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字。
覺觀之體即非覺觀。
我作文字亦不覺觀。
我因覺觀有大功德。
若能觀於如是深法。
是則名為十二因緣。
若從緣生即是空寂則無定相。
若有如是真實知者,即是真實知於法性。
大德。
諸法悉從因緣和合。
而和合中實無作者生者出者,是故諸法無主無音無聲無心。
無有覺觀非無覺觀。
何以故?颠倒因緣而有出滅。
是故若有問者聽者及解說者,不合不散一相無相。
大德。
夫問難者即是大悲。
我有大悲是故問佛。
如是問者即是悲問非口問也。
夫口問者是聲聞問。
聲聞著聲故名聲聞。
菩薩普悲故無口問。
舍利弗言:善男子,若一切法性無定者,一切衆生性亦無定。
若無定者菩薩為誰而修悲心。
大德。
若諸衆生有定性者,一切菩薩終不修悲。
一切衆生實非衆生。
以颠倒故作衆生想。
是故菩薩修集悲心。
為壞颠倒宣說無我。
大德。
菩薩摩诃薩不為壞有而說正法。
不為壞我壽命士夫而修慈悲宣說正法。
為知真實深法界故而宣說法。
真法界者即空三昧無相無願。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亦如是真實了知。
所以相問試汝智耳。
為令佛法增長故問。
為欲利益衆生故問。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世尊,如經中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
所謂聞聲及善思惟。
唯願哀愍為諸菩薩廣宣說之。
雲何聞聲及善思惟生於正見。
佛言:善男子,至心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善男子,為菩提心而聽法者即是聞聲。
至心憶念菩提之心。
是善思惟。
觀菩提心是名正見。
複次善男子,為菩提道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不遠離道是善思惟。
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為調伏心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遠離惡心是善思惟。
獲得善心是名正見。
為嚴善法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修集莊嚴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善法是名聞聲。
增長善法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惠施是名聞聲。
能舍一切是善思惟。
不求果報是名正見。
為聽戒聚是名聞聲。
至心護戒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法忍是名聞聲。
打罵不報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精進是名聞聲。
破壞懈怠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三昧是名聞聲。
能淨身心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智聚是名聞聲。
聞已正觀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攝法是名聞聲。
攝取衆生是善思惟。
知是攝法無取無作空無所有是名正見。
聽五通法是名聞聲。
得身心輕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無礙是名聞聲。
修集無礙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依法是名聞聲。
勤修四依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三十七品是名聞聲。
若聞演說四念則是念處。
說於舍離謂四正勤處。
說於定聚謂四如意。
說無所畏謂諸根處。
說無能壞謂諸力處。
說離煩惱謂七覺分。
說真知法謂八正道。
是善思惟不著斷常。
以如是道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谛法是名聞聲。
知苦離集證滅修道。
是善思惟。
見如是法不生不滅是名正見。
聽三解脫是名聞聲。
信空三昧。
不畏無相。
不疑無願。
是善思惟。
以如是法願向菩提名為正見。
修空三昧調心明見。
修集無相為除覺觀。
修集無願為求諸有。
是名正見。
聽發心法是名聞聲。
修菩提道是善思惟。
其心不退是名正見。
得善知識是名聞聲。
供養親近名善思惟。
受其教誨是名正見。
聽於法界是名聞聲。
觀於法界是善思惟。
