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方便善能莊嚴身口及意。
善能於諸法中成就大自在力。
是虛空藏菩薩。
身口及意都無所作。
無有分别憶想。
而能現此不可思議莊嚴神變。
又能顯現無量百千法門。
亦能出入百千諸三昧門。
從昔以來常樂修習成就諸善法故。
世尊,諸菩薩不應於往昔所修善根不知其因。
集諸善根亦應無厭。
所以者何。
是因往昔所種善根果報故。
能現如是不可思議神變。
佛告梵天。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諸菩薩已成就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故。
能現如是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之事。
無憶想分别。
亦無不分别。
梵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集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
佛告光明莊嚴梵天言:善根有三種。
何等為三。
所謂無貪善根。
無恚善根。
無癡善根。
是名善根。
資糧者,所謂舍一切所有修慈觀諸法。
是名資糧。
方便者,所謂去離凡夫地。
不願樂聲聞辟支佛地。
進入諸菩薩地是名方便。
智者,所謂知舍不善法智。
知集善法智。
知回向菩提智。
是名智。
菩薩能住如是等正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資糧者,所謂求一切善法。
方便者,所謂已作未作善根終不廢忘。
智者,所謂知心如幻化。
如是等法現前了知。
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淳至。
資糧者,所謂發動。
方便者,所謂深心。
智者,所謂無持無動。
能行如是等法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欲善法。
資糧者,所謂勝進。
方便者,所謂安住不放逸。
智者,所謂舍一切依著。
能行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正信。
資糧者,所謂不舍本願。
方便者,所謂不舍念定。
智者所謂慧。
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就善根資糧智方便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悅可諸善知識。
資糧者,所謂給侍所須。
恭敬供養尊重利益。
方便者,所謂於善知識生世尊想。
智者,所謂知時非時而問法。
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善順聽法。
資糧者,所謂受持不廢忘。
方便者,所謂随聞能觀。
智者,所謂随所聞而行。
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值佛悅可。
資糧者,所謂護一切諸波羅蜜諸攝法及助道法。
方便者,所謂能從一地至於一地。
智者,所謂得無生法忍。
菩薩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就善根資糧方便智出要。
爾時光明莊嚴梵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能以四句義。
總說一切菩薩行。
世尊,一切佛法應於中求。
爾時虛空藏菩薩語梵天言:一句亦能總攝一切佛法。
何謂為一。
所謂離欲句所以然者,以一切佛法同於離欲。
如佛法一切法亦然。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複次梵天。
一空句總攝一切佛法。
一切佛法同於空故。
如佛法一切法亦然。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所謂無相句。
無願句。
無作句。
無生句。
無起句。
如句。
法性句。
真際句。
離句。
滅句。
盡句。
涅槃句。
總攝一切佛法。
以一切佛法同於涅槃故。
如佛法一切法亦然。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所以者何。
以如是等句皆非句故。
一切佛法非句。
假名為句。
複次梵天。
欲是離欲句。
所以者何。
離欲性即是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瞋恚是離瞋句。
所以者何。
離瞋恚性即是瞋恚故。
愚癡是離愚癡句。
所以者何。
離愚癡性即是愚癡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身見是實際句。
所以者何。
實際性即是身見。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無明是明句。
所以者何。
明性即是無明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乃至苦惱是離苦惱句。
所以者何。
離苦惱性即是苦惱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色是虛空句。
所以者何。
虛空性即是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受想行識是無作句。
所以者何。
無作性即是識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地大是虛空句。
所以者何。
虛空即是地大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水大火大風大是法界句。
所以者何。
法界性即是風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眼是涅槃句。
所以者何。
涅槃性即是眼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耳鼻舌身意是涅槃句。
所以者何。
涅槃性即是意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菩薩入如是等一一智門。
