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娑縷善料理訖。
同一樹生為我好織。
織師報言:丈夫我當與汝作衣價直百千。
何用粗衣。
彼人不納織師善語。
報織師言:但為我作仆使粗衣。
如是奢利弗。
雖同一法同一善根。
或有攀緣聲聞地者,或有攀緣獨覺地者,或有住於無上道者,奢利弗。
於中若有攀緣聲聞獨覺地者,應當語言:汝此善根是如來因。
若求無上佛菩提者,應亦語言:汝此施法所有善根。
當同一聚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回向。
以彼善根施諸衆生。
作無盡心當攝取之。
因此善根願諸衆生。
當得具足不可思智不可稱智。
三界最勝無上智等。
如彼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
應種善根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譬如國王第一夫人産生八子。
於諸子中惟有一子具足王相。
得紹王位以水灌頂。
馀諸王子複悉圍繞依法奉事。
奢利弗。
於意雲何。
非彼母腹而有過失。
令馀王子不得灌頂大王位耶。
奢利弗言:不也大德世尊,何以故?彼馀王子。
自於往昔不作王業不種善根。
以是因緣。
彼馀王子悉不得紹灌頂王位。
佛言如是,奢利弗。
同證一法界已,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得名法王。
馀諸善家子等。
得聲聞名。
非此法界有過失耶。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非此法界有其過失。
然由彼等於往昔時所作善根不能回向無上菩提。
不行此道。
亦不發願。
不作勝上善根。
又不願求遍知利益。
是故今但生聲聞事。
彼等亦不行如來行。
又無如來功德。
不具神通。
如諸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
以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
所作善根皆應回向無上菩提。
奢利弗。
譬如波利質多羅俱毗陀羅樹。
有時初生三十三天皆大歡喜。
作如是言:此樹既生三十三天不應久空。
如是奢利弗。
有時善家子善家女。
發無上菩提心。
彼時所有正信。
三寶天龍夜叉乾闼婆阿脩羅伽留茶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心生忻躍。
雲此道場不應久空。
菩薩摩诃薩得成無上菩提。
奢利弗。
譬如彼波利質多羅俱毗陀羅樹。
三十三天見葉出時不贊不重。
若見華時心生忻躍。
如是奢利弗。
聲聞獨覺證一法界。
諸天世人不贊不重。
若見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心生欣躍。
何以故?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具諸善根及三十二大丈夫相。
所有光明勝於日月。
能照無量諸佛刹土憐愍衆生。
奢利弗。
譬如彼波利質多羅俱毗陀羅樹。
若增長時。
三十三天。
應知此樹不久當有多葉。
百千俱緻那由多葉。
乃至無量阿僧祇葉以覆其上。
如是奢利弗。
彼初發心菩薩摩诃薩。
生時長時應知當有百千俱緻那由多等聲聞。
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諸聲聞衆。
圍繞在前。
多有聲聞獨覺出現。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
有别峰處高百逾阇那。
或高二百逾阇那。
乃至七百逾阇那。
此等别峰不得言是大須彌山。
如是奢利弗。
從如來智出生聲聞。
亦不得言其智具足如諸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彼亦不具足如來十力四無畏智無礙智等。
然其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則具諸力無畏無礙智等。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住處。
應知即有多天子衆。
百千俱緻那由多等。
乃至無量無邊諸天子衆。
出現於彼在其山頂。
受天福報心甚愛樂。
天欲遊處随意即遊。
如是奢利弗。
彼初發心菩薩摩诃薩。
生時長時。
善根回向無上菩提。
應知當有多聲聞衆。
百千俱緻那由多等乃至無量無邊諸聲聞衆出現於世。
諸聖行處随意即遊。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住處。
即有四畔俱時而住終無先後。
如是奢利弗。
菩薩摩诃薩。
善根回向無上菩提。
爾時即有佛性佛地佛智佛功德等。
俱時出生亦無先後。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住處。
若分分斷比於馀山猶為高大。
如是奢利弗。
彼初發心菩薩摩诃薩。
善根回向無上菩提。
若即以比諸馀善根。
足為最上高大住持。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有金色邊。
若諸鳥獸至其邊者,皆同一色所謂金色。
即與師子獸王同色。
奢利弗。
雖與師子獸王同一金色。
然其力勢功德名稱。
彼悉不共師子王等。
亦複不如師子獸王遊戲頻申無畏吼聲。
如是奢利弗。
聲聞獨覺雖與如來同於一味。
謂解脫味不得即共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等。
彼無如來如是功德諸力無畏師子吼聲。
然其如來則具方便智慧諸法。
此方便智聲聞獨覺尚皆不聞。
況能出生。
如來功德。
如來遊戲。
如來雷聲。
如來以師子吼而吼高出諸世。
奢利弗。
如諸鳥獸與師子王雖同一色。
而馀功德悉不共等。
不得名為師子獸王。
如是奢利弗。
聲聞獨覺雖與如來同解脫味。
而亦不共如來齊等。
以彼不得功德名稱。
不得如來無上上名及如來體。
又亦不得無上菩提諸力無畏無礙智等。
以是諸力無畏無礙智等具足故。
名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
所作善根皆當回向無上菩提。
奢利弗。
譬如四天王天普於須彌山邊而祝三十三天住於山頂。
奢利弗。
於意雲何。
須彌山上豈不容受四天王天。
而彼四王不住頂耶。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須彌山上非是不容四天王天。
而彼不祝但彼往昔不種山上受用福報。
以其不作如是業故。
不得住於須彌山頂。
如是奢利弗。
