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無言菩薩品第六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
與諸大衆圍繞說法。
時王舍城師子将軍家産一子。
當其生時。
虛空之中多有諸天作如是言:童子,當應念法思惟於法。
凡所發言莫說世事。
常當頒宣出世之法。
常當守口慎言少語。
莫於世事起諸覺觀。
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爾時童子聞是語已,不複涕泣無嬰兒相。
乃至七日色貌和悅。
見人歡喜目未曾旬。
是時有人語其父母。
是兒不祥不應畜養。
何以故?瘖無聲故。
父母答言:是兒雖複瘖不出聲。
然其身根具足無缺。
當知是兒必有福德。
非是不祥薄福之人。
因為立字字曰無言:時無言童子漸漸長大如八歲兒。
所遊方面人所樂見。
随有說法轉法輪處。
樂往聽受口無所宣。
爾時無言童子,以佛神力與其父母眷屬宗親往寶坊所。
到已見佛心生歡喜。
禮敬供養右繞三匝。
合掌而立,并見十方諸來菩薩生大喜心。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師子将軍所生之子。
身根具足而不能語。
是何惡業因緣所緻。
佛告舍利弗。
汝今不應作如是語輕是童子,何以故?是人即是大菩薩也。
已於無量無邊佛所種諸善根。
不退轉於菩提之道。
是兒生時。
多有諸天來誡敕之。
善哉童子,當念正法思惟正法。
無得宣說世間之事。
常當頒宣出世之義。
常當守口慎言少語。
莫於世事起諸覺觀。
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舍利弗。
如是童子從天教誨。
是故無語默然思惟獲得四禅。
舍利弗。
無言菩薩示如是身,則能調伏無量衆生。
是故默然無所宣說。
舍利弗。
我今說是大集經典。
無言菩薩。
當於此中能大利益無量衆生。
時無言菩薩。
以己願力神通道力。
令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各自見其右手之中有大蓮華猶如車輪。
色香具足微妙第一人所樂見。
一一華台有一菩薩結加趺坐。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爾時無言菩薩現如是等大神通已,低頭合掌作如是言:南無佛陀。
南無佛陀。
諸蓮花台中一切菩薩。
亦複如是同作是言:南無佛陀。
南無佛陀。
發是言已,十恒河沙等世界大地六種震動。
虛空諸天以妙香華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爾時無言以佛神力及己願力。
與諸菩薩踴在虛空高七多羅樹。
正向於佛而說偈言: 如來無色示現色,亦複於色無染著。
若有衆生入佛法,雲何當知真實色。
非色聚中有如來,亦不離色有如來。
如來已離諸色聚,哀愍衆生故示色。
如來哀愍衆生故,以諸相好莊嚴色。
實無色相為衆說,是故如來難思議。
如來正法無文字,離文字已無有聲。
無有文字無可說,甚深寂靜無有覺。
如佛先在菩提樹,所覺諸法亦如是,此法無字無音聲,亦無造作無可說。
如是諸法無相貌,亦以遠離一切相。
一切諸法若無相,如來雲何而演說。
如來具足大慈悲,是故憐愍為利益。
不可說法而演說,亦知真實不可說。
如來了知不可說,亦知音聲性空寂。
真實了知一切義,是故名佛真實覺。
所說之法名世谛,如來真實覺知之。
世谛不出無有性,不可造作無有期。
真實無有色相貌,為衆故示種種色。
知法無法無上尊,為衆生故而演說。
我初生時受天語,是故默然無所說,至心念法思惟法,是故不見色與聲。
若得入於深法界,爾時則無色聲等。
若能遠離於心業,即得遠離於口業。
無有言說即是語,雖複言說亦無語。
語亦非作亦非說,言語本性寂靜故。
我今至心念菩提,亦複至心修其道。
我今說是無上語,亦當定得真實道。
我心不得菩提道,口及口行亦不得。
無上菩提即是空,其性本來常寂靜。
如菩提性聲亦爾,不見不取法性故。
我聲如是不可見,所求菩提亦如是, 為菩提故有修行,是行亦無所至處。
是行如是無至處,是故菩提處非處。
