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證於空無相願。

    亦為衆生說如是法。

    為調聲聞辟支佛等。

    入於無生正定之聚而為說法。

    彼既聞已即得解脫自不證之。

    亦令衆生不舍菩提。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

    為調聲聞辟支佛故。

    入無生滅正定之聚。

    亦得滅定。

    又能通達一切三昧出入相行。

    雖得如是通達自在。

    亦不證於滅盡三昧。

    何以故?未具佛法故。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以平等智觀於法界。

    種種世間種種衆生種種說法種種方便。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生長壽天未盡天壽。

    其身亦生短命之中。

    為欲調伏諸衆生故。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快樂。

    舍是樂已為諸衆生受大苦惱。

    護衆生故護菩提故。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同於聲聞辟支佛行。

    而心護念菩提之道。

    亦修菩提微妙之行。

    為諸聲聞緣覺之人。

    随意說法而亦不證。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解八萬四千法門。

    亦複通達煩惱行處。

    為斷衆生諸煩惱故。

    處中說法。

    亦不為諸煩惱所污。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神通。

    若有衆生盲聾跛躄。

    菩薩摩诃薩自變其身。

    亦同其像而為說法。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複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智慧。

    通達外典善解邪論。

    而其内心不為邪見。

    為欲調伏諸衆生故修集其道。

    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事。

    名心自在。

    亦名得一切法自在三昧。

    須菩提言:世尊,不旬菩薩得是三昧。

    為久近耶。

    佛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号自在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淨劫亦名淨。

    其佛國土地平如掌。

    金銀琉璃頗梨莊嚴。

    常有幡蓋。

    如兜率天多饒飲食。

    爾時衆生所有貪欲瞋恚愚癡無有勢力。

    多有利智能解佛語。

    一切悉樂無上大乘。

    爾時世尊與八萬四千大菩薩衆。

    三萬二千聲聞大衆。

    爾時世有轉輪聖王。

    名曰廣持号曰法士。

    成就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女寶珠寶兵寶主藏之臣。

    千子具足王四天下。

    治以正法不加刀杖。

    憐愍衆生教以十善。

    一切衆生亦樂受之。

    爾時千子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聖王供養如來菩薩聲聞一切大衆。

    衣服飲食卧具湯藥房舍資生。

    經萬歲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無上道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爾時彼佛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

    王有一子名曰法語。

    於彼佛法信心出家。

    勤行精進清淨持戒。

    為得無上菩提道故。

    爾時法語比丘。

    二萬年中無有睡眠。

    如彈指頃不生貪心瞋心癡心不善覺觀。

    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卧具資生之物。

    亦不覺知晝夜之相。

    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須菩提。

    法語比丘勤精進故。

    獲得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過二萬年已往詣佛所。

    頭面禮敬右繞三匝。

    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施一切衆生安樂。

    為欲調伏一切衆生。

    唯願世尊哀愍示導。

    雲何令我化諸衆生宣說正法。

    佛言比丘。

    有八陀羅尼門。

    若成就者得無礙語,則能為諸衆生說法。

    何等為八。

    一者念佛知法身故。

    二者念法知淨法故。

    三者念僧知無礙故。

    四者真實思惟破惡覺觀故。

    五者知字不可說故。

    六者修舍摩他。

    為知諸法同一昧故。

    七者修毗婆舍那。

    為知諸法本性淨故。

    八者修方便智。

    為得忍故。

    比丘。

    具如是八陀羅尼門,則能堪任宣說正法化諸衆生。

    比丘。

    複有八精進。

    菩薩具者能宣說法化諸衆生。

    一者求法勤行精進。

    二者持法勤行精進。

    三者觀法勤行精進。

    四者說法勤行精進。

    五者護法勤行精進。

    六者供養法師勤行精進。

    七者護受法者勤行精進。

    八者如法而住勤行精進。

    是名為八。

    複有八法。

    菩薩具足能化衆生。

    何等為八。

    一者修慈等觀衆生故。

    二者修悲調伏衆生故。

    三者觀法得無上法故。

    四者觀智破憍慢故。

    五者護諸衆生施安樂故。

    六者善思惟壞諸煩惱故。

    七者修助道法莊嚴菩提故。

    八者護法具足六度故。

    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則能教化一切衆生。

    爾時比丘聞是法已,於十千年系心思惟。

    勤行精進為得是法。

    以精進故即得無盡器陀羅尼。

    善解一切衆生語言随語為說。

    得是持已複有無盡辯才。

    成就如是陀羅尼已,周遍城國村邑聚落。

    化無量衆於三乘道。

    為其父母兄弟眷屬宗族說法。

    悉令獲得随順法忍。

    須菩提。

    爾時比丘複往佛所。

    頭面敬禮右繞三匝。

    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我已證得。

    佛神力故得聖智慧。

    世尊,頗有三昧菩薩修已心不退轉增長善法。

    佛言比丘。

    有三昧名一切法自在。

    菩薩修已其心不退。

    亦得增長無量善法。

    爾時比丘聞三昧名。

    即白佛言:世尊,菩薩雲何行。

    雲何修。

    雲何學。

    而能獲得如是三昧。

    比丘。

    有八法八莊嚴八發心。

    菩薩具已得是三昧。

    何等為八。

    一者淨心。

    二者至心。

    三者施心。

    四者離煩惱心。

    五者觀六界。

    六者修忍。

    七者勤精進。

    八者修定身心寂靜。

    是名八法。

    八莊嚴者,一者舍。

    二者戒。

    三者功德。

    四者智。

    五者舍摩他。

    六者毗婆舍那。

    七者發菩提心。

    八者莊嚴一切佛法。

    是名八莊嚴。

    八發心者,一者發心無有衆生壽命士夫。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二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