我此法體亦無過失。
而不容受諸聲聞等。
令其不得十方世界智。
以彼往昔所作善根。
不知回
同一樹生為我好織。
織師報言:丈夫我當與汝作衣價直百千。
何用粗衣。
彼人不納織師善語。
報織師言:但為我作仆使粗衣。
如是奢利弗。
雖同一法同一善根。
或有攀緣聲聞地者,或有攀緣獨覺地者,或有住於無上道者,奢利弗。
於中若有攀緣聲聞獨覺地者,應當語言:汝此善根是如來因。
若求無上佛菩提者,應亦語言:汝此施法所有善根。
當同一聚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回向。
以彼善根施諸衆生。
作無盡心當攝取之。
因此善根願諸衆生。
當得具足不可思智不可稱智。
三界最勝無上智等。
如彼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
應種善根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譬如國王第一夫人産生八子。
於諸子中惟有一子具足王相。
得紹王位以水灌頂。
馀諸王子複悉圍繞依法奉事。
奢利弗。
於意雲何。
非彼母腹而有過失。
令馀王子不得灌頂大王位耶。
奢利弗言:不也大德世尊,何以故?彼馀王子。
自於往昔不作王業不種善根。
以是因緣。
彼馀王子悉不得紹灌頂王位。
佛言如是,奢利弗。
同證一法界已,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得名法王。
馀諸善家子等。
得聲聞名。
非此法界有過失耶。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非此法界有其過失。
然由彼等於往昔時所作善根不能回向無上菩提。
不行此道。
亦不發願。
不作勝上善根。
又不願求遍知利益。
是故今但生聲聞事。
彼等亦不行如來行。
又無如來功德。
不具神通。
如諸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
以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
所作善根皆應回向無上菩提。
奢利弗。
譬如波利質多羅俱毗陀羅樹。
有時初生三十三天皆大歡喜。
作如是言:此樹既生三十三天不應久空。
如是奢利弗。
有時善家子善家女。
發無上菩提心。
彼時所有正信。
三寶天龍夜叉乾闼婆阿脩羅伽留茶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心生忻躍。
雲此道場不應久空。
菩薩摩诃薩得成無上菩提。
奢利弗。
譬如彼波利質多羅俱毗陀羅樹。
三十三天見葉出時不贊不重。
若見華時心生忻躍。
如是奢利弗。
聲聞獨覺證一法界。
諸天世人不贊不重。
若見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心生欣躍。
何以故?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具諸善根及三十二大丈夫相。
所有光明勝於日月。
能照無量諸佛刹土憐愍衆生。
奢利弗。
譬如彼波利質多羅俱毗陀羅樹。
若增長時。
三十三天。
應知此樹不久當有多葉。
百千俱緻那由多葉。
乃至無量阿僧祇葉以覆其上。
如是奢利弗。
彼初發心菩薩摩诃薩。
生時長時應知當有百千俱緻那由多等聲聞。
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諸聲聞衆。
圍繞在前。
多有聲聞獨覺出現。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
有别峰處高百逾阇那。
或高二百逾阇那。
乃至七百逾阇那。
此等别峰不得言是大須彌山。
如是奢利弗。
從如來智出生聲聞。
亦不得言其智具足如諸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彼亦不具足如來十力四無畏智無礙智等。
然其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則具諸力無畏無礙智等。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住處。
應知即有多天子衆。
百千俱緻那由多等。
乃至無量無邊諸天子衆。
出現於彼在其山頂。
受天福報心甚愛樂。
天欲遊處随意即遊。
如是奢利弗。
彼初發心菩薩摩诃薩。
生時長時。
善根回向無上菩提。
應知當有多聲聞衆。
百千俱緻那由多等乃至無量無邊諸聲聞衆出現於世。
諸聖行處随意即遊。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住處。
即有四畔俱時而住終無先後。
如是奢利弗。
菩薩摩诃薩。
善根回向無上菩提。
爾時即有佛性佛地佛智佛功德等。
俱時出生亦無先後。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住處。
若分分斷比於馀山猶為高大。
如是奢利弗。
彼初發心菩薩摩诃薩。
善根回向無上菩提。
若即以比諸馀善根。
足為最上高大住持。
奢利弗。
譬如須彌山王有金色邊。
若諸鳥獸至其邊者,皆同一色所謂金色。
即與師子獸王同色。
奢利弗。
雖與師子獸王同一金色。
然其力勢功德名稱。
彼悉不共師子王等。
亦複不如師子獸王遊戲頻申無畏吼聲。
如是奢利弗。
聲聞獨覺雖與如來同於一味。
謂解脫味不得即共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等。
彼無如來如是功德諸力無畏師子吼聲。
然其如來則具方便智慧諸法。
此方便智聲聞獨覺尚皆不聞。
況能出生。
如來功德。
如來遊戲。
如來雷聲。
如來以師子吼而吼高出諸世。
奢利弗。
如諸鳥獸與師子王雖同一色。
而馀功德悉不共等。
不得名為師子獸王。
如是奢利弗。
聲聞獨覺雖與如來同解脫味。
而亦不共如來齊等。
以彼不得功德名稱。
不得如來無上上名及如來體。
又亦不得無上菩提諸力無畏無礙智等。
以是諸力無畏無礙智等具足故。
名如來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
所作善根皆當回向無上菩提。
奢利弗。
譬如四天王天普於須彌山邊而祝三十三天住於山頂。
奢利弗。
於意雲何。
須彌山上豈不容受四天王天。
而彼四王不住頂耶。
奢利弗言:不也世尊,須彌山上非是不容四天王天。
而彼不祝但彼往昔不種山上受用福報。
以其不作如是業故。
不得住於須彌山頂。
如是奢利弗。
我此法體亦無過失。
而不容受諸聲聞等。
令其不得十方世界智。
以彼往昔所作善根。
不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