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四
如是已說覺分決擇.補特伽羅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由根等差别 建立五唯二. 假設五應知. 三事成圓滿。
論曰.當知由根等差别故建立五種唯二.如經中說由緣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 緣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緣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緣唯二行故唯二補特伽羅 可知.行者謂修所引習氣。
又假設補特伽羅應知由五種因.一由種姓故謂可救不可救.二由趣入故謂聲聞 乘等.三由學故謂學無學.四由得故謂住四果及三向.五由過失功德故謂有障無 ******************** 障具縛不具縛. 又由三事故建立三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謂得滅定.三果滿謂阿羅漢。
如是已說補特伽羅決擇.果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證轉依不起. 二因果無退. 三因故斷常. 三果三因記。
論曰.由證轉依故諸煩惱不起.當知轉依說名爲斷。
又由二種因故果無有退.謂若未永害煩惱種子證阿羅漢不應道理故。
若已永害 煩惱種子卽應煩惱必定不生.種因無故。
又三因緣故斷是常性.一無戲論故現見戲論是無常性.二清淨真如之所顯故猶 如真金調柔之性.三煩惱不生性前後無别故。
又三種果由三因故如來記别.一證淨記别謂預流果.由得見道四證淨故.二喜處 記别謂一來果.將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隨念記别謂不還果.已得根本定現見 ******************** 諸天衆與梵衆等共興言論隨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圓滿故。
如是已說果事決擇.功德決擇今當說.頌曰. 建立諸功德 由十七增上. 彼差别無邊 治所治障故. 論曰.當知由十七種增上力故建立功德。
一由愍有情增上故.謂四無量。
二由六障 淨增上故.謂解脫勝處遍處.此中解脫爲方便由餘故成滿.六障淨者.一變化障清 淨由前二解脫.二最極現法樂住障清淨由第三解脫淨與不淨皆清淨顯現故.三 往還障清淨由第四解脫.四引無諍等聖功德障清淨由第五解脫.五諸漏及有障 清淨由第六第七解脫.六寂靜最極住障清淨當知由第八解脫。
三由知時往增上 故.謂無諍功德。
四由觀察所知增上故.謂願智。
五由言教增上故.謂無礙[一]解.六由六
處善巧增上故.謂六神通.六處善巧者.一引攝善巧二審聽語言善巧由此善巧以
彼語言論難折伏爲說正法.三欲解隨眠善巧四來善巧五往善巧六解脫善巧。
七 注:[一]原刻下衍脫字.今依麗刻删.
********************
由他信增上故.謂諸相好。
八由三障清淨增上故.謂四種遍清淨.三障者謂所依障 所緣障心智障。
九由一切問記增上故.謂諸力。
十由摧伏一切他論增上故.謂諸無 畏。
十一由於所攝衆無徧黨增上故.謂諸不護。
十二由能攝化徒衆增上故.謂諸念 住。
十三由於一切時顯現一切智者所作增上故.謂永拔習氣。
十四由於所應化不 過時增上故.謂無忘失法。
十五由日夜六反觀察世間增上故.謂大悲。
十六由超過 聲聞獨覺增上故.謂諸不共佛法。
十七由成諸如來所作事增上故.謂一切種妙智。
又此諸功德對治所治障差别故.當知無邊差别. 復次頌曰. 思惟義.樂苦. 作意.及安住. 艱難.與相貌. 殊特.非殊特。
論曰.彼諸功德若所對治若能對治皆應思惟。
雲何思惟.所謂若義若樂若苦若作 意若安住若艱難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
此中思惟義者謂慧到彼岸義所攝諸句 ******************** 有五種所爲義.一爲於說者起恭敬義.二爲攝衆義.三爲於言教起尊重義.四爲敘 述事義.五爲於真實義教起多所作義。
又一切法有三種義.謂能增益義所增益義 及法性義.如色有三種能增益色所增益色及色法性.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三輪 理趣義宣說諸法.謂依世俗諦理趣宣說作者宣說作具宣說作業.如施者施行受 施物者.謂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受者.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四種理趣言教 義.一差别理趣言教.二建立理趣言教.三無異理趣言教.四無作用理趣言教。
