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四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若有具足如是等見發何等願。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發願。

    菩薩摩诃薩若心在定若不在定。

    為衆生故如本發願。

    善男子,譬如人有甘蔗稻田。

    具滿一頃其地平正。

    欲溉灌時開其水口縱之令去。

    更不施功自然周遍。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若在定中系心思惟。

    若不在定不思惟時。

    為衆生故如本發願。

    所作善根。

    悉皆願與衆生共之。

    共已回向無上佛法。

    菩薩心淨戒忍定慧亦複清淨。

    觀於佛法及諸衆生平等無二。

    雖有是願初無有心。

    是故菩薩雖複無心。

    於諸衆生而誓願力未常不及。

    所有善根悉與共之。

    共已回向無上菩提。

    善男子,如娑羅樹有人斫伐根。

    既斷已随斫而倒。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修集三昧常向菩提。

    假使有人唱言是樹莫斫處堕。

    是樹猶故随斫處倒。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所修善法。

    欲令不向無上菩提則無是處。

    何以故?法性爾故。

    菩薩摩诃薩所修善法。

    唯為不斷三寶種性。

    為淨佛土。

    為莊嚴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為莊嚴口說法之時衆生樂聞。

    為莊嚴心觀諸衆生平等無二。

    為得佛法諸佛三昧。

    菩薩雖不貪如是法。

    而能自在得如是法。

    何以故?誓願力故。

    善男子,譬如陶師泥在輪時不得物名。

    既成器已名随物立。

    菩薩善法亦複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

    是故菩薩一切善法要當發願。

    善男子,譬如金師金未成器。

    亦不得名。

    及其成已得璎珞名。

    菩薩善法亦複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

    善男子,譬如比丘欲入滅定先立誓願。

    我今入定。

    若揵椎鳴乃當起出。

    而是定中無揵椎音。

    以願力故鳴揵椎時則便出定。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憐愍衆生作如是願。

    諸未度者我當度之。

    諸未脫者我當脫之。

    修菩提時入深三昧。

    以悲力故念諸衆生。

    不證聲聞辟支佛乘。

    是故菩薩雖複修集三十七品而不得果。

    善男子菩薩所行不可思議。

    雖入深定亦不證得沙門道果。

    善男子,譬如二人欲過猛火。

    其一人者著金剛铠即能過之。

    其一人者身被乾草為火所焚。

    何以故?草則易燒金則堅故。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憐愍衆生專念菩提。

    莊嚴甚深無量三昧。

    以三昧力能過聲聞緣覺正位不取果證。

    從定起已得正覺道如來三昧。

    被乾草者喻於聲聞。

    聲聞之人厭悔生死。

    於諸衆生無慈悲心。

    是故不能過於聲聞緣覺正位。

    何以故?二乘之人於福德中生知足想。

    菩薩之人於福德中心無厭足。

    金剛铠喻空無相願。

    大猛火者喻諸行法。

    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無相願。

    而能不證沙門道果。

    世尊,菩薩摩诃薩具足是事不可思議。

    修是三昧而不取證。

    行生死火不為所燒。

    菩薩摩诃薩成就方便入一切定。

    亦不為定之所诳惑。

    具方便故。

    雖行諸行心無染著。

    雖為邪見說沙門果。

    亦自不證沙門道果。

    佛言:善哉善哉!實如汝說。

    善男子,如三染汁盛以一器。

    所謂羅差郁金青黛。

    染三種物。

    所謂毳氎及憍奢耶衣。

    毳以漿浸則成青色。

    疊淨浣故成於黃色。

    憍奢耶衣先以灰浸則成赤色。

    如是三物。

    雖同一器受色各異。

    善男子,三乘之人亦複如是,器者喻於空無相願。

    三種色者,喻於聲聞緣覺菩薩。

    随衣受色喻三種菩提。

    空無相願亦不生念。

    與如是果不與是果。

