍歸趣所攝。
正發者,為離邊見及順觀甚深因緣所攝。
正進者,為善巧及方便所攝。
必勝者,為不懈慢及勇猛所攝。
不退者,為大欲及增進所攝。
樂勝者,為見如來及聞法所攝。
上求者,為舍諸地過患及得諸地功德所攝。
親近善知識者,為無憎嫉及信樂所攝。
悅可善知識者,為敬順及不逆教敕所攝。
智慧者,為無常觀及無我觀所攝。
善觀者,為修無相及不怙涅槃所攝。
善男子,是三十二法。
為六十四法所攝。
寶手複問。
此六十四法。
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此六十四法。
為百二十八法所攝。
何等為百二十八法。
所謂護我者,為斷一切惡及成就一切善根所攝。
護彼者,為忍辱及柔和所攝。
無别異者,為猶如水心及如風心所攝。
一味者,為法界觀及如如觀所攝。
如夢觀者,為無移轉觀及無真實觀所攝。
如幻者,為適性示現及無自性觀所攝。
諸神通者,為了義及了智所攝。
方便者,為大悲及般若波羅蜜所攝。
羞恥者,為不覆藏所犯及悔過所攝。
信有業報者,為不放逸及畏惡趣所攝。
少欲者,為淨處有齊限及離宿穢所攝。
知足者,為易稱及易養所攝。
無發惱者,為究竟及究竟邊際所攝。
無散失者,為得忍及不退轉地所攝。
舍吾我者,為不計我身及與壽命所攝。
離我所者,為無貪及無愚癡所攝。
求法者,為智及斷所攝。
欲法者,為不著五欲及離煩惱所攝。
敬重者,為起世尊想及療救想所攝。
無疲惓者,為身輕及翹勤省眠所攝。
内心斷除者,為身念處及受念處所攝。
外不行者,為心念處及法念處所攝。
信樂佛智者,為深敬重及淨信所攝。
在屏處不行惡者,為自證知及諸神天證知所攝。
不骜慢者,為不自歎譽不譏彼人所攝。
知自下者,為不虛稱及不顯己德所攝。
身端者,為不行三不善業及不犯禁戒所攝。
心直者,為常省己過及不說彼短所攝。
具靜定者,為寂靜心及滅煩惱所攝。
修智慧者,為選擇諸法及知無我所攝。
不粗獷者,為常行益事及順忍所攝。
不兩舌者,為自足眷屬及和合别離者所攝。
不舍菩提心者,為衆生及為佛智所攝。
念道場者,為欲壞於魔衆及成正覺所攝。
舍魔事者,為正觀及不舍菩提志所攝。
佛神力持者,為堅固行及善淳至所攝。
不輕躁者,為堅護諸根及不舍境界所攝。
不掉亂者,為觀苦及觀空所攝。
如石山者,為不高及不下所攝。
不可移轉者,為斷愛及除恚所攝。
所作善業者,為智所作業及舍魔事所攝。
無熱惱者,為淨戒及淨定所攝。
無虛诳者,為誠實語及不望果報所攝。
不舍歸趣者,為成就賢士業及不行怯弱所攝。
離邊見者,為觀無生及不敗壞觀所攝。
順觀甚深因緣者,為觀因及觀緣所攝。
善巧者,為第一無诤競及不骜慢所攝。
方便者,為離方便及無生方便所攝。
不懈慢者,為身力及心力所攝。
勇猛者,為勝進心及害怨敵所攝。
大欲者,為不求利養及不愛身命所攝。
增進者,為無愚冥及不退還所攝。
見如來者,為修念佛及清淨信所攝。
聞法者為樂至講所及樂請問所攝。
舍諸地過患者,為不散亂行及舍離惡知識所攝。
得諸地功德者,為方便回向及不舍本行所攝。
無憎嫉者,為能施一切及稱意而舍所攝。
信樂者,為無垢行及不濁心所攝。
敬順者,為知世宜及随順行所攝。
不逆教敕者,為舍除不淨及淨正行所攝。
無常觀者,為動轉觀及敗壞觀所攝。
無我觀者,為不得作者及不得受者所攝。
修無相者,為不緣境界及除覺所說所攝。
不怙涅槃者,為除去無明及斷愛著所攝。
善男子,是為六十四法。
為百二十八法所攝。
爾時寶手菩薩。
從虛空藏菩薩聞分别如是等法門已,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即白虛空藏菩薩言:希有大士。
汝乃能成就如斯捷疾辯才及巧分别辯。
事事所問盡能開解。
如我今者,解汝所說義趣及與文字。
以如是方便。
若一劫若減一劫。
說不可盡辯亦無斷。
爾時佛告寶手菩薩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此虛空藏菩薩若演一句之義。
若一劫若減一劫。
說不可盡辯亦無斷。
