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複有九種。

    一者無畏語。

    二者無縮語。

    三者無難語。

    四者知解說語。

    五者知如法答語。

    六者知廣說語。

    七者知次第語。

    八者說無常語。

    九者無盡語。

    複有十語。

    一者壞疑網語。

    二者開示界語。

    三者開法門語。

    四者開智慧語。

    五者破闇冥語。

    六者解一一字語。

    七者贊歎佛語。

    八者呵煩惱語。

    九者分别根利鈍語。

    十者開佛功德妙語。

    善男子,是名陀羅尼璎珞莊嚴。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四莊嚴璎珞,能端嚴大乘。

    所謂戒定慧,無上陀羅尼。

    能令三業淨,一切人所愛。

    永斷三惡道,是名戒璎珞。

     如願得具足,獲得人天身。

    能修勤精進,是名戒璎珞。

    能修無上定,得二種解脫。

    見無上涅槃,是名戒璎珞。

     其戒不破漏,無上戒不雜。

    能得大自在,名璎珞莊嚴。

    戒淨能淨施,戒淨能淨忍。

    戒淨淨五度,名戒璎珞嚴。

     戒淨能淨有,淨大不放逸。

    無畏心不悔,是名戒璎珞。

    戒淨得聖性,亦能淨身心。

    獲得無邊定,是名戒璎珞。

     不怖畏不動,定得清淨有。

    能斷煩惱縛,是名戒璎珞。

    能調難調根,能得大名稱。

    莊嚴自在心,是名戒璎珞。

     能如說而作,能淨口四種。

    遠離諸煩惱,名璎珞莊嚴。

    能淨自佛土,能調諸衆生。

    能修大慈悲,名璎珞莊嚴。

     不作諸惡業,修於菩薩行。

    能大力無畏,名璎珞莊嚴。

    能嚴大涅槃,能得大因果。

    慈心滿衆生,名璎珞莊嚴。

     能離慳诳心,修柔軟四攝。

    斷愛瞋怖癡,名璎珞莊嚴。

    能破五惡蓋,修集十念心。

    助道不放逸,名璎珞莊嚴。

     具足於二翼,如法思惟義。

    樂素住寂靜,名璎珞莊嚴。

    於法無所疑,亦無癡亂心。

    真實解四谛,名璎珞莊嚴。

     持戒心無著,亦複不生慢。

    不取戒戒者,名璎珞莊嚴。

    無上慧淨定,亦知二淨慧。

    能了知三界,名璎珞莊嚴。

     意淨不生慢,見不淨不輕。

    知法不可說,名璎珞莊嚴。

    慧能莊嚴智,智亦莊嚴慧。

    自他菩提淨,名璎珞莊嚴。

     知法如夢幻,不說諸法無。

    能随世間說,名璎珞莊嚴。

    慧能莊嚴戒,戒能璎珞慧。

    身口菩提淨,名璎珞莊嚴。

     見法如水月,亦如熱時炎。

    說法如響相,如乾闼婆城。

    非法不作法,名慧璎珞嚴。

    慧能莊嚴忍,忍能莊嚴慧。

     身口菩提淨,名璎珞莊嚴。

    随法不增減,解已調衆生。

    至心觀法身,名璎珞莊嚴。

    慧能莊嚴進,進能莊嚴慧。

     不悔動心淨,名璎珞莊嚴。

    慧能莊嚴定,定能莊嚴慧。

    能說深法界,得無勝神通。

    能知諸方便,得無上總持。

     法土衆生淨,名璎珞莊嚴。

    知衆根利鈍,壞煩惱諸魔。

    身心得自在,名璎珞莊嚴。

    道無有去來,亦無去來者, 非過非未來,非現非修者,不分别法界,能淨畢竟定。

    知諸陰入界,名慧炬莊嚴。

    陰入界如空,無我無我所。

     生滅因十二,是名智慧淨。

    谛知第一義,亦知陰入界。

    於法不生诤,知三世無礙。

    分别三聚衆,能為說三乘。

     能以三寶教,修三無相定。

    無相知一相,非幻知如幻。

    無說能為說,空說於不空。

    諸法非常變,不毀壞法界。

     和合因緣故,流布於法界。

    是名為真智,不分别法界。

    知二動不動,知於二淺深。

    知二常無常,是名大淨智。

     常不失念心,了知於法界。

    知字及知義,於世谛無闇。

    一聞能持法,解了衆生語。

    能壞諸邪道,修於無上智。

     依無上四依,璎珞大總持。

    我說功德鬘,為嚴菩提心。

    於衆說無畏,善解天神語。

    能壞衆疑網,能開諸法界。

     能贊於三寶,勸人令供養。

    親近佛與衆,修集無上智。

    我說四璎珞,能嚴佛菩薩。

     若有至心信,即得是莊嚴。

    ○卷一校正後序 按此經國本宋本。

