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為大衆分别說。
今此大衆勝無上,悉能受持佛法界。
此衆無魔及魔業,唯有開示佛法藏。
我智淺近有邊崖,何能谘請無上尊。
今問如來無邊智,雲何得知諸方便。
願今教誨諸弟子,我學已得法自在。
得已能施大法雨,當報十方諸佛恩。
世尊,諸佛如來不可思議。
菩薩所行無有邊際。
是故我今欲問如來無上法王大慈悲聚。
為利衆生問甚深義。
雲何名為菩薩之行。
以何璎珞莊嚴菩薩。
能令菩薩所行清淨。
雲何能壞愚癡諸闇。
雲何能斷疑網之心。
雲何菩薩為諸衆生修慈悲心。
雲何菩薩擁護衆生。
雲何菩薩真實能修菩薩之業善業不誨業。
唯願如來哀愍宣說。
又此大衆利根智慧。
能解佛語能知法界。
能達菩薩所行無礙法門。
能壞一切魔及魔業。
破大疑心能解諸佛甚深境界。
知衆生界衆生心性。
能見無量諸佛世界。
能護如來無上正法。
能於諸法得大自在。
爾時佛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問如來甚深之義。
能善行佛無量行者,乃能如汝發斯深問。
汝今至心。
當為汝說。
菩薩若能成就具足如是功德。
當於諸法得大自在。
世尊,今正是時唯垂宣說。
佛言善男子,菩薩有四璎珞莊嚴。
一者戒璎珞莊嚴。
二者三昧璎珞莊嚴。
三者智慧璎珞莊嚴。
四者陀羅尼璎珞莊嚴。
戒璎珞莊嚴有一種。
謂於衆生無有害心。
菩薩若無惡害之心。
一切衆生常所樂見。
複有二種。
一者閉塞惡道。
二者能開善門。
複有三種。
一者身淨。
二者口淨。
三者意淨。
複有四種。
一者所求悉得。
二者所願具足。
三者所願成就。
四者所欲能作。
複有五種。
一者信。
二者戒。
三者定。
四者念。
五者慧。
複有六種。
一不破戒。
二不漏戒。
三不雜戒。
四不悔戒。
五自在戒。
六無屬戒。
複有七種。
所謂七淨。
一者施淨。
二者忍淨。
三者精進淨。
四者禅定淨。
五者智慧淨。
六者方便淨。
七者善方便淨。
複有八種。
謂八具足。
一者無作具足。
二者地具足。
三者不忘心具足。
四者不緩具足。
五者諸根具足。
六者佛世具足。
七者離難具足。
八者善友具足。
複有九種。
一者不動。
二者不畏。
三者定智。
四者寂靜。
五者至心。
六者清淨。
七者結緩。
八者調心。
九者住調伏地。
複有十種。
一者淨身。
為三十二相故。
二者淨口。
為言無二故。
三者淨意。
為解脫故。
四者淨田。
為令衆生福德增故。
五者淨心。
為調衆生故。
六者淨有。
為行化衆生故。
七者菩薩名淨。
為得如來諸功德故。
八者淨慧。
大神通故。
九者淨方便。
破諸魔衆故。
十者淨戒。
為不共法故。
善男子,如是等事。
名戒璎珞莊嚴。
三昧璎珞莊嚴有一種。
所謂為諸衆生修集慈心。
複有二種。
一者質直。
二者柔軟。
複有三種。
一不虛诳。
二不粗獷。
三不邪谄。
複有四種。
一者不愛行。
二者不瞋行。
三不畏行。
四不癡行。
複有五種。
所謂遠離五蓋三昧。
複有六種。
所謂修集六念三昧。
複有七種。
所謂修集七覺三昧。
複有八種。
所謂修集八正三昧。
複有九種。
一者菩薩修集菩提心及大慈悲心。
於一切無量衆生修集念心。
遠離惡欲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寂靜喜樂得初禅。
二者遠離覺觀内得喜心。
至心思惟無覺無觀。
定生喜樂得第二禅。
三者離喜修舍具足念心。
無有放逸身受安樂得第三禅。
四者遠離苦樂滅憂喜心。
非苦非樂修集舍念寂靜念得第四禅。
五者遠離色相修無量空相。
六者遠離空相修無量識相。
七者遠離識相修無所有相。
