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者淨心。
二者遠離無明嫉妒邪見。
複有二法。
一者内淨。
二者外無行處。
複有二法。
一者修慈。
二者遠離親怨之想。
複有二法。
一觀衆生猶如虛空。
二者修慈。
複有二法。
一者不舍悲心。
二者求善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能調不調。
二者調時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持法。
二者護持法者,複有二法。
一者樂法。
二者護法。
複有二法。
一者稱揚人善。
二者樂藏他過。
複有二法。
一者離貪。
二者離瞋。
複有二法。
一者不舍衆生。
二者修舍。
複有二法。
一者念佛。
二者知無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觀身。
二者求三十二相。
複有二法。
一者念法二者化諸衆生令住法中。
複有二法。
一者觀無貪處。
二者於貪者所生於悲心。
複有二法。
一者念菩薩僧。
二者依無退僧。
複有二法。
一者觀於無僧。
二者擁護四沙門果。
複有二法。
一者念戒。
二者知菩提心不可宣說。
複有二法。
一者觀戒無祝二者護毀禁者,複有二法。
一者念施。
二者施已無悔。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煩惱。
二者離煩惱故演說正法。
複有二法。
一者念天。
二者樂寂靜。
複有二法。
一者具足念心。
二者擁護亂心。
複有二法。
一者功德莊嚴。
二者智慧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觀無造作。
二者樂修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無縛。
二者縛者解脫。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诳心。
二者至心清淨。
複有二法。
一者知恩。
二者念恩。
複有二法。
一者說一切過。
二者而遠離之。
複有二法。
一者自修聖行。
二者化他令行。
複有二法。
一者願求善法。
二者心無厭足。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惡法。
二者親近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請佛說法。
二者至心聽受。
複有二法。
一者知一切法不生不滅。
二者說字句義。
複有二法。
一者知無衆生。
二者以己善根與衆生共。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諸相。
二者深求三十二相。
複有二法。
一者觀空。
二者将護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修集無願。
二者及願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修一切善。
二者願諸衆生同修善根。
複有二法。
一者智慧無礙。
二者受諸有身。
複有二法。
一者不動。
二者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慚。
二者愧。
複有二法。
一樂寂靜。
二求靜法。
複有二法。
一者修集無诤三昧。
二者觀無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少欲。
二者知足。
複有二法。
一者覆藏他罪。
二者顯露己過。
複有二法。
一者觀十二因緣。
二者深信。
複有二法。
一者無我。
二者無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防自煩惱。
二者壞他煩惱。
複有二法。
一者觀無作無受。
二者樂修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觀生死過。
二者不斷生死。
複有二法。
一者自樂生死。
二者化諸衆生令度生死。
複有二法。
一者求波羅蜜。
二者求已無處。
複有二法。
一者求智。
二者化他令同己智。
複有二法。
一者不求供養。
二者為供養故造作諸業。
複有二法。
一者於有恩處常欲報之。
二者於恩無恩等而報之。
複有二法。
一者修不放逸。
二者修無緣慈。
複有二法。
一者入於出家。
二者既出家已心生愛樂。
複有二法。
一者自成功德。
二者於無德者生憐愍心。
複有二法。
一者修於身念。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念於受處。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念於心處。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念於法處。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不善之法。
二者親近能生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已生惡法。
二者護持已生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為令未生善法得生。
二者為令增廣而擁護之。
複有二法。
一者獲大神通。
二者得已教化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安住法界。
二者遍見諸佛世界。
複有二法。
一者信心不動。
二者化不信者令同己信。
複有二法。
一者淨心。
二者教化狂亂之人。
複有二法。
一勤精進。
二化懈擔複有二法。
一者具足無礙智慧。
二者化彼無明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觀界。
