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有四種功德。

    雲何為四。

    一者不忘舍心。

    二者於饑馑時作大施主。

    三者常不閉戶。

    四者見律儀者,於施於受不生嫉妒。

    舍利子,是為菩薩遠離慳嫉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見他榮盛心生歡喜。

    有四種功德。

    雲何為四。

    一者常起是心。

    為彼有情被此甲胄。

    令彼快樂。

    彼等既以自福及以己力。

    獲得财寶而受安樂。

    而令於我倍生歡喜。

    二者所有财物王難水火。

    劫賊惡友無能侵奪。

    三者随所生處。

    财寶男女及其眷屬。

    皆悉具足帝王歡喜。

    何況馀人。

    四者财寶廣大受用無窮。

    舍利子,是為菩薩見他榮盛。

    心生歡喜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複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五法。

    不退大願得随所樂淨佛刹土。

    雲何為五。

    一者菩薩為淨佛刹。

    成就莊嚴而應求法。

    從彼聞法應當谘問菩薩雲何。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既得聞已如說修行。

    即應求證真如實相。

     又舍利子,二者菩薩。

    欲發願生淨佛國土。

    應當清淨持淨律儀。

    由律儀淨故。

    随其所願決定得生。

    既得生于淨佛刹已,即應觀察彼土取其相狀。

    種種莊嚴聲聞菩薩。

    大衆受用資具既得相已,深生恭敬而為合掌詣佛問法又舍利子,三者菩薩。

    取彼廣大佛刹功德莊嚴。

    彼佛世尊知其增上意樂。

    即便為說由佛說故。

    即能成就廣大佛刹功德莊嚴。

    彼聞法已如說修行。

     又舍利子,四者菩薩。

    於事於智而令清淨。

    遠離非法。

    雲何事雲何智。

    於能緣所緣遠離聲聞緣覺智故。

    名之為智。

    謂所聞法皆。

    當修行名之為事。

     又舍利子,五者菩薩知。

    佛自性知刹土自性。

    雲何佛自性雲何刹土自性。

    佛及刹土唯有其名。

    知其名清淨。

    如是知故不生執著。

    如是舍利子,是為菩薩成就五法。

    不退大願獲随意樂清淨佛刹。

     複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六法。

    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超越一切世間取淨佛刹。

    雲何為六。

    一者此菩薩為大施主而行舍施。

    所有愛樂戀著珍玩物等而生愧恥。

    悉能舍施踴躍歡喜。

    作是思惟。

    我行大施圓滿大乘。

    我當滿足無上菩提又作是念不應以斯少分。

    而能獲得無上正覺。

    如是思惟已,所有榮盛盡皆舍施。

    乃至身命應當舍施。

    況馀财産妻子男女而不施耶。

    何以故?舍利子,薩婆若者,謂何句義。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

    行菩薩行時。

    於自所有一切皆舍。

    以是義故。

    獲得菩提名一切智。

    又舍利子,二者在家菩薩出家菩薩。

    若安住淨戒律儀。

    設為活命終不毀犯淨戒學處所持律儀。

    要期功德回向一切有情。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歡喜。

    我是持戒者,於淨戒律儀深生愛樂。

    晝夜專修梵行安樂。

    即佛法現前與理相應得實相觀。

    住實相觀故得甚深忍。

    證深忍故即得正見。

    由正見故則正修行。

    由住正修行故厭惡三界。

    由厭三界故便生怖畏。

    由怖畏故即求出離。

    由懷出離見故作是念言:我既有如是苦惱。

    一切有情亦應如是,我應為彼有情荷茲重擔。

    令彼獲得究竟安樂。

    作於如是觀察之時即得大悲。

    既住大悲發大精進,猶如救於頭衣之燃不舍精進。

    即能獲得薩婆若智。

     又舍利子,三者菩薩。

    應被忍辱甲胄離於憍慢得大忍力。

    若遇罵辱及捶打時。

    忍辱成就不生嗔恨。

    作是思惟。

    假使有棒如蘇迷盧山有人執持。

    而見捶打盡俱胝劫常見惡罵。

    而我不應起嗔恨心。

    何以故?彼諸有情未随佛學。

    而我欲於佛菩薩學。

    是故若彼所有打罵。

    便能增長爾所大悲。

    我當為彼有情被弘誓甲胄攝取有情令得解脫離於生死入於涅槃。

    是故我今不應嗔恨。

    若被。

    如是忍辱甲胄。

    即能獲得十種成就。

    雲何為十。

    一者族姓成就。

    二者财産成就。

    三者眷屬成就。

    四者色相成就。

    五者舍施成就。

    六者善友成就。

    七者得聞正法成就。

    八者如說修行成就。

    九者臨命終時。

    得見諸佛承事成就。

    十者既見佛已生淨信心成就。

    舍利子,是為菩薩十種成就。

    又舍利子,四者菩薩。

    發大精進堅固要期。

    成就善法。

    被於如是,精進甲胄。

    作是思惟。

    為一一有情盡未來際。

    於生死中次第修行諸精進行而不疲倦。

    以善要期為一切有情。

    於爾所劫流轉生死。

    發是精進不舍有情。

    舍利子,若有菩薩。

    以十方各如克伽沙數世界滿中七寶。

    於念念中奉上如來。

    如是相續盡未來際。

    若有菩薩。

    内懷增上意樂住大悲心。

    以如是心被精進甲胄。

    而此功德複多於彼舍利子,菩薩具此精進得十種功德。

    雲何為十。

    一者離凡愚行。

    二者攝取佛行。

    三者於生死中作過患想四者由此攝取大悲。

    五者不退住昔本願。

    六者少諸疾玻七者不違越三世諸如來故。

    八者薄淫怒癡。

    九者随其所聞於名句文皆悉通達。

    十者修行成就。

    舍利子,發精進者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又舍利子,五者菩薩。

    憶念諸佛。

    世尊由此心得專注。

    觀於如來常恒得定靜念成就。

    作是思惟。

    我應行如來行。

    若心散動失念,則不能得殊勝之處所謂佛智。

    是故應當舍離心所攝受一切之物。

    亦舍一切利養恭敬聚落城邑飲食資生及諸親友。

    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舍有情。

    樂阿蘭若住寂靜處。

    獨行無侶如犀一角。

    住阿蘭若寂靜處已起大慈心。

    初遍一方二三四方。

    乃至十方普遍有情。

    住於慈心。

    住已則得名為住禅那者,舍利子,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