皆見一切佛法入於一句。
梵天。
喻如大海能吞衆流。
一一句中攝一切佛法亦複如是,喻如虛空悉能苞容一切色像。
一一句中攝一切佛法亦複如是,如是等一切佛法。
若攝若不攝。
若說若不說。
不增不減。
究竟離相故。
梵天。
喻如算師數數以算籌。
布在算局上。
然局中無籌。
籌中無局。
所以者何。
究竟不相應故。
究竟離故。
如是於上一一句中假名數故。
言一切佛法皆入一句。
而諸佛法不可名數算計。
究竟不相應故。
究竟離故。
梵天。
如佛法名數。
即是一切法名數。
何以故?一切法即是佛法。
此法非法非非法。
自性空故。
自性離故。
自性究竟無性故。
無性即是虛空。
虛空性同一切法性。
此法性非生相非滅相。
非有處相非無處相。
是故一切法名無相無非相。
說如是一法門時於彼梵衆中有萬二千梵天。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複有昔殖德本五千梵天得無生法忍爾時衆中有一菩薩名曰寶手。
問虛空藏菩薩言:希有善男子,一切諸法及如來法。
甚深難測不可思議。
又善男子,何謂安一切佛法根本耶。
虛空藏菩薩答寶手言:善男子,菩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
一切法住菩提心故。
便得增長。
寶手菩薩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何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
虛空藏言:善男子,菩提心為二法所攝得不忘失速至不退轉地。
何等為二。
所謂淳至畢竟。
是名為二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
寶手言:善男子,此二者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此二法為四法所攝。
何等為四。
所謂淳至者,為不虛詐不谄曲所攝。
畢竟者,為無我及上進所攝。
是為二法為四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四法為幾法所。
攝虛空藏。
言善男子,此四法為八法所攝。
何等為八。
所謂不虛詐者,為不猶豫及體真淨所攝。
不谄曲者,為正直及正住所攝。
無我者,為不退沒及進所攝。
上進者,為功德資糧及智資糧所攝。
是為四法為八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八法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善男子,此八法複為十六法所攝。
何等十六。
所謂不猶豫者,為大慈及大悲所攝。
體真淨者,為身調及心調所攝。
正直者,為忍辱及柔和所攝。
正住者,為無憍慢及無滞礙所攝。
不退沒者,為堅固及力所攝。
上進者,為如所作及正行所攝。
功德資糧者,為始發及究竟不舍所攝。
智資糧者,為求多聞及思惟所聞所攝。
是為八法為十六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十六法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善男子,是十六法。
為三十二法所攝。
何等三十二。
所謂大慈者,為無礙心及於一切衆生等心所攝。
大悲者,為無厭惓及勤給足一切衆生所攝。
身
善能於諸法中成就大自在力。
是虛空藏菩薩。
身口及意都無所作。
無有分别憶想。
而能現此不可思議莊嚴神變。
又能顯現無量百千法門。
亦能出入百千諸三昧門。
從昔以來常樂修習成就諸善法故。
世尊,諸菩薩不應於往昔所修善根不知其因。
集諸善根亦應無厭。
所以者何。
是因往昔所種善根果報故。
能現如是不可思議神變。
佛告梵天。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諸菩薩已成就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故。
能現如是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之事。
無憶想分别。
亦無不分别。
梵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集善根資糧及出要智方便。
佛告光明莊嚴梵天言:善根有三種。
何等為三。
所謂無貪善根。
無恚善根。
無癡善根。
是名善根。
資糧者,所謂舍一切所有修慈觀諸法。
是名資糧。
方便者,所謂去離凡夫地。
不願樂聲聞辟支佛地。
進入諸菩薩地是名方便。
智者,所謂知舍不善法智。
知集善法智。
知回向菩提智。
是名智。
菩薩能住如是等正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資糧者,所謂求一切善法。
方便者,所謂已作未作善根終不廢忘。
智者,所謂知心如幻化。
如是等法現前了知。
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淳至。
資糧者,所謂發動。
方便者,所謂深心。
智者,所謂無持無動。
能行如是等法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欲善法。
資糧者,所謂勝進。
方便者,所謂安住不放逸。
智者,所謂舍一切依著。
能行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正信。
資糧者,所謂不舍本願。
方便者,所謂不舍念定。
智者所謂慧。
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就善根資糧智方便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悅可諸善知識。
資糧者,所謂給侍所須。
恭敬供養尊重利益。
方便者,所謂於善知識生世尊想。
智者,所謂知時非時而問法。
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善順聽法。
資糧者,所謂受持不廢忘。
方便者,所謂随聞能觀。
智者,所謂随所聞而行。
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出要。
複次善根者,所謂值佛悅可。
資糧者,所謂護一切諸波羅蜜諸攝法及助道法。
方便者,所謂能從一地至於一地。
智者,所謂得無生法忍。
