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四補特伽羅無異謂諸有情
展轉相望.五障治無異謂常無常乃至流轉寂滅.六文字無異謂名身等。
無作用理 ******************** 趣者謂三輪清淨.隨於諸處無有作者真實可得無有作具亦無作業.無有補特伽 羅能說無法可說.無補特伽羅能學無法可學.無補特伽羅能證無法可證.無補特 伽羅能住過失及與功德亦無所住無取無法.如是一切。
復有二種無量義.一發起 問論無量.二迴向無所得無量。
又爲對治三種處所故說不應住色義乃至不應住 一切法義.三種處所者一執著處所二隨轉處所三戲論慧行處所。
復有三種無相 義.一無體無相二非彼體無相三不顯現無相.如無相如是無性無自體不生不滅 無所執著無所爲作無所攝受應知亦爾.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事有所得二有所 得有所得三無所得有所得.如有所得如是有執著爲作戲論取見計執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自體有所得二不遠離有所得三不推析有所得。
復有三種 無所得義.一自體無所得二遠離無所得三推析無所得.如無所得如是空無執著 無爲作無戲論無取無見無計執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無所得義.一有性無所得二 ******************** 彼體無所得三不顯現無所得.無所得者椎求諸法不見自性非一切種都無所得. 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依他自相。
又復經言無所得相應故者若 無所得彼相應耶.應作四句.或無所得非相應者謂如有一於廣大事都無所得.或 有相應非無所得者謂由世間道修諸善法.或無所得亦相應者謂由出世間道修 諸善法.或非無所得亦非相應者謂染汙及無記法現在前。
復有五種不正取義.謂 補特伽羅不正取法不正取變異不正取損減不正取差别不正取。
復有四種言教 義.一言定意不定二意定言不定三言意俱定四言意俱不定。
復有二種所對治義. 一解脫門所對治謂分别相願.二到彼岸所對治謂慳恡犯戒忿恚懈怠散亂惡慧。
復有二種空所對治義.謂十六種邪想現行及十四種[一]相縛。
復有二種到彼岸行義. 謂世間有所得行及出世間無所得行.又復世間到彼岸行但是相似非真實.如相 似如是有毒有障無方便應知亦爾.當知出世間到彼岸行與此相違。
復次若略說 注:[一]原刻作想.今依麗刻改.
********************
慧到彼岸自體義當知由三種相.一所依相二所緣相三行相.所依相者謂菩提心.
所緣相者謂色等法.行相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世間行者謂無常苦空無我如病
如癰等行.出世間行者謂無所得相應行。
復有三種波羅蜜多善積集修義.一以一 切智性相應作意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以諸波羅蜜多 安住實際.三於實際而不作證。
復次如說此心不可思議故者何因緣故不可思議. 謂由此所依由此所緣令心安住此俱無性故.若是無性卽是清淨亦不可思議.此 不可思議若有性若無性及與彼心若是異性若不異性故。
又復一切戲論行相三 因緣故令心流轉.一由親近故.二由所緣故.三由建立故.親近故者謂得報時執持 所依.所緣故者謂領受種種境界及起作種種加行.建立故者謂無始時來妄想熏 習。
復有四種分别義.一有分别二無分别三二分别四不二分别。
復有四種無分别 義.一愚癡無分别二非情無分别三無作用無分别四法性無分别。
復有二種言教 ******************** 義.謂世俗言教勝義言教.世俗言教者謂差别建立二種理趣.勝義言教者謂無異 無作用二種理趣。
復次於勝義諦中不可宣說.於言說中當知有三種相.一相相二 雜染相三清淨相。
又由三種遍知相現觀諸法.三種相者一假立二了别三彼唯量。
諸菩薩等以何爲樂.謂衆生攝益爲樂。
以何爲苦.謂衆生損惱爲苦。
以何爲作意.謂 思惟一切衆生利益事爲作意。
以何爲住.謂以無所分别爲住。
[一]復次菩薩摩訶薩有
十二種艱難之事聰叡菩薩應當了知.一者於違越法式衆生若罰若捨是諸菩薩