    善男子,毳喻聲聞。

    疊喻緣覺。

    憍奢耶衣喻菩薩乘。

    菩薩摩诃薩見一切法。

    如聾如盲無有衆生。

    如是見時心無染著無有悔退。

    是時心中真實了知。

    我於衆生非有利益非無利益。

    亦為衆生修集大悲。

    善男子,譬如微妙淨琉璃寶。

    雖複在泥經曆百年。

    其性常淨出已如本。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了知心相本性清淨。

    客塵煩惱之所障污。

    而客煩惱實不能污清淨之心。

    猶珠在泥不為泥污。

    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

    若我心性煩惱污者,我當雲何能化衆生。

    是故菩薩常樂修集福德莊嚴。

    樂在諸有供養三寶。

    樂為衆生趨走供使。

    於生貪處不起貪心。

    護持正法。

    樂行惠施。

    具足淨戒。

    莊嚴忍辱。

    勤行精進。

    莊嚴禅支。

    修集智慧。

    多聞無厭清淨梵行。

    修大神通三十七品。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行如是法。

    不為煩惱之所染污。

    不著三界。

    菩薩摩诃薩行善方便功德力故。

    雖行三界身心不污。

    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甚愛念。

    其于遊戲誤墜圊廁。

    時母見已惡穢不淨。

    父後見之呵責其母。

    即便入廁牽之令出出已淨洗。

    愛因緣故忘其臭穢。

    善男子,長者父母喻於聲聞緣覺菩薩。

    廁喻三界。

    子喻衆生。

    母不能拔喻聲聞緣覺。

    父能拔濟喻諸菩薩。

    愛因緣者喻於大悲。

    菩薩摩诃薩具善方便入於三界。

    不為三界之所染污。

    是故道有二種。

    一者聲聞。

    二者菩薩。

    聲聞道者厭於三界。

    菩薩道者不厭三界。

    善男子,菩薩修集空無相願。

    雖行諸有不堕於有。

    既不堕有複不取證。

    行三界者是名方便。

    不取證者是名智慧。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無有二相。

    若觀法等衆生亦等。

    如是等者涅槃亦等。

    是名智慧。

    若能如是等觀衆生不證涅槃。

    是名方便。

    清淨惠施是名為慧發願回向是名方便。

    世尊,雲何名為清淨智慧清淨方便。

    善男子,菩薩若見無我衆生壽命士夫是名為慧。

    若修集空無相無願。

    以諸善根願及衆生回向菩提。

    是名方便。

    複次善男子,知諸衆生下中上根。

    是名為悲。

    知已随意而為說法。

    是名方便。

    淨智慧故雖行諸有心無染著。

    淨方便故雖修二乘不證其果。

    善男子,若能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污染。

    是名為慧。

    能調衆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方便。

    菩薩發願悉令衆生得無盡财無盡福德增長善根。

    諸學無學聲聞緣覺。

    一切菩薩随意得法名淨方便。

    若能受持一切佛法。

    廣分别說。

    無窮盡說。

    無障礙說。

    不空而說。

    随樂而說。

    是名淨慧。

    菩薩摩诃薩生生之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是名淨慧。

    生生之處所作善法願及衆生。

    名淨方便。

    淨慧因緣知菩提心無住無根。

    淨方便故化諸衆生趣於菩提。

    世尊,菩薩摩诃薩若具如是二淨。

    所作諸業無非菩提。

    何以故?一切法中悉有闇障。

    壞闇障故即是菩提。

    是故菩薩常不遠離於菩提也。

    菩薩若作如是念言我離菩提。

    當知是人不得菩提。

    若念我今有菩提者,是人菩提有淨不淨。

    若能如是觀諸法者即得菩提。

    即是淨智方便也。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有佛出世。

    号無邊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土名不旬劫名光味。

    爾時世尊初坐道場菩提樹下。

    未成佛時。

    十方世界一生補處。

    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