菩薩能正住如是等行者,是名成就善根資糧方便智出要。
爾時光明莊嚴梵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能以四句義。
總說一切菩薩行。
世尊,一切佛法應於中求。
爾時虛空藏菩薩語梵天言:一句亦能總攝一切佛法。
何謂為一。
所謂離欲句所以然者,以一切佛法同於離欲。
如佛法一切法亦然。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複次梵天。
一空句總攝一切佛法。
一切佛法同於空故。
如佛法一切法亦然。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所謂無相句。
無願句。
無作句。
無生句。
無起句。
如句。
法性句。
真際句。
離句。
滅句。
盡句。
涅槃句。
總攝一切佛法。
以一切佛法同於涅槃故。
如佛法一切法亦然。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所以者何。
以如是等句皆非句故。
一切佛法非句。
假名為句。
複次梵天。
欲是離欲句。
所以者何。
離欲性即是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瞋恚是離瞋句。
所以者何。
離瞋恚性即是瞋恚故。
愚癡是離愚癡句。
所以者何。
離愚癡性即是愚癡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身見是實際句。
所以者何。
實際性即是身見。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無明是明句。
所以者何。
明性即是無明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乃至苦惱是離苦惱句。
所以者何。
離苦惱性即是苦惱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色是虛空句。
所以者何。
虛空性即是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受想行識是無作句。
所以者何。
無作性即是識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地大是虛空句。
所以者何。
虛空即是地大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水大火大風大是法界句。
所以者何。
法界性即是風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眼是涅槃句。
所以者何。
涅槃性即是眼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耳鼻舌身意是涅槃句。
所以者何。
涅槃性即是意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梵天。
是為一句總攝一切佛法。
菩薩入如是等一一智門。
皆見一切佛法入於一句。
梵天。
喻如大海能吞衆流。
一一句中攝一切佛法亦複如是,喻如虛空悉能苞容一切色像。
一一句中攝一切佛法亦複如是,如是等一切佛法。
若攝若不攝。
若說若不說。
不增不減。
究竟離相故。
梵天。
喻如算師數數以算籌。
布在算局上。
然局中無籌。
籌中無局。
所以者何。
究竟不相應故。
究竟離故。
如是於上一一句中假名數故。
言一切佛法皆入一句。
而諸佛法不可名數算計。
究竟不相應故。
究竟離故。
梵天。
如佛法名數。
即是一切法名數。
何以故?一切法即是佛法。
此法非法非非法。
自性空故。
自性離故。
自性究竟無性故。
無性即是虛空。
虛空性同一切法性。
此法性非生相非滅相。
非有處相非無處相。
是故一切法名無相無非相。
說如是一法門時於彼梵衆中有萬二千梵天。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複有昔殖德本五千梵天得無生法忍爾時衆中有一菩薩名曰寶手。
問虛空藏菩薩言:希有善男子,一切諸法及如來法。
甚深難測不可思議。
又善男子,何謂安一切佛法根本耶。
虛空藏菩薩答寶手言:善男子,菩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
一切法住菩提心故。
便得增長。
寶手菩薩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何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
虛空藏言:善男子,菩提心為二法所攝得不忘失速至不退轉地。
何等為二。
所謂淳至畢竟。
是名為二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
寶手言:善男子,此二者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此二法為四法所攝。
何等為四。
所謂淳至者,為不虛詐不谄曲所攝。
畢竟者,為無我及上進所攝。
是為二法為四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四法為幾法所。
攝虛空藏。
言善男子,此四法為八法所攝。
何等為八。
所謂不虛詐者,為不猶豫及體真淨所攝。
不谄曲者,為正直及正住所攝。
無我者,為不退沒及進所攝。
上進者,為功德資糧及智資糧所攝。
是為四法為八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八法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善男子,此八法複為十六法所攝。
何等十六。
所謂不猶豫者,為大慈及大悲所攝。
體真淨者,為身調及心調所攝。
正直者,為忍辱及柔和所攝。
正住者,為無憍慢及無滞礙所攝。
不退沒者,為堅固及力所攝。
上進者,為如所作及正行所攝。
功德資糧者,為始發及究竟不舍所攝。
智資糧者,為求多聞及思惟所聞所攝。
是為八法為十六法所攝。
寶手言:善男子,此十六法複為幾法所攝。
虛空藏言:善男子,是十六法。
為三十二法所攝。
何等三十二。
所謂大慈者,為無礙心及於一切衆生等心所攝。
大悲者,為無厭惓及勤給足一切衆生所攝。
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