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真谛譯)
關燈
小
中
大
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
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雲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别故。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
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
雲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
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
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謂衆生有始。
以見始故,複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還作衆生。
雲何對治?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
若說三界外更有衆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
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
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
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雲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複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
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于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分别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略說發心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衆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
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
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
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
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複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
何故不唯念真如,複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
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
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
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
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略說方便有四種。
雲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槃。
以随順法性無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
以随順法性離諸過故。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贊歎、随喜,勸請諸佛。
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
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
以随順法性離癡障故。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以随順法性無斷絕故。
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随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
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于涅槃。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随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堕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堕二乘地。
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
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以是苦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阿僧祇劫将欲滿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
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随順修行檀波羅密。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随順修行屍波羅密。
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随順修行羼提波羅密。
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随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
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随順修行禅波羅密。
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随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
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
唯真如智,名為法身。
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衆生故。
或說我于無量阿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衆生故。
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阿僧祇劫故,但随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
雲何為三?一者真心,無分别故。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
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
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
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别亦複無邊。
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
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
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随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
雲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
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
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故說修行信心。
何等信心?雲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
雲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
雲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
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雲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别故。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
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
雲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
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
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謂衆生有始。
以見始故,複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還作衆生。
雲何對治?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
若說三界外更有衆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說。
又如來藏無有後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後際故。
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
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雲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複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
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衆生。
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于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分别發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心修行趣向義故。
略說發心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行發心,三者證發心。
信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衆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
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
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
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
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
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複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
雲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
何故不唯念真如,複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
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
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
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
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略說方便有四種。
雲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槃。
以随順法性無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
以随順法性離諸過故。
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贊歎、随喜,勸請諸佛。
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
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
以随順法性離癡障故。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
以随順法性無斷絕故。
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随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
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于涅槃。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随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堕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堕二乘地。
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
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以是苦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阿僧祇劫将欲滿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
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随順修行檀波羅密。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随順修行屍波羅密。
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随順修行羼提波羅密。
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随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
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随順修行禅波羅密。
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随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
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
唯真如智,名為法身。
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衆生故。
或說我于無量阿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衆生故。
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阿僧祇劫故,但随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
雲何為三?一者真心,無分别故。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
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
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
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别亦複無邊。
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
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
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随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
雲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
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
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故說修行信心。
何等信心?雲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
雲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
雲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