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菩薩悉來睹見。

    至其所已以種種華而供養之。

    華處空中高七多羅樹。

    成佛道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十方世界多有諸天。

    見佛光已各作是言:無邊光佛真實出世。

    彼佛世界莊嚴麗飾。

    如彼他化自在天宮。

    彼劫初時過十千年。

    有佛出世号曰光味。

    是故此劫名曰光味。

    善男子,光味劫中有十四億諸佛如來出現於世。

    其佛世界有九萬六千小國。

    一一國土縱廣八萬四千由旬。

    一一國有八萬四千城。

    其城縱廣滿一由旬。

    一一城中居止人民八萬四千。

    彼土具足如是等事。

    其土純以四寶挍飾。

    所謂金銀琉璃頗梨。

    多饒飲食無所乏少。

    其土人民無我我所,猶如北方郁單越土。

    其佛壽命滿十中劫。

    聲聞大衆九萬六千億。

    菩薩大衆萬二千億。

    土有二城。

    一名樂。

    二名淨。

    其佛世尊生於淨城住於樂城。

    其土有王名曰淨聲。

    七寶具足統領三千大千世界。

    後宮采女三萬六千。

    姿顔端嚴如天無别。

    有十萬子雄猛勇劍悉皆具半那羅延力。

    各各成就二十八相。

    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八萬女清淨無穢。

    形容瑰異如天無差。

    一切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王爾時經二劫中。

    供養如來及聲聞菩薩大衆。

    為如來故造作寶坊滿五由旬。

    是寶坊中複有寶樓其數十萬。

    為供養僧。

    爾時聖王與其眷屬。

    一切皆修清淨梵行。

    時佛教化無量衆生於大乘法。

    複化無數於聲聞乘。

    爾時其王供養佛已,與諸眷屬俱至佛所。

    頭面禮足右繞恭敬。

    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修行大乘不随他語。

    雲何菩薩生得畢竟。

    雲何菩薩得無所祝雲何菩薩得無動慧。

    雲何菩薩得清淨慧。

    雲何菩薩力能遠見。

    雲何菩薩諸根猛利。

    雲何菩薩具足佛土。

    雲何菩薩行不放逸。

    雲何菩薩聞甚深法心不怖畏。

    雲何菩薩得名菩薩。

    佛言:大王有四事法。

    修行大乘不随他語。

    何等為四。

    一者具足聖信出於世界。

    二者具足智慧觀諸法性。

    三者具諸神通。

    四者修淨精進為化衆生。

    大王。

    菩薩具足如是四法。

    修行大乘不随他語。

    複有四法生得畢竟。

    何等為四。

    一者知於善法為調伏心。

    二者不貪己樂。

    三者為諸衆生修集慈悲。

    四者常樂大乘。

    是名為四。

    大王。

    複有四法得無所祝何等為四。

    一淨於心。

    二淨莊嚴。

    三離虛诳。

    四修堅慧為具福德。

    是名四法。

    大王。

    複有四法得淨智慧。

    何等為四。

    一者淨眼。

    二者以四攝法攝取衆生。

    三者淨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四淨佛土觀淨法界。

    是名為四。

    大王。

    複有四法。

    能得遠見諸根猛利。

    何等為四。

    一者念菩提樹不舍菩提心。

    二者念佛智慧亦不著智。

    三者念法身。

    修集於空無相無願。

    四者念佛涅槃。

    於生死中心無厭悔。

    是名為四。

    大王。

    複有四法具足佛土行不放逸。

    何等為四。

    一者受帝釋身。

    為化諸天令不放逸。

    二者受梵天身。

    為化諸天令不放逸。

    三者受轉輪王身。

    為化衆生令不放逸。

    四者受於大臣長者之身具足珍寶。

    為化衆生令不放逸。

    是名為四。

    大王。

    複有四法聞甚深法心不怖畏。

    何等為四。

    一者親近善友。

    二者善友為說甚深佛法。

    三者善能思惟。

    四者如法而祝是名為四。

    大王。

    複有四法得菩薩名。

    何等為四。

    一者求波羅蜜。

    二者為諸衆生修集悲心。

    三者樂求佛法。

    四者化衆生時心不厭悔。

    是名為四。

    善男子,時淨聲王從彼如來聞是法已,及諸眷屬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舍其國土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大王。

