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真谛譯)
關燈
小
中
大
,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随滅。
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分别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别?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别。
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别。
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别,唯如來能知故。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内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
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差别緣,二者平等緣。
差别緣者,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此緣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
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
是近遠二緣,分别複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衆生,自然熏習,恒常不舍。
以同體智力故,随應見聞而現作業。
所謂衆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此體用熏習,分别複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能修行。
未得無分别心與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别心,與諸佛智用相應。
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複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
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
此義雲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此義雲何?以無分别,離分别相,是故無二。
複以何義得說差别?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此雲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
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
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
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
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
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密,攝化衆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
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
而亦不取衆生相。
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别異故。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
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随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此用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依分别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
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二者依于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
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随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
随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密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身。
又為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身。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
唯依心現,不離真如。
然此菩薩猶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
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雲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
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随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别,皆無分齊,而不相妨。
此非心識分别能知。
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
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
如入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
衆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随順入真如門故。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
是我見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
雲何為五?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
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
雲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
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
若無外色者,則無虛空之相。
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
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
以不知為破著故。
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雲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
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分别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别?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别。
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别。
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别,唯如來能知故。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
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内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
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差别緣,二者平等緣。
差别緣者,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此緣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
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
是近遠二緣,分别複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衆生,自然熏習,恒常不舍。
以同體智力故,随應見聞而現作業。
所謂衆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此體用熏習,分别複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能修行。
未得無分别心與體相應故。
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别心,與諸佛智用相應。
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複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
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
此義雲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
此義雲何?以無分别,離分别相,是故無二。
複以何義得說差别?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此雲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
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
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
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
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
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密,攝化衆生,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
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
而亦不取衆生相。
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别異故。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
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随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此用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依分别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
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二者依于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
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随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
随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密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身。
又為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身。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
唯依心現,不離真如。
然此菩薩猶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
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雲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
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随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别,皆無分齊,而不相妨。
此非心識分别能知。
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
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
如入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
衆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
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随順入真如門故。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
是我見有二種。
雲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
雲何為五?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
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
雲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
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
若無外色者,則無虛空之相。
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
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
以不知為破著故。
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雲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