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不荒穢戒。
不求戒。
不染戒。
無濁戒。
智者所歎戒。
菩薩念如是等戒。
不恃持戒。
不毀破戒。
不稱己德不譏彼過。
終不舍戒亦不依戒亦不住戒。
雖舍一切諸所恃著而行色行。
是為菩薩不離如如來所許念戒。
善男子,雲何菩薩不離如如來所許念天者,若菩薩念天。
所謂念欲界天。
或色界。
或無色界天。
念欲界天持戒果報故。
受適意色聲香味觸。
以天五欲遊戲娛樂。
天衣飲食自恣滿足。
一向受愛喜適意樂。
菩薩作是念。
此一切興盛皆當衰滅。
是諸天等亦當無常變異。
由放逸故不造善根。
先有善業今悉當荊此諸天等雖生天上。
猶未脫地獄畜生餓鬼之分。
菩薩作是念已,不悕望生欲界天處。
唯除兜率天宮。
兜率宮中有一生補處菩薩。
於一切菩薩行以到彼岸。
一切諸地。
一切神通。
一切諸定。
一切陀羅尼。
一切辯才。
一切菩薩事。
於一切方便等以度彼岸。
但憶念如是功德。
於此天中心生欣仰。
若欲生天者當願生如是天中。
菩薩發心言:我何時當得如是天身。
菩薩複念色界諸天。
此諸天等。
由諸禅四無量心果報故生彼天處。
已過欲界欲患一心處定。
以喜為食一向知受第一樂報。
菩薩作如是念。
彼色界諸天。
受少味故用為歡喜。
無常有常想。
苦有樂想。
無我有我想。
無涅槃有涅槃想。
此色界諸天。
亦有無常變。
異未脫地獄餓鬼畜生之分。
是菩薩不願生色界諸天處。
唯除淨居天即彼入涅槃不還此間者,菩薩作是念。
此是清淨諸天。
已脫五道流轉生死。
是菩薩以如是故。
生敬重之心。
亦不願樂求生彼處。
菩薩複念無色界諸天。
受無色定果報。
已過欲界色界心處定寂靜。
菩薩作是念。
此無色界諸天。
離見佛聞法及供養僧此諸天等。
不知求出無色界法。
假令久住會當變滅。
未脫地獄餓鬼畜生之分。
是故於彼天處亦不願生。
但作是念。
我當作天中天如來應供正遍知。
是菩薩雖念諸天。
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天處。
而於三界衆生起大悲心。
是為菩薩不離如如來所許念天。
善男子,雲何菩薩。
行諸法平等如涅槃者,若菩薩知入諸法平等如涅槃。
見一切衆生性同涅槃。
知已入涅槃者,無陰界諸入。
如是菩薩見衆生性同涅槃。
過諸陰界入見如影如夢。
無有生死而現生死。
凡夫衆生所因結使造煩惱業。
造煩惱業已受無量苦報。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力故。
善觀結使斷令不生。
亦不因彼作業而受苦報。
得至涅槃平等之處。
名之無為。
過一切算數智道。
不舍本願故。
遊戲大慈。
已到慧方便彼岸。
已入佛神通力。
已能善知分别諸想。
自已得度度未度者,自已得解解未解者,自已得安安未安者,自已得涅槃使未得者得。
於涅槃生死無有二想。
是為菩薩行諸法平等如涅槃。
善男子,雲何菩薩善分别行相者,若菩薩翹勤精進求勝善法。
於甚深法門心入籌量。
清淨通利分布慧明。
得大智明門。
以此大智明門力故。
知一切衆生心行所趣。
總說一一衆生。
有八萬四千諸行皆能了知。
所謂貪欲行二萬一千。
瞋恚行二萬一千。
愚癡行二萬一千。
等分行二萬一千。
是為八萬四千諸行。
一一衆生皆有是行。
若廣說者則有無量行。
一一行相門中。
知有八萬四千諸根。
一一根門中。
知有八萬四千種差别解。
盡知諸行諸根諸解差别相。
知所應修習相。
雲何知差别相。
知此諸行諸根諸解。
是貪欲相。
是瞋恚相。
