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令我國中,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如佛。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語者如三百锺聲,說經行道皆如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願終不作佛。
第十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作佛。
第十九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得人道,悉作辟支佛阿羅漢。
皆坐禅一心,共欲計數,知我年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令有能極知壽者。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願者,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各千億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作辟支佛阿羅漢。
皆坐禅一心,共欲計數,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令無有能知數者。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壽命無央數劫。
得是願乃作佛,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宿命所作,善惡卻知,無極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作佛。
第二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頂中皆有光明。
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
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作佛。
佛告阿難,阿彌陀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分檀布施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慧。
志願常勇猛,不毀經法,求索不懈。
每獨棄國捐王,絕去财色,精明求願,無所適莫功累德無央數劫。
今自緻作佛,悉皆得之,不亡其功也。
佛言:阿彌陀佛。
光明最尊第一比。
諸佛光明。
皆所不及也。
八方上下。
無央數諸佛中。
有佛頂中光明照七丈。
有佛頂中明照一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十裡。
有佛頂中明照二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百六十裡有佛頂中光明照三百二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百四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千三百裡。
有頂中光明照二千六百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千二百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萬四百裡。
有佛頂光明照二萬一千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萬二千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萬四千裡。
有佛頂中明照十七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十五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七十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十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百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百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一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兩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十五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十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十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百二十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四十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百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千佛國。
佛頂中光明照二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千佛國。
有佛頂中明照萬六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萬二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萬四千佛國。
有佛頂光明照十三萬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十六萬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十萬佛國。
有佛頂光明照百萬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
佛言:諸八方上下。
無央數佛頂中光明所照皆如是也。
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焰照。
千萬佛國。
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
本其世宿命求道。
為菩薩時。
所願功德。
各自有大小。
至其然後作佛時。
各自得之。
是故。
令明轉不同等。
諸佛威神同等爾。
自在意所欲作為不豫計。
阿彌陀佛光明。
所照最大。
諸佛明。
皆所不能及也。
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
阿彌陀佛光明極善。
善中明好。
甚快無比。
絕殊無極也。
彌陀佛光明。
清潔無瑕穢。
無缺減也。
阿彌陀佛光明姝好。
勝於日月之明。
百千億萬倍。
佛光明中之極明也。
光明中之極好也。
光明中之極雄傑也。
光明中之快善也。
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也。
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
焰照諸無數天下。
幽冥之處。
皆常大明。
諸有人蜎飛蠕動之類。
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
見者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淫泆瞋怒愚癡見阿彌陀佛光明。
莫不作善也。
諸在泥犁禽獸薜荔。
考掠勤苦之處。
見阿彌陀佛光明至。
休止不複治。
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
阿彌陀佛光明。
名聞八方上下。
無窮無極。
無央諸佛國。
諸天人民。
莫不聞知。
聞知者莫不度脫也。
佛言:不獨我稱譽阿彌陀佛光明也。
方上下。
無央數佛。
辟支佛菩薩阿羅漢。
所稱譽皆如是,佛言:其有人民。
