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舍心。
可調伏者為說正法。
如來悉知熟不熟相。
不熟熟相。
不熟不熟相。
熟有熟相。
知生死根。
知解脫根。
知莊嚴根。
知具足根。
一切根性因緣果報。
悉知悉見。
是名如來第五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知根到彼岸,故知衆生種種解。
亦了知根下中上,并及諸業亦如是,亦知煩惱輕重相,及知諸根難易調。
知樂生死及解脫,了知眼根至意根。
知根行處及滅處,了知一切三乘根。
有可轉者不可轉,知衆生根熟不熟。
随其意種為說法,善知呵責軟語調。
知有不受教誨者,則於其人修舍心。
如來善知諸方便,為破煩惱莊嚴智。
為破衆生煩惱故,演說如來第五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真實知至處道。
雲何而知。
知正定聚。
知邪定聚及不定聚。
知於因力及果報力。
知過去世福德因緣。
知現在世莊嚴因緣難調易調。
略說廣解廣說略解。
知是衆生能得解脫不得解脫。
知不定者遇善知識住正定聚。
不得善友則無解脫。
如來知已,随其意趣而為說法。
彼聞法已,系念思惟獲得善果。
如來出世惟為不定。
終不為彼邪定說法。
何以故?非是器故。
不能獲得真解脫故。
是名如來於是人所修集舍心。
菩薩摩诃薩真實知已勤修莊嚴。
為破如是邪定衆生。
是故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來善知貪有三種。
一者因見淨故。
二者受因緣故。
三者本因緣故。
瞋有三種。
一者瞋因緣故。
二者受因緣故。
三者本因緣故。
癡亦三種。
一者無明因緣。
二者我見因緣。
三者疑網因緣。
複次如來。
知諸衆生苦遲得通。
苦速得通。
知苦遲者能得樂速。
知樂速者能得苦遲。
知樂遲者能得樂速。
知有修力知有智力。
又知有道具足修力不具智力。
有具智力不具修力。
有具修力及以智力。
不具修力不具智力。
又知有道能作淨心不能莊嚴。
有能莊嚴不能淨心。
有作淨心能具莊嚴。
有不具淨心不具莊嚴。
又知有道能淨其身不淨口意。
有淨口意不淨其身。
有身口意淨。
有身口意不淨。
是名如來第六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善知所至處,亦知衆生諸因緣。
亦能了知定不定,通達明曉調不調。
不為邪定演說法,亦不調伏下根者,知貪瞋癡三種說,亦知諸結輕重相。
知於四道轉不轉,是故佛知道畢竟。
修力智力真實知,下中上力亦如是,知身口意淨不淨,心及莊嚴亦複然。
衆生諸根煩惱界,如來知已為破壞。
為彼無明闇衆生,宣說如來第六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知禅解脫三昧煩惱解脫。
雲何而知。
知諸衆生以因緣故貪樂生死。
以因緣故貪樂涅槃。
雲何名因。
雲何名緣。
若諸衆生思惟不善。
是名生死因緣。
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
是故不善為因無明為緣。
因無明故則生於行。
是故無明為因諸行為緣。
因諸行故則生於識。
是故行則為因識則為緣。
因識故則生名色。
是故識則為因名色為緣。
因名色故則生六入。
是故名色為因六入為緣。
因六入故則生於觸。
是故六入為因觸則為緣。
因觸生受。
是故觸則為因受則為緣。
因受生愛。
是故受則為因愛則為緣。
因愛生齲是故愛則為因取則為緣。
因取生有。
是故取則為因有則為緣。
因有生生。
是故有則為因生則為緣。
因生則有老死等苦。
是故生則為因老死為緣。
煩惱為因諸業為緣。
諸見為因愛結為緣。
煩惱為因五蓋為緣。
是名為因是名為緣。
而諸衆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
何因緣故貪樂涅槃。
有二因二緣。
令諸衆生樂於涅槃。
一者樂喜聽法。
二者樂正思惟。
複有二種。
一者舍摩他。
二者毗婆舍那。
複有二種。
一者不去智。
二者不來智。
複有二種。
一者觀生死。
二者觀涅槃。
複有二種。
一者如法持。
二者得證。
複有二種。
一者修解脫門。
二者得解脫果。
複有二種。
一者盡智。
二者無生智。
複有二種。
一者谛智。
二者觀十二因緣。
是名為因是名為緣。
而諸衆生。
以是因緣樂於涅槃。
如來悉知如是等禅三昧解脫。
既了知已,舍離欲惡不善之法。
有觀有覺離生喜樂入於初禅。
入初禅出滅定。
入滅定出初禅。
乃至八解脫亦複如是,一切衆生悉不能知如來世尊出入之處。
如來悉知住定平等。
及以上下衆生。
謂佛入一三昧。
而佛實入一切三昧。
衆生見佛起一切定。
而佛實入一定三昧。
如來三昧無有次第然非不定。
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悉不能知。