是愚癡相。
是等分相。
是減相。
是增相。
是住相。
是達相。
是名知差别相。
雲何知所應修習相。
知諸行諸根諸解無常相。
苦相。
無我相。
空相。
寂滅相。
離相。
如實相。
涅槃相。
相自空相。
相自離相。
若能知如是等諸行諸根諸解。
如如來成就諸行無障礙智。
知一切衆生諸行諸根諸解差别相。
菩薩亦次如來智知。
而不舍菩薩所行。
教化衆生無有疲惓。
是名善分别行相。
善男子,雲何菩薩持諸佛法寶藏者,善男子,如來藏無盡亦無量。
至一切處。
悅可一切衆生。
如衆生諸行諸根諸解。
無量阿僧祇。
不可思議。
不可稱不可量。
諸佛法寶藏。
無量阿僧祇。
不可思議。
不可稱不可量。
亦複如是,佛法寶藏文字。
假令一切衆生如阿難等。
一劫乃至百劫。
不能受持讀誦。
能令通利除義。
所以者何。
如來一切法寶藏唯有一義。
所謂離欲義。
寂滅義。
涅槃義。
若菩薩聞如來法寶藏已,随力所受。
受持讀誦通利。
善順正觀如所受行。
菩薩入法藏門。
堅持思惟。
不依一切相行,則得陀羅尼門三昧門。
得陀羅尼門三昧門已,能持一如來法寶藏文字及義。
若二若三若四若五。
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若百若千若百千。
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
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
無有量過諸量。
於一切諸佛法寶藏心不散亂。
受持讀誦通利文字及義。
廣為人說。
依義不依文。
淨意成就所聞說法。
乃至一句文義不失。
能淨辯門。
善能巧說悅可衆心。
為諸佛所歎。
亦能降伏諸魔外道。
及供養三寶。
乃至不見一法異於法性。
不壞本際。
不動於如。
如來所覺了性法。
以知一切法性如如來所覺故。
乃至不見一法不入佛法者,所以者何。
如來知一切法性如幻無成就故。
知一切法性如野馬無所取故。
知一切法性如鏡中像不彼此故。
知一切法性如夢不真實故。
知一切法性如響從緣起故。
知一切法性空虛無實故。
知一切法性無相無分别故。
知一切法性無願無發動故。
如來如實知一切法性如是相。
菩薩如是知一切法性無生。
能持諸佛法寶藏。
乃至一切非念非不念。
是為菩薩持諸佛法寶藏。
善男子,雲何菩薩分别衆生從始以來清淨而教化衆生者,若菩薩為教化一切衆生故。
修於大慈大悲時。
作如是思惟。
何等是衆生。
作是念言:此諸衆生但假名字。
颠倒虛假謂為衆生。
一切衆生本際清淨。
畢竟無生無起。
但因虛妄愚癡故造種種業。
造種種業已受無量憂悲苦惱。
喻如有人夢中劫盜他物。
為王者所捉種種苦治。
夢作賊人虛妄憶想受諸苦惱。
作是念言:我何時當得脫此苦惱。
是人夢中實無成就無所覺知。
一切凡夫及一切諸法。
皆亦如夢無有覺知。
為颠倒所覆。
受無量妄想憂悲苦惱。
亦複如是,菩薩作是念言:是諸衆生我應令如實覺知諸法。
使脫妄想苦惱。
於諸衆生中。
亦不見衆生性。
而不舍大悲教化衆生。
是為菩薩分别衆生從始以來清淨而教化衆生。
善男子,雲何菩薩善順發行成就佛法者,若菩薩聞甚深微妙。
於諸世間最勝佛法。
發大欲精進。
我應成就此甚深微妙。
於諸世間最勝佛法。
如是善思惟分别。
是何等法與何法相應。
是何等法知何法。
菩薩作是念言:無有法與法相應者,無有法與法不相應者,無有法知法者,無有法不知法者,此諸法性鈍性無性故。
是一切法從因緣生。
無有定主。
而能随意莊嚴。
有種種果報相諸法無性故。
