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尼戒。
優婆塞戒優婆夷戒。
住空閑處思惟寂默。
勤心受讀十二部經。
不為勝他故受持守護如是等戒。
不為供養現作知足。
不為顯他不知足故自修知足。
不信諸佛無上菩提。
他之所作。
不造惡業邪惡活命。
不舍七财不貪於食。
不斷聖種。
不诽謗他不自贊歎。
於佛法中不作數量。
贊歎大乘心無厭足。
是名法語。
爾時世尊複告寶女。
菩薩義者雲何名義。
所謂信心修莊嚴時無有虛诳。
為欲莊嚴一切善根。
至心專念修行善法。
破衆生疑不求果報。
施諸衆生安隐快樂。
護持禁戒不失忍心。
勤修精進增長善法。
修寂靜定攝諸散亂。
具無上智破無明闇。
修集慈心等諸衆生。
修集悲心随衆所作親往營理。
修集喜心施衆法喜。
修集舍心不觀苦樂。
舍财法已心無悔吝。
所言柔軟壞衆惡心。
利益於他具足甚深。
修行同事勸發大乘。
以是四攝調伏衆生。
見一切行皆是無常苦空無我。
淨諸煩惱。
依止於義不依於字。
依止於智不依於識。
依了義經舍不了義。
依止於法不依於人。
說義無礙無有窮荊而於法界無所分别。
說辭無礙獲得解脫。
說樂說無礙如法而說。
莊嚴惠施不知厭足。
莊嚴於戒善願成就。
莊嚴多聞如法而作。
莊嚴功德具足相好。
莊嚴智慧知諸衆生上中下根差别之相。
莊嚴於定為心清淨。
莊嚴於智得三種慧。
修四念處為心不散亂。
修四正勤為得善根。
修四如意往來諸方。
修集五根辯分别句。
修集五力為壞煩惱。
修七覺分為知諸法。
修八正道不為惡動。
修集神通為不退失。
菩薩摩诃薩解如是義。
是名為義。
若有菩薩能說是義。
是名說義。
複次寶女。
又複義者,修集空定壞諸有法。
修集無相壞諸法相。
修集無願不求三界。
若能演說如是三空。
是名說義。
一切諸行不可修行。
是名為義。
菩薩說是不可修行。
是名說義。
斷一切生是名為義。
菩薩若說諸法無生。
是名說義。
諸有無出是名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四真谛者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無我我所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字不可說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真實之義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一切菩提之法。
不可稱計。
是名為義。
菩薩摩诃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多聞之人如法而作。
是名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一切諸乘大乘為最。
是名為義。
能如是說是名說義。
複次寶女。
無所分别名之為義。
無有衆生。
亦無受命。
一味不動不荊一事不生不出。
不來不去不滅不二。
不可觀見。
無有造作。
無為無作。
心不谄曲。
三世平等。
三分無差。
不失不得。
不熱不冷。
不淨不穢。
不行如爾。
不取不舍。
非道示道。
非常非斷。
亦非中道。
不瞋不濁。
不觀於法及以非法。
非一切字音聲辭語。
無心意識。
於貪瞋癡不生分别。
一切諸法作相有相。
空無相願是三即空。
真實入法等與不等皆悉平等。
因於智慧獲得解脫。
寶女。
菩薩若能如是具義。
是名為義。
說如是義是名說義。
寶女。
雲何菩薩說於毗尼。
佛說毗尼凡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者犯毗尼。
二者煩惱毗尼。
雲何為犯。
雲何毗尼。
犯已尋覺不善思惟。
因於無明颠倒虛妄欺诳煩惱。
著我衆生疑心。
不得解脫。
掉悔憍慢放逸寡聞。
因如是等是名為犯。
若破疑心獲得解脫。
得解脫故見有犯處。
即是非處亦非非處。
非身口意。
不取不舍不可睹見。
非是身作及心口作。
若是三作即是滅法。
若是滅法。
誰作誰犯如犯。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諸法無根無作無處。
若能破壞如是等疑。
是名為淨。
是名不熱。
随師教作。
是名有信。
是名有定。
是名毗尼。
雲何煩惱。
雲何毗尼。
十二有支。
所謂無明乃至老死。
是名煩惱性。
能調伏一切煩惱。
是名毗尼。
何以故?空無相願能調諸法。
若法是空無有性相不可願者,雲何而有貪恚癡等。
無作能調一切諸法。
若一切法不可作者,雲何而有煩惱諸結。
一切諸法從因緣生。
若從緣生雲何可見。
見如是等十二有支。
亦知煩惱及煩惱相。
若是空智能觀菩提。
即以此空空於煩惱。
若能觀察如是平等。
是名毗尼。
若能如是演說義者,是名菩薩能說毗尼。
若是毗尼能知我者,即是了知煩惱毗尼。
雲何名為知我毗尼。
謂觀無我觀於我性。
知我淨我實。
知我分别我空我修。
知我不動不說不著不生不滅。
若能如是知於我者,即是了知煩惱毗尼。
若實無我而作我想。
於無煩惱作煩惱想。
亦複如是若我本無煩惱亦爾。
若有具足毗婆舍那,則能如是觀察了知。
是名知我煩惱毗尼。
煩惱者非過去未來現在。
若能不作不念不求。
是名知於煩惱毗尼。
毗尼亦非去來現在。
如心非色。
