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梵王言:善根者謂諸有情。
最初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福者謂發心已起。
於一切聲聞緣覺。
為諸有情修行布施持戒。
及修所成一切福業。
智者謂以所集善根回向薩婆若故。
複次善根者謂淨意樂無矯诳故。
福者加行積集一切福故。
智者增上意樂悉殊勝故。
複次善根者於諸善法願堅固故。
福者集善資糧無厭足故。
智者所有善根觀如幻故。
複次善根者謂獲善友。
福者不舍善友。
智者數問善友。
複次善根者樂求佛法。
福者所聞不忘。
智者悅於法樂。
複次善根者常求佛法。
福者說法無所悕望。
智者於法無吝。
複次善根者常樂聽法。
福者如理觀察。
智者如法修行。
複次善根者常樂見佛。
福者常供養佛。
智者随順佛教。
複次善根者謂獲出家。
福者修聖種行。
智者樂住蘭若。
複次善根者善能修習少欲知足。
福者於諸衣食任運不貪。
智者於所受用任運無染。
複次善根者修念處觀。
福者滿四正斷。
智者獲如意足。
複次善根者謂入信根。
福者修於進念。
智者觀三摩地慧。
複次善根者住於五力。
福者随順覺支。
智者入聖道智。
複次善根者心住妙理。
福者求奢摩他資糧。
智者得毗缽舍那善巧。
複次善根者謂施所成福業事。
福者謂戒所成福業事。
智者謂修所成福業事。
複次善根者謂增上戒學。
福者增上心學。
智者增上慧學。
複次善根者說悔諸罪。
福者随喜衆善。
智者勸請諸佛。
複次善根者舍諸所有。
福者不悕望報。
智者回向菩提。
複次善根者於戒要期。
福者持戒不缺。
智者持戒回向。
複次善根者於諸有情不懷損害。
福者所聞惡語而能忍受。
智者能舍身命成就有情。
複次善根者勤求善法不生厭倦。
福者以所有善根回施有情。
智者積集善根回向菩提。
複次善根者謂能修習諸禅支等。
福者謂獲禅定一切善根。
智者從諸禅定現生欲界。
複次善根者慧力多聞。
福者所聞觀察。
智者慧得圓滿。
複次善根者等視有情。
福者證得慈定。
智者慈心平等猶如虛空。
複次善根者謂修習三地資糧。
福者積集四地資糧。
智者圓滿八九十地資糧。
複次善根者謂初發心菩薩。
福者住行菩薩。
智者不退菩薩。
複次善根者謂平等行。
福者相好莊嚴。
智者無見頂相。
複次善根者莊嚴佛上。
福者心念惠施。
智者利諸有情。
複次善根者聞說魔業。
福者覺察魔業。
智者能超魔業。
複次善根者謂具大悲。
福者善巧方便智者謂修般若。
複次善根者莊嚴菩提道常福者善能摧壞諸魔。
智者謂一刹那心相應慧成於正覺。
梵王如是名為善根福智。
爾時光莊嚴梵王白佛言:甚奇世尊,能以三句義說一切法。
時大虛空藏菩薩摩诃薩。
告光莊嚴梵天言:梵天有一句能攝一切法。
雲何為一謂性空句。
所以者何由一切法同空性故。
是謂一句。
複有一句攝一切法。
謂無相句無願句。
皆攝一切法。
如是廣說。
乃至無行句離欲句。
寂靜句無阿賴耶句。
法界句真如句。
實際句不生句。
不起句涅槃句。
各攝一切法亦如是,複次梵王欲者是離欲句。
以離欲性即是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嗔者是離嗔句。
以離嗔性即是嗔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癡者是離癡句。
以離癡性即是癡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乃至身見者是無身見句。
以無身見性即是身見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色者是無色句。
以無色性即是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如是受想行識。
識者是無識句。
以無了别性即是識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如是廣說處界十二緣生。
無明者即是明句。
以明性即是無明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乃至生者是不生句。
以不生性即是生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一切法句者是無法句。
以無法性即是諸佛法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梵王是為一句攝一切法。
若菩薩入此法門者,則於一句入一切佛法。
梵王譬如大海吞納衆流。
是一一句攝一切法亦複如是,譬如虛空能包萬像。
此一一句攝一切法亦複如是,是故此句無盡展轉無量。
譬如算師數以算籌布在局上。
然局中無籌籌中無局而能展轉成無量數。
如是一句成無量句亦複如是,梵王如是等百千劫。
所說校量佛法。
若身若心皆無所得。
亦不可以數知。
何以故一切法者是佛法故。
是佛法者即非法故。
所以者何以想分别以想遍知。
假名說故。
於中無相亦非無相無法非無法究竟無相。
此相清淨自相遠離,猶如虛空同一自性。
佛法亦爾性相皆空。
虛空藏菩薩說是法時。
於彼梵衆二萬二千梵天。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複次五千梵王。
