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修集施故獲得菩提。
非因慳貪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能施一切名之為實。
修集淨戒獲得菩提。
非因毀戒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如戒而住名之為實。
修集忍辱獲得菩提。
非因瞋恚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具足修忍是名為實。
勤行精進獲得菩提。
非因懈怠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修精進故名之為實。
修集禅定獲得菩提。
非因亂心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修集定心名之為實。
修於智慧獲得菩提。
非因愚癡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修智慧故名之為實。
三十七助菩提之法。
四無量心亦複如是,複次寶女。
夫真實者所謂聖行。
聖行者苦無常行。
又複聖行。
所謂知苦遠集證滅修道。
知於五陰無出生相。
是名知苦。
五陰因者,所謂愛結畢竟遠離。
不貪不著。
不贊不求。
不去不來。
是名離集滅一切相。
然其滅時無一法滅。
不平等法作平等法。
是名證滅觀。
奢摩他。
毗婆舍那。
其相平等。
無覺無觀無有平等。
無系無取無作無變。
是名修道真實了知。
如是等谛又能分别廣說其義。
是名菩薩摩诃薩實說是真實法。
時十千菩薩得真實忍。
寶女。
法語者,凡所演說依法而語。
觀法念法奉行於法。
行至處法求法欲法樂法修法。
法幢法杖莊嚴法器。
法燈法明。
法念法意。
法有法疑。
莊嚴璎珞法床法儀。
法護法财法無窮荊廣大無邊。
法事法身法口法意。
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如是等法。
是名法語。
法者真實之語守護法語。
教人供養父母和上耆舊有德。
贊歎菩提及菩提道。
令人不舍菩提之心。
至心系念不忘菩提。
不離莊嚴修菩提法。
親近賢聖善知識等。
修集信心專念聽法。
慕求正法勤於精進。
不貪著法知恩報恩。
樂於寂靜不斷聖種。
教化頭陀勤行十善。
贊歎惠施一切善法願向菩提。
至心受持清淨戒律。
修集忍辱。
除去懈擔修淨禅定。
智慧方便。
慈悲喜舍。
修四真谛趣向於谛。
四無礙智得大神通。
随順法施修四念處。
乃至修集八聖道分定慧二法得智解脫。
如法解脫聲聞緣覺菩薩諸乘。
贊說一切所有福德。
當觀十二甚深因緣。
分别空門無相無願無所畏懼。
說五陰如幻如化。
說十八界如虛空相。
說諸入性同於空性。
常說七财六念六敬。
解說具足六波羅蜜。
說六常行修六神通。
具足五眼說第一義。
流布世間成就業語。
一切衆生其心平等贊歎佛語。
寶女。
若有菩薩具足如是法語。
口終不說我語。
不說衆生語。
不說壽命語。
不說士夫語。
不說斷語不說常語。
不說有見語不說無見語。
不說兩斷語。
不著中語不說聚語。
不說滅語不說诤語。
不說偏語不覺知語。
不颠倒語。
不增疑心語。
不逆法語。
觀法界語破憍慢語。
說法菩薩如法而祝如法而說實語法語不斷語不折語。
說法菩薩一切世間不能共論見者怖畏。
法語菩薩能演說空無相無願。
不著三界及以諸有。
不從他乞。
無心意識。
無有塵垢無明無闇。
不系屬他不系屬自。
無有高下。
不雜一切境界因緣。
清淨寂靜無有導首。
難知難覺不可思惟不思惟行。
清淨智者,乃能知之。
無受受者永斷諸受。
過於三世不滅無滅相。
不生無生相。
無有豐儉。
無生無斷。
無增無減。
無當有無已有。
非修非見。
非魔見非真實見。
非相非非相。
非一相而亦一相。
非有屋宅遠離屋宅。
非近非遠非離非别非縛非解。
非有漏非無漏亦非相似。
非苦非樂非具足非不具足。
非名非色非著非脫非破非完。
雖非金剛不可壞相真實如爾。
非近非遠無色無因。
亦非頑嚚非此非彼。
非内非外非自非他。
非見非聞非憶非忘。
非識非知非識境界非知境界。
寶女。
是名為法。
若能廣說如是等法。
是名說法。
複次寶女。
法語菩薩不與一切世間诤競。
不輕不慢於他未學。
心不輕笑不生高心。
不自贊歎不謗他說。
不以飲食為他說法。
不遮他善令生疑惑。
見他犯罪終不說之於他法中不生輕賤。
不遮止他所修行法。
凡所說法。
不離於空無相無願。
終不分别一切法界。
不動法界不動實性。
不依字識人不了義。
雖不依止亦不诽謗。
於自他衆不生分别。
亦不诽謗十二因緣。
非在世間淨於世間。
非法淨法無貪無慳。
無有毀戒不舍破戒。
無瞋無妒無有懈擔不失道心不忘菩提。
為欲莊嚴無上智慧。
不休不息心不生悔。
於他法中心無妒嫉。
不以著於非修多羅謗修多羅。
毗尼摩耶亦複如是,於正法所終不見非。
不因於慢而增長慢。
不謗因果及業果報。
於正法中心無退轉。
知恩念恩報之不忘。
終不懷抱瞋恨之心。
不著我見不嫉他利。
於怨親中無有二想。
得他譏刺終不報之。
不作兩舌鬥亂彼此。
不懷谄曲顯異惑衆。
不為他喜受菩薩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式叉摩那戒。
