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得斯陀含道。

    未得阿那含道者,即阿那含道。

    未得阿羅漢道者,即得阿羅漢道。

    未得阿惟越緻菩薩者,即得阿惟越緻。

    各自經行道。

    悉皆得道。

    莫不歡喜踴躍者也。

    諸菩薩中。

    有意欲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

    即俱前為佛作禮。

    白佛辭行。

    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佛。

    佛即然可之。

    即使行諸菩薩皆大歡喜數千億萬人無央數不可複計。

    皆當智慧勇猛。

    各自幡輩飛相追。

    俱共散飛,則到八方上下央數諸佛所。

    皆前為諸佛作禮。

    即便供養。

    意欲得萬種自然之物。

    在前即自然。

    百種雜色百種雜缯采。

    百種劫波育衣。

    七寶燈火。

    萬種伎樂。

    悉皆在前。

    其華香萬種自然之物。

    亦世間之物。

    亦非天上之物也。

    是萬種物。

    都八方上下。

    衆自然合會化生耳。

    意欲得者,即然化生。

    意不用者,即化去。

    諸菩薩便共持。

    供養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

    邊傍前後回繞周在意所欲即辄皆至。

    當是之時,快樂不可言也。

    諸菩薩意。

    各欲得四十裡華。

    即自然在前便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向。

    華甚香好。

    小萎堕地。

    即自亂風吹。

    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八十裡華。

    即自然在前。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阿羅漢上。

    華皆複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即自然亂風吹。

    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複欲得百六十裡華。

    即自然在前。

    便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華皆複於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即自然亂風吹。

    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三百二十裡華即自然在前。

    複於虛空中。

    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華於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即然亂風吹。

    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六百四十裡華。

    即自然在前。

    複以散諸佛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亂風自然吹萎華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二百八十裡華。

    即自然在前。

    複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小萎堕地。

    亂風自然吹。

    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二千五百六十裡華。

    即自然前。

    複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五千一百二十裡華。

    即自然在前。

    複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得萬二百四十裡華。

    即皆自然在前。

    複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小萎堕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二萬四百八十裡華。

    即皆在前。

    複於虛空中。

    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各複欲得五萬裡華。

    即皆在前。

    複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向。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十萬裡華。

    即皆在前。

    諸菩薩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二十萬裡華。

    即皆在前。

    複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上。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四十萬裡華。

    即皆在前。

    複於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皆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

    各複欲得八十萬裡華。

    即皆在前。

    複於虛空中。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欲得百六十萬裡華。

    即在前。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

    各欲三百萬裡華。

    即皆在前。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小萎堕地。

    亂風吹萎華自然去。

    菩薩意。

    各欲得六百萬裡華。

    即皆在前。

    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華都自然合為一華正端圓周匝各適等。

    華轉倍前。

    華極自軟好。

    勝於前華數千百倍。

    色色異。

    香香不可言諸菩薩皆大歡喜。

    俱於虛空中。

    大共作衆音自然伎樂。

    樂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

    當此之時快樂不可言:諸菩薩皆悉卻坐聽經。

    聽經竟即悉諷誦通。

    重知經道。

    益明智慧。

    即諸佛國從第一四天上。

    至三十三天上。

    諸天人皆共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來下。

    供養諸菩薩阿羅漢天人皆複於虛空中。

    大共作衆音伎樂。

    諸天人前來者,轉去避後來者,後來者轉複供養如更相開避。

    諸天人歡喜聽經。

    大共作音樂。

    當是時快樂無極。

    諸菩薩供養聽經訖竟。

    便皆為佛作禮而去。

    即複飛到八方上下。

    無央數諸佛所。

    供養聽經。

    皆各如前。

    悉遍已後。

    日中時。

    各飛還其國。

    為阿彌陀佛作禮。

    皆卻坐聽經竟大歡喜。

    佛言: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漢欲食時。

    即自然七寶機。

    劫波育罽疊以為座。

    佛及菩薩皆坐前。

    悉有自然七寶。

    缽中有味飲食。

    飲食者亦不類世間。

    亦非天上。

    此百味飲食。

    八方上下。

    衆自然飲食中精味。

    甚美無比。

    自然化生耳。

    欲得甜酢在所欲得。

    諸菩薩阿羅漢中。

    有欲得金缽者,有欲得銀缽有欲得水精缽者,有欲得珊瑚缽者,有欲得虎珀缽者,有欲得白玉缽者,有欲得車磲缽者有欲得馬瑙缽者,有欲得明月珠缽者,有欲得摩尼珠缽者,有欲得紫磨金缽者,随意即至亦無所從來。

