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惱害慳慢嫉妒矯诳覆藏之所逼惱。
一切諸趣有情。
互起慈心及利益心。
是時殊勝願慧菩薩。
現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
頭面禮足右繞三匝。
随所來方以願力故。
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北方去此。
過六萬三千佛刹。
有世界名常莊嚴。
彼現有佛号生娑羅帝王。
彼世界中無有在家衣俗服者,一切菩薩皆服袈裟。
而彼世界尚不聞有女人之名況胎生者,一切皆著袈裟之服。
結加趺坐蓮花化生。
彼佛世尊為諸菩薩。
常說性印法門。
雲何名為性印法門。
所謂發菩提心。
即為滿足菩薩律儀。
即入菩薩藏陀羅尼根本處。
心不散動能行舍故即入空性三摩地。
住於正行故即入無相三摩地。
無所悕望故即入無願三摩地。
性離貪欲故通達蘊處界。
於悕望事而得覺悟。
而於佛智正願無生。
乃至通達一切法。
於一切法分别無分别。
悉皆斷除。
由於彼等作如是見。
是故名為性印法門。
於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
名相莊嚴星宿積王本願殊勝。
若有衆生見其身者,必定當得三十二相。
時彼菩薩遇佛光明聞謦欬聲。
便詣生娑羅帝王如來所。
頂禮雙足右繞三匝。
退住一面白言:世尊以何因緣。
有大光明及謦欬聲。
彼佛告言:善男子於此南方。
過六萬三千佛刹。
有世界名娑诃。
佛号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於一切毛孔放此光明作謦欬聲。
為欲召集十方無數世界諸大菩薩令聽法故。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以何因緣名為娑诃世界。
佛言彼之世界。
能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
是故名為娑诃世界。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彼娑诃世界諸有情等。
毀罵捶打皆能忍受耶。
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諸有情等。
少能成辦如斯功德。
而多随順貪恚愚癡怨恨纏縛。
彼菩薩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應名娑诃也。
佛言相莊嚴星宿積王。
彼佛刹土亦有行菩薩乘。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成就忍辱。
将護有情善自調伏。
若諸有情以衆苦具。
而來加害悉能含忍。
終不放逸貪恚愚癡。
善男子由有如此諸善丈夫。
是故彼界名曰娑诃。
又彼釋迦牟尼如來。
世界之中亦有有情具足衆惡。
少能悔過其心粗獷而無愧恥。
不敬佛不重法不愛憎。
當堕地獄傍生餓鬼。
彼釋迦牟尼如來。
於此下劣有情之中。
悉能忍受罵辱嫌恨诽謗惱亂惡言怨憎心。
如大地不可動搖無所違逆。
若得供養及以不得心無高下亦無憎愛。
是故彼界名為娑诃。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
又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
不生於彼蔽惡下劣有情之中。
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何以故東北方有世界名千莊嚴。
彼現有佛号大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
其土有情皆悉具足一向安樂。
譬如刍入滅盡定。
彼之安樂亦複如是,若諸有情於彼佛刹。
百俱胝歲修諸梵行。
不如於此娑诃世界。
一彈指頃於諸有情起慈悲心。
所獲功德尚多於彼。
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诃世界。
禮拜親觐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并見彼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摩诃薩。
與百俱胝菩薩從彼土沒。
於刹那頃到娑诃世界。
即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
便作是念。
今我以何神通之力。
供養禮觐釋迦牟尼如來。
作是念已以自神境通。
於虛空中化成寶蓋。
覆此三千大千世界。
百千萬億珠嬰寶幡周匝垂布。
於其蓋中雨種種華。
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複令此會刍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捺?洛摩呼羅伽人非人等。
各自見身具三十二相。
現寶蓋中。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
作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
頂禮雙足右繞三匝。
随所來方以願力故。
化現蓮華而坐其上。
如是乃至遍於十方。
各有無量阿僧祇佛刹中無量阿僧祇百千億菩薩。
見大光明聞聲欬聲。
皆問彼世尊而來此土。
頭面禮佛各坐一面。
亦複如是,又此三千大千世界。
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捺?洛摩呼羅伽。
乃至釋梵護世及馀大威德諸天等。
皆見光明聞謦欬聲。
鹹來佛所頂禮雙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作如是神通現行已,十方阿僧祇俱胝無量無邊。
百千那庾多佛刹。
所有菩薩來集會者,皆見此土功德莊嚴,并佛身量菩薩聲聞。
及受用具名與自刹悉皆同等。
一一諸菩薩。
各各知自己身在於其中。
爾時慈氏菩薩即從座起。
整理衣服。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而說頌言: 無邊智慧十方聞,大光普照人天界。
一切有情共度量,無有能測於佛智。
十方無量諸菩薩,為求法故鹹來集。
住此悉皆瞻敬佛,而皆渴仰大牟尼。
如來具戒定慧者,瑞嚴無畏如師子。
慧光如日照虛空,名稱普聞諸佛國。
諸天龍神與士女,并及刍刍尼。
皆悉合掌而恭敬,願佛哀愍為說法。
過現未來可度者,決定了知是法器。
如來善達諸有情,唯願演說除疑惑。
雲何修行諸佛子,獲得淨刹離塵垢。
雲何成就於大願,如來為我廣宣說。
雲何不染於慳吝,雲何不壞於屍羅。
雲何陵辱而能度,毀罵诽謗皆堪忍。
雲何勇猛勤精進,修行無倦俱胝劫。
無量苦惱諸有情,悉令獲得大安樂。
雲何專注常等引,住三摩地清淨心。
而能不染於諸境,猶如蓮華不著水。
雲何能說甚深法,通達出世之智慧。
