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五欲者有三種正所作事顯彼受用諸欲.一以正方便求所受用.二求得已正受用.
三自在隨轉.如是修靜慮者依三種正所作事如其所應建立支分應知。
復次爲對 治自苦行故修靜慮者建立支分應知.此復三種對治.一離欲對治.二止息身心逼 惱對治.三外心散亂寂靜對治。
問.何故初靜慮中說離欲已復說遠離惡不善法。
答. 爲顯諸欲自相及顯過患相故.過患相者謂彼諸欲起惡行已墮極下處故名爲惡. 違善法生故名不善。
復次爲顯能斷煩惱雜染故.及顯能斷先所積集業雜染故。
復 次爲顯斷在家者受用事門所生欲故.及顯斷出家者於尋伺門所生法故。
復次爲 顯斷欲尋故.及顯斷恚尋害尋故。
復次爲顯同彼外仙所得相故.及顯斷彼退已起 惡咒故。
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
答.彼品麤重未遠離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麤重 ******************** 品者與住第二靜慮時應無差别.是故當知初靜慮中未斷麤重苦品。
問.尋伺等法 於初靜慮等中能爲順益攝受自地令得清淨.何故如來說彼名動。
答.望他地故說 名爲動.非望自地。
問何故從欲界及於初靜慮等中建立後後支耶。
答.略有三因.謂能治所治故.證利 益故.證自體故.如是三因於四靜慮中五支所攝如其所應[一]當知。
問.第二靜慮望初 靜慮有何勝異。
答.三摩地圓滿勝異。
問.第三靜慮望第二靜慮有何勝異。
答.順益圓 滿勝異。
問.第四靜慮望第三靜慮有何勝異。
答.清淨圓滿勝異。
復次頌曰. 近分喜有動 唯初能盡漏 亦二種.緣聲. 八等至捨八。
論曰.初靜慮近分喜有動.非如根本靜慮喜。
又初近分未至所攝定能盡諸漏.非餘。
又初近分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餘近分唯世間.由已得初根本無漏靜慮故.非於 注:[一]此字依麗刻加.
********************
上地諸近分定無漏現前。
又處定中取外聲時當知由二種取.一由了别定所緣境及種種所緣境意識故.二 由此俱生耳識故。
八等至捨八者.謂八種三摩鉢底能捨八事.捨何等八.謂捨語尋喜樂故證四靜慮 三摩鉢底.捨色空識無所有處想故證四無色三摩鉢底。
復次頌曰. 現法安樂住. 能入於現觀. 讚說.想解脫. 四種因當知。
論曰.唯諸靜慮是現法安樂住性.具有身心二種安故.非無色定.無身安故。
又依靜 慮能入現觀非無色定.以諸靜慮毗鉢舍那極猛利故。
又修靜慮及諸定者於無色 解脫數入數出讚說彼相極寂靜故.又諸外道於無色定起解脫想故數數讚說。
又 依有想三摩地解脫能盡諸漏乃至無所有處.三摩地極猛利故.是故薄伽梵說唯 ******************** 依有想三摩鉢底領解通達非於餘地。
四種因者.謂諸三摩鉢底能爲現法安樂住 等四種依因.如其次第應知。
復次頌曰. 愛味等當知 十種六三種. 退相續障治 各多種差别。
論曰.愛味相應清淨無漏三種靜慮.如其次第有十種六種三種應知。
雲何十種.謂 如攝事品已說。
雲何六種.謂六種清淨.一引發清淨.二上練清淨.三後得清淨.四垢 染清淨.五攝清淨.六堪任清淨。
雲何三種.謂出世間無漏.離繫無漏.後得無漏。
又從離欲退彼相續彼對治應知各有多種.謂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謂如有一遭 於重疾退失於定如尊者伐勒迦棃說我今於此三摩地不能證入將無於此三摩 地由多麤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爲性多麤重由宿習故由此多麤重故退三摩 地.或由境界勝妙故退.謂如有一得勝妙境界現前故退失定.如聞有外道仙人乃 ******************** 至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由觸可愛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由敬養故退.謂如有 一現前獲得勝妙敬養便退失定如天與等.或由輕毀故退.謂如有一被他瞋毀訶 責便退失定.如諸外仙瞋忿退已行諸惡咒.或由憍慢故退.謂如有一因所得定自 舉淩他退失於定.或由增上慢故退.謂如有一於所未得定起已得增上慢故退所 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先由如是諸行狀相得入諸定.彼於後時更不思 惟此行狀相故退失於定.或由不純熟故退.謂如有一修習始業創發善品.或由自 煩惱多現在前故退失定.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故退失定.或由夀盡 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地生處捨命墮下地生。
復次若下品煩惱下品善根 補特伽羅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多刹那用功方得入定.若下品煩惱上品善根補 特伽羅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一刹那速得入定.若上品煩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 由一刹那速退失定.多念用功方能入定.若上品煩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由一刹 ******************** 那速退失定.由一刹那速能入定。
