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七寶樓觀欄楯複以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磲為嬰珞。

    複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露。

    覆蓋其上。

    皆作五音聲。

    甚好無比。

    諸菩薩阿羅漢所居舍宅。

    皆複以七寶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磲碼化生。

    轉共相成其舍宅。

    悉各有七寶樓觀欄楯。

    複以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磲為嬰珞複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露。

    覆蓋其上。

    皆各複自作五音聲。

    阿彌陀佛講堂精舍。

    及諸薩阿羅漢。

    所居舍宅中。

    内外處處。

    皆複有自然流泉浴池。

    皆與自然七寶俱生。

    金銀水精璃虎珀車渠。

    轉共相成。

    淳金池者,其水底沙白銀也。

    淳白銀池者,其水底沙黃金也。

    淳精池者,其水底沙琉璃也。

    淳琉璃池者,其水底沙水精也。

    淳珊瑚池者,其水底沙虎珀也淳虎珀池者,其水底沙珊瑚也。

    淳車渠池者,其水底沙馬瑙也。

    淳馬瑙池者,其水底沙車也。

    淳白玉池者,其水底沙紫磨金也。

    淳紫磨金池者,其水底沙白玉也。

    中複有兩寶共作池者,其水底沙金銀也。

    中複有三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也。

    中複有四寶共作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也。

    中有五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珊瑚也。

    有六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也。

    中有七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渠也。

    中有浴池長四十裡者,有長八十裡者,有長百六十裡者,有三百二十裡者,有長六百四十裡者,有長千二百八十裡者,有長二千五百六十裡者,有長千一百二十裡者,有長萬二百四十裡者,有長二萬四百八十裡者,其池縱廣適等是池者皆菩薩阿羅漢。