如來又知說法因緣。
得聲聞三昧說法因緣。
得緣覺三昧說法因緣。
得菩薩三昧。
知已随意而為演說。
是名如來第七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了知生死因,亦複通達解脫因。
既了知已為說法,破壞生死不善因。
不善思惟無明因,無明因緣長生死。
煩惱因緣受業果,諸見因緣增愛結。
若得親近善知識,至心聽受無上法。
觀察内外空三昧,即能越度生死海。
修集無上定智慧,觀法平等無去來。
若能觀見無出滅,即得了了寂靜眼。
修集無上三脫門,具足盡智無生智。
既自獲得無礙智,複能為諸衆生說。
入於初禅出滅定,入於滅定随意出。
如來三昧無次第,是故名為常在定。
如來所入種種定,與諸法界無差别。
二乘不知佛住處,菩薩不知甚深定。
衆生常行無明闇,不知如來入出處。
無上世尊憐衆生,是故宣說第七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善知自身所有過去世業。
若一生二生至無量生。
一災二災至無量災。
一劫二劫至無量劫。
憶念生名種姓飲食。
色貌形質苦樂壽命。
是諸衆生造是業因得此有身。
念他有滅生於他有。
如自身他亦如是,亦知衆生所有業因。
是諸衆生造是業因得他有身。
知衆生心及因緣。
是心滅已次第生心。
如是等事恒沙衆生所不能知。
佛宿命智悉知三世無有始終。
如是智慧不可稱量。
勸諸衆生汝今當念。
過去世中所更善惡。
以佛力故悉得憶念。
往昔所種無量善根。
若佛邊種若於聲聞緣覺邊種。
既憶念已,如來即為随意說法令不退轉。
是名如來第八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憶念無量世,若自若他善惡業。
明見無量劫中事,猶觀掌中菴羅果。
種姓生名悉能知,色劫生滅亦如是,亦知壽命及住處,善惡業因亦複然。
知衆無量次第心,及知心因生滅處。
遍知無量劫中生,亦不盡於無礙智。
佛智無量不可稱,二乘不知其境界。
為令衆生念過去,随意宣說第八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天眼清淨微妙。
見諸衆生生滅堕落。
若受善色若受惡色。
若生善有若生惡有。
亦能明了知諸業因。
知是衆生身口意惡。
诽謗聖人增長邪見。
以惡業故舍此身已即堕地獄。
知是衆生身口意善。
不謗聖人增長正見。
以是業緣舍此身已即生善有。
可調伏者為說正法。
如來悉知熟不熟相。
不熟熟相。
不熟不熟相。
熟有熟相。
知生死根。
知解脫根。
知莊嚴根。
知具足根。
一切根性因緣果報。
悉知悉見。
是名如來第五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知根到彼岸,故知衆生種種解。
亦了知根下中上,并及諸業亦如是,亦知煩惱輕重相,及知諸根難易調。
知樂生死及解脫,了知眼根至意根。
知根行處及滅處,了知一切三乘根。
有可轉者不可轉,知衆生根熟不熟。
随其意種為說法,善知呵責軟語調。
知有不受教誨者,則於其人修舍心。
如來善知諸方便,為破煩惱莊嚴智。
為破衆生煩惱故,演說如來第五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真實知至處道。
雲何而知。
知正定聚。
知邪定聚及不定聚。
知於因力及果報力。
知過去世福德因緣。
知現在世莊嚴因緣難調易調。
略說廣解廣說略解。
知是衆生能得解脫不得解脫。
知不定者遇善知識住正定聚。
不得善友則無解脫。
如來知已,随其意趣而為說法。
彼聞法已,系念思惟獲得善果。
如來出世惟為不定。
終不為彼邪定說法。
何以故?非是器故。
不能獲得真解脫故。
是名如來於是人所修集舍心。
菩薩摩诃薩真實知已勤修莊嚴。
為破如是邪定衆生。
是故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來善知貪有三種。
一者因見淨故。
二者受因緣故。
三者本因緣故。
瞋有三種。
一者瞋因緣故。
二者受因緣故。
三者本因緣故。
癡亦三種。
一者無明因緣。
二者我見因緣。
三者疑網因緣。
複次如來。
知諸衆生苦遲得通。
苦速得通。
知苦遲者能得樂速。
知樂速者能得苦遲。
知樂遲者能得樂速。
知有修力知有智力。
又知有道具足修力不具智力。
有具智力不具修力。
有具修力及以智力。
不具修力不具智力。
又知有道能作淨心不能莊嚴。
有能莊嚴不能淨心。
有作淨心能具莊嚴。
有不具淨心不具莊嚴。
又知有道能淨其身不淨口意。
有淨口意不淨其身。
有身口意淨。
有身口意不淨。
是名如來第六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善知所至處,亦知衆生諸因緣。
亦能了知定不定,通達明曉調不調。
