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乘 由二十七相 正方便當知 建立於覺分。
論曰.[二]依聲聞獨覺二乘及依大乘建立覺分.由二十七種相正方便應知。
何等名爲 二十七種正方便.謂繫屬所緣正觀方便.捨離染汙攝淨方便.修淨內心調順方便. 引發出世正法方便.彼無間缺方便.真實現覺方便.證餘寂滅方便.入所知方便.入 注:[一]此句定字原刻作轉.今依麗刻改.
[二]三乘覺分見瑜伽卷四十五.
********************
斷方便.通達不淨無樂有苦方便.學圓滿方便.於境無散觀察方便.聖教不壞方便.
攝智所知彼果方便.願方便.悲愍有情方便.修治智方便.法現觀方便.能治所治進
趣方便.福德資糧積集方便.成熟有情方便.攝一切菩薩道方便.引發威德方便.引
發言教方便.廣大甚深心積習方便.遠離匱法業方便.安住有情涅槃二界方便。
復次頌曰. 身等三差别. 彼影像隨觀 由聞等三智 念法無迷惑。
論曰.[一]當知身等各有三種差别。
身三種者.或有身分自性不淨如身內分.或有身分 相似清淨如身皮分.或有身分變壞不淨如命終已青瘀等身分。
受有三種者.所謂 苦樂不苦不樂。
心有三種者.謂樂等受相應。
法有三種者.謂黑白雜。
彼影像隨觀者.如尋思經說於彼身等影像隨觀.與所知事同分類故名爲影像.所 言隨者是相似義。
又此隨觀卽是三智.謂聞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如是三智 注:[一]念住諸義見瑜伽卷二十八.七十.
********************
由念力故於彼增上緣素怛[口*覽]等法無有迷惑.是故說名念住.於身受心法由念力
住故。
復次頌曰. 彼所治九種. 作意當知二. 修差别有三. 二種無失壞。
論曰.當知諸念住有九種所治障.一不厭離.二不作意.三止觀隨煩惱.四沉下.五不 能堪忍.六於少劣知足.七忘失教授.八違犯戒行.九棄捨欲樂增上猛利諸妙善軛。
又於修念住有二種作意.謂不緩作意不染作意.經言熾盛者此顯第一.正智憶念 除世間貪憂者此顯第二。
又此第二能除三種雜染.何者名爲三種雜染.一犯戒因 緣心生變悔.由此障故能令初時心不得定.二內心惛略.由此障故雖已得定心於 所緣忘失沉沒.三外心散亂.由此障故雖證勝法而著世間名聞利養或未能證勝 進之法心生憂惱。
******************** 修差别有三者.修諸念住各有三種謂於內外俱身等隨觀.又復於身或唯觀影像. 或以影像比類於身.或復和合總觀.如於身三種如是乃至於法亦爾。
又有二種於諸念住無有失壞.一初無失壞.謂不散亂由此力故能善發起.二後無 失壞.謂無增上慢由此力故善修究竟。
復次頌曰. 爲斷於沉掉 相應道二種. 觀察捨煩惱 及爲盡三愛。
論曰.於念住修位中爲斷沉掉故應修二種相應道.如苾芻尼經及取自心相經說。
雲何苾芻尼經說。
如彼經言.爲斷沉沒故應當思惟少分可愛清淨相貌.爲斷掉動 故復應略攝。
雲何取自心相經說。
如彼經言.由不取自心相故令心沉沒.由取少分 可愛外相故沉隨煩惱暫時斷息.然心未得定復更略攝其心.見沉沒過復取外相. 見掉動過後復更取自心之相.爾時能斷沉掉隨煩惱心得正定.略攝其心取自心 ******************** 相離沉掉故。
復次由相應道觀察故能捨煩惱應知如鷃經說.故彼經言.所言鷃者喻行者心.行 非所行處者喻彼行者思惟可愛境界.被鷂所執者喻彼行者爲貪纏所執.鷃怨訴 者喻彼行者心生變悔.暫放捨者喻彼行者貪纏暫息.土塊者喻取五藴.大場壠者 喻無常觀.窟穴者喻通達真如觀.喚鷂子者喻觀察作意.鷂迅來者喻彼貪纏將現 在前.入窟穴者喻思惟真如觀.鷂自苦害者喻隨眠斷。
復次此相應道當知能盡三 愛.謂助伴愛利養愛後有愛.爲對治此故顯我與法無有差别。
復次頌曰. 爲斷增上慢 味所依顛倒. 及三心趣入 修習於念住。
論曰.爲欲對治增上慢故.爲欲對治愛味所依定故.及爲對治四顛倒故.修習念住。
爲對治增上慢者.如經說唯應於此身受心法若住憶念乃至或唯有智或唯有見 ******************** 或唯繫念.此增上慢有二種.謂於未斷身等麤重障起及於未圓滿[一]止觀俱品治起。
爲對治愛味所依定者.如經說無所依止故。
爲對治顛倒故者.如經說於諸世間無 少執取.由顛倒斷故更不復執少五取藴爲常爲樂爲我爲淨。
又爲三心趣入修習念住應知.謂遊行聚落時心趣於出.住憒鬧時心趣遠離.處於 靜室心趣涅槃.又趣出生死趣離煩惱樂寂滅故心趣涅槃。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注:[一]原刻作正.今依麗刻改.