雲何降伏魔羅軍,究竟證於無上覺。
一切諸趣有情。
互起慈心及利益心。
是時殊勝願慧菩薩。
現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
頭面禮足右繞三匝。
随所來方以願力故。
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北方去此。
過六萬三千佛刹。
有世界名常莊嚴。
彼現有佛号生娑羅帝王。
彼世界中無有在家衣俗服者,一切菩薩皆服袈裟。
而彼世界尚不聞有女人之名況胎生者,一切皆著袈裟之服。
結加趺坐蓮花化生。
彼佛世尊為諸菩薩。
常說性印法門。
雲何名為性印法門。
所謂發菩提心。
即為滿足菩薩律儀。
即入菩薩藏陀羅尼根本處。
心不散動能行舍故即入空性三摩地。
住於正行故即入無相三摩地。
無所悕望故即入無願三摩地。
性離貪欲故通達蘊處界。
於悕望事而得覺悟。
而於佛智正願無生。
乃至通達一切法。
於一切法分别無分别。
悉皆斷除。
由於彼等作如是見。
是故名為性印法門。
於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
名相莊嚴星宿積王本願殊勝。
若有衆生見其身者,必定當得三十二相。
時彼菩薩遇佛光明聞謦欬聲。
便詣生娑羅帝王如來所。
頂禮雙足右繞三匝。
退住一面白言:世尊以何因緣。
有大光明及謦欬聲。
彼佛告言:善男子於此南方。
過六萬三千佛刹。
有世界名娑诃。
佛号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於一切毛孔放此光明作謦欬聲。
為欲召集十方無數世界諸大菩薩令聽法故。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以何因緣名為娑诃世界。
佛言彼之世界。
能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
是故名為娑诃世界。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彼娑诃世界諸有情等。
毀罵捶打皆能忍受耶。
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諸有情等。
少能成辦如斯功德。
而多随順貪恚愚癡怨恨纏縛。
彼菩薩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應名娑诃也。
佛言相莊嚴星宿積王。
彼佛刹土亦有行菩薩乘。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成就忍辱。
将護有情善自調伏。
若諸有情以衆苦具。
而來加害悉能含忍。
終不放逸貪恚愚癡。
善男子由有如此諸善丈夫。
是故彼界名曰娑诃。
又彼釋迦牟尼如來。
世界之中亦有有情具足衆惡。
少能悔過其心粗獷而無愧恥。
不敬佛不重法不愛憎。
當堕地獄傍生餓鬼。
彼釋迦牟尼如來。
於此下劣有情之中。
悉能忍受罵辱嫌恨诽謗惱亂惡言怨憎心。
如大地不可動搖無所違逆。
若得供養及以不得心無高下亦無憎愛。
是故彼界名為娑诃。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
又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
不生於彼蔽惡下劣有情之中。
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何以故東北方有世界名千莊嚴。
彼現有佛号大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
其土有情皆悉具足一向安樂。
譬如刍入滅盡定。
彼之安樂亦複如是,若諸有情於彼佛刹。
百俱胝歲修諸梵行。
不如於此娑诃世界。
一彈指頃於諸有情起慈悲心。
所獲功德尚多於彼。
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诃世界。
禮拜親觐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并見彼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摩诃薩。
與百俱胝菩薩從彼土沒。
於刹那頃到娑诃世界。
即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
便作是念。
今我以何神通之力。
供養禮觐釋迦牟尼如來。
作是念已以自神境通。
於虛空中化成寶蓋。
覆此三千大千世界。
百千萬億珠嬰寶幡周匝垂布。
於其蓋中雨種種華。
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複令此會刍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捺?洛摩呼羅伽人非人等。
各自見身具三十二相。
現寶蓋中。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
作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
頂禮雙足右繞三匝。
随所來方以願力故。
化現蓮華而坐其上。
如是乃至遍於十方。
各有無量阿僧祇佛刹中無量阿僧祇百千億菩薩。
見大光明聞聲欬聲。
皆問彼世尊而來此土。
頭面禮佛各坐一面。
亦複如是,又此三千大千世界。
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捺?洛摩呼羅伽。
乃至釋梵護世及馀大威德諸天等。
皆見光明聞謦欬聲。
鹹來佛所頂禮雙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作如是神通現行已,十方阿僧祇俱胝無量無邊。
百千那庾多佛刹。
所有菩薩來集會者,皆見此土功德莊嚴,并佛身量菩薩聲聞。
及受用具名與自刹悉皆同等。
一一諸菩薩。
各各知自己身在於其中。
爾時慈氏菩薩即從座起。
整理衣服。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而說頌言: 無邊智慧十方聞,大光普照人天界。
一切有情共度量,無有能測於佛智。
十方無量諸菩薩,為求法故鹹來集。
住此悉皆瞻敬佛,而皆渴仰大牟尼。
如來具戒定慧者,瑞嚴無畏如師子。
慧光如日照虛空,名稱普聞諸佛國。
諸天龍神與士女,并及刍刍尼。
皆悉合掌而恭敬,願佛哀愍為說法。
過現未來可度者,決定了知是法器。
如來善達諸有情,唯願演說除疑惑。
雲何修行諸佛子,獲得淨刹離塵垢。
雲何成就於大願,如來為我廣宣說。
雲何不染於慳吝,雲何不壞於屍羅。
雲何陵辱而能度,毀罵诽謗皆堪忍。
雲何勇猛勤精進,修行無倦俱胝劫。
無量苦惱諸有情,悉令獲得大安樂。
雲何專注常等引,住三摩地清淨心。
而能不染於諸境,猶如蓮華不著水。
雲何能說甚深法,通達出世之智慧。
雲何降伏魔羅軍,究竟證於無上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