布施是莊
不求戒。
不染戒。
無濁戒。
智者所歎戒。
菩薩念如是等戒。
不恃持戒。
不毀破戒。
不稱己德不譏彼過。
終不舍戒亦不依戒亦不住戒。
雖舍一切諸所恃著而行色行。
是為菩薩不離如如來所許念戒。
善男子,雲何菩薩不離如如來所許念天者,若菩薩念天。
所謂念欲界天。
或色界。
或無色界天。
念欲界天持戒果報故。
受適意色聲香味觸。
以天五欲遊戲娛樂。
天衣飲食自恣滿足。
一向受愛喜適意樂。
菩薩作是念。
此一切興盛皆當衰滅。
是諸天等亦當無常變異。
由放逸故不造善根。
先有善業今悉當荊此諸天等雖生天上。
猶未脫地獄畜生餓鬼之分。
菩薩作是念已,不悕望生欲界天處。
唯除兜率天宮。
兜率宮中有一生補處菩薩。
於一切菩薩行以到彼岸。
一切諸地。
一切神通。
一切諸定。
一切陀羅尼。
一切辯才。
一切菩薩事。
於一切方便等以度彼岸。
但憶念如是功德。
於此天中心生欣仰。
若欲生天者當願生如是天中。
菩薩發心言:我何時當得如是天身。
菩薩複念色界諸天。
此諸天等。
由諸禅四無量心果報故生彼天處。
已過欲界欲患一心處定。
以喜為食一向知受第一樂報。
菩薩作如是念。
彼色界諸天。
受少味故用為歡喜。
無常有常想。
苦有樂想。
無我有我想。
無涅槃有涅槃想。
此色界諸天。
亦有無常變。
異未脫地獄餓鬼畜生之分。
是菩薩不願生色界諸天處。
唯除淨居天即彼入涅槃不還此間者,菩薩作是念。
此是清淨諸天。
已脫五道流轉生死。
是菩薩以如是故。
生敬重之心。
亦不願樂求生彼處。
菩薩複念無色界諸天。
受無色定果報。
已過欲界色界心處定寂靜。
菩薩作是念。
此無色界諸天。
離見佛聞法及供養僧此諸天等。
不知求出無色界法。
假令久住會當變滅。
未脫地獄餓鬼畜生之分。
是故於彼天處亦不願生。
但作是念。
我當作天中天如來應供正遍知。
是菩薩雖念諸天。
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天處。
而於三界衆生起大悲心。
是為菩薩不離如如來所許念天。
善男子,雲何菩薩。
行諸法平等如涅槃者,若菩薩知入諸法平等如涅槃。
見一切衆生性同涅槃。
知已入涅槃者,無陰界諸入。
如是菩薩見衆生性同涅槃。
過諸陰界入見如影如夢。
無有生死而現生死。
凡夫衆生所因結使造煩惱業。
造煩惱業已受無量苦報。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力故。
善觀結使斷令不生。
亦不因彼作業而受苦報。
得至涅槃平等之處。
名之無為。
過一切算數智道。
不舍本願故。
遊戲大慈。
已到慧方便彼岸。
已入佛神通力。
已能善知分别諸想。
自已得度度未度者,自已得解解未解者,自已得安安未安者,自已得涅槃使未得者得。
於涅槃生死無有二想。
是為菩薩行諸法平等如涅槃。
善男子,雲何菩薩善分别行相者,若菩薩翹勤精進求勝善法。
於甚深法門心入籌量。
清淨通利分布慧明。
得大智明門。
以此大智明門力故。
知一切衆生心行所趣。
總說一一衆生。
有八萬四千諸行皆能了知。
所謂貪欲行二萬一千。
瞋恚行二萬一千。
愚癡行二萬一千。
等分行二萬一千。
是為八萬四千諸行。
一一衆生皆有是行。
若廣說者則有無量行。
一一行相門中。
知有八萬四千諸根。
一一根門中。
知有八萬四千種差别解。
盡知諸行諸根諸解差别相。
知所應修習相。
雲何知差别相。
知此諸行諸根諸解。
是貪欲相。
是瞋恚相。
是愚癡相。
是等分相。
是減相。
是增相。
是住相。
是達相。
是名知差别相。
雲何知所應修習相。