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見佛世尊名為聞聲。
念諸菩薩名善思惟。
得畢竟道是名正見。
初聽八萬四千法聚是名聞聲。
觀諸衆生如是行處是名思惟。
調伏八萬四千諸根是名正見。
善男子,随何因緣能生善法是名聞聲。
聞已不離諸善因緣名善思惟。
以如是法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善男子,如是二法無有差别。
謂善思惟及以正見。
何以故?一切諸法平等無二。
是善思惟能觀平等。
是正見故。
無增減者即是正見。
無取舍者即是正見。
無作作者即是正見。
無覺觀者即是正見。
無念念處即是正見。
無作無思即是正見。
無一無二即是正見。
一門一味一乘一行其性是一。
無諸煩惱憍慢等結。
無聞無說無垢無淨。
法界之性不可分别。
如如不動三世平等。
無我我所。
無有衆生壽命士夫。
無字無聲。
不可宣說。
不知不見。
一切法中得知足心。
遠離諸相。
斷一切喜覺觀屋宅。
乃至贊佛不生佛相。
若入定時。
觀如是等甚深法界。
名善思惟。
從定起已為諸衆生。
宣說如是甚深法界。
是名正見。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是正見。
爾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言:善男子,從誰聞法而得正見。
無言菩薩言:大德。
若有不得去來現在菩提心者,我從彼聞而得正見。
觀三世等一切法等。
於一切法不生覺觀。
其心不住有為無為。
遠離一切衆生之相。
而為衆生修諸苦行。
亦複遠離二種之相。
一衆生相。
二者心相。
遠離二節知實法性。
實法性者無有有有。
通達一切諸佛深法。
不生憍慢自言我知。
大德。
我從是人聽受正法。
是人亦不宣說一字。
亦令一切而樂聞之。
知法真實不可宣說。
為衆生故而宣說之。
出於世間不為世污。
畢竟修集無有能知修與不修。
我從是人聞受正法。
住於法性於衆生性不生分别。
觀衆生性法性空性皆悉平等。
我於如是人邊聞法。
是人不坐菩提樹下。
不起不行不眠不卧。
不睡不寤而得菩提。
得菩提已終不作相言得菩提。
一切衆生亦不知彼獲得菩提。
無得乃得故無得相。
大德。
夫正法者無有光明。
無光明者即無處所。
無處所者即是無身。
無身者即是無畏。
無畏者即是不出。
不出者即是不生。
不生者即是不滅。
不滅者即是不著。
不著者即是不動。
不動者即是不變。
不變者即無駃無闇。
無駃無闇即無覺觀。
無覺觀者即是無世。
無世者即是無器。
無器者即是無貪。
無貪者即是性淨。
性淨者不合煩惱。
不合煩惱者即不颠倒。
不颠倒者即是平等。
平等者即是真實。
真實者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者名從因緣。
從因緣者即不去來。
不去來者即無境界。
無境界者即是無句。
無句者即是不狂。
不狂者即是無聞。
無聞者即是無作。
無作者即是無祝無住者即是無字。
無字者即是無相。
無相者即是過於心意識句。
過心意識即是寂靜。
寂靜者即是無熱。
無熱者即是無瞋。
無瞋者即畢竟。
畢竟者即是無有。
無有者即是涅槃。
是名為法。
大德。
即是正法。
即是說法。
即是聞法。
即是正見。
大德。
夫正見者不見於身。
身行病行。
不見於見。
不生貪著。
不覺不觀。
是名佛法聖見正見。
複次大德。
觀無明愛與解脫等無有差别。
是名正見。
如是見已不著不齲是名聖見。
複次大德。
觀貪恚癡空無相願平等無二。
不見於相見無相相。
是名聖見。
不觀一二等一切法。
名聖正見。
複次大德。
若能觀我及衆生等。
衆生等故如來平等。
如來等故佛法平等。
佛法等故聖衆平等。
聖衆等故大慈平等。
慈平等故虛空平等以不住祝如是平等名聖正見。
大德。
如一切法聲亦如是,如聲即是聖見即是正見。
大德。
聖正見者亦無生出。
若無生出從誰聽法。
舍利弗言:如我解仁所說義者,一切諸法無所語言:大德。
如是如是,一切諸法實無言語。
善男子,若言如來成就功德。
如是言中得何等罪。
大德。
若如是說。
當知是人有大過咎。
何以故?如來功德不決定故。
所以者何。
無福無罪故名如來。
若觀如來有功德者,是名為欲。
夫有欲者即是大欲。
有欲大欲即是過咎。
善男子,雲何得名無過咎耶。
大德。
如第五大。
如第七情。
如十九界。
無出無入無生無滅。
無有造作無心意識。
乃名無過。
若有知見遠離證修。
是名罪過。
若有諸界是名罪過。
若無諸界是名無過。
爾時佛贊無言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即是善說。
說是法時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無言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诃薩有四種力。
所謂信力進力念力慧力。
唯願如來廣分别說。
雲何名為菩薩四力。
佛言:善男子,至心谛聽吾亦當說。
若有菩薩於佛正法深信順解不作疑心是名信力。
若勤精進求於佛
