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度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世賢尊者本 衆軍開士釋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知生苦無量 善寂趣彼安 用悲衆生故 輪轉於多劫.
捨已之妙善 爲一切說法 普智滅諸趣 稽首禮最覺.
開此三法門 功德之所歸 安快彼衆生 離於一切苦.
前禮於善逝 法及無上衆 今說真諦法 三三如其義。
說曰.今說三法。
問.尊雲說三法.三法何義。
答.此經因法故惟三相續撰.三法者是假 想。
問.何故三法撰。
答.[二]此佛經依無量想.衆生爲惡世所壞.命以食存.欲求其真.爲彼
開想故及善持故.此三法撰。
一切世間亦依真想及假想.是以開想故三法撰。
問.已 答三法撰.三法惟願說。
答. 注:[一]此論勘同苻秦鳩摩羅佛提譯四阿鋡暮鈔解.原刻南宋思溪本題尊者山賢造東晉太始元年三藏僧伽提婆共慧遠譯.今改正.
[二]秦譯次四句.作大佛經章繫無數相.婬恚懷味精進因緣食持.衆生少智求聖諦.是輩想當知義疾知義.
********************
德惡依覺.[一]善勝法[二]門。
若覺德惡依.則善勝法門。
此三法經本.三三品說.品各三真度。
[三]問.可說三品.但於說
有咎.所以者何.善勝者應前說是善勝.說善勝已然後說德惡依當覺。
答.已樂所向 者則不應說.此一切世間樂向善勝.乃至蜫蟲亦樂向樂.所以者何.爲食故有所求. 善勝者樂妙愛如是比義說善勝.世間者多樂向樂而背樂因.樂者大涅槃及無病. 是多樂向但背是因。
若已樂向不應爲說.譬人趣道.若已知道則不語道.彼亦如是. 是故無咎。
問.雲何此德惡依覺便有善勝.頗有見金得富見藥病無耶.是故不可德 惡依覺而有善勝。
答.雖有此言.是義不然.當取如燈譬.如然燈卽時壞闇.非然燈已 後壞闇.如是智生卽有善勝.智覺是一義。
問.德名何等.爲衆生數.爲色味香比.爲攝 爲諍爲伏耶。
答.我欲不樂自想作經.而此中 德者.福根無惡。
福根無惡者.此三是德想。
白淨法及法果我以爲德想.是一切此三中攝.今當相續 注:[一]善勝.秦譯作解脫.
[二]門原刻作問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
[三]問原刻作門.今依麗刻改.
********************
顯示。
問.已說福根無惡.何等爲福。
答. 福者.施戒修。
數數處善勝謂之福.亦揚去人惡謂之福.是三種.施戒修.如所說.福者數數將人善 處亦揚去惡故謂爲福。
問.已說福施戒修.何等爲施。
答.爲已他攝故.捨財時俱思願 及無教.是三種施。
問.此雲何。
答. 施者.法無畏財。
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三說施。
法施者.說經出於世間。
無畏施者.八種三歸爲首.如世 尊說.歸佛爲無量衆生施無畏不結恨無惡法衆亦如是。
問.如三歸亦殺生.雲何施 爲無畏首。
答.不說一切衆生.但如此邪見爲癡殺生盜他財作衆惡是三歸者所不 作.已得正見故.若三歸無正見者則非三歸.是故施無量衆生無畏爲首無咎。
財施 者.飲食爲首.攝他故施.供養等以香華爲首.自爲故或復俱故.是已俱德故得大果。
此中施淨應廣分别.如所說.譬樹用其根時復用其枝或有二俱用是事世之常.如 ******************** 是方便成是施得大果有從因緣淨俱功德亦然。
問.雲何戒。
答. 戒者.身口二攝他不嬈[一]饒益。
戒者有三相.從身口生。
問.此雲何。
答.攝他.不嬈他.及饒益。
攝他者.飢乏時衆生愛命 恕已不害.離他財他妻亦如是.此是攝他。
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不嬈他。
復次.七 支不逼他是不嬈他.衆苦所逼無所歸依而救濟是攝他。
受持此二若福相續生是 饒益.我從今離殺生.發心卽饒益增長.譬如出物日有滋息.受戒心生善相續受.實 已滅如種有萌牙饒益.若不捨善相續乃至眠亦增益福.此是饒益.是謂戒。
問.雲何 修。
答. 修者.禪無量無色。
此修於善行是故修.如華熏麻。
習是修.如習近王.譬如王善習近必成其果.如是習 修必得白淨果.故說修。
禪者是念義.此四種。
問.此雲何。
答. 禪者.離欲觀喜苦樂。
注:[一]饒益秦譯作增
********************
是四禪。
初者.已離惡不善法緣善繫心住.謂之離欲。
第二離觀.觀者微於覺.如鈴有 餘聲.是此中無.謂之離觀.欲前已離。
第三離喜.喜者心悅.如海湧波.是此中無及欲 觀.故說離喜。
第四離苦樂.樂者身心不逼.苦者逼.是此中無及欲觀喜.故說離苦樂. 是四說禪。
問.雲何無量。
答. 無量者.慈悲喜護。
是四假想爲無量.無量衆生彼緣故無量.亦不可數功德故無量。
慈[一]者.愍一切衆生
心行.