********************
論曰.
何等名爲 二十七種正方便.謂繫屬所緣正觀方便.捨離染汙攝淨方便.修淨內心調順方便. 引發出世正法方便.彼無間缺方便.真實現覺方便.證餘寂滅方便.入所知方便.入 注:
復次頌曰. 身等三差别. 彼影像隨觀 由聞等三智 念法無迷惑。
論曰.
身三種者.或有身分自性不淨如身內分.或有身分 相似清淨如身皮分.或有身分變壞不淨如命終已青瘀等身分。
受有三種者.所謂 苦樂不苦不樂。
心有三種者.謂樂等受相應。
法有三種者.謂黑白雜。
彼影像隨觀者.如尋思經說於彼身等影像隨觀.與所知事同分類故名爲影像.所 言隨者是相似義。
又此隨觀卽是三智.謂聞所生智思所生智修所生智.如是三智 注:
復次頌曰. 彼所治九種. 作意當知二. 修差别有三. 二種無失壞。
論曰.當知諸念住有九種所治障.一不厭離.二不作意.三止觀隨煩惱.四沉下.五不 能堪忍.六於少劣知足.七忘失教授.八違犯戒行.九棄捨欲樂增上猛利諸妙善軛。
又於修念住有二種作意.謂不緩作意不染作意.經言熾盛者此顯第一.正智憶念 除世間貪憂者此顯第二。
又此第二能除三種雜染.何者名爲三種雜染.一犯戒因 緣心生變悔.由此障故能令初時心不得定.二內心惛略.由此障故雖已得定心於 所緣忘失沉沒.三外心散亂.由此障故雖證勝法而著世間名聞利養或未能證勝 進之法心生憂惱。
******************** 修差别有三者.修諸念住各有三種謂於內外俱身等隨觀.又復於身或唯觀影像. 或以影像比類於身.或復和合總觀.如於身三種如是乃至於法亦爾。
又有二種於諸念住無有失壞.一初無失壞.謂不散亂由此力故能善發起.二後無 失壞.謂無增上慢由此力故善修究竟。
復次頌曰. 爲斷於沉掉 相應道二種. 觀察捨煩惱 及爲盡三愛。
論曰.於念住修位中爲斷沉掉故應修二種相應道.如苾芻尼經及取自心相經說。
雲何苾芻尼經說。
如彼經言.爲斷沉沒故應當思惟少分可愛清淨相貌.爲斷掉動 故復應略攝。
雲何取自心相經說。
如彼經言.由不取自心相故令心沉沒.由取少分 可愛外相故沉隨煩惱暫時斷息.然心未得定復更略攝其心.見沉沒過復取外相. 見掉動過後復更取自心之相.爾時能斷沉掉隨煩惱心得正定.略攝其心取自心 ******************** 相離沉掉故。
復次由相應道觀察故能捨煩惱應知如鷃經說.故彼經言.所言鷃者喻行者心.行 非所行處者喻彼行者思惟可愛境界.被鷂所執者喻彼行者爲貪纏所執.鷃怨訴 者喻彼行者心生變悔.暫放捨者喻彼行者貪纏暫息.土塊者喻取五藴.大場壠者 喻無常觀.窟穴者喻通達真如觀.喚鷂子者喻觀察作意.鷂迅來者喻彼貪纏將現 在前.入窟穴者喻思惟真如觀.鷂自苦害者喻隨眠斷。
復次此相應道當知能盡三 愛.謂助伴愛利養愛後有愛.爲對治此故顯我與法無有差别。
復次頌曰. 爲斷增上慢 味所依顛倒. 及三心趣入 修習於念住。
論曰.爲欲對治增上慢故.爲欲對治愛味所依定故.及爲對治四顛倒故.修習念住。
爲對治增上慢者.如經說唯應於此身受心法若住憶念乃至或唯有智或唯有見 ******************** 或唯繫念.此增上慢有二種.謂於未斷身等麤重障起及於未圓滿
爲對治愛味所依定者.如經說無所依止故。
爲對治顛倒故者.如經說於諸世間無 少執取.由顛倒斷故更不復執少五取藴爲常爲樂爲我爲淨。
又爲三心趣入修習念住應知.謂遊行聚落時心趣於出.住憒鬧時心趣遠離.處於 靜室心趣涅槃.又趣出生死趣離煩惱樂寂滅故心趣涅槃。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