    汝今出家即是報佛。

    若能如是生信舍離。

    是名大報。

    是名功德。

    多所利益。

    大王。

    菩薩出家有二十四利益之事。

    何等為二十四。

    一者舍於世事得大自在。

    二者舍於煩惱獲得解脫。

    三者身服染衣得無染道。

    四者具足四事得四性種。

    五者樂於頭陀。

    遠離一切大欲惡欲。

    六者不舍戒聚受人天樂。

    七者不舍菩提獲得佛法。

    八者常樂寂靜離世談語。

    九者不著法故得大淨心。

    十者具足禅支。

    得禅定故。

    十一者求於多聞。

    得智慧故。

    十二者破壞憍慢。

    得智慧故。

    十三者破除邪見。

    得正見故。

    十四者不生覺觀。

    為真實知諸法界故。

    十五者等觀衆生。

    得大慈故。

    十六者化諸衆生心無疲惓。

    得大悲故。

    十七者不惜身命。

    為護法故。

    十八者寂靜其心。

    為得神通故。

    十九者念於如來。

    為見佛故。

    二十者修善思惟。

    為得十二緣深智慧故。

    二十一者得於順忍。

    二十二者得無生忍。

    二十三者信一切功德。

    二十四者得佛智慧。

    是名二十四。

    善男子,爾時聖王聞是法已,轉以教化一切男女眷屬臣民。

    時彼國中有九萬九千億衆生悉共出家。

    善男子,淨聲比丘既出家已複白佛言:世尊,我今雲何得名出家。

    佛言:比丘汝名淨聲當淨自界。

    自界既淨則名比丘則名出家。

    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心樂寂靜作是思惟。

    界者即眼觀。

    眼空者即是淨界。

    夫淨界者即是佛土。

    耳鼻舌身亦複如是,意者即界。

    若觀意空即是淨界。

    夫淨界者即是佛土。

    即是一界。

    即是空界。

    即衆生界。

    即無相界。

    即無願界。

    即無作界。

    即無為界。

    善男子,淨聲比丘如是觀已,即時獲得身輕心輕。

    身心輕已得無量神通。

    得神通已得樂說無礙陀羅尼門。

    善男子汝知。

    爾時淨聲比丘豈異人乎。

    即汝身是。

    男女眷屬即汝所将來菩薩聽法衆是。

    說是伊帝曰多伽時。

    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八千衆生得無生忍。

    善男子,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如法說如說而祝雲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祝善男子,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諸衆生許以法味。

    請已不能受持讀誦分别解說微妙經典。

    不能護持清淨禁戒。

    勤修精進不修知足。

    於善法中少得知足。

    是名欺诳不如法說不如說祝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諸衆生許以法味。

    請已受持讀誦演說。

    護持禁戒勤修精進。

    少欲知足多得善法不生足想。

    是名不诳如法而說如說而祝善男子,譬如國王多請賓客。

    請已不設供賓之具。

    賓客既至方雲未辦。

    於是賓客各作是言:昨受王請家不設食。

    今赴王信複無所得。

    呵責愁恚怨歎啼泣。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請諸衆生許以法食。

    不求多聞持戒精進。

    不修三十七助道法。

    衆生呵責人天涕泣。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若能如作應如作說。

    不應欺诳一切衆生。

    複次善男子,複有衆生請求菩薩為我說法。

    菩薩許言:當為汝說許已放逸。

    衆生既見菩薩放逸。

    即便勸喻。

    既勸喻已方為說法。

    說時或問甚深之義。

    以放逸故而不能答。

    不能答故心生慚愧。

    護於身心诳於衆生而便舍離。

    善男子,菩薩若欲如說而祝無惜身心以護衆生。

    善男子,過去世有一師子王住深山窟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