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
稱譽光明。
朝暮常稱譽其光明好。
至心不斷絕。
在心所願。
往生阿彌陀佛可得為衆菩薩阿羅漢所尊敬。
若其然後作佛者,亦當複為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
辟支佛菩阿羅漢。
所稱譽光明如是也。
即衆比丘僧。
諸菩薩阿羅漢。
諸天帝王人民。
聞之皆歡喜踴莫不贊歎者,佛言:我道阿彌陀佛光明。
姝好巍巍。
稱譽快善。
晝夜一劫。
尚未竟也。
我為若曹小說之耳。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
求索得是二十四願。
時阿闇世王太子。
與五百長者迦羅越子。
持一金華蓋。
俱到佛所。
前為作禮佛。
以頭面著佛足。
皆持金華蓋。
前上佛已,悉卻坐一聽經。
阿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子。
聞阿彌陀佛二十四願。
皆大歡喜踴躍。
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後作佛時。
皆如阿彌陀佛。
佛即知之。
告諸比丘僧。
是阿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卻後無數劫。
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
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子。
住菩薩道已無央數劫。
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複來供養我。
阿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子。
皆前世葉佛時。
為我作弟子。
今皆複會是共相值也,則諸比丘僧。
聞佛言皆踴躍。
莫不代之歡喜 佛告阿難。
阿彌陀作佛已來。
凡十小劫。
所居國土。
名須摩題。
正在西方。
去是閻浮地界。
千億萬須彌山佛國。
其國地皆自然七寶。
其一寶者白銀。
二寶者黃金。
三寶者水精四寶者琉璃。
五寶者珊瑚。
六寶者琥珀。
七寶者車渠。
是為七寶。
皆以自共為地。
曠蕩甚無極。
皆自相參。
轉相入中。
各自焜煌參明。
極自軟好。
甚姝無比。
其七寶地。
諸八方上衆寶中精味。
自然合會。
其化生耳。
其寶皆比第六天上之七寶也。
其國中無有須彌山。
其月星辰。
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
皆在虛空中。
其國土無有大海。
亦無有小海水。
亦無河恒水也。
亦無有山林溪谷。
無有幽冥之處。
其國七寶地皆平正。
無有泥犁禽獸薜荔。
?飛蠕動之類。
無有阿須倫諸龍鬼神。
終無天雨時。
亦無有春夏秋冬。
亦無大寒。
亦無大熱常和調中適。
甚快善無比。
皆有自然萬種之物。
百味飯食。
意欲有所得。
即自然在前。
所用者,即自然去。
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
恣若自然即皆随意。
其國中悉諸菩薩阿羅漢。
有婦女。
壽命無央數劫。
女人往生。
即化作男子。
但有諸菩薩阿羅漢無央數。
悉皆洞視徹悉遙相見。
遙相瞻望。
遙相聞語聲。
悉皆求道善者,同一種類。
無有異人。
其諸菩薩阿羅面目皆端正。
淨潔絕好。
悉同一色。
無有偏鬼惡者也。
諸菩薩阿羅漢。
皆才猛黠慧。
皆自然之衣。
心中所念道德。
其欲語言:皆豫相知意所念。
言常說正事。
所語辄說經道。
不他馀之惡。
其語言音響。
如三百锺聲。
皆相敬愛。
無相嫉憎者,皆以長幼上下。
先後言之以義如禮。
轉相敬事如兄如弟。
以仁履義。
不妄動作言語。
如誡轉相教。
令不相違戾。
轉承受。
皆心淨潔。
無所貪慕。
終無瞋怒淫泆之心。
愚癡之态。
無有邪心念婦女意。
悉皆智勇猛。
和心歡樂好喜經道。
自知前世所從來生億萬劫時。
宿命善惡存亡。
現在卻知無極。
彌陀佛所可教授。
講堂精舍。
皆複自然七寶。
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磲。
自共相成甚姝好絕無比。
亦無作者,不知所從來。
亦無持來者,亦無所從去。
阿彌陀佛所願德重。
其人善故。
論經語義。
說經行道。
講會其中。
自然化生爾。
其講堂精舍。
皆複有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語者如三百锺聲,說經行道皆如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願終不作佛。
第十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作佛。
第十九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得人道,悉作辟支佛阿羅漢。
皆坐禅一心,共欲計數,知我年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令有能極知壽者。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願者,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各千億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作辟支佛阿羅漢。
皆坐禅一心,共欲計數,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令無有能知數者。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壽命無央數劫。
得是願乃作佛,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宿命所作,善惡卻知,無極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作佛。
第二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頂中皆有光明。
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
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作佛。
佛告阿難,阿彌陀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分檀布施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慧。
志願常勇猛,不毀經法,求索不懈。
每獨棄國捐王,絕去财色,精明求願,無所適莫功累德無央數劫。
今自緻作佛,悉皆得之,不亡其功也。
佛言:阿彌陀佛。
光明最尊第一比。
諸佛光明。
皆所不及也。
八方上下。
無央數諸佛中。
有佛頂中光明照七丈。
有佛頂中明照一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十裡。
有佛頂中明照二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百六十裡有佛頂中光明照三百二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百四十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千三百裡。
有頂中光明照二千六百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千二百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萬四百裡。
有佛頂光明照二萬一千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萬二千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萬四千裡。
有佛頂中明照十七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十五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七十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十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百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百萬裡。