覺觀之體即非覺觀。
我作文字亦不覺觀。
我因覺觀有大功德。
若能觀於如是深法。
是則名為十二因緣。
若從緣生即是空寂則無定相。
若有如是真實知者,即是真實知於法性。
大德。
諸法悉從因緣和合。
而和合中實無作者生者出者,是故諸法無主無音無聲無心。
無有覺觀非無覺觀。
何以故?颠倒因緣而有出滅。
是故若有問者聽者及解說者,不合不散一相無相。
大德。
夫問難者即是大悲。
我有大悲是故問佛。
如是問者即是悲問非口問也。
夫口問者是聲聞問。
聲聞著聲故名聲聞。
菩薩普悲故無口問。
舍利弗言:善男子,若一切法性無定者,一切衆生性亦無定。
若無定者菩薩為誰而修悲心。
大德。
若諸衆生有定性者,一切菩薩終不修悲。
一切衆生實非衆生。
以颠倒故作衆生想。
是故菩薩修集悲心。
為壞颠倒宣說無我。
大德。
菩薩摩诃薩不為壞有而說正法。
不為壞我壽命士夫而修慈悲宣說正法。
為知真實深法界故而宣說法。
真法界者即空三昧無相無願。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亦如是真實了知。
所以相問試汝智耳。
為令佛法增長故問。
為欲利益衆生故問。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世尊,如經中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
所謂聞聲及善思惟。
唯願哀愍為諸菩薩廣宣說之。
雲何聞聲及善思惟生於正見。
佛言:善男子,至心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善男子,為菩提心而聽法者即是聞聲。
至心憶念菩提之心。
是善思惟。
觀菩提心是名正見。
複次善男子,為菩提道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不遠離道是善思惟。
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為調伏心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遠離惡心是善思惟。
獲得善心是名正見。
為嚴善法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修集莊嚴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善法是名聞聲。
增長善法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惠施是名聞聲。
能舍一切是善思惟。
不求果報是名正見。
為聽戒聚是名聞聲。
至心護戒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法忍是名聞聲。
打罵不報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精進是名聞聲。
破壞懈怠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三昧是名聞聲。
能淨身心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智聚是名聞聲。
聞已正觀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攝法是名聞聲。
攝取衆生是善思惟。
知是攝法無取無作空無所有是名正見。
聽五通法是名聞聲。
得身心輕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無礙是名聞聲。
修集無礙是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依法是名聞聲。
勤修四依名善思惟。
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三十七品是名聞聲。
若聞演說四念則是念處。
說於舍離謂四正勤處。
說於定聚謂四如意。
說無所畏謂諸根處。
說無能壞謂諸力處。
說離煩惱謂七覺分。
說真知法謂八正道。
是善思惟不著斷常。
以如是道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谛法是名聞聲。
知苦離集證滅修道。
是善思惟。
見如是法不生不滅是名正見。
聽三解脫是名聞聲。
信空三昧。
不畏無相。
不疑無願。
是善思惟。
以如是法願向菩提名為正見。
修空三昧調心明見。
修集無相為除覺觀。
修集無願為求諸有。
是名正見。
聽發心法是名聞聲。
修菩提道是善思惟。
其心不退是名正見。
得善知識是名聞聲。
供養親近名善思惟。
受其教誨是名正見。
聽於法界是名聞聲。
觀於法界是善思惟。
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見佛世尊名為聞聲。
念諸菩薩名善思惟。
得畢竟道是名正見。