虛空藏菩薩有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盡辯才。
爾時寶手菩薩。
以手遍覆妙寶莊嚴堂。
於其手中出無量花香璎珞末香塗香衣服嚴身之具及諸幢幡妙蓋。
雨如是等上妙供具。
供養如來及虛空藏。
於上空中。
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於諸音中出諸妙偈。
以贊如來。
持德開德具百福,上意調伏念不動。
沙門賢士降天人,十力佛子十方吼。
大稱威德自在尊,降伏有畏除癡闇。
能度漂流諸天人,閉惡趣門使清涼。
聖尊巧說音微妙,無錯無謬音恬靜。
三界無等無三垢,十方所說施衆樂。
意念堅固樂寂靜,最勝十方降彼力。
已舍谄曲得甘露,無有塵累衆歸仰。
世尊處衆不動轉,而化十方無量衆。
随衆生行能随順,佛子亦樂修此行。
如日無翳能普照,能令衆華得開敷。
佛智慧光照長流,諸子得悟亦如是, 如風無礙山不動,淨如虛空照如日。
佛子放光雨甘露,是故我禮佛及子。
大千海水尚可量,十方虛空猶可涉。
諸衆生心尚可同,世尊功德不可荊
心調者,為定及寂靜所攝。
忍辱者,為受正教及順行所攝。
柔和者,為慚及愧所攝。
無憍慢者,為謙卑及禮敬所攝。
無滞礙者,為無垢穢及不強梁所攝。
堅固者,為不犯所行及成就本願所攝。
力者,為住正意及不掉動所攝。
如所作者,為如說及能行所攝。
正行者,為正發及正進所攝。
始發者,為必勝及不退所攝。
不舍者,為樂勝及上求所攝。
求多聞者,為親近善知識及悅可善知識所攝。
思惟所聞者,為智慧及善觀所攝。
善男子,是為十六法為三十二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三十二法。
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是三十二法。
為六十四法所攝。
何等六十四法。
所謂無礙心者,為護我及護彼所攝。
於一切衆生等心者,為無别異及一味所攝。
無厭惓者,為如夢觀及知。
生死如幻所攝。
勤給足一切衆生者,為諸神通及方便所攝。
不觸堯者,為羞恥及信有業報所攝。
不加害者,為少欲及知足所攝。
定者,為無發惱及無散失所攝。
寂靜者,為舍吾我及離我所所攝。
受正教者,為求法及欲法所攝。
順行者,為敬重及平等無疲惓所攝。
慚者,為内心斷除及外不行所攝。
愧者,為信樂佛智及在屏處不行惡所攝。
謙卑者,為不骜慢及知自下所攝。
禮敬者,為身端心直所攝。
無垢穢者,為具靜定及修智慧所攝。
不強梁者,為不粗獷及不兩舌所攝。
不犯所行者,為不舍菩提心及念道場所攝。
成就本願者,為舍魔事及佛神力持所攝。
正住意者,為不輕躁及不掉亂所攝。
不掉動者,為如石山及不可移轉所攝。
如說者,為所作善業及無熱惱所攝。
能行者,為無虛诳及不舍歸趣所攝。
正發者,為離邊見及順觀甚深因緣所攝。
正進者,為善巧及方便所攝。
必勝者,為不懈慢及勇猛所攝。
不退者,為大欲及增進所攝。
樂勝者,為見如來及聞法所攝。
上求者,為舍諸地過患及得諸地功德所攝。
親近善知識者,為無憎嫉及信樂所攝。
悅可善知識者,為敬順及不逆教敕所攝。
智慧者,為無常觀及無我觀所攝。
善觀者,為修無相及不怙涅槃所攝。
善男子,是三十二法。
為六十四法所攝。
寶手複問。
此六十四法。
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答言:善男子,此六十四法。
為百二十八法所攝。
何等為百二十八法。
所謂護我者,為斷一切惡及成就一切善根所攝。
護彼者,為忍辱及柔和所攝。
無别異者,為猶如水心及如風心所攝。
一味者,為法界觀及如如觀所攝。
如夢觀者,為無移轉觀及無真實觀所攝。
如幻者,為適性示現及無自性觀所攝。
諸神通者,為了義及了智所攝。
方便者,為大悲及般若波羅蜜所攝。
羞恥者,為不覆藏所犯及悔過所攝。
信有業報者,為不放逸及畏惡趣所攝。
少欲者,為淨處有齊限及離宿穢所攝。
知足者,為易稱及易養所攝。
無發惱者,為究竟及究竟邊際所攝。