不為邪定演說法,亦不調伏下根者,知貪瞋癡三種說,亦知諸結輕重相。
知於四道轉不轉,是故佛知道畢竟。
修力智力真實知,下中上力亦如是,知身口意淨不淨,心及莊嚴亦複然。
衆生諸根煩惱界,如來知已為破壞。
為彼無明闇衆生,宣說如來第六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知禅解脫三昧煩惱解脫。
雲何而知。
知諸衆生以因緣故貪樂生死。
以因緣故貪樂涅槃。
雲何名因。
雲何名緣。
若諸衆生思惟不善。
是名生死因緣。
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
是故不善為因無明為緣。
因無明故則生於行。
是故無明為因諸行為緣。
因諸行故則生於識。
是故行則為因識則為緣。
因識故則生名色。
是故識則為因名色為緣。
因名色故則生六入。
是故名色為因六入為緣。
因六入故則生於觸。
是故六入為因觸則為緣。
因觸生受。
是故觸則為因受則為緣。
因受生愛。
是故受則為因愛則為緣。
因愛生齲是故愛則為因取則為緣。
因取生有。
是故取則為因有則為緣。
因有生生。
是故有則為因生則為緣。
因生則有老死等苦。
是故生則為因老死為緣。
煩惱為因諸業為緣。
諸見為因愛結為緣。
煩惱為因五蓋為緣。
是名為因是名為緣。
而諸衆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
何因緣故貪樂涅槃。
有二因二緣。
令諸衆生樂於涅槃。
一者樂喜聽法。
二者樂正思惟。
複有二種。
一者舍摩他。
二者毗婆舍那。
複有二種。
一者不去智。
二者不來智。
複有二種。
一者觀生死。
二者觀涅槃。
複有二種。
一者如法持。
二者得證。
複有二種。
一者修解脫門。
二者得解脫果。
複有二種。
一者盡智。
二者無生智。
複有二種。
一者谛智。
二者觀十二因緣。
是名為因是名為緣。
而諸衆生。
以是因緣樂於涅槃。
如來悉知如是等禅三昧解脫。
既了知已,舍離欲惡不善之法。
有觀有覺離生喜樂入於初禅。
入初禅出滅定。
入滅定出初禅。
乃至八解脫亦複如是,一切衆生悉不能知如來世尊出入之處。
如來悉知住定平等。
及以上下衆生。
謂佛入一三昧。
而佛實入一切三昧。
衆生見佛起一切定。
而佛實入一定三昧。
如來三昧無有次第然非不定。
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悉不能知。
如來又知說法因緣。
得聲聞三昧說法因緣。
得緣覺三昧說法因緣。
得菩薩三昧。
知已随意而為演說。
是名如來第七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了知生死因,亦複通達解脫因。
既了知已為說法,破壞生死不善因。
不善思惟無明因,無明因緣長生死。
煩惱因緣受業果,諸見因緣增愛結。
若得親近善知識,至心聽受無上法。
觀察内外空三昧,即能越度生死海。
修集無上定智慧,觀法平等無去來。
若能觀見無出滅,即得了了寂靜眼。
修集無上三脫門,具足盡智無生智。
既自獲得無礙智,複能為諸衆生說。
入於初禅出滅定,入於滅定随意出。
如來三昧無次第,是故名為常在定。
如來所入種種定,與諸法界無差别。
二乘不知佛住處,菩薩不知甚深定。
衆生常行無明闇,不知如來入出處。
無上世尊憐衆生,是故宣說第七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善知自身所有過去世業。
若一生二生至無量生。
一災二災至無量災。
一劫二劫至無量劫。
憶念生名種姓飲食。
色貌形質苦樂壽命。
是諸衆生造是業因得此有身。
念他有滅生於他有。
如自身他亦如是,亦知衆生所有業因。
是諸衆生造是業因得他有身。
知衆生心及因緣。
是心滅已次第生心。
如是等事恒沙衆生所不能知。
佛宿命智悉知三世無有始終。
如是智慧不可稱量。
勸諸衆生汝今當念。
過去世中所更善惡。
以佛力故悉得憶念。
往昔所種無量善根。
若佛邊種若於聲聞緣覺邊種。
既憶念已,如來即為随意說法令不退轉。
是名如來第八之業。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如來憶念無量世,若自若他善惡業。
明見無量劫中事,猶觀掌中菴羅果。
種姓生名悉能知,色劫生滅亦如是,亦知壽命及住處,善惡業因亦複然。
知衆無量次第心,及知心因生滅處。
遍知無量劫中生,亦不盡於無礙智。
佛智無量不可稱,二乘不知其境界。
為令衆生念過去,随意宣說第八業。
複次善男子,如來天眼清淨微妙。
見諸衆生生滅堕落。
若受善色若受惡色。
若生善有若生惡有。
亦能明了知諸業因。
知是衆生身口意惡。
诽謗聖人增長邪見。
以惡業故舍此身已即堕地獄。
知是衆生身口意善。
不謗聖人增長正見。
以是業緣舍此身已即生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