初聽八萬四千法聚是名聞聲。
觀諸衆生如是行處是名思惟。
調伏八萬四千諸根是名正見。
善男子,随何因緣能生善法是名聞聲。
聞已不離諸善因緣名善思惟。
以如是法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善男子,如是二法無有差别。
謂善思惟及以正見。
何以故?一切諸法平等無二。
是善思惟能觀平等。
是正見故。
無增減者即是正見。
無取舍者即是正見。
無作作者即是正見。
無覺觀者即是正見。
無念念處即是正見。
無作無思即是正見。
無一無二即是正見。
一門一味一乘一行其性是一。
無諸煩惱憍慢等結。
無聞無說無垢無淨。
法界之性不可分别。
如如不動三世平等。
無我我所。
無有衆生壽命士夫。
無字無聲。
不可宣說。
不知不見。
一切法中得知足心。
遠離諸相。
斷一切喜覺觀屋宅。
乃至贊佛不生佛相。
若入定時。
觀如是等甚深法界。
名善思惟。
從定起已為諸衆生。
宣說如是甚深法界。
是名正見。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是正見。
爾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言:善男子,從誰聞法而得正見。
無言菩薩言:大德。
若有不得去來現在菩提心者,我從彼聞而得正見。
觀三世等一切法等。
於一切法不生覺觀。
其心不住有為無為。
遠離一切衆生之相。
而為衆生修諸苦行。
亦複遠離二種之相。
一衆生相。
二者心相。
遠離二節知實法性。
實法性者無有有有。
通達一切諸佛深法。
不生憍慢自言我知。
大德。
我從是人聽受正法。
是人亦不宣說一字。
亦令一切而樂聞之。
知法真實不可宣說。
為衆生故而宣說之。
出於世間不為世污。
畢竟修集無有能知修與不修。
我從是人聞受正法。
住於法性於衆生性不生分别。
觀衆生性法性空性皆悉平等。
我於如是人邊聞法。
是人不坐菩提樹下。
不起不行不眠不卧。
不睡不寤而得菩提。
得菩提已終不作相言得菩提。
一切衆生亦不知彼獲得菩提。
無得乃得故無得相。
大德。
夫正法者無有光明。
無光明者即無處所。
無處所者即是無身。
無身者即是無畏。
無畏者即是不出。
不出者即是不生。
不生者即是不滅。
不滅者即是不著。
不著者即是不動。
不動者即是不變。
不變者即無駃無闇。
無駃無闇即無覺觀。
無覺觀者即是無世。
無世者即是無器。
無器者即是無貪。
無貪者即是性淨。
性淨者不合煩惱。
不合煩惱者即不颠倒。
不颠倒者即是平等。
平等者即是真實。
真實者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者名從因緣。
從因緣者即不去來。
不去來者即無境界。
無境界者即是無句。
無句者即是不狂。
不狂者即是無聞。
無聞者即是無作。
無作者即是無祝無住者即是無字。
無字者即是無相。
無相者即是過於心意識句。
過心意識即是寂靜。
寂靜者即是無熱。
無熱者即是無瞋。
無瞋者即畢竟。
畢竟者即是無有。
無有者即是涅槃。
是名為法。
大德。
即是正法。
即是說法。
即是聞法。
即是正見。
大德。
夫正見者不見於身。
身行病行。
不見於見。
不生貪著。
不覺不觀。
是名佛法聖見正見。
複次大德。
觀無明愛與解脫等無有差别。
是名正見。
如是見已不著不齲是名聖見。
複次大德。
觀貪恚癡空無相願平等無二。
不見於相見無相相。
是名聖見。
不觀一二等一切法。
名聖正見。
複次大德。
若能觀我及衆生等。
衆生等故如來平等。
如來等故佛法平等。
佛法等故聖衆平等。
聖衆等故大慈平等。
慈平等故虛空平等以不住祝如是平等名聖正見。
大德。
如一切法聲亦如是,如聲即是聖見即是正見。
大德。
聖正見者亦無生出。
若無生出從誰聽法。
舍利弗言:如我解仁所說義者,一切諸法無所語言:大德。
如是如是,一切諸法實無言語。
善男子,若言如來成就功德。
如是言中得何等罪。
大德。
若如是說。
當知是人有大過咎。
何以故?如來功德不決定故。
所以者何。
無福無罪故名如來。
若觀如來有功德者,是名為欲。
夫有欲者即是大欲。
有欲大欲即是過咎。
善男子,雲何得名無過咎耶。
大德。
如第五大。
如第七情。
如十九界。
無出無入無生無滅。
無有造作無心意識。
乃名無過。
若有知見遠離證修。
是名罪過。
若有諸界是名罪過。
若無諸界是名無過。
爾時佛贊無言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即是善說。
說是法時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無言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诃薩有四種力。
所謂信力進力念力慧力。
唯願如來廣分别說。
雲何名為菩薩四力。
佛言:善男子,至心谛聽吾亦當說。
若有菩薩於佛正法深信順解不作疑心是名信力。
若勤精進求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