知諸行諸根諸解無常相。
苦相。
無我相。
空相。
寂滅相。
離相。
如實相。
涅槃相。
相自空相。
相自離相。
若能知如是等諸行諸根諸解。
如如來成就諸行無障礙智。
知一切衆生諸行諸根諸解差别相。
菩薩亦次如來智知。
而不舍菩薩所行。
教化衆生無有疲惓。
是名善分别行相。
善男子,雲何菩薩持諸佛法寶藏者,善男子,如來藏無盡亦無量。
至一切處。
悅可一切衆生。
如衆生諸行諸根諸解。
無量阿僧祇。
不可思議。
不可稱不可量。
諸佛法寶藏。
無量阿僧祇。
不可思議。
不可稱不可量。
亦複如是,佛法寶藏文字。
假令一切衆生如阿難等。
一劫乃至百劫。
不能受持讀誦。
能令通利除義。
所以者何。
如來一切法寶藏唯有一義。
所謂離欲義。
寂滅義。
涅槃義。
若菩薩聞如來法寶藏已,随力所受。
受持讀誦通利。
善順正觀如所受行。
菩薩入法藏門。
堅持思惟。
不依一切相行,則得陀羅尼門三昧門。
得陀羅尼門三昧門已,能持一如來法寶藏文字及義。
若二若三若四若五。
若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若百若千若百千。
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
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
無有量過諸量。
於一切諸佛法寶藏心不散亂。
受持讀誦通利文字及義。
廣為人說。
依義不依文。
淨意成就所聞說法。
乃至一句文義不失。
能淨辯門。
善能巧說悅可衆心。
為諸佛所歎。
亦能降伏諸魔外道。
及供養三寶。
乃至不見一法異於法性。
不壞本際。
不動於如。
如來所覺了性法。
以知一切法性如如來所覺故。
乃至不見一法不入佛法者,所以者何。
如來知一切法性如幻無成就故。
知一切法性如野馬無所取故。
知一切法性如鏡中像不彼此故。
知一切法性如夢不真實故。
知一切法性如響從緣起故。
知一切法性空虛無實故。
知一切法性無相無分别故。
知一切法性無願無發動故。
如來如實知一切法性如是相。
菩薩如是知一切法性無生。
能持諸佛法寶藏。
乃至一切非念非不念。
是為菩薩持諸佛法寶藏。
善男子,雲何菩薩分别衆生從始以來清淨而教化衆生者,若菩薩為教化一切衆生故。
修於大慈大悲時。
作如是思惟。
何等是衆生。
作是念言:此諸衆生但假名字。
颠倒虛假謂為衆生。
一切衆生本際清淨。
畢竟無生無起。
但因虛妄愚癡故造種種業。
造種種業已受無量憂悲苦惱。
喻如有人夢中劫盜他物。
為王者所捉種種苦治。
夢作賊人虛妄憶想受諸苦惱。
作是念言:我何時當得脫此苦惱。
是人夢中實無成就無所覺知。
一切凡夫及一切諸法。
皆亦如夢無有覺知。
為颠倒所覆。
受無量妄想憂悲苦惱。
亦複如是,菩薩作是念言:是諸衆生我應令如實覺知諸法。
使脫妄想苦惱。
於諸衆生中。
亦不見衆生性。
而不舍大悲教化衆生。
是為菩薩分别衆生從始以來清淨而教化衆生。
善男子,雲何菩薩善順發行成就佛法者,若菩薩聞甚深微妙。
於諸世間最勝佛法。
發大欲精進。
我應成就此甚深微妙。
於諸世間最勝佛法。
如是善思惟分别。
是何等法與何法相應。
是何等法知何法。
菩薩作是念言:無有法與法相應者,無有法與法不相應者,無有法知法者,無有法不知法者,此諸法性鈍性無性故。
是一切法從因緣生。
無有定主。
而能随意莊嚴。
有種種果報相諸法無性故。
布施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