無散失者,為得忍及不退轉地所攝。
舍吾我者,為不計我身及與壽命所攝。
離我所者,為無貪及無愚癡所攝。
求法者,為智及斷所攝。
欲法者,為不著五欲及離煩惱所攝。
敬重者,為起世尊想及療救想所攝。
無疲惓者,為身輕及翹勤省眠所攝。
内心斷除者,為身念處及受念處所攝。
外不行者,為心念處及法念處所攝。
信樂佛智者,為深敬重及淨信所攝。
在屏處不行惡者,為自證知及諸神天證知所攝。
不骜慢者,為不自歎譽不譏彼人所攝。
知自下者,為不虛稱及不顯己德所攝。
身端者,為不行三不善業及不犯禁戒所攝。
心直者,為常省己過及不說彼短所攝。
具靜定者,為寂靜心及滅煩惱所攝。
修智慧者,為選擇諸法及知無我所攝。
不粗獷者,為常行益事及順忍所攝。
不兩舌者,為自足眷屬及和合别離者所攝。
不舍菩提心者,為衆生及為佛智所攝。
念道場者,為欲壞於魔衆及成正覺所攝。
舍魔事者,為正觀及不舍菩提志所攝。
佛神力持者,為堅固行及善淳至所攝。
不輕躁者,為堅護諸根及不舍境界所攝。
不掉亂者,為觀苦及觀空所攝。
如石山者,為不高及不下所攝。
不可移轉者,為斷愛及除恚所攝。
所作善業者,為智所作業及舍魔事所攝。
無熱惱者,為淨戒及淨定所攝。
無虛诳者,為誠實語及不望果報所攝。
不舍歸趣者,為成就賢士業及不行怯弱所攝。
離邊見者,為觀無生及不敗壞觀所攝。
順觀甚深因緣者,為觀因及觀緣所攝。
善巧者,為第一無诤競及不骜慢所攝。
方便者,為離方便及無生方便所攝。
不懈慢者,為身力及心力所攝。
勇猛者,為勝進心及害怨敵所攝。
大欲者,為不求利養及不愛身命所攝。
增進者,為無愚冥及不退還所攝。
見如來者,為修念佛及清淨信所攝。
聞法者為樂至講所及樂請問所攝。
舍諸地過患者,為不散亂行及舍離惡知識所攝。
得諸地功德者,為方便回向及不舍本行所攝。
無憎嫉者,為能施一切及稱意而舍所攝。
信樂者,為無垢行及不濁心所攝。
敬順者,為知世宜及随順行所攝。
不逆教敕者,為舍除不淨及淨正行所攝。
無常觀者,為動轉觀及敗壞觀所攝。
無我觀者,為不得作者及不得受者所攝。
修無相者,為不緣境界及除覺所說所攝。
不怙涅槃者,為除去無明及斷愛著所攝。
善男子,是為六十四法。
為百二十八法所攝。
爾時寶手菩薩。
從虛空藏菩薩聞分别如是等法門已,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即白虛空藏菩薩言:希有大士。
汝乃能成就如斯捷疾辯才及巧分别辯。
事事所問盡能開解。
如我今者,解汝所說義趣及與文字。
以如是方便。
若一劫若減一劫。
說不可盡辯亦無斷。
爾時佛告寶手菩薩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此虛空藏菩薩若演一句之義。
若一劫若減一劫。
說不可盡辯亦無斷。
虛空藏菩薩有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盡辯才。
爾時寶手菩薩。
以手遍覆妙寶莊嚴堂。
於其手中出無量花香璎珞末香塗香衣服嚴身之具及諸幢幡妙蓋。
雨如是等上妙供具。
供養如來及虛空藏。
於上空中。
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於諸音中出諸妙偈。
以贊如來。
持德開德具百福,上意調伏念不動。
沙門賢士降天人,十力佛子十方吼。
大稱威德自在尊,降伏有畏除癡闇。
能度漂流諸天人,閉惡趣門使清涼。
聖尊巧說音微妙,無錯無謬音恬靜。
三界無等無三垢,十方所說施衆樂。
意念堅固樂寂靜,最勝十方降彼力。
已舍谄曲得甘露,無有塵累衆歸仰。
世尊處衆不動轉,而化十方無量衆。
随衆生行能随順,佛子亦樂修此行。
如日無翳能普照,能令衆華得開敷。
佛智慧光照長流,諸子得悟亦如是, 如風無礙山不動,淨如虛空照如日。
佛子放光雨甘露,是故我禮佛及子。
大千海水尚可量,十方虛空猶可涉。
諸衆生心尚可同,世尊功德不可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