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菩薩具足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何等為四。

    一者具足四谛方便。

    二者具足四無量心。

    三者具足四無礙智。

    四者具足四攝之法。

    複有五法。

    菩薩具足得是三昧。

    何等為五。

    一者具足五神通。

    二者具足五根。

    三者具足五力。

    四者具足真智觀於五陰。

    五者具足五眼。

    複有六法。

    菩薩具足得是三昧。

    何等為六。

    一者具足六波羅蜜。

    二者具足六念。

    三者具足智慧觀於六入。

    四者具足遠離六道。

    五者具足六通。

    六者具足六和敬法。

    複有七法。

    菩薩具足得是三昧。

    何等為七。

    一者無貪遠離煩惱。

    二者於衆生所無有瞋恚。

    三者於諸法中無有疑心。

    四者具無礙智無有五蓋。

    五者觀十二因緣無有疑網。

    六者成就無上智慧。

    七者成就無上三昧。

    複有八法。

    菩薩具足得是三昧。

    何等為八。

    一者修集八正道分。

    二者離八邪道。

    三者遠離八難。

    四者具足八大人覺。

    五者具八解脫。

    六者具八勝處。

    七者專念菩提。

    八者斷煩惱習。

    複有九法。

    菩薩具足得是三昧。

    何等為九。

    一者不失念心。

    二者解甚深義。

    三者破壞魔業。

    四者具佛三昧。

    五者淨身口意。

    六者具足方便。

    七者威儀純善。

    八者勤行精進具六波羅蜜。

    九者遠離聲聞辟支佛道。

    複有十法。

    菩薩具足得是三昧。

    何等為十。

    一者具足佛智。

    二者具足法界無分别智。

    三者於真實性無有動轉。

    四者具足三世平等智慧。

    五者具足衆生心平等智。

    六者具知諸根上中下智。

    七者具足四無礙智。

    八者具足三解脫門。

    九者具足諸法同一味智。

    十者具足諸法無生滅智。

    說是法時。

    三萬二千菩薩摩诃薩得是三昧。

    爾時須菩提語不旬菩薩言:是大衆中三萬二千諸菩薩等。

    皆悉獲得如是三昧。

    善男子,汝今得耶。

    不旬菩薩言:大德。

    乃至無有一法可得名為三昧。

    我雲何得。

    凡言得者即是颠倒。

    夫颠倒者即我我所。

    菩薩若著我我所者,則不能得如是三昧。

    須菩提言:菩薩摩诃薩住於何處得是三昧。

    不旬菩薩言:如須菩提所住之法得解脫者,我如是住得是三昧。

    須菩提言:我實不住一切法中而得解脫。

    大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不住諸法得是三昧。

    須菩提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将不住於空無相願得三昧耶。

    不旬菩薩言:空無相願可得住耶。

    不也善男子,大德。

    是故空無相願所住之處。

    得是三昧。

    善男子,如是三昧住在何處。

    不旬菩薩言:如一切法真實性祝住是三昧者亦如是,住一切諸法真實性者名聖解脫。

    聖解脫者名無所祝無住之住住一切法。

    一切諸法不住煩惱不住解脫。

    大德。

    得解脫者,為具煩惱不具煩惱。

    善男子,我亦不具非不具也。

    大德。

    若仁不具非不具者為何所得言解脫也。

    須菩提言:善男子,若使法界有縛系者,我則解脫。

    而法界性無縛解相。

    非相非非相。

    非種種相。

    非一相非多相。

    如法界相解脫亦爾。

    時須菩提說是法時。

    八千比丘得阿羅漢果。

    須菩提語不旬菩薩言:善男子,如佛所說,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得是三昧。

    汝今具足是三昧不。

    不旬菩薩言:大德。

    一切諸法無有根祝若法無根即是無祝夫無住者名為無作。

    若無作者雲何可祝須菩提言:若無住者何故如來常作是言:住如是法得無生忍。

    不旬菩薩言:大德。

    無所住者亦名為祝是故如來亦說住貪而得解脫。

    而智慧性不能壞貪住於解脫。

    若有菩薩能知如是不住之祝是名無生智慧。

    住是無生智慧中已,則能獲得無生法忍。

    複次大德。

    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

    以凡夫心觀察聖法。

    以聖法性觀察於忍。

    忍性觀忍。

    複以是忍觀一切法。

    知如是等名無生忍。

     複次大德。

    若有菩薩觀二種界。

    一衆生界。

    二者法界。

    以法界性觀衆生性。

    以衆生性觀法界性。

    若離法界無衆生界。

    法界衆生界無生無滅。

    若能如是通達知者名無生智。

    無生智者即無生忍。

    複次大德。

    菩薩摩诃薩知從十二因緣生法。

    從六境界作六因緣。

    若善不善。

    是善不善即無生滅。

    何以故?境界之性不能生法。

    六入亦爾不能生法。

    何以故?無生性故。

    如其六入能生法者,則應常生不須外緣。

    若外境界性能生者,亦應常生不假於内。

    若俱生者則有二相。

    二相之法性無真實。

    通達了知如是等者名無生忍。

    若得如是真智慧者,是名菩薩得無生忍。

    複次大德。

    若有菩薩具足成就二種莊嚴功德智慧。

    觀是二事平等無二。

    雖如是知不言我知。

    亦於此知不生貪著。

    是名無生忍。

    複次大德。

    菩薩摩诃薩身意寂靜觀法寂靜。

    法寂靜已觀菩提靜。

    菩提靜已觀忍寂靜。

    亦不随他不著内外。

    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說是法時不旬菩薩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贊不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演說無生法忍。

    即是真實如先佛說。

    複次善男子,菩薩若得心自在者,即得諸法自在三昧。

    雲何名為心自在耶。

    善男子,若有菩薩遠離貪愛。

    得帝釋身或轉輪王身。

    雖為無量諸衆生等說五欲樂。

    而其内心實不貪著。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集三昧。

    四無量心求諸有時。

    不以有心以智慧心。

    雖生欲界不因欲心。

    其心常不遠離三寶。

    修集莊嚴諸波羅蜜。

    以四攝法攝取衆生調伏衆生。

    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空無相願。

    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