    皆六十卷。

    凡十七品。

    丹藏中。

    三十卷十一品。

    又經初首。

    國宋兩本則有璎珞品名。

    丹藏所無。

    其虛空藏品。

    兩本在不可說後。

    丹藏在無言品前。

    又於寶髻品後。

    兩本有無盡意品四卷。

    丹藏即無。

    而有日密分三卷。

    如是不同者何耶。

    今以開元錄前後文。

    括而統之。

    此經凡有六本。

    錄雲:按梁沙門僧祐大集記雲:有十二段說。

    共成一經。

    第一璎珞品。

    二陀羅尼自在王品。

    三寶女品。

    四不旬品。

    五海慧品。

    六無言品。

    七不可說品。

    八虛空藏品。

    九寶幢品。

    十虛空目品。

    十一寶髻品。

    十二無盡意品。

    按雲:此則第一本也。

    今以品次驗之。

    是兩本六十卷中。

    前分三十卷矣。

    又雲:今撿經本。

    與祐記不同。

    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

    二寶女品。

    三不旬品。

    四海慧品。

    五虛空藏品。

    六無言品。

    七不可說品。

    八寶幢分。

    九虛空目分。

    十寶髻品。

    十一日密分。

    按雲:此則第二本也。

    今以品次驗之,則今丹藏經三十卷者是矣。

    又雲:隋朝僧就合大集經。

    乃以明度五十校計經。

    題為十方菩薩品。

    編月藏後。

    及無盡意成五十八卷者,按雲:此則第四本也。

    又雲:其合大集經。

    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

    重有寶髻品。

    足成六十卷。

    其寶髻品在日密前。

    二十六七卷是。

    此複重編。

    未詳何意。

    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

    重重編載誤之甚矣。

    按雲:此則第五本也。

    今以品次驗之,則今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是矣。

    但不重載寶髻品。

    斯為小異耳。

    即於前第四本五十八卷經中。

    分彼日藏分十卷。

    為十二卷。

    足成六十耳。

    其第三第六兩本。

    今以諸藏所無。

    故不煩叙。

    經本如是不同。

    藏中緻斯有異耳。

    謹按開元錄前後文相。

    今此兩藏本經六十卷者,有六失故不可依行。

    錄雲:亦有經本。

    分為璎珞品者不然。

    此是一段不合分二。

    按雲:此經分之一失也。

    又雲:僧祐記中無日密分。

    有無盡意品者不然。

    今以無盡意經。

    雖大集别分。

    非無谶譯。

    又非次第不合入中。

    按雲:此經入中。

    又為無谶譯。

    二失也。

    又雲:其虛空藏品。

    祐在不可說後。

    未詳所以。

    按雲:此經在彼。

    三失也。

    又雲:日密日藏梵本不殊。

    重重編載。

    誤之甚矣。

    按雲:此經重載。

    四失也。

    又雲:明度五十校計經。

    題為十方菩薩品。

    編月藏後者非也。

    既無憑準故不依彼。

    按雲:此經依之。

    五失也。

    又明度經安世高譯。

    而雲那連提耶舍譯。

    按雲:此亦誤人。

    六失也。

    不獨如是,其十方菩薩品。

    即下難函中。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耳。

    無盡意品。

    即下最函中。

    無盡意經六卷耳。

    而於此中并重編之。

    是亦雜沓難依者也。

    是則理須正之。

    正之如何。

    略則如開元錄及丹藏經。

    為三十卷乃正矣。

    合則如開元錄中第六本。

    為八十卷方備矣。

    然今不能即正者,以此六十卷本是本朝芬皇宗選行經。

    行來已久久,則難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