二者觀緣。
複有二法。
一者求智莊嚴。
二者其心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觀諸煩惱。
二者出煩惱已了知解脫。
複有二法。
一者一切法解脫。
二者煩惱不合三界。
複有二法。
一者莊嚴菩提。
二者修學菩提。
複有二法。
一者盡智。
二無生智。
複有二法。
一者觀聖道方便。
二者觀生死方便。
複有二法。
一者畢竟道。
二者知退轉道。
複有二法。
一者如法而祝二者於諸法中不生著見。
複有二法。
一者從緣生滅。
二者從緣解脫。
複有二法。
一知魔業。
二知已離。
複有二法。
一者於恚生忍。
二者於忍生愛。
複有二法。
一者為菩提故而修莊嚴。
二者雖修莊嚴心無貪著。
複有二法。
一者不舍煩惱。
二者不舍修善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知處非處。
二者以諸善根回向菩提。
複有二法。
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
二者修向無上菩提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觀諸衆生及以菩提等無差别。
二者知諸衆生因緣菩提而得解脫。
複有二法。
一者知法無生。
二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不可說法而能宣說。
二者一切衆生悉同一乘。
複有三法。
一者初發菩提之心。
二者親近善友心不生悔。
三者修集大悲心不退轉。
複有三法。
一者破壞慳吝。
二者惠施一切。
三者攝取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具足淨戒。
二者調伏毀禁。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心不瞋恨。
二者調瞋恚者,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於生死中心無悔退。
二者甘樂營他所作事業。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得三昧定。
二者不生憍慢。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求於多聞。
二者得已不生憍慢。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生緣。
二者法緣。
三者無緣。
複有三法。
一者自悲。
二者悲他。
三者離自他悲。
複有三法。
一者為於自利修集智慧。
二者以是智慧轉化衆生。
三者自利利他。
複有三法。
一者知過去已荊二者知未來無生。
三者知現在無祝複有三法。
一者為正定者修集慈心。
二者為邪定者修集悲心。
三者為不定者修集解脫。
複有三法。
一者淨身。
二者淨口。
三者淨意。
複有三法。
一者修不淨觀為壞貪欲。
二者修慈為壞瞋恚。
三者觀十二因緣為壞無明。
複有三法。
一者安。
二者樂。
三者知足。
複有三法。
一者聞已能持。
二者遠離無明嫉妒邪見。
複有二法。
一者内淨。
二者外無行處。
複有二法。
一者修慈。
二者遠離親怨之想。
複有二法。
一觀衆生猶如虛空。
二者修慈。
複有二法。
一者不舍悲心。
二者求善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能調不調。
二者調時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持法。
二者護持法者,複有二法。
一者樂法。
二者護法。
複有二法。
一者稱揚人善。
二者樂藏他過。
複有二法。
一者離貪。
二者離瞋。
複有二法。
一者不舍衆生。
二者修舍。
複有二法。
一者念佛。
二者知無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觀身。
二者求三十二相。
複有二法。
一者念法二者化諸衆生令住法中。
複有二法。
一者觀無貪處。
二者於貪者所生於悲心。
複有二法。
一者念菩薩僧。
二者依無退僧。
複有二法。
一者觀於無僧。
二者擁護四沙門果。
複有二法。
一者念戒。
二者知菩提心不可宣說。
複有二法。
一者觀戒無祝二者護毀禁者,複有二法。
一者念施。
二者施已無悔。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煩惱。
二者離煩惱故演說正法。
複有二法。
一者念天。
二者樂寂靜。
複有二法。
一者具足念心。
二者擁護亂心。
複有二法。
一者功德莊嚴。
二者智慧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觀無造作。
二者樂修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無縛。
二者縛者解脫。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诳心。
二者至心清淨。
複有二法。
一者知恩。
二者念恩。
複有二法。
一者說一切過。
二者而遠離之。
複有二法。
一者自修聖行。
二者化他令行。
複有二法。
一者願求善法。
二者心無厭足。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惡法。
二者親近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請佛說法。
二者至心聽受。
複有二法。
一者知一切法不生不滅。
二者說字句義。
複有二法。
一者知無衆生。
二者以己善根與衆生共。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諸相。
二者深求三十二相。
複有二法。
一者觀空。
二者将護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修集無願。