六波羅蜜如菩提,一切善法亦如是,一切語言無語言,於無語中能說語。
若有惠施妙音聲,惠施之主及财物。
如是等施即菩提,一切皆悉不可說。
若是布施可口說,菩提體亦應可說。
菩提之性如虛空,一切音聲亦如是, 若有心能真實知,知已亦能宣說聲。
随知是聲而處滅,即是菩提真實相。
若能遠身口意業,一切煩惱亦複然。
即是一切波羅蜜,如來所說實法性。
惠施不在菩提中,菩提不在惠施中。
如是二法即音聲,亦無所住無至處。
若有能知如是等,即是真實大菩薩。
若於施時不生慢,即是無上大施主。
護持禁戒即是聲,無有形色無至處。
諸法不生及不滅,即是無上持戒相。
如是禁戒無能作,亦複無身口意業。
若不出滅不造作,雲何可說是禁戒。
為流布故出音聲,衆生立名名禁戒。
如諸禁戒聲亦爾,如是二法俱無漏。
口之所說為戒故,而說種種諸莊嚴。
音聲實無諸莊嚴,真實知之無所有。
身業口業及心業,能回此戒向菩提。
禁戒音聲及菩提,如是二法如虛空。
若有能作如是知,是人即行戒行處。
即能得到戒彼岸,彼處甚深難得見。
說忍音聲即是空,空性無處無造作。
忍辱與空是二法,無有差别如虛空。
忍辱之聲非色作,不可睹見無處所。
若有修集平等心,即是忍之真實相。
忍辱雖複念念滅,而與色身常共行。
一切文字皆無漏,衆生立名名忍辱。
若有能調身口意,即是無上之忍辱。
若有能忍忍辱者,是亦即是無上忍。
若有衆生碎其身,節節壞末如胡麻。
觀身猶如乾草木,是則名之為身忍。
若聞惡口罵詈時,其心不動如法祝觀察音聲如虛空,即是無上之口忍。
若能通達煩惱因,遠離一切諸煩惱。
是則名之為心忍,不為一切煩惱污。
如忍即是菩提性,身口意業亦如是,若能回是向菩提,是則名為得菩提。
若有衆生勤精進,上中下等及粗細。
於無量劫修集之,無所獲得無畢竟。
若不獲得精進者,是故菩提名無得。
若能不得一切法,即是無上勤精進。
若有如是精進者,不增不減如虛空。
如是即是大菩薩,勤行精進無所畏。
一切諸禅無有聚,無有造作無至處。
若有思惟一切法,即是真禅波羅蜜。
遠離一切諸惡色,惡身惡口亦複然。
能焦一切諸煩惱,即是真禅波羅蜜。
若能觀心真實性,一切法中亦不見。
若能無心遠離心,即是真禅波羅蜜。
若能觀心及菩提,即是無上真實見。
若有如是真實見,獲得菩提不為難。
若能知見無文字,一切諸法無生滅。
若作如是觀見者,是即名為大智慧。
雖複口說於智慧,智慧亦不住口聲。
若知口聲實無聲,即是智慧之真性。
若法無有此彼住,中間亦複無住處。
一切法性無住處,即是無上大智慧。
無有文字無有行,無有相貌無有性。
無有取舍等二相,是名無上大智者,若觀一切波羅蜜,其性平等如虛空。
是即名為無平等,能觀一切法平等。
若能平等一切法,亦能觀於衆生等。
悉能等觀一切佛,所得智慧無平等。
若諸菩薩有智者,能觀如是無等法。
即得無上菩提果,猶如先佛之所得。
無言菩薩說是偈時。
萬二千那由他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萬菩薩得無生忍。
時華台中諸菩薩等。
悉從座起頭面禮佛。
以妙蓮華恭敬供養無言菩薩。
口宣是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時舍利弗言:世尊,如是菩薩何因緣故發如是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佛言:舍利弗。
如是菩薩皆悉因於無言菩薩發菩提心。
是故說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今複因於無言菩薩聽受如是大集經典,并來睹見供養於我。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所疑今欲啟請。
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佛言:善男子,随意緻問當為汝說。
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
仁者,若無言語雲何得問。
大德。
一切諸法皆悉無言無字無說。
何以故?一切衆生性無言故。
以覺觀故而有聲出。
若無覺觀雲何有聲。