    常所可浴池。

    佛言:彌陀佛浴池長四萬八千裡。

    廣亦四萬八千裡。

    其池皆以寶轉共相成。

    其水底沙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也。

    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

    浴池中水皆清香池中皆有香華。

    悉自然生百種華。

    種種異色。

    色異香華。

    枝皆千葉甚香無比也。

    香不可言其華者亦非世間之華。

    複非天上之華。

    此華香都八方上下。

    衆華香中精也。

    自然化生耳。

    池中水流行。

    轉相灌注。

    其水流行。

    亦不遲不駃。

    皆複作五音聲佛言:八方上下。

    無央佛國。

    諸天人民。

    及蜎飛蠕動之類。

    諸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

    便然長大。

    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飲食。

    其身體亦非世間人之身體。

    亦非天上人之身體皆積衆善之德。

    悉受自然虛無之身。

    無極之體。

    甚姝好無比。

    佛語阿難。

    如世間貧窮乞丐令在帝王邊住者,其面目形狀甯類帝王面目形類顔色不。

    阿難言:假使王子在帝王邊住者其面目形狀甚鬼惡不好。

    不如帝王。

    百千億萬倍也。

    所以者何。

    乞人貧窮困極。

    飲食常未常有美食時。

    既惡食不能得飽食。

    食才支命。

    骨節相■拄。

    無以自給。

    常乏無有儲饑餓凍。

    怔忪愁苦。

    但坐前世。

    為人愚癡。

    無智慳貪。

    不肯慈哀。

    為善博愛施與。

    但欲唐得貪飲食獨食嗜美。

    不信施貸後得報償。

    複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

    蒙悾抵佷益作衆惡。

    是壽終财物盡索。

    素無恩德無所恃怙。

    入惡道中坐之適苦。

    然後得出解脫。

    今生為人。

    作下賤。

    為貧家作子。

    強像人形狀類甚鬼。

    衣被弊壞單空獨立。

    不蔽形體乞丐生耳。

    饑寒苦面目羸劣不類人色。

    坐其前世身之所作。

    受其殃罰。

    示衆見之莫誰哀者,棄捐市道曝露瘦。

    黑鬼惡極不及人耳。

    所以帝王人中獨尊最好者何。

    皆其前世為人時,作善信受經道布恩施德。

    博愛順義。

    慈仁喜與。

    不貪飲食與衆共之。

    無所匮惜都無違争。

    得其善福壽終随不更惡道。

    今生為人得生王家。

    自然尊貴獨王典主攬制人民為其雄傑。

    面目潔白和顔好身體端正衆共敬事。

    美食好衣随心恣意。

    若樂所欲自然在前都無違争。

    於人中姝好。

    無憂樂面目光澤。

    故乃爾耳。

    佛告阿難。

    若言是也。

    帝王雖於人中好無比者,當令在遮迦越王住者,其面形類甚鬼惡不好。

    比如乞人在帝王邊住耳。

    其帝王面目。

    尚複不如遮迦越王色姝好。

    百千億萬倍。

    如遮迦越王於天下絕好無比。

    當令在第二天王邊住者,其面甚鬼好。

    尚複不如帝釋面類端正姝好。

    百千億萬倍。

    如天帝釋。

    令在第六天王邊住者,其面類鬼不好。

    尚複不如第六天王面類端正姝好。

    百千億萬倍。

    如第六天王,令在阿彌陀佛國諸菩薩阿羅漢邊住者,其面甚鬼。

    尚複不如阿彌陀佛國中。

    菩薩阿羅漢面類端正姝好。

    千億萬倍。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菩薩阿羅漢面類。

    悉皆端正絕好無比。

    次於泥洹之道。

    阿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

    講堂精舍所居處舍宅中。

    内外浴池上。

    皆有七寶樹。

    中有淳金樹。

    銀樹。

    淳水精樹。

    淳琉璃樹。

    淳白玉樹。

    淳珊瑚樹。

    淳琥珀樹。

    淳車磲樹。

    種種各自異行中有兩寶共作一樹者,銀樹。

    銀根金莖。

    銀枝金葉。

    銀華金實。

    金樹者,金根銀莖。

    金枝葉。

    金華銀實。

    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

    水精枝琉璃葉。

    水精華琉璃實。

    琉璃樹者,琉根水精莖。

    琉璃枝水精葉。

    琉璃華水精實。

    是二寶共作一樹。

    中複有四寶共作一樹者,水樹。

    水精根琉璃莖。

    金枝銀葉。

    水精華琉璃實。

    琉璃樹者,琉璃根水精莖。

    金枝銀葉。

    水華琉璃實。

    是四寶樹轉共相成。

    各自異行。

    中複有五寶共作一樹者,銀根金莖。

    水精枝琉葉。

    銀華金實。

    金樹者,金根銀莖。

    水精枝琉璃葉。

    珊瑚華銀實。

    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珊瑚枝銀葉。

    金華琉璃實。

    琉璃樹者,琉璃根珊瑚莖。

    水精枝金葉。

    銀華珊瑚實。

    珊瑚樹珊瑚根琉璃莖。

    水精枝金葉。

    銀華琉璃實。

    是五寶共作一樹。

    各自異行。

    中有六寶共作一者,銀樹。

    銀根金莖。

    水精枝琉璃葉。

    珊瑚華虎珀實。

    金樹者,金根銀莖。

    水精枝琉璃葉虎珀華珊瑚實。

    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

    珊瑚枝虎珀葉。

    銀華金實。

    琉璃樹者,琉璃根瑚莖。

    虎珀枝水精葉。

    金華銀實。

    是六寶樹轉共相成。

    各自異行。

    中複有七寶共作一樹者銀樹。

    銀根金莖。

    水精枝琉璃葉。

    珊瑚華虎珀實。

    金樹者,金根水精莖。

    琉璃枝珊瑚葉。

    珀華銀實。

    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

    珊瑚枝虎珀葉。

    車磲華白玉實。

    珊瑚樹者,珊瑚根珀莖。

    白玉枝琉璃葉。

    車磲華明月珠實。

    虎珀樹者,虎珀根白玉莖。

    珊瑚枝琉璃葉。

    水精金實。

    白玉樹者,白玉根車磲莖。

    珊瑚枝虎珀葉。

    金華摩尼殊實。

    是七寶樹轉共相成。

    種各自異。

    行行相值。

    莖莖自相準。

    枝枝自相值。

    葉葉自相向。

    華華自相望。

    實實自相當。

    言:阿彌陀佛。

    當講堂精舍中。

    内外七寶浴池繞邊。

    上諸七寶樹。

    及諸菩薩阿羅漢。

    七寶宅中。

    内外七寶浴池。

    繞池邊諸七寶樹。

    數千百重行。

    皆各如是,各自作五音聲。

    音聲甚無比也。

    佛告阿難。

    如世間帝王有百種伎樂音聲。

    不如遮迦越王諸伎樂音聲好。

    百千億萬如遮迦越王萬種伎樂音聲。

    尚複不如第二忉利天上諸伎樂一音聲。

    百千億萬倍。

    如忉利天萬種伎樂之聲。

    尚複不如第六天上一音聲好。

    百千億萬倍。

    如第六天上萬種音樂之聲。

    尚不如阿彌陀佛國中七寶樹一音聲好。

    百千億萬倍。

    阿彌陀佛國中。

    亦有萬種自然伎樂。

    甚無極。

    阿彌陀佛。

    及諸菩薩阿羅漢欲浴時。

    便各自可入其七寶池中浴。

    諸菩薩阿羅漢意欲水沒足。

    水即沒足。

    意欲令水至膝。

    水即至膝。

    意欲令水至腰。

    水即至腰。

    意欲令水至腋水即至腋。

    意欲令水至頸。

    水即至頸。

    意欲令水自灌身上。

    水即自灌身上。

    意欲令水還複故。

    水即還複如故。

    恣若随意所欲好喜。

    佛言:阿彌陀及諸菩薩阿羅漢皆浴已,悉自於一蓮華上坐。

    即四方自然亂風起。

    其亂風者,亦非世間之風。

    亦非天上之風。

    都八方上下衆中精。

    自然合會化生耳。

    不寒不熱。

    常和調中適。

    甚清涼好無比也。

    徐起不遲不駃。

    適中宜。

    吹七寶樹。

    皆作五音聲。

    以七寶樹華。

    悉覆其國中。

    皆散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華堕地。

    皆厚四寸。

    極自軟好無比。

    即自然亂風吹萎華。

    悉自然去。

    即複四方自然亂風吹七樹。

    樹皆複作五音聲。

    樹華皆自然散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

    華小萎堕地。

    即自然去。

    即複方亂風起吹七寶樹。

    如是四反。

    諸菩薩阿羅漢中。

    有但欲聞經者,中有但欲聞音樂者,中但欲聞華香者,有不欲聞經者,有不欲聞音樂聲者,有不欲聞華香者,其所欲聞者,辄即聞之。

    不欲聞者,則獨不聞。

    随意所欲喜樂。

    不違其願也。

    浴訖各自去。

    行道中有在地講者,誦經者,說經者,口受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禅者,經行者,中有在虛中講經者,誦經者,說經者,口受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經行者未得須陀洹道者,即得須陀洹道。

    未得斯陀含道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