八者遠離無所有相修非想非非想相。
九者雖未成就善方便智。
以三昧力教化衆生。
複有十種。
一者觀法無有錯謬。
二者具足成就舍摩他。
三者精進無有休息。
四者善能了知時節。
五者至心受持善法。
六者寂靜其心。
七者觀身。
八者常觀法界。
九者心得自在。
十者獲得聖性。
是名三昧璎珞莊嚴。
善男子,智慧璎珞莊嚴有一種。
所謂心無疑網。
複有二種。
一者遠離疑心。
二者遠離瞋心。
複有三種。
一者遠離無明。
二者破無明[W083]。
三者作大光明。
複有四種。
一者知苦。
二者斷集。
三者證滅。
四者修道。
複有五種。
一者戒衆清淨。
二者定衆清淨。
三者慧衆清淨。
四者解脫衆清淨。
五者解脫知見衆清淨。
複有六種。
一者淨檀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内淨觀法如幻。
二者衆生淨觀之如夢。
三者菩提淨不求果報。
二者淨屍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觀身如影。
二者觀口如響。
三者觀心如幻。
三者淨羼提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聞毀不瞋。
二者聞贊不喜。
三者若被割截及奪命時能觀法界。
四者淨毗梨耶波羅蜜複有三種。
一者不想。
二者堅固。
三者不見法相。
五者淨禅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不著諸法。
二者心不退轉。
三者所緣清淨。
六者淨方便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攝取衆生。
為解脫故。
二者淨陀羅尼。
為持法故。
三者所願清淨。
為淨佛土故。
複有七種。
一者修四念處不取不著。
二者修四正勤不出不滅。
三者修四神足身心清淨。
四者修於五根知根無根。
五者修於五力能破煩惱。
六者修菩提分知法界真實。
七者修集聖道無有去來。
複有八種。
一者修定。
為畢竟淨故。
二者修智。
為壞闇故。
三者修知陰智。
為知法衆故。
四者修知界智。
為解法界等虛空故。
五者修知入智。
為知法性平等故。
六者修知十二因緣智。
觀無我無我所故。
七者修觀谛智。
壞四倒故。
八者修集分别知法界智。
為知真實故。
複有九種。
一者觀無常想。
二者觀無常苦想。
三者觀苦無我想。
四者觀食不淨想。
五者觀於世間不可樂想。
六者觀諸生死多過患想。
七者觀解脫想。
八者觀離貪想。
九者觀於盡想。
複有十種。
一者觀於諸法猶如幻想。
二如夢想。
三如炎想。
四如響想。
五如芭蕉樹想。
六如水中月想。
七如影想。
八者觀於法界無增減想。
九者觀諸法界無有去祝十者觀於無為無有生滅。
是名為慧璎珞莊嚴。
善男子,陀羅尼璎珞莊嚴有一種。
所謂念心。
複有二種。
一者先受。
二者畢竟能持。
複有三種。
一者知義。
二者知字。
三者知說。
複有四種。
一者正語。
二者了語。
三者無礙語。
四者不謬語。
複有五種。
所謂五依。
一者依義不依於字。
二者依智不依於識。
三者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者依法不依於人。
五者依出世不依於世。
複有六種。
一者如說而持。
二者所言誠實。
三者發言人所樂聞。
四者憐愍語。
五者生善芽語。
六者時語。
複有七種。
一者利語。
二者莊嚴語。
三者無礙語。
四者無滞語。
五者無二語。
六者先知而語。
七者了語。
複有八種。
一者知方俗語。
二者知鬼神語。
三者知諸天語。
四者知諸龍語。
五者知乾闼婆語。