雲何可說。
雲何有字。
大德。
夫覺觀中無字無聲。
離於覺觀亦無聲
與諸大衆圍繞說法。
時王舍城師子将軍家産一子。
當其生時。
虛空之中多有諸天作如是言:童子,當應念法思惟於法。
凡所發言莫說世事。
常當頒宣出世之法。
常當守口慎言少語。
莫於世事起諸覺觀。
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爾時童子聞是語已,不複涕泣無嬰兒相。
乃至七日色貌和悅。
見人歡喜目未曾旬。
是時有人語其父母。
是兒不祥不應畜養。
何以故?瘖無聲故。
父母答言:是兒雖複瘖不出聲。
然其身根具足無缺。
當知是兒必有福德。
非是不祥薄福之人。
因為立字字曰無言:時無言童子漸漸長大如八歲兒。
所遊方面人所樂見。
随有說法轉法輪處。
樂往聽受口無所宣。
爾時無言童子,以佛神力與其父母眷屬宗親往寶坊所。
到已見佛心生歡喜。
禮敬供養右繞三匝。
合掌而立,并見十方諸來菩薩生大喜心。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師子将軍所生之子。
身根具足而不能語。
是何惡業因緣所緻。
佛告舍利弗。
汝今不應作如是語輕是童子,何以故?是人即是大菩薩也。
已於無量無邊佛所種諸善根。
不退轉於菩提之道。
是兒生時。
多有諸天來誡敕之。
善哉童子,當念正法思惟正法。
無得宣說世間之事。
常當頒宣出世之義。
常當守口慎言少語。
莫於世事起諸覺觀。
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舍利弗。
如是童子從天教誨。
是故無語默然思惟獲得四禅。
舍利弗。
無言菩薩示如是身,則能調伏無量衆生。
是故默然無所宣說。
舍利弗。
我今說是大集經典。
無言菩薩。
當於此中能大利益無量衆生。
時無言菩薩。
以己願力神通道力。
令諸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各自見其右手之中有大蓮華猶如車輪。
色香具足微妙第一人所樂見。
一一華台有一菩薩結加趺坐。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爾時無言菩薩現如是等大神通已,低頭合掌作如是言:南無佛陀。
南無佛陀。
諸蓮花台中一切菩薩。
亦複如是同作是言:南無佛陀。
南無佛陀。
發是言已,十恒河沙等世界大地六種震動。
虛空諸天以妙香華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爾時無言以佛神力及己願力。
與諸菩薩踴在虛空高七多羅樹。
正向於佛而說偈言: 如來無色示現色,亦複於色無染著。
若有衆生入佛法,雲何當知真實色。
非色聚中有如來,亦不離色有如來。
如來已離諸色聚,哀愍衆生故示色。
如來哀愍衆生故,以諸相好莊嚴色。
實無色相為衆說,是故如來難思議。
如來正法無文字,離文字已無有聲。
無有文字無可說,甚深寂靜無有覺。
如佛先在菩提樹,所覺諸法亦如是,此法無字無音聲,亦無造作無可說。
如是諸法無相貌,亦以遠離一切相。
一切諸法若無相,如來雲何而演說。
如來具足大慈悲,是故憐愍為利益。
不可說法而演說,亦知真實不可說。
如來了知不可說,亦知音聲性空寂。
真實了知一切義,是故名佛真實覺。
所說之法名世谛,如來真實覺知之。
世谛不出無有性,不可造作無有期。
真實無有色相貌,為衆故示種種色。
知法無法無上尊,為衆生故而演說。
我初生時受天語,是故默然無所說,至心念法思惟法,是故不見色與聲。
若得入於深法界,爾時則無色聲等。
若能遠離於心業,即得遠離於口業。
無有言說即是語,雖複言說亦無語。
語亦非作亦非說,言語本性寂靜故。
我今至心念菩提,亦複至心修其道。
我今說是無上語,亦當定得真實道。
我心不得菩提道,口及口行亦不得。
無上菩提即是空,其性本來常寂靜。
如菩提性聲亦爾,不見不取法性故。
我聲如是不可見,所求菩提亦如是, 為菩提故有修行,是行亦無所至處。
是行如是無至處,是故菩提處非處。
六波羅蜜如菩提,一切善法亦如是,一切語言無語言,於無語中能說語。
若有惠施妙音聲,惠施之主及财物。
如是等施即菩提,一切皆悉不可說。
若是布施可口說,菩提體亦應可說。
