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度論卷下

關燈
是三不近境界。

    問.眼亦近見少不逼境界.耳亦如是.蚊在耳中亦聞 聲.意是無色.雲何知不近境界。

    答.以是故說不近境界.若不逼則受境界。

    問.不近境 界爲齊幾何。

    答.此中無齊限.或有四十千俞旬見日月或不見.或一俞旬見色.或十 裡.隨其根力.以是故說不近境界不說遠.但不逼受境界.非以物至見處見.離而後 見。

    耳亦如是.非以逼近故得聞.蚊雖在耳中.不至聞處.此亦隨其根力聞聲。

    意者無 ******************** 色.彼無近遠.是以說不近境界.不說遠。

    問.雲何無境界。

    答. 無境界者.外已受他受及不受。

     外者無境界.色聲香味細滑法於此法中假名外.是己受.他受.及不受。

    此無境界但 爲他境界.此五境界無緣而他所緣。

    法當分别.是亦多無境界.故說無境界。

    問.已說 細滑入.雲何度入。

    答. 度入者.一處因不正因無因說。

     一處因說.不正因說.無因說.此三義無量而略說是三度入。

    於中一處因說者.言如 因陀羅幢衆人所舉來.於中一說者於調達持來彼亦在中.但非獨調達.於此事應 說衆而說一.一處因說亦如是.三事合成義.或宿命業.或現所作.或由他[一]因.如是三 事成義惟說一。

    不正因說者.言如此因陀羅幢有人說非一人所持來.亦非二.此中 雖有因但不正。

    無因說者.言如此因陀羅幢無所因而來。

    問.雲何一[二]處因。

    答. 一處者.業自他功夫。

     注: [一]因原刻作恩.今依麗刻改. [二]處原刻作義.今依麗刻改. ******************** 一說.己所作者有二種.或宿命所作.或現所作.於中若宿命所作者是名業。

    或復有 說.天作者如是三種成.義如前說。

    如是三種義.或說業者.或說功夫.或說他恩。

    一處 者惟說業.彼負他功夫不知思義.不可與從事.若我本所作求已不求會當自得.一 處說者有如是咎。

    問.雲何不正因。

    答. 不正因說者.衆生法俱根因想說。

     不正因說三種.衆生.法.俱。

    衆生及法根因想.好惡衆生所作.或復說法所作.或說衆 生及法所作.是不正因說三種。

    但非衆生作.非法作.亦非俱。

    問.雲何衆生根因想。

    答. 衆生者.梵伊攝披羅謂駛耨說。

     說者衆生作世間.梵造化主.伊攝披羅造化主.謂駛耨造化主。

    無慧者謂爾言.梵造 化者說梵天造虛空.虛空造風.風造水地.水地造丘山草木.如是有世間。

    彼一切有 過.所以者何.若梵天造空及地者.彼住何處造此空及地.若卽住中造者是義不然. 如是有過。

    伊攝披羅謂駛耨亦如是。

    問.雲何法。

    答. ******************** 法者.時[一]氣自然作。

     時作.氣作.自然作.此三說法根因。

    於中言時者.時節生一切一切時節熟一切時所 壞一切世時作。

    此說有咎.如前一處說中可求者不求.若不可求求得者.是時作行 非作.莫言有過.所以者何.時者空.若空造物者義不然.如是皆有過。

    氣亦不能造.氣 者無有情.是謂事無事氣無有此[二]念。

    自然亦如是.自然苦生.非自然義.苦無者非因. [三]若無因生一切生亦如是.自然何差降。

    若有常者彼何咎.非有常敗壞知是比過.莫 言有咎。

    問.雲何無因。

    答. 無因者.[四]性偶無說。

     無因者.是三種.說性.說偶.說無。

    說性者言.萬物性中生非因他.所以者何.如棘剌利 無能利者.如是一切。

    說偶者言.萬物偶生.如大水泉源草墮中合在一處說偶爾.彼 偶風來或吹東西南北.萬物生亦如是。

    說無者言.審爾此中一切無所有.雲何生由 何生何處生此非有所有。

    彼一切說有咎.所以者何.若萬物性應生者.生萌牙時不 注: [一]氣.秦譯作微. [二]念原刻作命.今依麗刻改. [三]若原刻作苦.今依麗刻改. [四]性.秦譯作自然. ******************** 須作田業.亦不須漑灌.若無此事萌芽終不生.是以萬物非性所生.如是一一當止。

     問.已說度入.雲何解脫入。

    答. 解脫入者.想禪博聞。

     想.禪.博聞.此三是解脫入。

    解脫者滅惡.彼解脫此三入.依是得解脫。

    想者是緣義.依 此佛辟支佛聲聞得解脫。

    禪者.如第一品已說.當觀此義.亦依彼得解脫。

    問.雲何博 聞。

    答. 博聞者.說聽誦。

     說者[一]說如所聽.聽者聽如所說.誦者如所聞誦。

    問.博聞者前多聞已說契經阿毗曇 律.此中有何異復說說聽誦。

    答.前三種多聞應三種受.說時受聽時受誦時受。

    世尊 弟子四種.有真諦處或有施處或有止處或有慧處成.彼是方便.聽真諦故得解脫. 施處說止.止處從禪.慧處從誦.是謂解脫處。

    此三法度正觀無罣礙意.欲令是其真. 漸次得解脫.得解脫故慧者學世尊[二]法。

    〈依品第三真度竟〉  三法度論卷下 注: [一]說字依麗刻加. [二]秦譯末記本論字數爲一千二百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