六者知阿修羅語。
七者知金翅鳥語。
八者知畜生語。
今此大衆勝無上,悉能受持佛法界。
此衆無魔及魔業,唯有開示佛法藏。
我智淺近有邊崖,何能谘請無上尊。
今問如來無邊智,雲何得知諸方便。
願今教誨諸弟子,我學已得法自在。
得已能施大法雨,當報十方諸佛恩。
世尊,諸佛如來不可思議。
菩薩所行無有邊際。
是故我今欲問如來無上法王大慈悲聚。
為利衆生問甚深義。
雲何名為菩薩之行。
以何璎珞莊嚴菩薩。
能令菩薩所行清淨。
雲何能壞愚癡諸闇。
雲何能斷疑網之心。
雲何菩薩為諸衆生修慈悲心。
雲何菩薩擁護衆生。
雲何菩薩真實能修菩薩之業善業不誨業。
唯願如來哀愍宣說。
又此大衆利根智慧。
能解佛語能知法界。
能達菩薩所行無礙法門。
能壞一切魔及魔業。
破大疑心能解諸佛甚深境界。
知衆生界衆生心性。
能見無量諸佛世界。
能護如來無上正法。
能於諸法得大自在。
爾時佛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問如來甚深之義。
能善行佛無量行者,乃能如汝發斯深問。
汝今至心。
當為汝說。
菩薩若能成就具足如是功德。
當於諸法得大自在。
世尊,今正是時唯垂宣說。
佛言善男子,菩薩有四璎珞莊嚴。
一者戒璎珞莊嚴。
二者三昧璎珞莊嚴。
三者智慧璎珞莊嚴。
四者陀羅尼璎珞莊嚴。
戒璎珞莊嚴有一種。
謂於衆生無有害心。
菩薩若無惡害之心。
一切衆生常所樂見。
複有二種。
一者閉塞惡道。
二者能開善門。
複有三種。
一者身淨。
二者口淨。
三者意淨。
複有四種。
一者所求悉得。
二者所願具足。
三者所願成就。
四者所欲能作。
複有五種。
一者信。
二者戒。
三者定。
四者念。
五者慧。
複有六種。
一不破戒。
二不漏戒。
三不雜戒。
四不悔戒。
五自在戒。
六無屬戒。
複有七種。
所謂七淨。
一者施淨。
二者忍淨。
三者精進淨。
四者禅定淨。
五者智慧淨。
六者方便淨。
七者善方便淨。
複有八種。
謂八具足。
一者無作具足。
二者地具足。
三者不忘心具足。
四者不緩具足。
五者諸根具足。
六者佛世具足。
七者離難具足。
八者善友具足。
複有九種。
一者不動。
二者不畏。
三者定智。
四者寂靜。
五者至心。
六者清淨。
七者結緩。
八者調心。
九者住調伏地。
複有十種。
一者淨身。
為三十二相故。
二者淨口。
為言無二故。
三者淨意。
為解脫故。
四者淨田。
為令衆生福德增故。
五者淨心。
為調衆生故。
六者淨有。
為行化衆生故。
七者菩薩名淨。
為得如來諸功德故。
八者淨慧。
大神通故。
九者淨方便。
破諸魔衆故。
十者淨戒。
為不共法故。
善男子,如是等事。
名戒璎珞莊嚴。
三昧璎珞莊嚴有一種。
所謂為諸衆生修集慈心。
複有二種。
一者質直。
二者柔軟。
複有三種。
一不虛诳。
二不粗獷。
三不邪谄。
複有四種。
一者不愛行。
二者不瞋行。
三不畏行。
四不癡行。
複有五種。
所謂遠離五蓋三昧。
複有六種。
所謂修集六念三昧。
複有七種。
所謂修集七覺三昧。
複有八種。
所謂修集八正三昧。
複有九種。
一者菩薩修集菩提心及大慈悲心。
於一切無量衆生修集念心。
遠離惡欲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寂靜喜樂得初禅。
二者遠離覺觀内得喜心。
至心思惟無覺無觀。
定生喜樂得第二禅。
三者離喜修舍具足念心。
無有放逸身受安樂得第三禅。
四者遠離苦樂滅憂喜心。
非苦非樂修集舍念寂靜念得第四禅。
五者遠離色相修無量空相。
六者遠離空相修無量識相。
七者遠離識相修無所有相。
八者遠離無所有相修非想非非想相。
九者雖未成就善方便智。
以三昧力教化衆生。