沙彌戒沙彌
非因慳貪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能施一切名之為實。
修集淨戒獲得菩提。
非因毀戒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如戒而住名之為實。
修集忍辱獲得菩提。
非因瞋恚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具足修忍是名為實。
勤行精進獲得菩提。
非因懈怠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修精進故名之為實。
修集禅定獲得菩提。
非因亂心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修集定心名之為實。
修於智慧獲得菩提。
非因愚癡而能得之。
是名意口相稱而語。
修智慧故名之為實。
三十七助菩提之法。
四無量心亦複如是,複次寶女。
夫真實者所謂聖行。
聖行者苦無常行。
又複聖行。
所謂知苦遠集證滅修道。
知於五陰無出生相。
是名知苦。
五陰因者,所謂愛結畢竟遠離。
不貪不著。
不贊不求。
不去不來。
是名離集滅一切相。
然其滅時無一法滅。
不平等法作平等法。
是名證滅觀。
奢摩他。
毗婆舍那。
其相平等。
無覺無觀無有平等。
無系無取無作無變。
是名修道真實了知。
如是等谛又能分别廣說其義。
是名菩薩摩诃薩實說是真實法。
時十千菩薩得真實忍。
寶女。
法語者,凡所演說依法而語。
觀法念法奉行於法。
行至處法求法欲法樂法修法。
法幢法杖莊嚴法器。
法燈法明。
法念法意。
法有法疑。
莊嚴璎珞法床法儀。
法護法财法無窮荊廣大無邊。
法事法身法口法意。
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如是等法。
是名法語。
法者真實之語守護法語。
教人供養父母和上耆舊有德。
贊歎菩提及菩提道。
令人不舍菩提之心。
至心系念不忘菩提。
不離莊嚴修菩提法。
親近賢聖善知識等。
修集信心專念聽法。
慕求正法勤於精進。
不貪著法知恩報恩。
樂於寂靜不斷聖種。
教化頭陀勤行十善。
贊歎惠施一切善法願向菩提。
至心受持清淨戒律。
修集忍辱。
除去懈擔修淨禅定。
智慧方便。
慈悲喜舍。
修四真谛趣向於谛。
四無礙智得大神通。
随順法施修四念處。
乃至修集八聖道分定慧二法得智解脫。
如法解脫聲聞緣覺菩薩諸乘。
贊說一切所有福德。
當觀十二甚深因緣。
分别空門無相無願無所畏懼。
說五陰如幻如化。
說十八界如虛空相。
說諸入性同於空性。
常說七财六念六敬。
解說具足六波羅蜜。
說六常行修六神通。
具足五眼說第一義。
流布世間成就業語。
一切衆生其心平等贊歎佛語。
寶女。
若有菩薩具足如是法語。
口終不說我語。
不說衆生語。
不說壽命語。
不說士夫語。
不說斷語不說常語。
不說有見語不說無見語。
不說兩斷語。
不著中語不說聚語。
不說滅語不說诤語。
不說偏語不覺知語。
不颠倒語。
不增疑心語。
不逆法語。
觀法界語破憍慢語。
說法菩薩如法而祝如法而說實語法語不斷語不折語。
說法菩薩一切世間不能共論見者怖畏。
法語菩薩能演說空無相無願。
不著三界及以諸有。
不從他乞。
無心意識。
無有塵垢無明無闇。
不系屬他不系屬自。
無有高下。
不雜一切境界因緣。
清淨寂靜無有導首。
難知難覺不可思惟不思惟行。
清淨智者,乃能知之。
無受受者永斷諸受。
過於三世不滅無滅相。
不生無生相。
無有豐儉。
無生無斷。
無增無減。
無當有無已有。
非修非見。
非魔見非真實見。
非相非非相。
非一相而亦一相。
非有屋宅遠離屋宅。
非近非遠非離非别非縛非解。
非有漏非無漏亦非相似。
非苦非樂非具足非不具足。
非名非色非著非脫非破非完。
雖非金剛不可壞相真實如爾。
非近非遠無色無因。
亦非頑嚚非此非彼。
非内非外非自非他。
非見非聞非憶非忘。
非識非知非識境界非知境界。
寶女。
是名為法。
若能廣說如是等法。
是名說法。
複次寶女。
法語菩薩不與一切世間诤競。
不輕不慢於他未學。
心不輕笑不生高心。
不自贊歎不謗他說。
不以飲食為他說法。
不遮他善令生疑惑。
見他犯罪終不說之於他法中不生輕賤。
不遮止他所修行法。
凡所說法。
不離於空無相無願。
終不分别一切法界。
不動法界不動實性。
不依字識人不了義。
雖不依止亦不诽謗。
於自他衆不生分别。
亦不诽謗十二因緣。
非在世間淨於世間。
非法淨法無貪無慳。
無有毀戒不舍破戒。
無瞋無妒無有懈擔不失道心不忘菩提。
為欲莊嚴無上智慧。
不休不息心不生悔。
於他法中心無妒嫉。
不以著於非修多羅謗修多羅。
毗尼摩耶亦複如是,於正法所終不見非。
不因於慢而增長慢。
不謗因果及業果報。
於正法中心無退轉。
知恩念恩報之不忘。
終不懷抱瞋恨之心。
不著我見不嫉他利。
於怨親中無有二想。
得他譏刺終不報之。
不作兩舌鬥亂彼此。
不懷谄曲顯異惑衆。
不為他喜受菩薩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式叉摩那戒。
沙彌戒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