此中 差别理趣者謂色乃至一切種智性差别。
建立理趣者謂五種建立.一趣入建立二 教授建立三學建立四證得建立五過失功德建立。
無異理趣者有六種.一有非有 無異謂色與色空性如是一切處應知.二更互無異謂諸藴更互相望如是一切處 應知.三世無異謂於前際觀中後際如是一切處應知
論曰.當知由根等差别故建立五種唯二.如經中說由緣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 緣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緣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緣唯二行故唯二補特伽羅 可知.行者謂修所引習氣。
又假設補特伽羅應知由五種因.一由種姓故謂可救不可救.二由趣入故謂聲聞 乘等.三由學故謂學無學.四由得故謂住四果及三向.五由過失功德故謂有障無 ******************** 障具縛不具縛. 又由三事故建立三滿.一根滿謂不動法.二定滿謂得滅定.三果滿謂阿羅漢。
如是已說補特伽羅決擇.果事決擇今當說.頌曰. 證轉依不起. 二因果無退. 三因故斷常. 三果三因記。
論曰.由證轉依故諸煩惱不起.當知轉依說名爲斷。
又由二種因故果無有退.謂若未永害煩惱種子證阿羅漢不應道理故。
若已永害 煩惱種子卽應煩惱必定不生.種因無故。
又三因緣故斷是常性.一無戲論故現見戲論是無常性.二清淨真如之所顯故猶 如真金調柔之性.三煩惱不生性前後無别故。
又三種果由三因故如來記别.一證淨記别謂預流果.由得見道四證淨故.二喜處 記别謂一來果.將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隨念記别謂不還果.已得根本定現見 ******************** 諸天衆與梵衆等共興言論隨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圓滿故。
如是已說果事決擇.功德決擇今當說.頌曰. 建立諸功德 由十七增上. 彼差别無邊 治所治障故. 論曰.當知由十七種增上力故建立功德。
一由愍有情增上故.謂四無量。
二由六障 淨增上故.謂解脫勝處遍處.此中解脫爲方便由餘故成滿.六障淨者.一變化障清 淨由前二解脫.二最極現法樂住障清淨由第三解脫淨與不淨皆清淨顯現故.三 往還障清淨由第四解脫.四引無諍等聖功德障清淨由第五解脫.五諸漏及有障 清淨由第六第七解脫.六寂靜最極住障清淨當知由第八解脫。
三由知時往增上 故.謂無諍功德。
四由觀察所知增上故.謂願智。
五由言教增上故.謂無礙
七 注:
八由三障清淨增上故.謂四種遍清淨.三障者謂所依障 所緣障心智障。
九由一切問記增上故.謂諸力。
十由摧伏一切他論增上故.謂諸無 畏。
十一由於所攝衆無徧黨增上故.謂諸不護。
十二由能攝化徒衆增上故.謂諸念 住。
十三由於一切時顯現一切智者所作增上故.謂永拔習氣。
十四由於所應化不 過時增上故.謂無忘失法。
十五由日夜六反觀察世間增上故.謂大悲。
十六由超過 聲聞獨覺增上故.謂諸不共佛法。
十七由成諸如來所作事增上故.謂一切種妙智。
又此諸功德對治所治障差别故.當知無邊差别. 復次頌曰. 思惟義.樂苦. 作意.及安住. 艱難.與相貌. 殊特.非殊特。
論曰.彼諸功德若所對治若能對治皆應思惟。
雲何思惟.所謂若義若樂若苦若作 意若安住若艱難若相貌若殊特非殊特。
此中思惟義者謂慧到彼岸義所攝諸句 ******************** 有五種所爲義.一爲於說者起恭敬義.二爲攝衆義.三爲於言教起尊重義.四爲敘 述事義.五爲於真實義教起多所作義。
又一切法有三種義.謂能增益義所增益義 及法性義.如色有三種能增益色所增益色及色法性.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三輪 理趣義宣說諸法.謂依世俗諦理趣宣說作者宣說作具宣說作業.如施者施行受 施物者.謂能行施者由此行施及施物受者.如是一切處應知。
復有四種理趣言教 義.一差别理趣言教.二建立理趣言教.三無異理趣言教.四無作用理趣言教。
此中 差别理趣者謂色乃至一切種智性差别。
建立理趣者謂五種建立.一趣入建立二 教授建立三學建立四證得建立五過失功德建立。
無異理趣者有六種.一有非有 無異謂色與色空性如是一切處應知.二更互無異謂諸藴更互相望如是一切處 應知.三世無異謂於前際觀中後際如是一切處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