    亦無供養者,自然化生耳。

    諸菩薩阿羅漢皆食。

    食亦不多亦不少悉平等。

    亦言美惡。

    亦不以美故喜。

    食訖諸飯具缽機座。

    皆自然化去。

    欲食時乃複化生耳。

    諸菩薩阿漢。

    皆心淨潔。

    所飲食但用作氣力爾。

    皆自然消散摩盡化去。

     佛告阿難。

    阿彌陀佛。

    為諸菩薩阿羅漢說經時。

    都悉大會講堂上。

    諸菩薩阿羅漢。

    及天人民無央數。

    都不可複計。

    皆飛到阿彌陀佛所。

    為佛作禮卻坐聽經。

    其佛廣說道智大經皆悉聞知。

    莫不歡喜踴躍心開解者,即四方自然亂風起。

    吹七寶樹。

    皆作五音聲。

    七寶樹覆蓋其國。

    皆在虛空中下向。

    其華之香遍一國中。

    皆散阿彌陀佛。

    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華地皆厚四寸。

    小萎即亂風吹。

    萎華自然去。

    四方亂風。

    吹七寶樹華。

    如是四反。

    即第一四王,第二忉利天上。

    至三十二天上。

    諸天人皆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

    百種雜色華。

    百種雜百種雜缯采。

    百種劫波育疊衣。

    萬種伎樂轉倍好相勝。

    各持來下。

    為阿彌陀佛作禮。

    供養及諸菩薩阿羅漢。

    諸天人皆複大作伎樂。

    樂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

    當是時,快樂不可諸天更相開避後來者,轉複供養如前。

    即東方無央數佛國。

    其數不可複計。

    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遣諸菩薩無央數。

    不可複計。

    皆飛到阿彌陀佛所。

    作禮聽經。

    大歡喜。

    悉起為作禮如去。

    西方北方南方四角諸佛。

    其數各如恒水邊流沙。

    各遣諸菩薩無數。

    飛到阿彌陀佛所。

    作禮聽經亦複如是,即下方上方諸佛。

    其數各如恒水邊流沙。

    皆遣菩薩。

    都不可複計。

    飛到阿彌陀佛所。

    作禮聽經。

    更相開避。

    如是終無休絕時也。

    佛言:以諸佛以恒水邊流沙為數者,八方上下無央數佛。

    甚大衆多。

    都各不可複計。

    故以恒水邊沙為數耳。

     佛語阿難。

    阿彌陀佛。

    為諸菩薩阿羅漢說經竟。

    諸天人民中。

    有未得道者,即得道。

    得須陀洹者,即得須陀洹。

    未得斯陀含者,即得斯陀含。

    未得阿那含者,即得阿那含。

    未阿羅漢者,即得阿羅漢。

    未得阿惟越緻菩薩者,即得阿惟越緻菩薩。

    阿彌陀佛。

    辄随其宿時。

    求道心所喜願。

    大小随意。

    為說經授與之即令疾開解得。

    皆悉明慧。

    各自好喜。

    所願道。

    莫不喜樂。

    誦習之者,自諷誦通利。

    無厭無極。

    諸菩薩阿羅漢中。

    有誦經者,其音如百鐘聲。

    中有說經者,如疾風暴雨時。

    如是盡一劫竟。

    終無懈倦時。

    皆悉智慧勇猛。

    身體便。

    終無痛癢。

    極時行步坐起。

    悉皆才健勇猛。

    如師子中王。

    在深山中。

    有所趣向。

    時無敢當者,無有疑難之意。

    在心所作。

    為不可豫計。

    百千億萬倍。

    是猛師子中王。

    百千億萬尚複不如我第二弟子摩诃目揵連勇猛。

    百千億萬倍。

    如摩诃目揵連。

    於諸國菩薩阿羅中。

    最為無比。

    飛行進止。

    智慧勇猛。

    洞視徹聽。

    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

    百千億萬倍共合為一智慧。

    當令在阿彌陀佛國中諸羅漢邊。

    其德尚複不及。

    百千億萬倍。

    阿逸菩薩。

    起前長跪叉手。

    問佛言:阿彌陀佛國中。

    諸阿羅漢。

    甯頗有般泥洹去者無。

    願欲聞之。

    佛若欲知者,如是四天下星。

    若見之不。

    阿逸菩薩言:唯然見之。

    佛言:如我第二弟子。

    摩目揵連。

    飛上天上一晝一夜。

    遍數知星有幾枚。

    此四天下星甚衆多。

    不可得計尚複百千萬倍是星也。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