複有十種。
一者觀法無有錯謬。
二者具足成就舍摩他。
三者精進無有休息。
四者善能了知時節。
五者至心受持善法。
六者寂靜其心。
七者觀身。
八者常觀法界。
九者心得自在。
十者獲得聖性。
是名三昧璎珞莊嚴。
善男子,智慧璎珞莊嚴有一種。
所謂心無疑網。
複有二種。
一者遠離疑心。
二者遠離瞋心。
複有三種。
一者遠離無明。
二者破無明[W083]。
三者作大光明。
複有四種。
一者知苦。
二者斷集。
三者證滅。
四者修道。
複有五種。
一者戒衆清淨。
二者定衆清淨。
三者慧衆清淨。
四者解脫衆清淨。
五者解脫知見衆清淨。
複有六種。
一者淨檀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内淨觀法如幻。
二者衆生淨觀之如夢。
三者菩提淨不求果報。
二者淨屍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觀身如影。
二者觀口如響。
三者觀心如幻。
三者淨羼提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聞毀不瞋。
二者聞贊不喜。
三者若被割截及奪命時能觀法界。
四者淨毗梨耶波羅蜜複有三種。
一者不想。
二者堅固。
三者不見法相。
五者淨禅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不著諸法。
二者心不退轉。
三者所緣清淨。
六者淨方便波羅蜜有三種。
一者攝取衆生。
為解脫故。
二者淨陀羅尼。
為持法故。
三者所願清淨。
為淨佛土故。
複有七種。
一者修四念處不取不著。
二者修四正勤不出不滅。
三者修四神足身心清淨。
四者修於五根知根無根。
五者修於五力能破煩惱。
六者修菩提分知法界真實。
七者修集聖道無有去來。
複有八種。
一者修定。
為畢竟淨故。
二者修智。
為壞闇故。
三者修知陰智。
為知法衆故。
四者修知界智。
為解法界等虛空故。
五者修知入智。
為知法性平等故。
六者修知十二因緣智。
觀無我無我所故。
七者修觀谛智。
壞四倒故。
八者修集分别知法界智。
為知真實故。
複有九種。
一者觀無常想。
二者觀無常苦想。
三者觀苦無我想。
四者觀食不淨想。
五者觀於世間不可樂想。
六者觀諸生死多過患想。
七者觀解脫想。
八者觀離貪想。
九者觀於盡想。
複有十種。
一者觀於諸法猶如幻想。
二如夢想。
三如炎想。
四如響想。
五如芭蕉樹想。
六如水中月想。
七如影想。
八者觀於法界無增減想。
九者觀諸法界無有去祝十者觀於無為無有生滅。
是名為慧璎珞莊嚴。
善男子,陀羅尼璎珞莊嚴有一種。
所謂念心。
複有二種。
一者先受。
二者畢竟能持。
複有三種。
一者知義。
二者知字。
三者知說。
複有四種。
一者正語。
二者了語。
三者無礙語。
四者不謬語。
複有五種。
所謂五依。
一者依義不依於字。
二者依智不依於識。
三者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者依法不依於人。
五者依出世不依於世。
複有六種。
一者如說而持。
二者所言誠實。
三者發言人所樂聞。
四者憐愍語。
五者生善芽語。
六者時語。
複有七種。
一者利語。
二者莊嚴語。
三者無礙語。
四者無滞語。
五者無二語。
六者先知而語。
七者了語。
複有八種。
一者知方俗語。
二者知鬼神語。
三者知諸天語。
四者知諸龍語。
五者知乾闼婆語。
六者知阿修羅語。
七者知金翅鳥語。
八者知畜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