有佛頂中光明照一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兩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十五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十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十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百二十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四十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百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千佛國。
佛頂中光明照二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四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八千佛國。
有佛頂中明照萬六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三萬二千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六萬四千佛國。
有佛頂光明照十三萬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十六萬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十萬佛國。
有佛頂光明照百萬佛國。
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
佛言:諸八方上下。
無央數佛頂中光明所照皆如是也。
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焰照。
千萬佛國。
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
本其世宿命求道。
為菩薩時。
所願功德。
各自有大小。
至其然後作佛時。
各自得之。
是故。
令明轉不同等。
諸佛威神同等爾。
自在意所欲作為不豫計。
阿彌陀佛光明。
所照最大。
諸佛明。
皆所不能及也。
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
阿彌陀佛光明極善。
善中明好。
甚快無比。
絕殊無極也。
彌陀佛光明。
清潔無瑕穢。
無缺減也。
阿彌陀佛光明姝好。
勝於日月之明。
百千億萬倍。
佛光明中之極明也。
光明中之極好也。
光明中之極雄傑也。
光明中之快善也。
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也。
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
焰照諸無數天下。
幽冥之處。
皆常大明。
諸有人蜎飛蠕動之類。
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
見者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淫泆瞋怒愚癡見阿彌陀佛光明。
莫不作善也。
諸在泥犁禽獸薜荔。
考掠勤苦之處。
見阿彌陀佛光明至。
休止不複治。
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
阿彌陀佛光明。
名聞八方上下。
無窮無極。
無央諸佛國。
諸天人民。
莫不聞知。
聞知者莫不度脫也。
佛言:不獨我稱譽阿彌陀佛光明也。
方上下。
無央數佛。
辟支佛菩薩阿羅漢。
所稱譽皆如是,佛言:其有人民。
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
稱譽光明。
朝暮常稱譽其光明好。
至心不斷絕。
在心所願。
往生阿彌陀佛可得為衆菩薩阿羅漢所尊敬。
若其然後作佛者,亦當複為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
辟支佛菩阿羅漢。
所稱譽光明如是也。
即衆比丘僧。
諸菩薩阿羅漢。
諸天帝王人民。
聞之皆歡喜踴莫不贊歎者,佛言:我道阿彌陀佛光明。
姝好巍巍。
稱譽快善。
晝夜一劫。
尚未竟也。
我為若曹小說之耳。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
求索得是二十四願。
時阿闇世王太子。
與五百長者迦羅越子。
持一金華蓋。
俱到佛所。
前為作禮佛。
以頭面著佛足。
皆持金華蓋。
前上佛已,悉卻坐一聽經。
阿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子。
聞阿彌陀佛二十四願。
皆大歡喜踴躍。
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後作佛時。
皆如阿彌陀佛。
佛即知之。
告諸比丘僧。
是阿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卻後無數劫。
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
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子。
住菩薩道已無央數劫。
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複來供養我。
阿阇世王太子。
及五百長者子。
皆前世葉佛時。
為我作弟子。
今皆複會是共相值也,則諸比丘僧。
聞佛言皆踴躍。
莫不代之歡喜 佛告阿難。
阿彌陀作佛已來。
凡十小劫。
所居國土。
名須摩題。
正在西方。
去是閻浮地界。
千億萬須彌山佛國。
其國地皆自然七寶。
其一寶者白銀。
二寶者黃金。
三寶者水精四寶者琉璃。
五寶者珊瑚。
六寶者琥珀。
七寶者車渠。
是為七寶。
皆以自共為地。
曠蕩甚無極。
皆自相參。
轉相入中。
各自焜煌參明。
極自軟好。
甚姝無比。
其七寶地。
諸八方上衆寶中精味。
自然合會。
其化生耳。
其寶皆比第六天上之七寶也。
其國中無有須彌山。
其月星辰。
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
皆在虛空中。
其國土無有大海。
亦無有小海水。
亦無河恒水也。
亦無有山林溪谷。
無有幽冥之處。
其國七寶地皆平正。
無有泥犁禽獸薜荔。
?飛蠕動之類。
無有阿須倫諸龍鬼神。
終無天雨時。
亦無有春夏秋冬。
亦無大寒。
亦無大熱常和調中適。
甚快善無比。
皆有自然萬種之物。
百味飯食。
意欲有所得。
即自然在前。
所用者,即自然去。
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
恣若自然即皆随意。
其國中悉諸菩薩阿羅漢。
有婦女。
壽命無央數劫。
女人往生。
即化作男子。
但有諸菩薩阿羅漢無央數。
悉皆洞視徹悉遙相見。
遙相瞻望。
遙相聞語聲。
悉皆求道善者,同一種類。
無有異人。
其諸菩薩阿羅面目皆端正。
淨潔絕好。
悉同一色。
無有偏鬼惡者也。
諸菩薩阿羅漢。
皆才猛黠慧。
皆自然之衣。
心中所念道德。
其欲語言:皆豫相知意所念。
言常說正事。
所語辄說經道。
不他馀之惡。
其語言音響。
如三百锺聲。
皆相敬愛。
無相嫉憎者,皆以長幼上下。
先後言之以義如禮。
轉相敬事如兄如弟。
以仁履義。
不妄動作言語。
如誡轉相教。
令不相違戾。
轉承受。
皆心淨潔。
無所貪慕。
終無瞋怒淫泆之心。
愚癡之态。
無有邪心念婦女意。
悉皆智勇猛。
和心歡樂好喜經道。
自知前世所從來生億萬劫時。
宿命善惡存亡。
現在卻知無極。
彌陀佛所可教授。
講堂精舍。
皆複自然七寶。
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磲。
自共相成甚姝好絕無比。
亦無作者,不知所從來。
亦無持來者,亦無所從去。
阿彌陀佛所願德重。
其人善故。
論經語義。
說經行道。
講會其中。
自然化生爾。
其講堂精舍。
皆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