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

關燈
鉢底善巧.謂於空等三三摩地善巧故非於勝處遍處滅盡 定等善巧故。

    雲何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謂於勝處遍處無想定等若入若 出三摩鉢底善巧故非於三三摩地善巧故。

    雲何俱善巧.謂於所說三摩地三摩鉢 底差别俱善巧故。

    雲何俱非善巧.謂於所說三摩地三摩鉢底差别俱不善巧故。

    復 次三摩地善巧非三摩鉢底善巧者謂善了知所入三摩地名句文差别故不善了 知能入三摩地諸行狀相故.三摩鉢底善巧非三摩地善巧者謂如有一能善了知 所入三摩地諸行狀相而入彼定不善了知此三摩地名句文差别謂我今入如此 注: [一]四句義見瑜伽卷十三. ******************** 如此名三摩地.又有菩薩能入若百三摩地若千三摩地等然彼不能了知彼定名 句文身差别謂我今入如此如此名三摩地.乃至未從諸佛及得第一究竟菩薩摩 訶薩所聞或自未得第一究竟。

    問雲何住定。

    答.謂如有一於能入定諸行狀相善能 了取善了取故隨其所欲住所入定.又於所入諸三摩地無有退失.如是有二種住. 一安住於定故名爲住.二能不退失故名爲住。

    問.雲何起定。

    答.謂如有一於能入定 諸行狀相不復思惟但以不定地分别相所攝定地同分作意思惟諸法故從此三 摩地起.或因隨所作故起.或因決定所作故起.或因期願所作故起.隨所作者謂衣 鉢衆具業.決定所作者謂大小便利供事師長乞食等行.期願所作者謂如有一期 許爲他隨有所作或爲更入餘定故從定起。

    問.雲何爲行。

    答.行所緣境而入於定故 名爲行.謂依三摩地所起麤靜病癰箭無常等行。

    問.雲何名狀。

    答.若有將入定者爾 時必有定相生起.由此相故行者自知我當不久將入如是如是相定或復已入.又 ******************** 教授師亦知此行者有如是如是相起不久當入如是如是定。

    問.雲何名相。

    答.相有 二種.一者境相.二者因相.境相者謂分别相由緣此故而入於定.因相者謂能入定 所有資糧.如隨順言教定具積集修俱樂欲厭離之心極善了知亂不亂相及不爲 他之所觸惱或人非人或聲所作或用所作。

    問.雲何名調順。

    答.若三摩地爲諸行相 之所拘執猶如持水法爾被執.不靜不妙非安隱道不能證得心定一趣.當知爾時 此三摩地不名調順不隨意住.與此相違名爲調順。

    問.雲何名所行。

    答.謂三摩地境 界.若過此境定不能知.如入初靜慮不能知見第二靜慮等事.如是根度及補特伽 羅度亦不知見。

    問.雲何引發。

    答.謂能略攝廣文句義及能發起諸勝功德。

    問.何等三 摩地名爲可愛。

    答.謂具慚愧愛敬淨信如理作意憶念正知守護諸根持戒無悔等 乃至樂爲最後.如其所樂入三摩地.當知翻此名非可愛。

    問.雲何可愛不可愛。

    答.謂 慚愧等少分成就少分不成就.謂具慚愧非愛敬相應等乃至廣說。

    問雲何爲增。

    答. ******************** 謂三摩地已得增長。

    問雲何爲減。

    答.謂三摩地得已退失。

    問雲何方便。

    答.謂趣二之 道。

    問雲何奢摩他。

    答.謂無分别影像作意相。

    問雲何執受。

    答.謂由隨一若清淨相或 光明相起執取相。

    問雲何棄捨。

    答.謂於善品已得平等增上捨相。

     [一]復次依諸靜慮勝決擇今當說.頌曰. 靜慮數.障.分. 及彼廣建立. 遠離於苦動. 後後分勝異。

     論曰.如上所說四種靜慮.雲何唯四不多不少。

    由出苦樂事究竟故.所以者何.漸次 乃至第四靜慮憂苦喜樂得超度故。

     問初靜慮所治障雲何。

    答.有五種應知.一貪恚害尋.二苦.三憂.四犯戒.五散亂。

    問.第 二靜慮所治障雲何。

    答.亦有五種應知.一初靜慮貪.二尋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

     問.第三靜慮所治障雲何。

    答.有四種應知.一第二靜慮貪.二喜.三踴躍.四定下劣性。

     問.第四靜慮所治障雲何。

    答.亦有五種應知.一入出息.二第三靜慮貪.三樂.四樂作 注: [一]以下九門決擇見瑜伽卷六十二.六十三. ******************** 意.五定下劣性。

     問於諸靜慮有幾支耶。

    答.初有五支。

    何等爲五.謂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第二靜慮有 四支.謂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

    問.內等淨以何法爲體。

    答.以念正知及捨爲體。

    第三 靜慮有五支.謂念正知捨樂心一境性。

    第四靜慮有四支.謂捨清淨念清淨不苦不 樂心一境性。

    問.念正知捨一切處有.何故於初靜慮等不說耶。

    答.初靜慮中由尋伺 門所引發故雖有不說.第二靜慮中有踴躍自體之所作業及心所有少分煩惱所 纏覆故總以內等淨名顯之.第三靜慮中彼心所有少分煩惱皆遠離故顯彼自相 故經中說遠離喜貪.初靜慮中雖離欲貪未離喜貪.第二靜慮中雖離尋伺貪未離 喜貪.第四靜慮中卽此捨念極善清淨顯了.是故於諸靜慮中如其所應彼差别應 知。

    問.何故於四靜慮建立四支五支耶。

    答.住所依故.住順益故.住自體故。

    復次思惟 境界故.受用境界故.於境不散故。

    復次順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

     ******************** 復次爲對治三種惱亂住障故.三種惱亂住者謂染汙住苦住迷亂住。

    復次如受用