非内非外。
亦非中間。
煩惱亦爾。
非色非内外及以中間。
何以故?無覺知故。
無诤競故
優婆塞戒優婆夷戒。
住空閑處思惟寂默。
勤心受讀十二部經。
不為勝他故受持守護如是等戒。
不為供養現作知足。
不為顯他不知足故自修知足。
不信諸佛無上菩提。
他之所作。
不造惡業邪惡活命。
不舍七财不貪於食。
不斷聖種。
不诽謗他不自贊歎。
於佛法中不作數量。
贊歎大乘心無厭足。
是名法語。
爾時世尊複告寶女。
菩薩義者雲何名義。
所謂信心修莊嚴時無有虛诳。
為欲莊嚴一切善根。
至心專念修行善法。
破衆生疑不求果報。
施諸衆生安隐快樂。
護持禁戒不失忍心。
勤修精進增長善法。
修寂靜定攝諸散亂。
具無上智破無明闇。
修集慈心等諸衆生。
修集悲心随衆所作親往營理。
修集喜心施衆法喜。
修集舍心不觀苦樂。
舍财法已心無悔吝。
所言柔軟壞衆惡心。
利益於他具足甚深。
修行同事勸發大乘。
以是四攝調伏衆生。
見一切行皆是無常苦空無我。
淨諸煩惱。
依止於義不依於字。
依止於智不依於識。
依了義經舍不了義。
依止於法不依於人。
說義無礙無有窮荊而於法界無所分别。
說辭無礙獲得解脫。
說樂說無礙如法而說。
莊嚴惠施不知厭足。
莊嚴於戒善願成就。
莊嚴多聞如法而作。
莊嚴功德具足相好。
莊嚴智慧知諸衆生上中下根差别之相。
莊嚴於定為心清淨。
莊嚴於智得三種慧。
修四念處為心不散亂。
修四正勤為得善根。
修四如意往來諸方。
修集五根辯分别句。
修集五力為壞煩惱。
修七覺分為知諸法。
修八正道不為惡動。
修集神通為不退失。
菩薩摩诃薩解如是義。
是名為義。
若有菩薩能說是義。
是名說義。
複次寶女。
又複義者,修集空定壞諸有法。
修集無相壞諸法相。
修集無願不求三界。
若能演說如是三空。
是名說義。
一切諸行不可修行。
是名為義。
菩薩說是不可修行。
是名說義。
斷一切生是名為義。
菩薩若說諸法無生。
是名說義。
諸有無出是名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四真谛者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無我我所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字不可說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真實之義名之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一切菩提之法。
不可稱計。
是名為義。
菩薩摩诃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多聞之人如法而作。
是名為義。
如是說者是名說義。
一切諸乘大乘為最。
是名為義。
能如是說是名說義。
複次寶女。
無所分别名之為義。
無有衆生。
亦無受命。
一味不動不荊一事不生不出。
不來不去不滅不二。
不可觀見。
無有造作。
無為無作。
心不谄曲。
三世平等。
三分無差。
不失不得。
不熱不冷。
不淨不穢。
不行如爾。
不取不舍。
非道示道。
非常非斷。
亦非中道。
不瞋不濁。
不觀於法及以非法。
非一切字音聲辭語。
無心意識。
於貪瞋癡不生分别。
一切諸法作相有相。
空無相願是三即空。
真實入法等與不等皆悉平等。
因於智慧獲得解脫。
寶女。
菩薩若能如是具義。
是名為義。
說如是義是名說義。
寶女。
雲何菩薩說於毗尼。
佛說毗尼凡有二種。
何等為二。
一者犯毗尼。
二者煩惱毗尼。
雲何為犯。
雲何毗尼。
犯已尋覺不善思惟。
因於無明颠倒虛妄欺诳煩惱。
著我衆生疑心。
不得解脫。
掉悔憍慢放逸寡聞。
因如是等是名為犯。
若破疑心獲得解脫。
得解脫故見有犯處。
即是非處亦非非處。
非身口意。
不取不舍不可睹見。
非是身作及心口作。
若是三作即是滅法。
若是滅法。
誰作誰犯如犯。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諸法無根無作無處。
若能破壞如是等疑。
是名為淨。
是名不熱。
随師教作。
是名有信。
是名有定。
是名毗尼。
雲何煩惱。
雲何毗尼。
十二有支。
所謂無明乃至老死。
是名煩惱性。
能調伏一切煩惱。
是名毗尼。
何以故?空無相願能調諸法。
若法是空無有性相不可願者,雲何而有貪恚癡等。
無作能調一切諸法。
若一切法不可作者,雲何而有煩惱諸結。
一切諸法從因緣生。
若從緣生雲何可見。
見如是等十二有支。
亦知煩惱及煩惱相。
若是空智能觀菩提。
即以此空空於煩惱。
若能觀察如是平等。
是名毗尼。
若能如是演說義者,是名菩薩能說毗尼。
若是毗尼能知我者,即是了知煩惱毗尼。
雲何名為知我毗尼。
謂觀無我觀於我性。
知我淨我實。
知我分别我空我修。
知我不動不說不著不生不滅。
若能如是知於我者,即是了知煩惱毗尼。
若實無我而作我想。
於無煩惱作煩惱想。
亦複如是若我本無煩惱亦爾。
若有具足毗婆舍那,則能如是觀察了知。
是名知我煩惱毗尼。
煩惱者非過去未來現在。
若能不作不念不求。
是名知於煩惱毗尼。
毗尼亦非去來現在。
如心非色。
非内非外。
亦非中間。
煩惱亦爾。
非色非内外及以中間。
何以故?無覺知故。
無诤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