二者及願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修一切善。
二者願諸衆生同修善根。
複有二法。
一者智慧無礙。
二者受諸有身。
複有二法。
一者不動。
二者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慚。
二者愧。
複有二法。
一樂寂靜。
二求靜法。
複有二法。
一者修集無诤三昧。
二者觀無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少欲。
二者知足。
複有二法。
一者覆藏他罪。
二者顯露己過。
複有二法。
一者觀十二因緣。
二者深信。
複有二法。
一者無我。
二者無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防自煩惱。
二者壞他煩惱。
複有二法。
一者觀無作無受。
二者樂修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觀生死過。
二者不斷生死。
複有二法。
一者自樂生死。
二者化諸衆生令度生死。
複有二法。
一者求波羅蜜。
二者求已無處。
複有二法。
一者求智。
二者化他令同己智。
複有二法。
一者不求供養。
二者為供養故造作諸業。
複有二法。
一者於有恩處常欲報之。
二者於恩無恩等而報之。
複有二法。
一者修不放逸。
二者修無緣慈。
複有二法。
一者入於出家。
二者既出家已心生愛樂。
複有二法。
一者自成功德。
二者於無德者生憐愍心。
複有二法。
一者修於身念。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念於受處。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念於心處。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念於法處。
二者無有念處。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不善之法。
二者親近能生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遠離已生惡法。
二者護持已生善法。
複有二法。
一者為令未生善法得生。
二者為令增廣而擁護之。
複有二法。
一者獲大神通。
二者得已教化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安住法界。
二者遍見諸佛世界。
複有二法。
一者信心不動。
二者化不信者令同己信。
複有二法。
一者淨心。
二者教化狂亂之人。
複有二法。
一勤精進。
二化懈擔複有二法。
一者具足無礙智慧。
二者化彼無明衆生。
複有二法。
一者觀界。
二者觀緣。
複有二法。
一者求智莊嚴。
二者其心不悔。
複有二法。
一者觀諸煩惱。
二者出煩惱已了知解脫。
複有二法。
一者一切法解脫。
二者煩惱不合三界。
複有二法。
一者莊嚴菩提。
二者修學菩提。
複有二法。
一者盡智。
二無生智。
複有二法。
一者觀聖道方便。
二者觀生死方便。
複有二法。
一者畢竟道。
二者知退轉道。
複有二法。
一者如法而祝二者於諸法中不生著見。
複有二法。
一者從緣生滅。
二者從緣解脫。
複有二法。
一知魔業。
二知已離。
複有二法。
一者於恚生忍。
二者於忍生愛。
複有二法。
一者為菩提故而修莊嚴。
二者雖修莊嚴心無貪著。
複有二法。
一者不舍煩惱。
二者不舍修善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知處非處。
二者以諸善根回向菩提。
複有二法。
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
二者修向無上菩提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觀諸衆生及以菩提等無差别。
二者知諸衆生因緣菩提而得解脫。
複有二法。
一者知法無生。
二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
複有二法。
一者不可說法而能宣說。
二者一切衆生悉同一乘。
複有三法。
一者初發菩提之心。
二者親近善友心不生悔。
三者修集大悲心不退轉。
複有三法。
一者破壞慳吝。
二者惠施一切。
三者攝取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具足淨戒。
二者調伏毀禁。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心不瞋恨。
二者調瞋恚者,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於生死中心無悔退。
二者甘樂營他所作事業。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得三昧定。
二者不生憍慢。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求於多聞。
二者得已不生憍慢。
三者回向菩提。
複有三法。
一者生緣。
二者法緣。
三者無緣。
複有三法。
一者自悲。
二者悲他。
三者離自他悲。
複有三法。
一者為於自利修集智慧。
二者以是智慧轉化衆生。
三者自利利他。
複有三法。
一者知過去已荊二者知未來無生。
三者知現在無祝複有三法。
一者為正定者修集慈心。
二者為邪定者修集悲心。
三者為不定者修集解脫。
複有三法。
一者淨身。
二者淨口。
三者淨意。
複有三法。
一者修不淨觀為壞貪欲。
二者修慈為壞瞋恚。
三者觀十二因緣為壞無明。
複有三法。
一者安。
二者樂。
三者知足。
複有三法。
一者聞已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