菩提之性如虛空,一切音聲亦如是, 若有心能真實知,知已亦能宣說聲。
随知是聲而處滅,即是菩提真實相。
若能遠身口意業,一切煩惱亦複然。
即是一切波羅蜜,如來所說實法性。
惠施不在菩提中,菩提不在惠施中。
如是二法即音聲,亦無所住無至處。
若有能知如是等,即是真實大菩薩。
若於施時不生慢,即是無上大施主。
護持禁戒即是聲,無有形色無至處。
諸法不生及不滅,即是無上持戒相。
如是禁戒無能作,亦複無身口意業。
若不出滅不造作,雲何可說是禁戒。
為流布故出音聲,衆生立名名禁戒。
如諸禁戒聲亦爾,如是二法俱無漏。
口之所說為戒故,而說種種諸莊嚴。
音聲實無諸莊嚴,真實知之無所有。
身業口業及心業,能回此戒向菩提。
禁戒音聲及菩提,如是二法如虛空。
若有能作如是知,是人即行戒行處。
即能得到戒彼岸,彼處甚深難得見。
說忍音聲即是空,空性無處無造作。
忍辱與空是二法,無有差别如虛空。
忍辱之聲非色作,不可睹見無處所。
若有修集平等心,即是忍之真實相。
忍辱雖複念念滅,而與色身常共行。
一切文字皆無漏,衆生立名名忍辱。
若有能調身口意,即是無上之忍辱。
若有能忍忍辱者,是亦即是無上忍。
若有衆生碎其身,節節壞末如胡麻。
觀身猶如乾草木,是則名之為身忍。
若聞惡口罵詈時,其心不動如法祝觀察音聲如虛空,即是無上之口忍。
若能通達煩惱因,遠離一切諸煩惱。
是則名之為心忍,不為一切煩惱污。
如忍即是菩提性,身口意業亦如是,若能回是向菩提,是則名為得菩提。
若有衆生勤精進,上中下等及粗細。
於無量劫修集之,無所獲得無畢竟。
若不獲得精進者,是故菩提名無得。
若能不得一切法,即是無上勤精進。
若有如是精進者,不增不減如虛空。
如是即是大菩薩,勤行精進無所畏。
一切諸禅無有聚,無有造作無至處。
若有思惟一切法,即是真禅波羅蜜。
遠離一切諸惡色,惡身惡口亦複然。
能焦一切諸煩惱,即是真禅波羅蜜。
若能觀心真實性,一切法中亦不見。
若能無心遠離心,即是真禅波羅蜜。
若能觀心及菩提,即是無上真實見。
若有如是真實見,獲得菩提不為難。
若能知見無文字,一切諸法無生滅。
若作如是觀見者,是即名為大智慧。
雖複口說於智慧,智慧亦不住口聲。
若知口聲實無聲,即是智慧之真性。
若法無有此彼住,中間亦複無住處。
一切法性無住處,即是無上大智慧。
無有文字無有行,無有相貌無有性。
無有取舍等二相,是名無上大智者,若觀一切波羅蜜,其性平等如虛空。
是即名為無平等,能觀一切法平等。
若能平等一切法,亦能觀於衆生等。
悉能等觀一切佛,所得智慧無平等。
若諸菩薩有智者,能觀如是無等法。
即得無上菩提果,猶如先佛之所得。
無言菩薩說是偈時。
萬二千那由他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萬菩薩得無生忍。
時華台中諸菩薩等。
悉從座起頭面禮佛。
以妙蓮華恭敬供養無言菩薩。
口宣是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時舍利弗言:世尊,如是菩薩何因緣故發如是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佛言:舍利弗。
如是菩薩皆悉因於無言菩薩發菩提心。
是故說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今複因於無言菩薩聽受如是大集經典,并來睹見供養於我。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所疑今欲啟請。
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佛言:善男子,随意緻問當為汝說。
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
仁者,若無言語雲何得問。
大德。
一切諸法皆悉無言無字無說。
何以故?一切衆生性無言故。
以覺觀故而有聲出。
若無覺觀雲何有聲。
雲何可說。
雲何有字。
大德。
夫覺觀中無字無聲。
離於覺觀亦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