艱難之事.二者方便現行苦逼惱事防護自心令不起煩惱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三
者無量衆生現前求索現在所有非法財物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四者菩薩唯有一
身無量衆生諸所作事同時現前請爲助伴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五者處放逸處若
處世間可愛妙定若生天上令心調順是諸菩薩艱難之事.六者常求遍作利衆生
事而於此事無力無能是諸菩薩艱難之事.七者愚鈍諂詐
無作用理 ******************** 趣者謂三輪清淨.隨於諸處無有作者真實可得無有作具亦無作業.無有補特伽 羅能說無法可說.無補特伽羅能學無法可學.無補特伽羅能證無法可證.無補特 伽羅能住過失及與功德亦無所住無取無法.如是一切。
復有二種無量義.一發起 問論無量.二迴向無所得無量。
又爲對治三種處所故說不應住色義乃至不應住 一切法義.三種處所者一執著處所二隨轉處所三戲論慧行處所。
復有三種無相 義.一無體無相二非彼體無相三不顯現無相.如無相如是無性無自體不生不滅 無所執著無所爲作無所攝受應知亦爾.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事有所得二有所 得有所得三無所得有所得.如有所得如是有執著爲作戲論取見計執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有所得義.一自體有所得二不遠離有所得三不推析有所得。
復有三種 無所得義.一自體無所得二遠離無所得三推析無所得.如無所得如是空無執著 無爲作無戲論無取無見無計執應知亦爾。
復有三種無所得義.一有性無所得二 ******************** 彼體無所得三不顯現無所得.無所得者椎求諸法不見自性非一切種都無所得. 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依他自相。
又復經言無所得相應故者若 無所得彼相應耶.應作四句.或無所得非相應者謂如有一於廣大事都無所得.或 有相應非無所得者謂由世間道修諸善法.或無所得亦相應者謂由出世間道修 諸善法.或非無所得亦非相應者謂染汙及無記法現在前。
復有五種不正取義.謂 補特伽羅不正取法不正取變異不正取損減不正取差别不正取。
復有四種言教 義.一言定意不定二意定言不定三言意俱定四言意俱不定。
復有二種所對治義. 一解脫門所對治謂分别相願.二到彼岸所對治謂慳恡犯戒忿恚懈怠散亂惡慧。
復有二種空所對治義.謂十六種邪想現行及十四種
復有二種到彼岸行義. 謂世間有所得行及出世間無所得行.又復世間到彼岸行但是相似非真實.如相 似如是有毒有障無方便應知亦爾.當知出世間到彼岸行與此相違。
復次若略說 注:
復有三種波羅蜜多善積集修義.一以一 切智性相應作意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以諸波羅蜜多 安住實際.三於實際而不作證。
復次如說此心不可思議故者何因緣故不可思議. 謂由此所依由此所緣令心安住此俱無性故.若是無性卽是清淨亦不可思議.此 不可思議若有性若無性及與彼心若是異性若不異性故。
又復一切戲論行相三 因緣故令心流轉.一由親近故.二由所緣故.三由建立故.親近故者謂得報時執持 所依.所緣故者謂領受種種境界及起作種種加行.建立故者謂無始時來妄想熏 習。
復有四種分别義.一有分别二無分别三二分别四不二分别。
復有四種無分别 義.一愚癡無分别二非情無分别三無作用無分别四法性無分别。
復有二種言教 ******************** 義.謂世俗言教勝義言教.世俗言教者謂差别建立二種理趣.勝義言教者謂無異 無作用二種理趣。
復次於勝義諦中不可宣說.於言說中當知有三種相.一相相二 雜染相三清淨相。
又由三種遍知相現觀諸法.三種相者一假立二了别三彼唯量。
諸菩薩等以何爲樂.謂衆生攝益爲樂。
以何爲苦.謂衆生損惱爲苦。
以何爲作意.謂 思惟一切衆生利益事爲作意。
以何爲住.謂以無所分别爲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