復次頌曰. 利根及生轉 當知無有退. 依下地發定 離欲後生故。
論曰.如是退[一]定利根者無.若轉易生雖鈍根者亦無有退。
又靜慮等定必先依下地發起.以先於此間入定然後生彼.何以故.要先離欲者後 時得生彼故。
如是已說依止決擇.覺分決擇今當說.頌曰. 依二乘大
復次爲對 治自苦行故修靜慮者建立支分應知.此復三種對治.一離欲對治.二止息身心逼 惱對治.三外心散亂寂靜對治。
問.何故初靜慮中說離欲已復說遠離惡不善法。
答. 爲顯諸欲自相及顯過患相故.過患相者謂彼諸欲起惡行已墮極下處故名爲惡. 違善法生故名不善。
復次爲顯能斷煩惱雜染故.及顯能斷先所積集業雜染故。
復 次爲顯斷在家者受用事門所生欲故.及顯斷出家者於尋伺門所生法故。
復次爲 顯斷欲尋故.及顯斷恚尋害尋故。
復次爲顯同彼外仙所得相故.及顯斷彼退已起 惡咒故。
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
答.彼品麤重未遠離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麤重 ******************** 品者與住第二靜慮時應無差别.是故當知初靜慮中未斷麤重苦品。
問.尋伺等法 於初靜慮等中能爲順益攝受自地令得清淨.何故如來說彼名動。
答.望他地故說 名爲動.非望自地。
問何故從欲界及於初靜慮等中建立後後支耶。
答.略有三因.謂能治所治故.證利 益故.證自體故.如是三因於四靜慮中五支所攝如其所應
問.第二靜慮望初 靜慮有何勝異。
答.三摩地圓滿勝異。
問.第三靜慮望第二靜慮有何勝異。
答.順益圓 滿勝異。
問.第四靜慮望第三靜慮有何勝異。
答.清淨圓滿勝異。
復次頌曰. 近分喜有動 唯初能盡漏 亦二種.緣聲. 八等至捨八。
論曰.初靜慮近分喜有動.非如根本靜慮喜。
又初近分未至所攝定能盡諸漏.非餘。
又初近分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餘近分唯世間.由已得初根本無漏靜慮故.非於 注:
又處定中取外聲時當知由二種取.一由了别定所緣境及種種所緣境意識故.二 由此俱生耳識故。
八等至捨八者.謂八種三摩鉢底能捨八事.捨何等八.謂捨語尋喜樂故證四靜慮 三摩鉢底.捨色空識無所有處想故證四無色三摩鉢底。
復次頌曰. 現法安樂住. 能入於現觀. 讚說.想解脫. 四種因當知。
論曰.唯諸靜慮是現法安樂住性.具有身心二種安故.非無色定.無身安故。
又依靜 慮能入現觀非無色定.以諸靜慮毗鉢舍那極猛利故。
又修靜慮及諸定者於無色 解脫數入數出讚說彼相極寂靜故.又諸外道於無色定起解脫想故數數讚說。
又 依有想三摩地解脫能盡諸漏乃至無所有處.三摩地極猛利故.是故薄伽梵說唯 ******************** 依有想三摩鉢底領解通達非於餘地。
四種因者.謂諸三摩鉢底能爲現法安樂住 等四種依因.如其次第應知。
復次頌曰. 愛味等當知 十種六三種. 退相續障治 各多種差别。
論曰.愛味相應清淨無漏三種靜慮.如其次第有十種六種三種應知。
雲何十種.謂 如攝事品已說。
雲何六種.謂六種清淨.一引發清淨.二上練清淨.三後得清淨.四垢 染清淨.五攝清淨.六堪任清淨。
雲何三種.謂出世間無漏.離繫無漏.後得無漏。
又從離欲退彼相續彼對治應知各有多種.謂或由依止不平等故退謂如有一遭 於重疾退失於定如尊者伐勒迦棃說我今於此三摩地不能證入將無於此三摩 地由多麤重故而退失耶.又如有一爲性多麤重由宿習故由此多麤重故退三摩 地.或由境界勝妙故退.謂如有一得勝妙境界現前故退失定.如聞有外道仙人乃 ******************** 至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由觸可愛妙色少女身故退失彼定.或由敬養故退.謂如有 一現前獲得勝妙敬養便退失定如天與等.或由輕毀故退.謂如有一被他瞋毀訶 責便退失定.如諸外仙瞋忿退已行諸惡咒.或由憍慢故退.謂如有一因所得定自 舉淩他退失於定.或由增上慢故退.謂如有一於所未得定起已得增上慢故退所 得定.或由不作意故退.謂如有一先由如是諸行狀相得入諸定.彼於後時更不思 惟此行狀相故退失於定.或由不純熟故退.謂如有一修習始業創發善品.或由自 煩惱多現在前故退失定.謂如有一愛上靜慮乃至疑上靜慮故退失定.或由夀盡 福盡業盡故退.謂如有一從上地生處捨命墮下地生。
復次若下品煩惱下品善根 補特伽羅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多刹那用功方得入定.若下品煩惱上品善根補 特伽羅由多刹那用功方退.由一刹那速得入定.若上品煩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 由一刹那速退失定.多念用功方能入定.若上品煩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由一刹 ******************** 那速退失定.由一刹那速能入定。
復次頌曰. 利根及生轉 當知無有退. 依下地發定 離欲後生故。
論曰.如是退
又靜慮等定必先依下地發起.以先於此間入定然後生彼.何以故.要先離欲者後 時得生彼故。
如是已說依止決擇.覺分決擇今當說.頌曰. 依二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