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剛強衆生若爲說法若
注:
[一]艱難見瑜伽卷四十八.
********************
復棄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八者常於生死見大過失爲利衆生而不應捨是諸菩
薩艱難之事.九者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多分失念命終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者未
證增上清淨意樂他來求索最極第一所珍愛事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一者種種
意見種種樂欲衆生現前若教示若棄捨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十二者常行最極不
放逸行而不盡斷一切煩惱是諸菩薩艱難之事.若諸菩薩遭遇如是艱難之事或
應觀其輕重如其所應建立方便.或應簡擇補特伽羅.或應勵力攝受隨因緣轉若
發正願.或復制心令不縱逸.或應住心猛利觀察不生厭倦而自安忍.或慈悲故心
生放捨.或應發起熾然精進.或復思惟善權方便.如是正對治善巧菩薩摩訶薩雖
遇如是諸艱難事正現在前而無怯怖自正能免。
[一]復次有五種真實菩薩相由成就
此故入菩薩數.雲何爲五.謂哀愍衆生.常說愛語.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能善剖析甚
深義節。
哀愍者有二種性.一者樂欲二者正行.言樂欲者所謂菩薩於諸衆生起利 注:[一]五相見瑜伽卷四十七.
********************
益意及安樂意.言正行者謂諸菩薩於衆生所如其欲樂隨力隨能以身語業而行
攝化.是名哀愍。
愛語者歡喜慰喻宣布恩德.是名菩薩於諸衆生常說愛語。
所作勇 決者謂威猛無怯成就勝力.是名菩薩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者若諸菩薩行廣大施 行無染施.是名菩薩舒手惠施。
若諸菩薩善能發起四無礙解正方便智.是名菩薩 能善剖析甚深義節自體。
復有五種殊特五種非殊特菩薩相.如前攝淨義品中說。
又於功德事中依止大乘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種姓.如來說. 多佛.與一乘. 五種及十種 六六種道理。
論曰種姓差别.大乘言教是如來說.於一時間多佛出世.及一乘性.如其次第五種 十種六種六種道理應知。
問雲何[一]種姓差别五種道理。
答.謂一切界差别可得故.無根有情不應理故.同類譬 喻不應理故.異類譬喻不應理故.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
雲何一切界差 注:[一]種姓義見瑜伽卷六十七.
********************
别可得故.謂佛所說諸有情界有種種非一有情界.有下劣勝妙有情界.有聲聞乘
等般涅槃種姓有情界.有不般涅槃種姓有情界。
雲何無根有情不應理故.謂不可 說由此道理亦應得有無根有情.何以故.以無根者如外地等非有情故。
雲何同類 譬喻不應理故.謂不應言如刹帝利非刹帝利等種類可轉.及那落迦非那落迦等 趣性可轉.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種性亦應可轉.何以故.刹帝利等及那落迦等具 足一切種類界性及諸趣界性故.般涅槃不般涅槃二種種姓更互相違故.彼若無 有諸界姓者彼應畢竟不可迴轉.是故同類譬喻不應道理。
雲何異類譬喻不應理 故.謂不可說如於彼彼地方所或先有彼彼金銀銅鐵鹽等物類種姓後便無有或 先無後有.如是般涅槃法種姓亦應先有後無先無後有.何以故.若有此理順解脫 分應空無果.是故異類譬喻亦不應理。
雲何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謂不 應言於現在生雖非般涅槃法於餘生中復可轉爲般涅槃法.何以故.無般涅槃種 ******************** 姓法故.又若於此生先已積集順解脫分善根何故不名般涅槃法.若於此生都未 積集順解脫分善根雲何後生能般涅槃.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種姓有情。
問雲何應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說。
答.由十種因故.一先不記别故.二今不可知故.三 多有所作故.四極重障故.五非尋伺境界故.若不先聞不能如是尋思計度是故若 言是餘所說不應道理.六證大覺故.若未成佛能說佛教不應道理.七無第三乘過 失故.八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者成過失故.九緣此爲境如理思惟對治一切諸煩 惱故.十不應如言取彼意故。
問雲何應知[一]於一時間有多如來出現於世。
答.由六因故.一無量有情同於一時發 大覺願現可得故.二無量有情同修方便菩提資糧現可得故.三更相障礙不應理 故.四菩提資糧同時圓滿俱出世間應道理故.五次第出現不應理故.六畢竟不成 不應理故。
哀愍者有二種性.一者樂欲二者正行.言樂欲者所謂菩薩於諸衆生起利 注:
愛語者歡喜慰喻宣布恩德.是名菩薩於諸衆生常說愛語。
所作勇 決者謂威猛無怯成就勝力.是名菩薩所作勇決.舒手惠施者若諸菩薩行廣大施 行無染施.是名菩薩舒手惠施。
若諸菩薩善能發起四無礙解正方便智.是名菩薩 能善剖析甚深義節自體。
復有五種殊特五種非殊特菩薩相.如前攝淨義品中說。
又於功德事中依止大乘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種姓.如來說. 多佛.與一乘. 五種及十種 六六種道理。
論曰種姓差别.大乘言教是如來說.於一時間多佛出世.及一乘性.如其次第五種 十種六種六種道理應知。
問雲何
答.謂一切界差别可得故.無根有情不應理故.同類譬 喻不應理故.異類譬喻不應理故.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
雲何一切界差 注:
雲何無根有情不應理故.謂不可 說由此道理亦應得有無根有情.何以故.以無根者如外地等非有情故。
雲何同類 譬喻不應理故.謂不應言如刹帝利非刹帝利等種類可轉.及那落迦非那落迦等 趣性可轉.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種性亦應可轉.何以故.刹帝利等及那落迦等具 足一切種類界性及諸趣界性故.般涅槃不般涅槃二種種姓更互相違故.彼若無 有諸界姓者彼應畢竟不可迴轉.是故同類譬喻不應道理。
雲何異類譬喻不應理 故.謂不可說如於彼彼地方所或先有彼彼金銀銅鐵鹽等物類種姓後便無有或 先無後有.如是般涅槃法種姓亦應先有後無先無後有.何以故.若有此理順解脫 分應空無果.是故異類譬喻亦不應理。
雲何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謂不 應言於現在生雖非般涅槃法於餘生中復可轉爲般涅槃法.何以故.無般涅槃種 ******************** 姓法故.又若於此生先已積集順解脫分善根何故不名般涅槃法.若於此生都未 積集順解脫分善根雲何後生能般涅槃.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種姓有情。
問雲何應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說。
答.由十種因故.一先不記别故.二今不可知故.三 多有所作故.四極重障故.五非尋伺境界故.若不先聞不能如是尋思計度是故若 言是餘所說不應道理.六證大覺故.若未成佛能說佛教不應道理.七無第三乘過 失故.八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者成過失故.九緣此爲境如理思惟對治一切諸煩 惱故.十不應如言取彼意故。
問雲何應知
答.由六因故.一無量有情同於一時發 大覺願現可得故.二無量有情同修方便菩提資糧現可得故.三更相障礙不應理 故.四菩提資糧同時圓滿俱出世間應道理故.五次第出現不應理故.六畢竟不成 不應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