以宿植善根獲無生法忍。
最初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福者謂發心已起。
於一切聲聞緣覺。
為諸有情修行布施持戒。
及修所成一切福業。
智者謂以所集善根回向薩婆若故。
複次善根者謂淨意樂無矯诳故。
福者加行積集一切福故。
智者增上意樂悉殊勝故。
複次善根者於諸善法願堅固故。
福者集善資糧無厭足故。
智者所有善根觀如幻故。
複次善根者謂獲善友。
福者不舍善友。
智者數問善友。
複次善根者樂求佛法。
福者所聞不忘。
智者悅於法樂。
複次善根者常求佛法。
福者說法無所悕望。
智者於法無吝。
複次善根者常樂聽法。
福者如理觀察。
智者如法修行。
複次善根者常樂見佛。
福者常供養佛。
智者随順佛教。
複次善根者謂獲出家。
福者修聖種行。
智者樂住蘭若。
複次善根者善能修習少欲知足。
福者於諸衣食任運不貪。
智者於所受用任運無染。
複次善根者修念處觀。
福者滿四正斷。
智者獲如意足。
複次善根者謂入信根。
福者修於進念。
智者觀三摩地慧。
複次善根者住於五力。
福者随順覺支。
智者入聖道智。
複次善根者心住妙理。
福者求奢摩他資糧。
智者得毗缽舍那善巧。
複次善根者謂施所成福業事。
福者謂戒所成福業事。
智者謂修所成福業事。
複次善根者謂增上戒學。
福者增上心學。
智者增上慧學。
複次善根者說悔諸罪。
福者随喜衆善。
智者勸請諸佛。
複次善根者舍諸所有。
福者不悕望報。
智者回向菩提。
複次善根者於戒要期。
福者持戒不缺。
智者持戒回向。
複次善根者於諸有情不懷損害。
福者所聞惡語而能忍受。
智者能舍身命成就有情。
複次善根者勤求善法不生厭倦。
福者以所有善根回施有情。
智者積集善根回向菩提。
複次善根者謂能修習諸禅支等。
福者謂獲禅定一切善根。
智者從諸禅定現生欲界。
複次善根者慧力多聞。
福者所聞觀察。
智者慧得圓滿。
複次善根者等視有情。
福者證得慈定。
智者慈心平等猶如虛空。
複次善根者謂修習三地資糧。
福者積集四地資糧。
智者圓滿八九十地資糧。
複次善根者謂初發心菩薩。
福者住行菩薩。
智者不退菩薩。
複次善根者謂平等行。
福者相好莊嚴。
智者無見頂相。
複次善根者莊嚴佛上。
福者心念惠施。
智者利諸有情。
複次善根者聞說魔業。
福者覺察魔業。
智者能超魔業。
複次善根者謂具大悲。
福者善巧方便智者謂修般若。
複次善根者莊嚴菩提道常福者善能摧壞諸魔。
智者謂一刹那心相應慧成於正覺。
梵王如是名為善根福智。
爾時光莊嚴梵王白佛言:甚奇世尊,能以三句義說一切法。
時大虛空藏菩薩摩诃薩。
告光莊嚴梵天言:梵天有一句能攝一切法。
雲何為一謂性空句。
所以者何由一切法同空性故。
是謂一句。
複有一句攝一切法。
謂無相句無願句。
皆攝一切法。
如是廣說。
乃至無行句離欲句。
寂靜句無阿賴耶句。
法界句真如句。
實際句不生句。
不起句涅槃句。
各攝一切法亦如是,複次梵王欲者是離欲句。
以離欲性即是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嗔者是離嗔句。
以離嗔性即是嗔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癡者是離癡句。
以離癡性即是癡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乃至身見者是無身見句。
以無身見性即是身見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色者是無色句。
以無色性即是色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如是受想行識。
識者是無識句。
以無了别性即是識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如是廣說處界十二緣生。
無明者即是明句。
以明性即是無明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乃至生者是不生句。
以不生性即是生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一切法句者是無法句。
以無法性即是諸佛法故。
一切佛法亦同是性。
梵王是為一句攝一切法。
若菩薩入此法門者,則於一句入一切佛法。
梵王譬如大海吞納衆流。
是一一句攝一切法亦複如是,譬如虛空能包萬像。
此一一句攝一切法亦複如是,是故此句無盡展轉無量。
譬如算師數以算籌布在局上。
然局中無籌籌中無局而能展轉成無量數。
如是一句成無量句亦複如是,梵王如是等百千劫。
所說校量佛法。
若身若心皆無所得。
亦不可以數知。
何以故一切法者是佛法故。
是佛法者即非法故。
所以者何以想分别以想遍知。
假名說故。
於中無相亦非無相無法非無法究竟無相。
此相清淨自相遠離,猶如虛空同一自性。
佛法亦爾性相皆空。
虛空藏菩薩說是法時。
於彼梵衆二萬二千梵天。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複次五千梵王。
以宿植善根獲無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