說曰.今說三法。
問.尊雲說三法.三法何義。
答.此經因法故惟三相續撰.三法者是假 想。
問.何故三法撰。
答.
一切世間亦依真想及假想.是以開想故三法撰。
問.已 答三法撰.三法惟願說。
答. 注:
若覺德惡依.則善勝法門。
此三法經本.三三品說.品各三真度。
答.已樂所向 者則不應說.此一切世間樂向善勝.乃至蜫蟲亦樂向樂.所以者何.爲食故有所求. 善勝者樂妙愛如是比義說善勝.世間者多樂向樂而背樂因.樂者大涅槃及無病. 是多樂向但背是因。
若已樂向不應爲說.譬人趣道.若已知道則不語道.彼亦如是. 是故無咎。
問.雲何此德惡依覺便有善勝.頗有見金得富見藥病無耶.是故不可德 惡依覺而有善勝。
答.雖有此言.是義不然.當取如燈譬.如然燈卽時壞闇.非然燈已 後壞闇.如是智生卽有善勝.智覺是一義。
問.德名何等.爲衆生數.爲色味香比.爲攝 爲諍爲伏耶。
答.我欲不樂自想作經.而此中 德者.福根無惡。
福根無惡者.此三是德想。
白淨法及法果我以爲德想.是一切此三中攝.今當相續 注:
問.已說福根無惡.何等爲福。
答. 福者.施戒修。
數數處善勝謂之福.亦揚去人惡謂之福.是三種.施戒修.如所說.福者數數將人善 處亦揚去惡故謂爲福。
問.已說福施戒修.何等爲施。
答.爲已他攝故.捨財時俱思願 及無教.是三種施。
問.此雲何。
答. 施者.法無畏財。
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三說施。
法施者.說經出於世間。
無畏施者.八種三歸爲首.如世 尊說.歸佛爲無量衆生施無畏不結恨無惡法衆亦如是。
問.如三歸亦殺生.雲何施 爲無畏首。
答.不說一切衆生.但如此邪見爲癡殺生盜他財作衆惡是三歸者所不 作.已得正見故.若三歸無正見者則非三歸.是故施無量衆生無畏爲首無咎。
財施 者.飲食爲首.攝他故施.供養等以香華爲首.自爲故或復俱故.是已俱德故得大果。
此中施淨應廣分别.如所說.譬樹用其根時復用其枝或有二俱用是事世之常.如 ******************** 是方便成是施得大果有從因緣淨俱功德亦然。
問.雲何戒。
答. 戒者.身口二攝他不嬈
戒者有三相.從身口生。
問.此雲何。
答.攝他.不嬈他.及饒益。
攝他者.飢乏時衆生愛命 恕已不害.離他財他妻亦如是.此是攝他。
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不嬈他。
復次.七 支不逼他是不嬈他.衆苦所逼無所歸依而救濟是攝他。
受持此二若福相續生是 饒益.我從今離殺生.發心卽饒益增長.譬如出物日有滋息.受戒心生善相續受.實 已滅如種有萌牙饒益.若不捨善相續乃至眠亦增益福.此是饒益.是謂戒。
問.雲何 修。
答. 修者.禪無量無色。
此修於善行是故修.如華熏麻。
習是修.如習近王.譬如王善習近必成其果.如是習 修必得白淨果.故說修。
禪者是念義.此四種。
問.此雲何。
答. 禪者.離欲觀喜苦樂。
注:
初者.已離惡不善法緣善繫心住.謂之離欲。
第二離觀.觀者微於覺.如鈴有 餘聲.是此中無.謂之離觀.欲前已離。
第三離喜.喜者心悅.如海湧波.是此中無及欲 觀.故說離喜。
第四離苦樂.樂者身心不逼.苦者逼.是此中無及欲觀喜.故說離苦樂. 是四說禪。
問.雲何無量。
答. 無量者.慈悲喜護。
是四假想爲無量.無量衆生彼緣故無量.亦不可數功德故無量。
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